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設計

人教版《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導語:教案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充當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師教學過程中的得力助手,能使教學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人教版《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2、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恐龍無處不在

  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

  整體感知

學生閱讀,檢查預習。

討論: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麼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爲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研讀探究

請同學快速閱讀一遍課文。(小組討論)

1、 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 按什麼順序說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

3、 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4、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子嗎?

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補充說明文字有什麼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用人們常見的青蛙和蟾蜍來舉例,體現了科普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

“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通過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

6、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

如面對面交流。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拓展延伸

說說學了本文之後的啓示。

明確: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結合具體的實例說說對“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被壓扁的沙子》

  舊課導入

《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現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係呢?讓我們先來閱讀一遍這篇短文。質疑討論,出示問題:

1、在《被壓扁的沙子》裏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你贊成哪一種,爲什麼?

2、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麼?根據又是什麼?

明確:“撞擊說”和“火山說”。(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因爲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岩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後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

對比閱讀: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麼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

a.說明順序:兩篇文章採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b.說明方法:都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採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採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

c.說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佈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 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d.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拓展練習

分組自由討論:

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啓發?

培養創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明確:(2)多角度看問題,聯想與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