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詩詞曲五首》教案

八年級下冊《詩詞曲五首》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撰寫公開課教案是每個教師都必需熟悉的一項工作,好的公開課教案能夠激發同學興趣,培養同學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站提供的這套八年級下冊《詩詞曲五首》公開課教案符合新課標的規範,思路清晰,結構合理,適合同學的年齡特徵,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等優點。下面提供多套公開課教案供您參考!

八年級下冊《詩詞曲五首》教案

《詩詞曲五首》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和相關的背景知識。

⑵ 瞭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 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和語言風格。

⑷ 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2、能力目標:

⑴ 加強朗讀訓練,讓同學充沛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培養同學讀詩的趣味。

⑵ 積累五首詩中的名句,增強語言感悟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3、德育目標:

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領會詩意,體味詩情,並積累名句。

2、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教學難點】

1、反覆朗讀,掌握含蓄蘊藉的詩意;藉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胸襟志向。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詞曲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關鍵,可設計新的朗讀方法,體現詩詞的教學特點,如音樂烘托法、繪畫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協助同學瞭解內容,體會情感,引起共鳴,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學法。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同學的目的。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感染力,提高學習興趣,並以此激發同學的想象進行發明,溝通課堂內外,提高語文素養。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說詩──悟詩──品詩,引導同學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熟讀背誦。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歌帶。

【課時佈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一起賞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指導同學自讀《過零丁洋》。朗讀詩歌,理解詩意,品味詩情,賞析詩歌的表示手法,積累名句,背誦詩歌。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爲壯觀。今天,我們學習詩詞曲五首,讓我們漫步於古詩苑,含英咀華,接受一次美的洗禮。

二、師生一起賞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導入新課:

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師生齊背)作者那高潔傲岸的志向和追隨古代名賢的志趣和志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禹錫爲我們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他因參與王叔文“永貞革新”運動而被貶到連州,好容易等到10年後,他奉詔回到長安,因遊玄都觀,寫下了《贈看花諸君子》一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他以玄都觀比當時的朝廷,巧借點綴春光的“輕薄桃花”曲筆展意,諷刺滿朝中紅極一時的權貴都是自身被貶後才爬上去的。這首詩引得朝中權貴羣起而攻之,劉禹錫因詩獲罪,再次被貶到更荒遠的播州去當刺史。14年後詩人再一次被召回長安,他又寫了《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人以嘲諷的口吻表示對政敵的蔑視,顯示了他堅持真理、頑強不屈的精神。據說本詩再次引起執政者的不悅,劉又遭貶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劉禹錫被罷和州刺史後迴歸洛陽,途經揚州與被罷蘇州刺史後也迴歸洛陽的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詩中白居易對劉遭貶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劉寫此詩回贈白居易。這首詩同樣表示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2、教師指導同學朗讀,力求使同學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重音。

⑴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同學聽讀,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⑵ 請兩位同學播放課前自行製作的配樂朗誦帶,其餘同學聽讀並點評。

⑶ 教師指導朗讀:

讀準字音。這是朗誦的前提,本詩中注意“柯(kē)”的讀音。

掌握節奏。節奏劃分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按音樂劃分,一種按意義劃分。按音節劃分,七言詩一般分四個音節,如“巴山/楚水/淒涼 /地”“懷舊/空吟/聞笛/賦”。按意義劃分,則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棄置/身”。

讀出重音。所有的韻腳都應重讀,關鍵詞語要重讀,以體現詩歌語言的音韻美。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⑷ 同學練讀。

⑸ 全班齊讀。

3、同學結合註釋,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4、教師要求同學概述詩意。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後進行完整的表述。

同學明確:首聯寫自身長期遭貶的際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謫居在那裏已23年了。頷聯悼念受害的戰友,寫自身回到故鄉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聞笛賦”這個典故表示對已去世的好友們的懷念,借“爛柯人”這個典故,抒寫對歲月流逝、人事變化的感嘆。頸聯寫自身的沉淪、新貴的得勢。“沉舟”“病樹”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身,而“千帆”“萬木”比喻在他謫居他鄉之後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貴們。尾聯寫酒席上的贈言,“讓我們乾一杯,振作起精神來吧!”這是對白居易在席間贈送他的詩的回答。

5、悟詩,體會詩情。

教師提問: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深思,明確:詩中流露的情感,有對自身遭遇的辛酸、憤慨,有對當朝權貴的嘲諷、憤激,有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與態度。首聯中有情語“淒涼地”“棄置身”,頷聯借敘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無限悲哀迷惘之情油然而生。頸聯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借敘話抒情,表示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教師總結:作者的情感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難過而不頹廢,沉鬱中見豪放、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詩中所表示的身經危難、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給人以莫大的啓迪、鼓舞。

6、同學深切體味詩人的情感,美讀詩歌。

7、品詩,品評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師提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歷來爲人所稱道。這兩句本意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括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遍意義,請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和認識。

同學考慮,自由發言。

生1:這兩句說明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在沉船旁邊仍有很多船繼續駛過,在病樹前面仍有無數的樹木在春天欣欣向榮。事物總是不時發展的,新的事物總是要勝利的,停滯的觀點、保守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的眼光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爲它們的死亡而傷感,我們應把希望、信心寄託在新的、正在發展的事物身上,並熱情地歌頌它們。

生2:這兩句借用自然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麼,社會總要向前發展,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前景無限美好。

生3:這兩句說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們應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爲真理而戰鬥的精神。

……

8、同學齊背詩歌。

三、師生一起賞讀《赤壁》

1、導入新課: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有經邦濟世之才,有遠大的政治志向,卻處在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爲的環境中,使他經常有一種抑鬱的情懷;他有絕世才氣,而且性格豪俊,這使他的抑鬱情懷不至於走向消沉悽惻。這些,都影響他的詩風。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詠史詩成績最爲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爲一體,令人歎爲觀止。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杜牧的詠史名作──《赤壁》。

2、同學朗讀詩歌,教師提醒同學讀準字音,掌握節奏、韻律和感情基調。

3、同學自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4、教師設計一些考慮題,指導同學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多媒體顯示)

⑴ 請用自身的話概述詩意。

⑵ 詩歌開頭爲什麼從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⑶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尾兩句,這兩句表示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同學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

⑴ 這首詩以地名爲題,實爲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發表對赤壁之戰的看法:當時周瑜如不得東風之助,戰爭的勝敗,吳國政權的存亡都會成爲未知數。詩人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勝得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了獨特而戲謔的議論。

⑵ 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這兩句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此,它自身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並識別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爲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⑶ 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係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經常是同情吳蜀,杜牧一反保守的看法,認爲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發表議論,反映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爲歷史上英雄的勝利都有某種機遇。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幹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身總會有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5、同學齊讀詩歌,再次體味詩人的胸襟和氣度。

四、同學自讀《過零丁洋》

1、導入新課:

文天祥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他的詩作表示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爲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學習他的詩作──《過零丁洋》。

這首詩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

2、同學推選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範讀這首詩。

教師提示:

注意掌握重音。如“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應重讀加粗字。

注意讀出情感。全詩交織着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

3、同學自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4、教師設計一些考慮題,指導同學自讀。

(多媒體顯示)

⑴ 這首七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哪兩件大事?

⑵ 頷聯的上下句有何聯繫?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⑶ 頸聯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⑷ 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 請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同學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然後各組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

⑴ 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步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已度過四年。

⑵ “山河破碎風飄絮”寫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寫個人命運如風吹雨打的浮萍,無所依託。這兩句連用,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一指地名,二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惶恐灘頭說惶恐”,追記過去,表示自身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零丁洋裏嘆零丁”慨嘆眼前,說自身倒黴戰敗,隻身被俘,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