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爲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1、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牀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裏鋤草。兩個人努力幹着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擡起鋤頭,一鋤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着,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裏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着手裏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纔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着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着武器、穿着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着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着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着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着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爲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羣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爲,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着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佈:“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啓示:

志不同道不合,很難成爲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

2、伯牙絕弦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伯牙的人,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了,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羣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絃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最終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3、知音之交

知音也成爲知己是指非常瞭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最初知音之交形容歷史上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相傳俞伯牙是著名的音樂家,而鍾子期只是一介樵夫。

有天,俞伯牙在一個山下,突然琴興大發。專心致志的彈起琴來,一首又一首,突然他發現有個人一直在停着關注他,俞伯牙心想,一介樵夫,能聽懂嗎?那個人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先生志在高山啊。”

俞伯牙非常驚訝,認爲唯一能聽懂的就是鍾子期了。後來就和鍾子期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非常傷心的摔壞了琴,說“子期一死,我彈琴給何人聽”後來,就用知音之交形容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關係。

4、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爲朋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着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5、管鮑之交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爲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着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爲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纔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爲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6、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爲世上再沒有值得爲之彈琴的人了。不是隻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

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7、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爲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爲頭腦,以有爲脊背,以死爲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爲一體就可以成爲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爲好朋友。

8、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後漢書.吳佑傳》。原文:“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爲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爲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爲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爲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爲一段佳話。

9、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着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着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爲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爲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爲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爲自己英勇善戰,爲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爲什麼,他們說:“我們爲您做事,是因爲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着趙國,作爲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爲國效力。

10、捨命之交

“捨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來自於“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選.劉峻.廣絕交論》:“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惠莊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爲死友,聞楚王賢,往尋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倂衣糧與角哀,入樹中死。’”

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爲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