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罰不當罪

罰不當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這篇文章講述的成語罰不當罪和各得其所的故事,故事情節精彩,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故事,僅供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

罰不當罪

  (一)罰不當罪

“罰不當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處罰過寬或過嚴,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稱。

這個成語來源於《苟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戰國後期,趙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況,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爲《荀子》。

《荀子》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論》,是專門議論政治的。文中提出一個看法: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殘暴的國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湯打倒,商紂被周武王消滅等,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殺人的不償命,傷人的不判刑,那就會縱容犯罪,擾亂社會。有人說:“古代沒有肉刑,只是象徵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畫臉來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來替代,這種辦法在昏亂的現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繼續這樣做,犯罪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犯罪行爲將越來越多。

在闡述了上面這些情況後,荀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稱,官職要和才能相稱,賞賜要和功勞相稱。如果不是這樣,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官職和才能不相稱,賞賜和功勞不相稱,處罰和罪行不相稱,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後果。

  (二)各得其所

出處《易·繫辭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釋義 表示每個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適當的安排大家都滿意。

故事 漢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漢武帝的外甥,隆 慮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權勢,經常爲非作歹,難免要惹出大事。她擔 心自己死後,昭平君會犯死罪無人救他,便在病重時對武帝說:“陛 下,我願以一千斤黃金和一千萬錢,爲昭平君預贖死罪。”這種事沒 有先例,但漢武帝見她病生得很重,爲了安慰她,也就點頭應允了。 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因沒有人管束他,日益驕橫。一次他酒後 殺人,被捕入獄。武帝非常難過,嘆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這個兒 子,死前把他託付給了我,現在要判他死罪,我實在不忍心呀!”左右 的大臣們都說:“公主早已替他贖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 武帝搖搖頭說:“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須遵守。如果因爲我的 親屬而破壞法令,豈不失信於民?” 最後,武帝狠了狠心,還是下詔處死了昭平君。 處死了昭平君,武帝心裏很難過。但是,太中大夫東方朔卻向武 帝祝酒說:“賞功不避仇敵,罰罪不考慮骨肉,這兩點陛下都做到了。 四海之內的百姓就會各如其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