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憂鬱而死的曹植

憂鬱而死的曹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4K 次

導語:天妒英才,曹植有人非凡的才華,卻早年喪身,究竟曹植是怎麼死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憂鬱而死的曹植

關於曹植的病因死因,諸多史書無及詳披。凡談及此一事者,乃含糊其辭,道不出個子醜寅卯所以然來,就是陳壽的《三國志·陳思王植傳》,也以其“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之籠統詞語塞而搪之。患何“疾”而薨,不得而知。因此,後人不假思索,一再引用或引申。諸如:“十一年裏頻頻徙都,汲汲無歡,遂發憤而薨”(劉玉新:《曹植與曹植墓》之《隋<曹植墓神道碑>小記》)、“卒使植憤悶發疾以死”(李夢陽:《曹子建集·序》)云云,遂成定式,無人髮指。閒來翻書,偶爾在《太平御覽》卷376摘引《魏略》一書中,發現這樣一條記載:“陳思王精意著作,食飲損減,得反胃病”。爲之一怔,頓開茅塞。心下竊喜,真乃孤陋寡聞,這不是一條頗具說服力的佐證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討論曹植怎麼死的。

醫學理論謂:反胃之疾,乃飲食入胃,經過良久,復由胃反出之病。臨牀特點爲:飲食之後,宿谷不化,脘腹脹悶,自感難忍而復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之物,完谷不化。尋其病因,大致有四,現擇其二:(一)、飲食不節,恣食生冷,飢飽不均,或勞役過度,皆損傷脾胃。胃傷則不能納,脾傷則不能化,二者俱傷,納化皆難,宿食痰飲動擾脾胃,因致斯疾。(二)、嗜酒大甚,酷飲無度,傷於酒溼。凡飲酒過多,酒毒漬於腸胃。酒性有毒而大熱,其毒熱之氣,滲溢經絡,浸漬臟腑,損傷胃氣而爲反胃。(參見王其飛:《內科證治·脾胃系統疾病》1980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縱觀曹植一生非同常人的生活遭遇,很容易就知道曹植怎麼死的。他一生恣肆縱酒,無有節度,幾乎送了性命。請看《三國志·陳思王植傳》中的記載:“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爲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爲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勅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再者由於政治的傾軋,萁豆的相煎,使得他空懷“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曹植:《與楊德祖書》)的.壯烈激情,而成爲曹魏統治集團的階下囚。請看《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注引記載:“封建王侯,皆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使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爲匹夫。縣隔千里之外,無朝聘之儀,鄰國無會同之制。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爲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爲布衣而不能得”。

曹植:《遷都賦序》記載:“餘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未將適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曹植:《求問親親表》記載:“每四節之會,塊然獨處,左右惟僕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嘗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嘆息也”。

曹植就是在這種誠惶誠恐、惴惴不安的心情下,過着“皆思爲布衣而不能得”的“囹圄”生活,怎能不使他鬱悶憤懣、汲汲無歡而損傷脾胃?因此,在太和五年(231年)冬“詔諸王朝”之時,魏明帝見到曹植如此潦倒之狀,甚爲驚訝:“王顏色瘦弱,何意也?腹中調和不?今者食幾許米,又啖肉多少?見王瘦,吾驚甚,宜當節水加飡”(轉自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引《太平御覽》卷378)。於是乎,惻隱之心偶發,賜給阿叔曹植一些食品作爲補償。爲此,曹植還寫了一道《謝明帝賜食表》:“近得賜御食,拜表謝恩。尋奉手詔,愍臣瘦弱。奉詔之日,涕泣橫流……”,以示感謝。

曹植生性縱酒無度,加之萁豆相煎造成的心靈創傷,及其顛沛流離的“囚徒”生活,不能不使他在精神上增添沉重的負擔,以至於整日裏鬱悶不樂,借酒澆愁,亦嚴重的破壞了他的生理平衡。他曾寫過一篇《釋愁文》,以求仙問道的筆法,暗示出自己當時的生活及疾病情形:“予以愁慘,行吟路邊,形容枯悴,憂心如醉。有玄靈先生見而問之曰:‘子將何疾以至於斯?’答曰:‘吾所病也,愁也’。先生曰:‘愁是何物,而能病子乎?’答曰:‘愁之爲物,唯惚喂怳,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羣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其來也難退其去也易追,臨餐困於哽咽,煩冤毒於酸嘶。加之以粉飾不澤,飲之以兼餚不肥,溫之以金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希,授之以巧笑不悅,樂之以絲竹增悲。醫和絕思而無措,先生豈能爲我蓍龜乎!’……”

綜上所述,參照有關中醫學理論,不難看出曹植患反胃病而無疑耶。至於記載中“陳思王精意著作,食飲損減,得反胃病”之說,筆者不敢完全苟同。曹植患反胃之疾,不但但是“精意著作”,更重要的是汲汲無歡,鬱悶憤懣,飲酒不節而致。當然,曹植在長期的政治傾軋之中,“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採庶官之實錄,辯世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直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曹植:《與楊德祖書》)。嘔心瀝血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而加重了他疾病的發作。但事實上不應是其疾病的主要根源。因此,“精意著作,食飲損減,得反胃病”之說失之偏頗。

近年來,由於科學的進步與發展,我國的中醫學理論也得到發揚光大。根據研究成果表明:“……由於不適當的食物或飲料(如烈性酒)長期反覆刺激而引起的慢性胃炎,可促使胃黏膜上皮細胞和胃腺管上皮細胞經增生、過增生、異型增生等演變過程,由量變到質變,終於癌化。這一病理組織的演變過程,已爲多數研究者所證實”。(《外科病理學·胃疾病》<上冊>1978年10月湖北人民出版社)筆者竊意,曹植生前由於親屬之間的“萁豆相煎”、政治上的爾虞我詐而抑鬱寡歡、飲酒不節,導致患上了反胃病。那麼,假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正如曹植在《釋愁文》所說:“臨餐困於哽咽,煩冤毒於酸嘶”,是否引起病理組織的演變而導致癌症病變?若果然,那麼曹植怎麼死的就有答案了——死於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