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教案

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教案

知識與能力

1.讀通課文,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意義及一些詞類的活用。

2.瞭解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複述故事。

過程與方法

反覆品讀,理清情節,玩味內涵,深挖主題。

態度與情感

從故事中領悟,一個人只有不畏艱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難點

領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或

設計意圖

導入

解題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吧:《神筆馬良》。但你要知道,神筆只有在馬良的手中,才能夠妙筆生花。同樣穿牆術只有在勞山道士那裏,才能運斤成風,在心術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裏,只能碰壁。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勞山道士的廬山真面目。

簡介

勞山

嶗山道教 可追溯到晉代以前,唐宋以後最爲興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來到嶗山之後,此地所有廟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當然就是丘處機。 後來張三丰,13歲時首次到嶗山,在山洞中修行達10年,如一屢輕煙般失了蹤影,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爲證。

學生回憶《神筆馬良》故事。

利用資料書瞭解作者及作品: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2.《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峯。

小組自學

佈置小組自學內容,然後進行檢測

1、小組內互讀課文,找出難以讀準的字詞,查工具書解決

2、找出你認爲比較重要的詞語,小組交流

3、解釋下面加點詞

詞類活用:

請師之 ( )

月光輝室 ( )

諸門人環聽奔走( )

“乃”字用法:

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 )

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 )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 ) 乃以著擲月中( )

4、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在小組內進行概括。

就組員的表現,組內進行評價,並選出代表,參與全班交流(誦讀代表及講故事代表)

以學生自主感悟爲主,教師也可從書本出發給予適當提示,幫助學生髮散思維。引導學生找書中相關句子,允許有不同的看法,在探討中基本形成共識。

全班交流

引領同學對課文進行結構梳理:開端(第一自然段):求師學法。

發展(第二自然段):看師演法,

再發展(第三自然段):師父教法。

高潮結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靈。

1、選小組代表分自然段誦讀課文,全班品評。

2、就難理解的字詞、句進行全班交流、討論,師相機進行引導。

3、選代表進行故事概括PK

全班分組再讀課文,進行題目搶答:

1.勞山道士的法術怎麼樣?你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2、有了這樣法術高深的師父,王七學得怎麼樣?你是怎樣看待王七的?

3、如果你碰到了王七,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4.我們可不能步其後塵。讓我們寫下對自己最有警醒作用的相關名言,以激勵自己。

5、 如果王七繼續在勞山待下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你認爲王七怎樣做師父纔會教給他真正的本事?你認爲這個故事還可以怎樣改編出一些新的含義?

作爲自讀課文,我以學生自讀爲主,師講導爲輔。這篇課文的教學,課文比較活躍,學生能積極參與。

讓學生試試改編使它有一些新的含義。擬小標題,講故事,合作演一演,這些形式都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和求異思維能力。

課外活 動

課外閱讀《聊齋志異》中優秀的篇目(《青鳳》《席方平》《辛十四娘》《畫皮》《促織》《紅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板書設計

勞山道士

拜師求法 看師演法 纏師授法 演法失敗

. 不畏艱辛,才獲成功. 投機取巧,終究成空

《嶗山道士》教學反思

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相信教研組的每位老師都能從這精闢的話語中感受到黃老師對於我們語文課的殷切期望。而我們的《課標》也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如何使孩子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我想黃老師所說的“教什麼,怎麼教”這六個字尤其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深思。

08年,我無比有幸跟隨黃老師學習,黃老師給予我的指導,給予我的教學理念讓我一時間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應該這樣上,原來語文課可以這樣上……黃老師讓我明白了《課標》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依據課程標準在準確把握分析教材及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學生年段及已有知識能力水平並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教學目標纔有可能實現富有實效的語文課堂,才能使孩子有所收穫,有所提高,有所發展。 因此,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孩子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成爲了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嶗山道士》是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拓展閱讀文章,文字淺顯易懂。無需過多分析。對於這樣一節課僅僅讀讀說說就能使孩子得到發展嗎?這時黃老師的一句話啓發了我:莫被傳統禁錮思想,不爲時尚放棄永恆。於是在深入研讀教材並結合前測瞭解學情後,我跳出了只是簡單瞭解拓展閱讀課文的內容及揭示道理這一淺層次的備課思路,而是創造性地、大膽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得法於課內,並調動激發起學生閱讀我國古典名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着一節語文課的實效性及學生的參與性,爲了從上課伊始便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導入上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而是出示了孟郊的《登科後》,讓學生意識到一首詩、一個詞的背後都可能潛藏着一段歷史,初步感受古詩詞獨具的趣味,並由孟郊的經歷自然而然的引到蒲松齡,在巧設的懸念之中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課標》中提到: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如果孩子在有意識使用工具書的同時能夠具備一些簡便實用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一定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興趣,所以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中由“提心吊膽”一詞引出了《西遊記》中的一個片斷,由此幫助學生總結梳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得法於課內,在實踐中能夠有法可循。

如何簡潔準確地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高年級孩子必須掌握又是難以掌握的能力,從前測中反映的情況並不理想,所以我根據黃老師給予的理念在課堂中“給方法,抓落實”,引導學生掌握概括的方法,並及時針對概括的難點給予指導。

爲了讓學生了解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的用意,我利用自己業餘時間瀏覽了《聊齋志異》全書,選出了一篇容易理解且與《嶗山道士》形成對比的文章《義犬》,並在譯文中保留了部分文言文,引導學生利用課上總結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閱讀並思考蒲松齡寫作這兩篇文章的態度。這樣便避免了教師一味的灌輸作者寫作的意圖,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做課之後,在黃老師的點評和分析中我更加意識到我們每一位老師要有自己的思想,因爲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會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我們的教材和課堂。而我們的語文課堂的着力點更應放在孩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黃老師認可的真實、樸實、紮實、舒服的語文課堂,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