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上下五千年 >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選12篇)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選12篇)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1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因爲殲滅了叛黨而召開了一個慶功會,宴請羣臣,名爲“太平宴”。席間觥籌交錯,君臣興致很高,宴會從白天一直進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覺中外面已經天黑了,而大廳中燈火通明,輕歌曼舞,熱鬧非凡。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楚莊王見大家還沒有盡興,便命自己的寵妾許姬出來獻舞。帳幔中舞動出兩列婀娜多姿的,許姬從中轉出來,伴隨着悅耳的音樂翩翩起舞。只見她目含秋水、眉若遠黛,歌喉未展先有情,莊重而又柔美。有美酒暢飲,又有美女歌舞助興,廳中氣氛越發熱烈起來。

酒至半酣,楚莊王命許姬爲衆謀士和將領斟酒,大廳裏一陣歡呼。就在許姬爲一位將軍斟酒的時候,突然一陣風從外面吹來,將席間的`蠟燭全部吹滅。頓時人聲嘈雜。就在此時,許姬覺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掙脫開,並順手將那人帽子上的纓子揪了下來。

許姬連忙走到楚莊王旁邊哭着告狀: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輕薄自己,希望大王給自己做主。她建議大王馬上點上蠟燭,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調戲自己的人來。楚莊王想了想,並沒有按照許姬說的那樣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點蠟燭,請大家把帽子都摘下來,不必拘於禮數開懷暢飲。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來,楚莊王才命令侍者點蠟燭,此時再想查出非禮之人就沒那麼容易了。

宴席結束後,許姬責怪楚莊王沒有替自己洗刷清白。莊王笑着勸解道:“今天的宴會是爲了犒勞大家的,如果席間出現興師問罪的事,自然會影響大家的興致。酒本來就是亂性之物,況且許姬國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歡呢?如果我因爲此事治了那個人的罪,別人自然會說我心胸狹窄,那樣還有誰願意爲我效命呢?”許姬聽了便沒有再提起這件事。

七年後,楚國與鄭國展開了一場惡戰,前部主帥唐狡自告奮勇率軍迎敵,甘當先鋒,爲大軍殺出了一條血路。最終楚莊王取得了勝利,要厚賞唐狡。唐狡卻跪拜在地說:“罪將只能將功折罪,才能報答您的不殺之恩哪!”原來在“太平宴”上輕薄許姬的人就是唐狡,當時楚莊王沒有治他的罪,他心懷感恩,所以今日捨命相報。之後楚莊王不僅重賞了唐狡,更是將許姬送給了他。人們都稱讚楚莊王的寬容大度,從此對他更加忠誠。

“君則敬,臣則忠。”楚莊王心胸開闊,一個“絕纓宴”,使得他更得人心。楚莊王能夠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是和他的寬容大度、知人善任分不開的。由此可見,沒有一定的胸襟是不能成就一番大業的。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2

尊王攘夷

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次年,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爲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齊桓公採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爲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爲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

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爲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3

孫子原是中國春秋末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因陳國內亂,陳完逃到了齊國,改姓田;孫武的祖父田書又被齊國國君賜姓爲孫。

一次,齊國發生內亂,孫武逃到了吳國,經大臣伍子胥的'推薦,以《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閭。吳王讀罷兵法,雖讚不絕口,但也懷疑作者是否只是一個理論天才,於是,他召宮女一百八十人,令孫武操練。

孫子將宮女分成左右二隊,命吳王的寵姬二人各爲隊長,稱爲左姬、右姬;又設一人爲執法,二人爲軍吏,主傳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數人,充爲牙將,執斧鐮刀戟,列於陣前,以壯軍威。宮女們一個個身披甲冑,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孫武於是當衆宣佈軍法:一不許行列不整,二不許言語喧譁,三不許違背軍令;然後他親自教習了‘前’、‘後’、‘左’、‘右’、‘坐’、‘起’等項‘約束’,並三令五申之。演練開始,擊鼓宣令‘右’,宮女們掩口嬉笑,行列參差不齊,孫武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爲將的責任’。於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擊鼓宣令‘左’,二姬及宮女無不笑者。孫武大怒,叫道:‘執法者何在?’執法者前跪,孫武大聲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爲將的責任,但現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聽從,這是士兵的罪過。按軍法當如何處置?’執法者答:‘當斬!’孫子喝令:‘士不盡誅,罪在隊長,將左右二姬斬首示衆!’力士們不敢違令,便將二姬綁縛。吳王在臺上觀看操演,忽見斬愛姬,大爲驚駭,讓大臣持符馳救。孫子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爲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于軍前。宮女們見狀,無不大驚失色。孫武於隊中再取二人爲隊長,並申令擊鼓,女卒們左右進退,迴旋往來,皆毫髮不差,寂然無聲。

於是,孫子向吳王彙報道:‘兵已整齊,願王觀之,唯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這就是孫子練兵的故事,它說明,任何組織,沒有嚴格的紀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會失去凝聚力和行動力;只有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才能破堅克難,無往而不勝。孫武連被中國古人污爲‘小人’的女子都可練成‘赴湯蹈火’的士兵,更何況男子漢呢!吳王不得不承認其‘通天御地之才’;孫子於是被封爲上將軍,號爲軍師,責成伐楚”。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4

遠古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他們很想知道天地是怎樣形成的。漸漸地,他們創造出一個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它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這渾圓的東西當中,孕育一個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在這渾圓的東西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漆黑一團,非常生氣,就用自己製造的斧子劈開了這混混沌沌的圓東西。隨着一聲巨響,圓東西里的混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高高的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廣闊的大地。從此,宇宙間就有了天地之分。

“開天闢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開始有人類歷史,也用來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爲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5

“披堅執銳”這則成語的“堅”是堅固的鎧甲;“銳”是鋒利的兵器。比喻手執武器,投身戰鬥。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夫被(即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被秦大將章邯攻滅後,項梁和項羽便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爲王,仍稱楚懷王,繼續與秦軍作戰。項梁因作戰勝利而驕傲自滿,被秦軍打敗,死於軍中。

章邯打敗楚軍後,又去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被章邯指派的王離、涉間的軍隊團團圍住。懷王對此很着急,任命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懷王還將卿子冠軍的稱號授於宋義,命他統率其它各軍。

宋義把軍隊帶到安陽後,接連四十六天不進軍。項羽對他說:“如果秦軍已將趙王圍在鉅鹿城裏,我軍應迅速渡河,趕到那裏來個裏應外合,必定能大破秦軍。”

宋義搖搖頭說,說:“不行。牛虻固然能惹牛,但不能咬死蝨子。如今秦軍攻趙,就是取勝了,也已經筋疲力盡,我軍可等它疲憊不堪時進兵;如若秦軍不能取勝,讓它膠着在那裏,我軍可乘機西進把秦國攻下來。所以,還不如讓秦、趙兩軍打下去。說到穿着堅固的'鎧甲、拿着鋒利的兵器衝殺敵軍,我宋義不如你;而坐在這裏運用計謀,你可不如我。”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6

“殘杯冷炙”這則成語的意思的“炙”是烤。原意是吃剩的酒食,現指權貴的施捨。

這個成語來源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勳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傳世,內容是以儒家的傳統思想作爲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後世不少學者爲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顏氏家訓》中有一處告誡說,不能因爲有點稱讚,你就去受權貴驅使;處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權貴施捨的`屈辱。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就被迫在顏之推提到過的這種悲辛的處境裏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志高務實,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考試完後,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手。但他哪裏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採取排斥的態度。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試失敗,內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於達官貴人之家,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陪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賦辭助興。這樣做,一方面是爲了維持生計,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權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7

南北朝的時候,河南考城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江淹。

江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爲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江淹讀書十分用功,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成爲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人們稱他爲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當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條件的優越,使江淹不願再去刻苦讀書,他也越來越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時候,文章不但沒有寫得更好,而且越來越退步,對此人們有很多傳說。

有的說,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禪林寺旁邊的河裏,夜裏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向他討回過去借的一匹綢緞,江淹便從懷裏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從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人們於是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爲江郎才盡。

後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來比喻某人的才思減退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

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對男子的美稱,纔是才思、才情,盡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8

孟嘗君準備西入秦國,勸阻的人極多,但他一概不聽。蘇秦也想勸他,孟嘗君卻說:“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沒有聽說過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蘇秦說:“我這次來,確實也不敢談人間的事情,而是專門和殿下討論鬼神的事。”,孟嘗君就接見蘇秦。蘇秦說:“我這次來齊國,路上經過淄水,聽見一個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個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談。木梗對土偶說:‘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漲上來,你就殘缺不全了。’土偶說:‘你的話不對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爲大水毀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東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橫流,你隨波而去,還不知道要被衝到哪裏呢?’那秦國是個虎狼之國,關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國,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來。”孟嘗君就打消了去秦國的念頭。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9

◎ 有一天,他正作入幕之賓,她丈夫不期而至,他逃藏在一個繡幕之後,相隔咫尺,幾乎泄露,終得幸免。

詞類符號:名詞; 時間名詞; 方位名詞; 處所名詞;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機構名; 其他專有名詞; 動詞;聯繫動詞;能願動詞;趨向動詞;形容詞;區別詞; 數詞;量詞; 副詞; 代詞;介詞; 連詞; 助詞;嘆詞; 擬聲詞;習用語;縮略語;前接成分;後接成分; 語素字; 非語素字;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10

漢宣帝時,有個叫徐福的人幾次上書,提醒宣帝限制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權力,以防他的家人謀反。霍光死後,他的家人果然謀反。幸虧有人告狀,才未釀成大亂。事後,宣帝對告發的人大加賞賜,而對早就勸告他應限制霍光權力的人卻沒有一點賞賜。有位大臣覺得不公平,特地向宣帝上書。在上書中,這位大臣特地舉了“曲突徙薪”的事作例子:

有個人到朋友家作客,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竈邊又堆了不少柴薪,覺得這樣很危險,向主人建議說:“你這煙囪要改砌成彎曲的,柴薪要搬到遠處去,不然容易發生火災啊!”

主人不以爲然,沒有作聲。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時趕來把火撲滅,纔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後,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沒有請不久前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間,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時你聽從那客人的`話,把煙囪改砌成彎曲的,並把柴薪搬到遠處,那麼就不會失火,也就不必殺牛擺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那客人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亡(沒有)恩澤,焦頭爛額爲上客了嗎?”

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並奉他爲上賓,漢宣帝看到這裏,明白了這位大臣的意思,馬上重賞了徐福。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11

以前有一個人,想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僱了上好的馬車,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準備上路了。

楚國位於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卻讓駕車人趕着馬車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該往南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

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快!”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可是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的路費也多着呢!”

路人依然極力勸阻,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一走的方向不對,路費再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這有什麼,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着呢!”

路人無奈只好眼睜睜地看着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着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可是他條件越好,他就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爲他的大方向錯了。

南轅北轍成語的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小朋友,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麼就算佔有利的條件也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篇12

水滸傳》中,魯達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髮爲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後“打鬧五臺山”,魯智深通過智真長老介紹從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被智清長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個大菜園。

菜園附近住着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平常總在園內偷盜蔬菜餬口,聽說新來了個管菜園子的和尚。便想方設法來個下馬威,以便今後能夠自由出入菜園;這幫小混混商量決定引誘魯智深到糞窖邊,然後一齊動手把他掀入糞窖,逼他離開。計 議商定後,那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禮來到菜園,嬉皮笑臉地對魯智深說:“聞之和尚新來主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魯智深不知是計,便來到 糞窖邊,說:“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裏坐地。”衆小混混頭領張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魯智深見了,心裏早疑忌 道:

“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鬚!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水滸全傳》第七回)

魯智深走向前去,張三、李四便動起手來。魯智深不等他們靠近他,右腳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糞窖去;張三正要逃走,魯智深又起左腳,把張三也踢入糞窖。後面的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看到這種情形,嚇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