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古代成語故事:臨時抱佛腳

古代成語故事:臨時抱佛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注音】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古代成語故事:臨時抱佛腳

【出處】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唐·孟郊《讀經》詩

【解釋】原意爲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後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爲“臨時抱佛腳”。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倉猝應付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臨渴掘井

【同韻詞】酒醉飯飽、名臣碩老、不知起倒、窮愁潦倒、花多子少、一世師表、犬牙鷹爪、眉頭眼腦、槍打出頭鳥、伶牙利爪、......

【年代】古代

【英語】makeeffortatthelastmoment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王安石與客人閒談,偶然談到佛經,他感慨地說:“投老欲依僧”,表示想與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來抱佛腳”。王安石不悅,那人說古詩對諺語,如改成對聯則成爲“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頭腳相對

【成語示例】我們不能抱臨時抱佛腳的念頭。

【成語例句】

◎ 無事不登三寶殿","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正是這一情形的典型概括和真實寫照。

◎ 這種畫風所要求的寫實功力,使得畫家們臨時抱佛腳地日夜練着基本功。

臨時抱佛腳這句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

古時候,在雲南的南面有一個外民族建立的小國家,這個小國家的民衆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個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掙斷了鎖鏈和木枷越獄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發現後即派兵丁差役四處追捕。那個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後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難以逃脫,便一頭撞進了一座古廟。這座廟宇裏供着一座釋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無比。罪犯一見佛像,心裏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腳,號啕大哭起來,並不斷用磕頭表示懺悔。這個罪犯一邊磕頭,一邊嘴裏不停地說:“佛祖慈悲爲懷,我自知有罪,請求剃度爲僧,從今往後,再也不敢爲非作歹!”不一會兒,他的頭也磕破了,弄得渾身上下都是鮮血。

正在這時,追兵趕到。兵丁差役見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誠信佛、真心悔過的態度感動了,便派人去稟告官府,請求給予寬恕。官府聽後,不敢作主,馬上稟告了國王。國王篤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讓他入寺剃髮當了和尚。

後來,當這個國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國傳播佛教時,將這個故事和所產生的慣用語“臨時抱佛腳”帶入中國,成了我們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