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孔子寓言故事游水之道

孔子寓言故事游水之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寓言故事吧,小朋友們由於缺少生活經歷不容易寫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現實意義或教育性。你知道經典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寓言故事游水之道,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寓言故事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帶着他的幾個學生到呂梁遊覽觀賞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見那呂梁的瀑布飛流而下,從三千仞高處直瀉下來,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40餘里以外。瀑布下來衝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這裏,就連黿(yuan)魚、鼉(tuo)鼈這一類水族動物都不敢遊玩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個漢子跳入水中暢遊。孔子大吃一驚,以爲這個漢子有什麼傷心事欲尋短見,於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學生順着水流趕去救那個人。

不料,那漢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來,披着頭髮唱着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着。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說:“我還以爲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游水有什麼祕訣嗎?”

那漢子爽快地一笑說:“沒有,我沒有什麼游水的祕訣,我只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爲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着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着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順着水流的規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爲,這就是我游水遊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問道:“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那漢子回答說:“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着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而去。

聰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於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規律並掌握規律,因此做什麼事都會得心應手,並且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拓展: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以下是“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1、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

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2、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爲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

車伕不解,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認爲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

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5、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6、孔子問禮老子,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爲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爲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寬則得衆,苛則失人。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纔會學富五車。

7、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爲人”爲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爲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

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爲,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8、顏淵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爲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着奮鬥,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9、宰我問道孔子。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會跟着下去嗎?”

孔子說:“爲什麼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決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

10、孔子在路上聽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說:“我叫丘吾子,我有三個過失,晚年而自覺,追悔莫及:我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回到家裏,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

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引以爲戒啊!”

聽了孔夫子的教導,學生們告辭孔子而回家奉養父母的有十三個之多。《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11、子貢去見孔子。孔子說:“我們的學說難道有錯誤的地方嗎?爲什麼我們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點標準呢?”

孔子說:“優秀的農夫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的收成,優良的工匠擅長技藝卻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道業,用法度來規範,用道統來治理,但不能保證你的學說會被世道所容……”

人當盡人事而聽天命,居一求缺,當下不就是自得其樂嗎?今人普遍求全、求滿,古人卻懂得求殘、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12、子路有一次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

孔子回答說:“沒有。君子追求道義,有終生的快樂,無一朝之憂。小人汲汲於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憂慮之中。”

仁者不憂,是一門大學問。君子之所以爲君子,在於他的所作所爲裏,承載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濟天下的人海闊天空,胸懷廣大。小人關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長久以往便“長慼慼”。

13、孔子登上東山感覺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俯覽天下,感覺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講“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這都是說立志高遠,胸襟開闊,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於累土,最終居高臨下,有着非凡的氣質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衆生,故能擁有“一覽衆山小”的氣魄。

14、孔子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爲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慾,飢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就是一種高貴的心。

15、齊景公和晏嬰到魯國,景公問孔子:“過去秦國很小,位置偏僻,穆公爲什麼能稱霸呢?”

孔子回答說:“秦國雖小,志向遠大,地方偏僻,行爲端正,又能重用五張羊皮贖回百里奚。從此來看,稱王是可以的。”

在這裏,孔子解釋了秦國得以稱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偉的事業,有兩個因素必不可少:志向與人才。但凡有志於成功者,必當會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

16、孔子到宋國去,匡人派士兵圍住了他們。子路大怒,舉起戟來便要與匡人格鬥。

孔子止住了他,說道:“哪裏有修治仁義而不原諒世俗之人的不良行爲的呢?不研究詩書,不學習禮樂,這是我的過錯!若把宣揚先王美德、愛好古法作爲一重罪責,那就不是我的罪過了,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來唱歌,我應和你。”

唱完幾首歌之後,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面對逆境,卻依舊可以矢志不移,堅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謂誠心至極了,這種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誠,對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一種正心誠意的心靈支撐。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己。

17、孔子一行“困於陳蔡”脫險之後,子路說:“我們跟隨老師遭此磨難,恐怕一生都不會忘記。”

孔子說道:“幸運與磨難是什麼呢?遭受陳蔡之厄,這是我的幸運啊,也是你們的幸運啊。我聽說,君王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就王業,懷有雄心壯志之人不遭受危難,他的行爲就不足以顯明。”

所謂“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箇中三昧,非親身體會,怎可言清?

1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請教爲人處世的方法。孔子說:“知而不做,不如不知;親近而不信任,不如不親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頹廢。”

孔蔑問:“我自己應該怎麼做呢?”夫子說:“設法改掉自己的缺點,盡力彌補自己不具備的才能,不要因爲自己修養不夠就去懷疑別人,也不要因爲自己有才幹而看不起別人。每天說話不給自己留下後患之憂;每天一舉一動,也不給自己留下隱患。那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做到。”

如果不培養內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過錯,培養了道德,名聲自然就會樹立起來,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19、孔子的`弟子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現卻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談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卻不能給他的辯才以更大的幫助。

孔子說:“相馬以輿,相士以居(考察馬的能力要看它拉車的情況,考察一個人要看他平時的表現),這是不可廢止的。

如果以貌取人,那麼在子羽身上就會犯錯誤;若憑一個人的話語來選擇人才,那就會在宰予身上出現錯誤。”

20、叔孫武叔沒有做官的時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顏回的接待,顏回對手下人說:“以賓客之禮接待他。”

武叔很喜歡揭示別人的過失並親自品頭論足,顏回說:“您的這種做法肯定會自取其辱,您應該聽從我的勸告啊。我聽孔子說:‘說別人的缺點,並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說別人行爲不正,並不能使自己的行爲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評自己的缺點,不攻擊別人的缺點。”

小人好搬弄是非,諷人之長,隱己之短;君子善於坦白自己的缺點,批評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爲人處世,不可不知。

21、仲孫何忌問孔子的弟子顏回:“如果說一個字,對仁德、智慧都有好處,你能不能說給我聽聽?”

顏回說:“說一個字對智慧有好處,莫過於‘預’字;說一個字對仁德有好處,莫過於‘恕’字。這就是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所謂“預”就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所謂“恕”就是包容與豁達,恕可以讓家庭祥和,也可讓社會和諧,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尤其需要我們多多遵循恕道。

22、孔子說:“自從季孫贈送給我千種粟,我又用來送給朋友們後,我跟朋友們的關係就更加親密了;自從南宮敬叔讓我坐上車後,我的話就更加受歡迎了。所以,道雖然很重要,但也必須等待一定的時機纔會被人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勢才能實現。如果沒有季孫和南宮敬叔贈送財物給我,我的道幾乎就要湮滅了。”

“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時,借力借勢而行,而不能一味強調單幹,成功也需要別人的支持。

時和勢的出現,也是一個積跬步以致千里的過程,作爲開創者,尤爲艱難,但是隻要堅持下去,終會看到勝利的曙光。

23、一次,孔子在東遊途中,被一位童子擋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從車中探身出來,詢問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項橐”。孔子也自報了家門。

當小項橐得知面前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時,決定出一道題,考一考這位博學者。

項橐問:“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搖搖頭,說:“實在慚愧,我答不出來。”

項橐得意地說:“我來告訴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孔子敬佩眼前這位童子,於是下車向他行了禮。孔子對弟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個人,不論位階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都要時刻保持謙虛,不要因爲他人年齡幼小而心存輕視。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4、一日,孔子弟子子貢與衛國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說:“君子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有什麼用呢?”

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兩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樣的。”

人注重自己的外表,既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這一點,經常遊走於交際圈的朋友,尤其應當注意落實。因爲,人的言談舉止,有時可以決定你事業的大小,功業的成敗得失。

25、司馬牛問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君子了嗎?”

孔子回答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麼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講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應當做到慎獨慎微,防微杜漸。不僅在公共場合嚴格要求自己,而且還要在無人監督、一人獨處的時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工作也與一個樣。

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於天,下不怍於人,無憂無懼。凡人當如此,成功者更應當如此。

26、魯國大夫臧文仲曾在家養貴重的動物——玳瑁,孔子批評他玩物喪志,不務正業。

孔子還曾把臧文仲說成“竊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身居高位,卻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

孔子批評他:“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聖之和者”,懷中摟着女子而沒有產生非分的想法和舉動,被譽爲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對其提拔重用。

一個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對於身邊有才幹的人,不應心存嫉妒,要大膽提拔任用,不應當壓抑有才幹之人。當身邊下屬都非常強大的時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養也會得到提升,這是水漲船高的道理。

27、仲弓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不要讓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時候也不要讓人怨恨。”

仲弓聽後對孔子說:“我雖然遲鈍,但也一定會按照您的話去做的。”

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被人戳到痛處,那麼與人交往的時候,也不要對他人毫無顧及。在職場交際中,要避免踏入言語的雷區,避免觸碰到別人的隱私和傷痛。否則,不但交友不成,還可能帶來禍患。

2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在宋國時,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弟子們都想逃避,唯獨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說,天生下了我,要我傳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麼樣呢?習武之人都知道,如果喪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會被打垮。

荊軻曾去看一位劍客,荊軻舉起劍來,對方卻巋然不動,只用兩隻眼睛盯着他,荊軻還劍入鞘,扭頭就走。

原來那人的寧靜、自信、剛毅讓荊軻由衷地佩服了。兩軍對壘勇者勝,士氣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關鍵時刻,有時還非得靠自信來取勝不可。所以,在謙虛與自信之間要把握好度。

29、葉公有一天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

孔子說:“你爲什麼不說:他是一個爲了發憤學習而忘記飲食,在學問上有所收穫時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來的人呢?”

孔子的人生修養永遠都是年輕的,他的這種爲學的精神,是我們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樣的發憤、樂學,又何愁學識不長、德業不廣、事業不成呢?進步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30、子路問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嗎?”

孔子回答道:“君子以義作爲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一個人崇尚勇敢,這本身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制約、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義。

作爲決策者,施展抱負、規劃宏圖,都必須要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堅守道德底線。須知,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災難。

31、一次,孔子與弟子交流。孔子談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說:“聖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

他接着說:“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的人,也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的。”

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業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展現自己真實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終如一。有德才得,有誠才成。虛榮與欺騙,最後的結果還是騙了自己!

32、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的呢?”

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從不遷怒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錯誤,卻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孔子讚賞顏回,是因爲他不重複犯錯誤,不把怨氣無謂地施於他人。對於我們尤其是領導者來講,好些時候,錯誤的鑄成,都是由不分青紅皁白發泄自己的不滿造成的。對待下屬不可輕易動怒,這是一種極高的道德境界。

33、魯國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慮很久,考慮很多次。

孔子聽到後,說:對於一件事情,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總會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卻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就會發生各種弊病。處事多思是好事,但過分了,也不盡善,這與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34、子貢問孔子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導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人倫關係中,朋友交往講究的是一個“信”字,這是維繫雙方關係的紐帶。對待朋友的錯誤,要開誠佈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係,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否則就有可能自取其辱。

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一種藝術,同時又是對別人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35、葉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對他講:“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歸附。”

此話貌似平淡,卻意義深遠。近悅遠來,最重要的是依靠什麼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爲。

對於領導者而言,只有使周圍的人敬佩、開心,使遠方的人歸附你、稱讚你,纔是你的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