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竭澤而漁的故事範例

竭澤而漁的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竭澤而漁和安居樂業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竭澤而漁的故事

  (一)竭澤而漁

公元前632年,晉國爲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佔着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間計於他的舅舅大臣狐堰說:“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幅回答說:“我聽說善於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徵求另一個大臣雍季;並把狐幅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讚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意思是說:把池塘裏的水弄乾了才捉魚,那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那還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採用了狐幅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遲避三臺”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後撤,以避其鋒芒,爲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遲再遲,誤以爲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捨,結果被晉軍訂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猴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出“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比喻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不顧長遠利益。

[-(@_@)-]

  (二)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着遠古的社會,認爲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