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篳路藍縷的故事範例

篳路藍縷的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篳路藍縷和曲突徙薪這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篳路藍縷的故事

  (一)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爲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爲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爲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鬆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麼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鬆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着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麼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是什麼意思呢?篳,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等編製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啓,就是開。這句話是說,駕着柴車,穿着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創建起來的。

形容儉樸的創業生活和艱苦的奮鬥精神,就可以用“篳路藍縷”。

[-(@_@)-]

  (二)曲突徙薪

西漢時期,有人蓋了一座新房子,客人們都前來觀賞。可是有一個客人,看到煙囪筆直地豎在廚房頂上,竈門口又堆着柴禾,就勸主人把煙囪重新砌得彎曲一些,柴禾要搬得遠些,以免發生火災。可是主人認爲這客人不會說吉利話,很不高興,便沒有聽他的。

過了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幸虧左鄰右舍趕來相救,才把火撲滅。主人爲了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殺牛買酒,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坐在旁邊,就是沒有請那位勸他改砌煙囪,搬走柴禾的人。

席間有個客人說:“如果你當初聽從那位朋友的意見,根本不會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這樣殺牛打酒請客了。現在你請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卻把那位朋友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爲上客嗎?”

主人聽了這話,猛然醒悟過來,他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請來,並讓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曲(彎曲);突(煙囪);徙(遷移);薪(柴草)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採取措施,防止危險發生。

近義詞:防患未然、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