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韓愈的名言名句大全

韓愈的名言名句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導語:韓愈與柳宗元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關於韓愈的相關名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韓愈的名言名句大全

強學力行。

志同而氣合。

唐·韓愈《徐泗毫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氣合:意氣投合。本句大意是:彼此理想志趣一致,意氣感情投合。這一句和《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說的“道合志同”意思一樣,現在多寫作“志同道合”,用以表示朋友之間的信仰、志向及所從事的事業相同。

《徐泗毫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

自知者爲明。

唐·韓愈《復忘賦》。本句大意是:全面瞭解自己的人是聰明人。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說過“自知者明,自勝耆強”,韓愈此句即由此而來。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誇大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以致盲目自滿,固步自封;如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就能經常警戒,謙虛謹慎。這句話被後世引爲“自知之明”;有了這種“自知之明”,才能揚長避短,在事業上做出成就來。

《復忘賦》

秀外而惠中。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惠:通“慧”。本句大意是:外貌秀美,內心聰敏。這句在原文中是用以形容封建官僚姬妾成羣,她們外貌秀麗而且資質聰穎,成天妒寵爭妍,有一定的諷刺性。現在可用以從正面形容外貌秀麗而且資質聰穎的人,一般用於寫年輕的女性。

《送李願歸盤谷序》

事業無窮年。

聖人無常師。

嶄然見頭角。

見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嶄然:突出貌。見:同“現”,顯示。頭角,比喻出色的氣概與才氣。本句大意是:顯現出突出的氣質與才能。這是韓愈在爲柳宗元所作的墓誌銘中描寫柳氏早年才氣的著名句子。名句以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表達人的主觀情志,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此名句簡潔生動,比喻形象,用語傳神,很得後人青睞。在不斷的流傳與應用中,此語濃塘爲“嶄露頭角”的成語沿用至今。

《柳子厚墓誌銘》

惟陳言之務去。

唐·韓愈《答李翊書》。惟:句首語助訶.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必須。本句大意是:務必避免那些陳舊的言辭。再優美,再奇麗的語言,如果陳陳相因,反覆使用,也會變成陳詞濫調,讓人讀來有似曾相識之感而心中生厭.因此作詩爲文除了命意新穎之外,語言的創新也非常重要。這句可供論述文學創作中語言的推陳出新的重要性時引用。

《答李翊書》

濯清泉以自潔。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濯(zhuO捉):洗滌。本句大意是:甩清澈的泉水洗滌自身。永遠保持一塵不染。這裏以“濯清泉”比喻人的自我道德修養。可用來描寫人們經常自省的行爲,或者表現以進步的理論著作、文學作品等陶冶自己的情操。

《送李願歸盤谷序》

語刺刺不能休。

唐·韓愈《送殷員外序》。刺刺:語言羅嗦的樣子。本句大意是:說話不停地羅嗦。韓愈在原文中以~諷刺有的士大夫以國家利益爲輕,個人私利爲重,爲家裏的生活瑣事喋喋不休。現在描寫人們說話不分主次,對小事大發議論,羅嗦不已時可作參考。

《送殷員外序》

爭先睹之爲快。

見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睹:看到。快:快樂。本句大意是:把爭先看到作爲高興之事。一本書,一場歌舞,先看後看本無大的區別,但人人搶着先看,而且以先看爲快樂,這就反映出人們急於看到的迫切心理,或這場歌舞具有吸引人心的藝術魅力。“先睹爲快”已成爲表達急於見到、殷切盼望之情的常用成語。

《與少室李拾遺書》

士窮乃見節義。

見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柳宗元的字。窮:指處於窮困的境地。乃:才。節義:節操和道義。本句大意是:士大夫在窮困的處境中才能表現出節操和道義。在原文中,本句用以讚揚柳宗元的操守。當時,柳宗元被貶爲柳州刺史.劉禹鋸(字夢得)被貶爲播州剌史。播州在今貴州遵義,條件十分艱苦,柳宗元認爲那裏“非人所居”,而此時劉禹錫老母尚在,不宜遠離,又斷無母子同往之理。柳宗元“不忍夢得之窮”,向朝廷提出願以柳州(在廣西柳州市)與播州交換,即使爲此得罪朝廷,死而不恨。對這種行爲,韓愈十分讚賞,認爲~。可見此句在原文中本指柳宗元能在朋友患難之時捨己助人,現可化用以泛指在艱苦的考驗中能識別一個人的品格。

《柳子厚墓誌銘》

弱之肉,強之食。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弱:弱者。強:強者。食:食物。這兩句大意是:弱者的肉是強者的食物。大魚吃小魚,強暴動物吃弱小動物本是自然現象,從而保持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可用“弱肉強食”比喻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欺侮吞併。倘以此爲階級壓迫、民族侵略、以強凌弱提供所謂“理論”根據,則是十分反動的。

《送浮屠文暢師序》

駕輕車,就熟路。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這兩句大意是:猶如駕馭着輕車,走着熟悉的路,十分自如。此二句比喻任務不重,又有經驗,事情很容易辦。它妙在“輕”、“熟”兩個形容詞上。駕車自然很難.但駕輕車則容易得多了;走路自然也難,但走熟路就容易多了。更何況輕車”、“熟路”合爲一體,這就更容易了。成語“駕輕就熟”、“輕車熟路”就是從此名句簡化而成,用以形容任務既輕鬆,又熟悉,完成起來十分容易。

《送石處士序》

物不得其平則鳴。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鳴:發出聲音。本句大意是:世間萬物只要有不平就會發出聲音來。這是韓愈著名的《送孟東野序》開篇第一句。作者開門見山地提出“大凡~”這一激動人心的命題,這個命題帶有極大的概括性,把有才能而受到壓抑的人因爲要表示自己的不平感情,或著書,或寫詩,或呼號,或說話,都包羅於~之內。這句話現在已被濃縮成“不平則鳴”的成語,用來表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此成語知名度、引用率都很高。

《送孟東野序》

貧可富,亂可治。

唐·韓愈《太原王公墓誌銘》。這兩句大意是:貧窮可以變成富裕,動亂可以轉爲大治,貧無常貧,亂無常亂。只要不安於命運,努力奮鬥,政策對頭,領導得法,貧窮可以變爲富裕,動亂可以轉爲大治。這是歷史的辯證法,也是對韓愈對此話所作的新解釋。

《太原王公墓誌銘》

聽其言,約而盡。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約:簡練。盡:周詳。這兩句大意是:聽他所說的話,簡練而周詳。說話是一種藝術,若能做到語言簡練而表意周詳,達到要言不煩的地步,那是須要認真下工夫的。這兩句可用來形容某些人善於言談。

《圬者王承福傳》

鍥而不捨終有成。

破除萬事無過酒。

有雄志而無雄才。

見韓愈《後漢三賢贊》。雄才:了不起的才能。本句大意是:雖有大志卻無了不起的才能。宋代蘇軾《揚州謝到任表》有“志雖大而纔不副”的句子,與此句意思相近。可用來形容那種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人。

《後漢三賢贊》

師其意,不師其辭。

見唐·韓愈《答劉正夫書》。師:模仿,效法。這兩句大意是:效法前人的文意,不模仿他的文辭。文學創作歷來講究創新。由於人們的認識或感情有很多共通或類似的地方,因此表達方式的創新就顯得特別重要。雖然論述的遭道理、抒發的感情與前人相同或相近,但由於運用了嶄新的語言,就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可見~是個很重要的創作原則,尤其對於初學寫作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本名句可供引用論述文學創作中語言風格創新的重要性。

《答劉正夫書》

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進學解》。隨:因循隨俗。本句大意是:人的德行完成於勤思而毀損於因循。韓愈《進學解》是對增進學問、德行問題的辨析,其落腳點在於“業精”、“行成”。精於業的目的,是爲了成就德行。而德行的成就離不開勤思。“思”與“隨”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此句通過對這兩個概念肯定與否定的不同態度,表現出作者的觀點與主張,語言簡練質樸,蘊含深刻豐贍,是使用價值很高的人生格言。

《進學解》

以國家之務爲己任。

名存實亡,失其所業。

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業:本業。這兩句大意是:只有空名,實質已不存在;(儒道衰微)儒生已失掉他們的本業。“名存實亡”已成日常熱語,用於形容徒留空名,而實際早已不復存在的事物。

《處州孔子廟碑》

伯樂一顧,價增三倍。

唐·韓愈《爲人求薦書》。這兩句大意是:良馬一被伯樂注意,價值就大爲提高。~兩句比喻有才者教識得才具的人相顧看,身價就大爲提高。多用於稱譽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對人才的薦拔。

《爲人求薦書》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川:河流。防:阻塞。弭:消除。這兩句大意是:河裏的水不可用堤壩來堵,人們的輿論不可用權勢來消除。韓愈讚頌鄭子產尊重國人的言論而不毀鄉校的行動。因爲子產懂得~的道理,“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作者的讚頌表現了希望統治者廣開言路,改革政治,集思廣益,治好國家的政治見解。~兩句言簡意賅,已成傳世名言。

《子產不毀鄉校頌》

戚行如秋,仁行如春。

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威行:越展權威。仁行:推行仁政。這兩句大意是:施展權威,像秋風一樣凜冽,使人畏懼,推行仁政,如春風一樣和煦,使人溫暖。厲政懾人,仁政暖人,當政着應有愛民憐民之心,當施仁政。而要得百姓的衷心擁護,也唯有施仁政。厲政可以使人畏懼,卻不能得到人心。這兩句用於勸示施政者當施仁政,而不可施厲政,

《與鳳翔邢尚書書》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唐·韓愈《上李尚書書》。赤心:赤膽忠心。事:侍奉。上:君王。這兩句大意是:忠心侍奉君王,憂慮國事就如憂慮家事一樣。君國一體這是封建時代正直的人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對國家的安危盛衰憂懷如焚,一方面是對君王忠貞不二。他們生活在君即是國的家天下時代,我們不必過多地苛求他們,而要看到他們愛國如家的高尚情操。這兩句可用來表現封建時代忠君憂國之士的愛國精神,也可用“憂國如家”表現古今憂國憂民之人的胸懷。

《上李尚書書》

孜孜矻矻,死而後已。

唐·韓愈《爭臣論》。孜孜(zi資)矻矻(ku枯):勤奮努力,不辭勞苦,毫不鬆懈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爲了達到某一目標.總是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地奮鬥,至死方休。可用來讚揚爲正義事業而勤苦奮鬥終生的人們。

《爭臣論》

跋前蹇後,動輒薦咎。

唐·韓愈《進學解》。跋:踏,踩。蹇(zhì至):同“躓”,跌倒。《詩經·狼跋》:“狼跋其胡,載蹇其尾。”跋前蹇後,比喻進退兩難。輒(zhé哲):就,總是。咎(jiù舊):罪過,處分。這兩句大意是:做事進退兩難,動不動就會招致罪過,受到處分。韓愈善於巧妙化用前代詩文,鑄成新的語彙,爲豐富和發展我國的語言藝術提供了可貴的經驗:這兩句可用來形容左右爲難的處境。

《進學解》

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唐·韓愈《送窮文》。這兩句大意是:面目令人討厭,語言淡而無味。這本是韓愈自嘲之辭,現既可用以狀人,也可用以論文,批評一種言之無物,枯燥乏味,令人生厭的文風。

《送窮文》

學知不足,業精於勤。

歲弊寒兇,雪虐風饕。《祭河南張員外文》

俱收並蓄,待用無遺。

贈必固辭,求無不應。

見唐·韓愈《祭裴太常文》。固辭:堅決推辭。求:有所請求。應:應允,這兩句大意是:別人贈送給自己的一定堅決推辭掉;別人對自己有所請求,沒有不應允的。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不拒絕別人的求助,在通常情況下是一種良好的品德,但有時也須區別對待,特別當別人有求於自己時,應區分所求者是否正當,對不正當的請託也應“固辭”或“婉辭”。

《祭裴太常文》

懿德茂行,可以勵俗。

見唐·韓愈《祭薛中丞文》。懿(yl誼)德:高尚的品德。茂行:美好的行爲。這兩句大意是:高尚的品德,美好的`行爲。可以激勵社會習俗的改進。對社會上的卑風劣俗,批判是必須的,不批判、不抵制,它就會迅速蔓延開來。與此同時,還應該提倡“懿德茂行”,因爲榜樣是有號召力的.可以激勵人們樹立崇高的品德,追求美好的理想,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世風自然變得淳厚朴實.可以此二句說明提倡“懿德茂行”可以改變世風,說明大力宣傳真、善、美對改變世風大有益處。

《祭薛中丞文》

宜行則行,宜止則止。

見唐·韓愈《上留守鄭相公啓》。宜:適宜於,行:做。這兩句大意是:適宜於做就做,適宜於不做就不做,《上留守鄭相公啓》有言:“故於事未嘗敢疑惑,~。”凡事應該做或不應該做,應視適宜與否而定。適宜於做,就堅決做,毫不猶豫;不宜於做,就堅決停止,決不勉強。該做不做,會失去良好的機會;不該做而做了,與事無益,枉費精力。這兩句多用於說明出處進退的道理。

《上留守鄭相公啓》

兩世一身,形單影隻。

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兩世:兩代。一身:獨苗單傳。這兩句大意是:子輩和孫輩兩代,都各剩下一個男子了;孤零零地一個人,一個影子,十分可憐。《祭十二郎文》是韓愈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十二郎韓老成是韓愈的侄子。二人名爲叔侄,情如手足。韓家子輩中剩下韓愈,孫輩中唯有十二郎,所以作者說:“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寥寥幾筆,寫出作者與十二郎密切的關係,以及對十二郎去世的沉重心情。本來便是形單影隻,現十二郎去世,豈不是更孤單、更可哀嘆了嗎?以“形單影隻”形容孤獨無伴,十分形象。

《祭十二郎文》

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

唐·韓愈《答李翊書》。褒:表揚。貶:批評。這兩句大意是:表揚值得表揚的人,批評應該批評的人。此句在原文中是說“(吾)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也”,意思是:我急於稱讚這樣的人是爲了勉勵他,非敢隨便褒貶世人。現在可甩以說啊批評、表揚應該實事求是,應以事實爲依據,該批評剮批評,該表揚則表揚,不擴大,不縮小,這樣才能令人心服口服。

《答李翊書》

辭不足,不可以爲成文。

唐·韓愈《答尉遲生書》。這兩句大意是:詞彙不充足,不能寫成完整的文章。韓愈的原句是:“體不備不可以爲成人,~。”他以身體各部分不齊備,不能成爲完整的人作爲比喻,說明一篇完整的文章,必須有充足的詞彙。如果辭不達意,或者結構不完整,就“不可以爲成文”。可見要寫好文章,必須掌握充足的詞彙,初學寫作者更要注意詞彙的積累。

《答尉遲生書》

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俯首帖耳:低下頭,垂下耳朵,一副卑屈順從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對人卑屈馴服,像狗一樣低着頭,垂着耳朵,搖着尾巴,向主人乞求愛憐。這兩句描寫恭順屈從的樣子,形象極爲鮮明。後人即以“俯首帖耳”,“搖尾乞憐”作爲成語使用。“俯”也寫作“伏”。可用來形容某種人爲求得有權勢的人的垂憐而卑躬屈膝的醜態。

《應科目時與人書》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唐·韓愈《調張籍》。蚍蜉(pifu皮浮):一種大螞蟻。撼:搖動。這兩句大意是:螞蟻妄想搖動大樹,這種不自量力的舉動實在令人覺得可笑。原詩抒寫了對當時一些謗傷李白、杜甫的輕薄後生的憤慨,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熱情讚美了李、杜的詩文,表現出對李、杜的仰慕之情。~的比喻非常生動,後人將兩句提煉爲“蚍蜉撼樹”的成語,可用來嘲諷那種不自量力的人及其行爲。《莊子·人世間》中說:“(螳螂)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後人提煉成“螳臂當車”的成語,與“蚍蜉撼樹”寓義略同。

《調張籍》

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

唐·韓愈《答馮宿書》。這兩句大意是:能指出我錯誤的人,就是我的老師。改過首先得知過。而人犯錯誤,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無人指正,可能釀成大錯。所以英明的人聞過則喜,把指出自已過錯的人尊之爲師。如能有這種胸懷氣度,在人生的征途上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就能作出更大的成就。可引作座右銘。

《答馮宿書》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飢渴。

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嫉:痛恨,仇讎(chóu酬):仇敵。這兩句大意是:憎恨壞人惡事,像對待仇敵一樣;見到好人善事,像飢餓求食、口渴思飲一樣。此二句是作者歌頌張正甫品德高尚的讚美之辭。作者說他爲人耿直,嫉惡如仇;心地善良,廣施仁義。“仇讎”二字.將其對壞人惡事的敵視態度,恨不得將他們都消滅掉的心情表現無餘,“飢渴”二字貌似平常,實則高度讚揚了張正甫熱切爲民效力的行爲。試想,還有什麼比飢者求食、渴者欲飲更爲迫切?~表現出張正甫鮮明的愛憎,可以此二句讚美那些品德高尚、爲人正直的人。

《舉張正甫自代狀》

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唐·韓愈《原毀》。事修:事業辦好了。謗(bàng棒):誹謗。這兩句大意是:事業成功了,誹謗隨之而興;道德高尚了,詆譭隨之而來。中唐之世,朋黨紛爭,士人間排擠傾軋十分劇烈,社會風氣澆薄,毀謗滋多。有感於此,作者寫了《原毀》一文,指出了由於“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以致“~”,頗能切中時弊。事實上這種現象在政治混亂,利己主義盛行的封建社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兩句話可用於慨嘆在世風澆薄。妒賢忌能者當道的社會裏幹事業、修道德之難。

《原毀》

人情忌殊異,世路多權詐。

唐·韓愈《縣齋有懷》。殊異:變化多端。世路:指世間的人事,權詐:權變奸詐。這兩句大意是:世人所顧忌的是感情變化無常,而世間的人事偏偏多權變奸詐。世人都希望人們之間的感情能始終如一,誠摯不變,可惜世間的人事又太多奸詐,太多權變。兩句抒發了作者對封建社會人事多詐,人情多變的深沉感慨。詩句本言人情反覆,卻從人們顧忌人情多變說起,然後又深入一層,道出人事偏多權詐,那麼人們的顧忌也就成爲無可奈何了。這種迂迴曲折的表現方法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發人深省。

《縣齋有懷》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唐·韓愈《薦±》。國朝:指唐朝。子昂:陣子昂,初唐著名詩人。這兩句大意是:唐代的詩歌最爲興盛,而唐詩的興盛是從陳子昂提倡詩歌革新纔開始的。陳子昂反對齊樑以來偏重形式主義傾向的綺靡頹廢的詩風,提倡漢、魏風骨。主張寫詩要有興寄,強調文學的現實主義,並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活,表選了對人民的同情,陳子昂是唐代現實主義詩風的奠基者,在唐代詩歌革新運動中起了啓蒙作用。所以韓愈說:~。此名句可用於評價陳子昂在唐代詩壇的歷史地位。

《薦±》

齊樑及陳隋,衆作等蟬噪。

唐·韓愈《薦士》。齊、樑、陳:指南朝的齊、樑、陳三代。隋:隋代。衆作:指齊樑陳隋時代詩人們衆多的詩作。蟬噪:知了嘈雜的鳴叫。這兩句大意是:齊樑及陳隋時代的衆多詩作,就像夏天知了嘈雜紛亂的鳴聲。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齊樑時代,開始特別重視形式美,講究聲律,注重對仗,堆砌辭藻,雕琢字句,內容則空洞貧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陳、隋乃至初唐,後世斥之爲“六朝浮豔詩風”、“形式主義逆流”。韓愈這裏把那些詩作比作“蟬噪”,認爲成就低下,一無所取,表達了他鮮明的批判態度。可供批評六朝詩歌時引用。

《薦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唐·韓愈《調張籍》。李杜:指李白與牡甫。文章:此指詩歌。光焰:光芒。這兩句大意是: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亙古長存,永遠放射着萬丈光芒。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不僅在內容上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他們對進步理想的熱烈追求,而且在藝術上取得了高超的成就,爲後世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因此,他們被後人譽爲“師仙”、“師聖”。韓愈的這兩句詩,高度讚美了他們的詩歌成就,肯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表達了由衷的景仰之情。可供評價李白與杜甫的詩歌時引用。也可化用以頌揚其他取得重大成就的詩人、文學家。

《調張籍》

但悲時易失,四序迭相侵。

唐·韓愈《幽懷》。但:只。四序:春夏秋冬四季。迭:連續。侵:推移。這兩句大意是:心中總是悲哀時光太易失去,四季接連不斷地向前推移。此名句表現一種傷時的心理活動。時光易逝,四季相迭,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引發過無數人的喟嘆。韓愈抓取瞬間的心理活動,表現人類共同的思想感情,選取角度較新,語言又十分樸素,因而獨其風格,別有詩味。

《幽懷》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乃:才能夠。有:有所得。這兩句大意是:勤讀詩書纔能有所收穫,學習不勤就腹中空虛。韓愈在此篇中說:“人之能爲人,由腹有詩書。~。”這裏以讀書爲準則,不僅確立了衡量一個人有無能力的標準,而且提出瞭如何實現這種目標,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勤。通過“勤”與“不勤”進一對立的概念,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後果,十分樸素地闡明瞭道理。其言具事,具體明白,理寓其中,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符讀書城南》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唐·韓愈《師說》.術業;術,名詞用如動詞。業,指儒家的經典。術業,指修業,學習儒家經典。這兩句大意是:領悟儒家之道有先有後,學習儒家經典卻各有各的專長。此名句闡述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道理。人受年齡與環境的限制,懂得各種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但是後聞道的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因爲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才分不同,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局面。在某些方面,學生可以後來居上。韓愈的論述是客觀的,符臺人才發展的實際。“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因此,爲師者應該鼓勵後學者超過自己。後學者應該充滿自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社會多作貢獻。

《師說》

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

唐·韓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洗手:手淨如洗,不染指錢財,比喻廉潔。奉職:履行職責。假人:給與人。這兩句大意是:廉潔奉公,忠於職守,決不把朝廷的一分錢私自授人。這是韓愈在墓誌中稱揚胡良的話:“建中四年,侍郎趙贊爲度支使,薦公爲監察御史,主饋給謂橋以東軍,~。”現在仍可以用“洗手奉職”的成語,讚頌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幹部。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

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

唐·韓愈《送張道士》。尋:八尺,喻大材。尺:十寸,比喻小材。施:用。這兩句大意是:在手藝高超的匠人手中沒有可拋棄的材料,無論大材小材都會各有用處。高明的匠人,善於用材,高明的領導者,善於用人。這兩句是用比喻的方法說明善於用人者像能工巧匠量材而用一樣,使手下的人個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比喻貼切形象,說理透闢深刻。

《送張道士》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處之。

唐·韓愈《上張僕射書》。量:衡量。度:估量。處:處置,安排。這兩句大意是:衡量能力而給以任命,估量才能而給以安排。人事安排應根據人的才能大小給以不同的處置,大才則大任,小能則小用。量才而用,因人而宜,使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用,這就是用人藝術。

《上張僕射書》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天之涯:天的邊際。地之角:地的盡頭。這兩句大意是:(我們叔侄二人)一個在天的這邊,一個在地的那頭。這是韓愈爲他的親侄子十二郎韓老成寫的祭文中的話,說明十二郎在世時叔侄之間遙隔兩地,不能互相照顧,十二郎去世後更是生死阻隔,永無相見之日,語意十分沉痛。此名句和成語“天涯海角”意思相同,用以表示雙方相距的遙遠。寫相距遠、相思深的感情時常常引用它。

《祭十二郎文》

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

唐·韓愈《原毀》。這兩句大意是:對外而言,欺騙他人,對內而言,欺騙自己的心。今天人們常說的“自欺欺人^”與此語意義相同。可用於描寫那些爲人處世不老實的人及其行爲。

《原毀》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飛黃:古代傳說中的神馬。騰踏(達):馬飛馳,升騰。蟾蜍(chánchú纏除)俗稱“癩蛤蟆”。這兩句大意是:神馬騰空飛起,看不到地上的癩蛤蟆了。《符讀書城南》是韓愈的一首教子詩,內容是勸子學習,詩中有幾處用了比喻,反覆對比,勤學則有成(“飛黃騰踏去”),不學則無成(“蟾蜍”),富有形象性。“飛黃騰達”後來用作成語,比喻驟然得志,官職、地位升得很快。多用於貶義。

《符讀書城南》

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踔(zhuó酌)厲風發:形容談論時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的樣子。率:太抵,通常。這兩句大意是:談論起來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總是壓倒在座的其他人。可用來描寫極爲健談的人。

《柳子厚墓誌銘》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青羅帶:青色的綢帶。篸(zān糌):通“簪”,古人插在頭上用來綰(wān晚)頭髮的一種首飾。這兩句大意是:灕江像一條青色的綢帶,山峯像一支碧玉削成的頭簪。此條上句遠眺碧,以青羅帶爲喻,寫出灕江江水的清撤、恬靜,富有柔情。下句近看青山,以碧玉簪爲喻,表現桂林山峯的秀麗與挺拔。兩個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再現了桂林秀水蜿蜒,奇峯聳峙的山水之美,成爲人們津津樂道的名句,今天仍時常出現在表現、讚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歌與散文中,描寫同類景色時也可借用。

《送桂州嚴大夫》

澄泓湛凝綠,物影巧相況。

唐·韓愈《岳陽樓別宴司直》澄泓(hóng宏):明淨而深廣的水色。泓,水深。椹:清澈。凝綠:濃綠。況:比。這兩句大意是:澄澈深廣的洞庭湖水一片濃綠,山色樓影都一一巧映在湖水之中互相比美。這是風平浪靜的洞庭湖,湖光物影,相映成趣,風景如畫。寫晴日湖光可作借鑑。

《岳陽樓別宴司直》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

星河盡涵水,俯仰迷上下。

多才自勞苦,無用只因循。

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