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英斂之與傅斯年的忘年交民間故事大綱

英斂之與傅斯年的忘年交民間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7K 次

英斂之原名英華,1867年出生於滿洲正紅旗一個貧民家庭。幼年時代,他因家境貧寒無錢入學,被迫走上一條艱難的自學之路。1898年前後,“三十而立”的英斂之受康有爲、梁啓超的影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評論國事的文章。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於1902年在天津創辦《大公報》。辛亥革命以後,他將主要精力投入教育與慈善事業,並與兒子英千里共同創辦了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由此可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影響的一個人物。

英斂之與傅斯年的忘年交民間故事

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位著名人物,卻在四十多歲時認識了只有十幾歲的傅斯年。二人一見如故,經常在一起縱談時局、臧否人物、切磋學問。

傅斯年出身于山東聊城的一個名門望族。他出生不久,就趕上廢科舉、辦學堂的“清末新政”。但由於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所謂新式學堂仍然是以傳統的讀經爲主。正在這時,一個名叫侯延塽的人改變了傅斯年的命運。侯延塽是傅斯年父親傅旭安的學生。傅旭安主持龍山書院時,曾經資助過這位家境貧寒、勤奮好學的學生,所以當侯延塽考取進士、被授以刑部主事以後,便想借回鄉省親之機報答恩師。回鄉以後,卻發現傅旭安已經去世,於是他想把恩師的兒子帶到大城市去讀書。

不久,侯延塽離開家鄉返回北京,在路過天津時順便拜訪了老朋友英斂之。閒談中,他有意提到傅斯年博聞強記、聰明過人,並將其作文遞給英斂之。英讀了傅斯年的作文之後,非常欣賞其才華,便勸侯延塽把這個孩子帶到天津。於是侯延塽又返回家鄉,把傅斯年帶了出來。

傅斯年到天津時大約13歲,經過短期準備,考入天津府中學堂。剛入校的時候,因爲學生宿舍尚未建成,他在英斂之家中住了好幾個月。在此期間,傅斯年竟然與比他大30多歲的英斂之成了忘年交。他們談論的話題很廣,從做人做學問,到國內外大事,幾乎無所不包。學校的宿舍蓋好以後,傅斯年雖然搬到學校去住,但每逢星期日和寒暑假,他總要看望英斂之。幾十年以後,英斂之的兒子英千里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是這樣寫的:

“他住在我家的時候,我同他並不很親密,因爲在我一個九歲的頑皮孩子的眼裏,看這位十四歲的傅大哥是個魁偉而莊嚴的‘大人’。他每天下了學除了溫習功課外,就陪着先父談論一些中外時局或經史文章,絕不肯同我這‘小豆子’玩耍或淘氣……”

與英斂之的交往,對於傅斯年後來的成長,應該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