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篳路藍縷的成語典故

篳路藍縷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7K 次

篳: 通“蓽”,柴。路: 同“輅”,即大車。藍縷: 破衣。原意是指楚國的先君坐着柴車,穿着破舊的衣服去開闢山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fén)冒,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

篳路藍縷的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混戰不休,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兵攻打鄭國。鄭國派遣使臣到晉國求援,說楚軍驕傲、無戒備,晉、鄭兩家聯合起來攻楚,楚軍必敗。晉軍中出現了兩種意見: 同意者支持出兵,認爲打敗楚國懾服鄭國,就在此一戰了。反對者卻說,楚莊王滅掉庸國後,常常提醒人民要警惕外來侵略者,並以楚國的先君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事蹟來訓導民衆;同時還用“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勸誡軍民。所以沒有理由認爲楚國驕傲、放鬆了戒備。反對者的意見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沒有被採納。最後晉國出兵,被楚軍打得大敗。不久,楚國成爲中原的霸主,晉國的實力大大削弱。

後人以“篳路藍縷”來形容創業艱難,教育人們建設國家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