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有關朋友的成語典故

有關朋友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關於朋友的成語有很多,那麼大家瞭解過這些成語的故事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有關朋友的成語典故,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有關朋友的成語典故

  有關朋友的成語典故:

1.莊子和惠子

提起惠子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逍遙遊》裏被莊子嘲笑“有蓬之心”的惠施,惠子名家學派著名學者,“惠子多方,其書五車”,藕們今天“學富五車”的成語,典出於此。惠子常常和莊子辯論,多半是居於下風。據說惠子熱心用世,曾爲樑相,懷疑莊子想取而代之,被莊子比喻好吃腐鼠的鴟梟。好像莊子對惠子非常不屑,其實不然,他們是惺惺相惜,相互愛重的朋友。惠子先莊子而逝,莊子過其墓,悲不自勝,講了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來說明他們的友誼,那就是匠石運斤成風、削去郢人鼻端上的白堊的故事。“運斤成風”現在用來比喻技巧的嫺熟。其實這個故事還有下文。後來,宋元君想叫匠石再示範一次,此時郢人已死,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講完這個故事,莊子沉痛的說:“自夫子(指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這個寓言感慨之深,非藕淺薄言辭所能盡釋。有過惠子這樣的朋友,莊子才能對朋友之間的關係有那樣貼切的形容,原話引用:相視一笑,莫逆於心——他們是朋友!

2、伯牙和子期

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伯牙善琴,子期善聽。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後來的人們根據想象,加上一個戲劇性的情節。據說伯牙專程探訪子期,子期已死,他悲痛遺憾,不能自已,發之於琴,在子期墓前彈響,圍觀的男女老少,盡皆嘻笑。伯牙好不奇怪,說藕這樣的悲情傾注於琴聲之中,你們爲什麼笑?大家回答他說,我們覺得好聽,高興得發笑,伯牙憤而摔琴。唉,除了那個人,其餘的批評、討論,甚至讚賞,都不能得其三味,斯人已去,滿世無其知者,鼓琴何益?

高山流水,千古知音——他們是朋友!

2、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意思: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見先秦租稅),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爲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4、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牀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裏鋤草。兩個人努力幹着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擡起鋤頭,一鋤下去,“當”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着,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裏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着手裏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裏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纔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着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着武器、穿着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着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着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着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着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爲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羣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爲,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着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佈:“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下面附上其他最著名的成語典故:

1、一葉障目

楚地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擡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鬥回家。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這人一聽心裏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裏,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着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呆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2、指鹿爲馬典故出處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爲亂,恐羣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爲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羣臣皆畏高。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爲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爲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願問羣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自而從邪臣之說。譯文: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着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爲什麼駕着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爲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羣臣。”羣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這時,秦王不相信自己,卻相信奸臣的話。

3、鐵柱磨成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4、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爲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爲“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5、鞭長莫及

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楚莊王仗着國力強盛,要申舟不向宋國借路。申舟說:“如果不借路,宋國人會殺我。”

“宋國要是殺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們。”楚莊王說。

果然,不向宋國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國。宋國君臣認爲這是對本國的莫大侮辱,就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氣得暴跳如雷,立即發兵攻打宋國,一下子就把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請求晉國派兵救援。晉景公想要發兵去救宋,國大夫伯宗說:“大王,我們不能出兵,古人有話說:‘鞭子雖然長不能打到馬肚於上。’現在楚國強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們不能和楚相爭。晉國雖然強大,可是能違反天意嗎?俗話說:‘高高低低,都在心裏’,江河湖泊中容納有污泥濁水,山林草叢中暗藏有毒蟲猛獸,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有斑痕,晉國忍受一點恥辱,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還是忍一忍吧。”

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停止發兵,改派大夫解揚去宋國,叫宋國不要投降,就說援兵已經出發,很快就要到了。

宋國人在城中極其艱苦地堅守了幾個月,楚軍攻打不下,最後同意宋國求和,並帶走宋國大夫華元作爲人質。

6、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