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談語言》教案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談語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一、教學設想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談語言》教案

1、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閱讀和寫作議論文。

2、教學方法:本課定位爲“自讀課”,採用讓學生“邊自讀邊說”的形式,引領學生“走入”文本、“走出”文本,形成閱讀議論文的能力。

  二、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

1、進一步瞭解議論文的特點,學習閱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方法。

2、瞭解語言學家所談的關於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

3、體味文章清晰的脈絡、明確的論點及其使用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讓學生找課文中的語句,培養和提高學生篩選、提取信息和概括文意的能力。

2、領會本文所談的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三、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體味文章清晰的脈絡、明確的論點及其使用的論證方法。

2、難點: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投影一則小故事:一天夜裏,一位書呆子在睡覺時被蠍子蜇了,便大喊:“賢妻,速燃銀燭,爾夫爲毒蟲所襲!”連說幾遍,他的妻子還是聽不明白。他接着說:“身如琵琶,尾似鋼錐,叫聲賢妻,打着個亮子,看是個什麼東西。”他的妻子還是聽不明白,書呆子實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順口吼道:“老婆,快點燈,我讓蠍子給咬了!”這回他的妻子纔有反應。然後提問:爲什

麼書呆子的老婆起初聽不懂他的話,後來卻又聽懂了呢?

明確答案:起初他用的是文縐縐的書面語,迂腐可笑,令人費解;後來用口語,直截了當,自然容易理解。引入課題並板書。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激活課堂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文的興趣。因爲這是一篇議論文,相對記敘文、小說、童話來說,顯得枯燥些。

 (二)複習議論文知識

議論文——又稱論說文,是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的,運用邏輯思維評事論理的文章體裁。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方法

論點: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只有一箇中心論點)

論據:提出論點的理由或根據(兩種: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法(事實論證法)、道理論證法(引用論證法)、對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

關於論點題的答題規律總結:

1、一篇議論文只有一箇中心論點。

2、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判斷句或祈使句)。

3、分論點是圍繞中心論點提出的,是用來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的,一篇議論文的幾個分論點也是證明中心論點的材料。

4、找論點的方法:一看標題,二看開頭,三看結尾,四看中間,五看論據(看論據用來證明什麼觀點),六看分論點(將幾個分論點合併、提煉、分析並歸納)

5、注意語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論點的詞語,提示詞語一般是“總之”、“因此”、“總而言之”、“由此可見” 等。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因爲此課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在初步學習議論文的基礎上,這節課進一步來了解議論文的文體特點,掌握學習閱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方法。

  (三)瞭解作者生平

王力,語言學家。廣西博白人。192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31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漢語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語言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爲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漢語音韻學、語法學、詞義學、詩律學、漢語史有精深研究。他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字,內容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且多有開創性。他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他主張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建立新的漢語語義學。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普通話的審音、正音及漢字簡化工作中,卓有成績。主編《古代漢語》(四冊),著有《中國音韻學》、《漢語史稿》、《王力文集》等。

 (四)關於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接受《新聞與成才》雜誌記者採訪時的談話錄。因此它與一般的文章不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風格——表面上看似信馬由繮,想到哪裏說到哪裏,然而所說的內容卻是一位語言學家深思熟慮的關於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脈絡非常清晰。

  (五)檢查預習,讀準生字詞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wéi) 以訛傳訛(é) 娓娓動聽(wěi) 斟酌(zhēnzhuó)

  (六)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一)。

同時投影自讀時的任務:1、找出文中列舉語言使用不當的句子。

明確答案:(1)有一篇描寫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報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風,邁

着凍僵的雙腳跳入了沸騰的大海。

(2)有篇報道,出現“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東奔西走”這樣的句子。

(3)報道上運用“最好的水平”這一說法。

(4)有的報刊批評某些人對事情采取滿不在乎的態度時,習慣用“不以爲然”這個詞。

2、討論:左右兩組各出了什麼毛病?請結合文章的話來回答。

明確答案:(1)有一篇描寫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報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風,

邁着凍僵的雙腳跳入了沸騰的大海。

(2)有篇報道,出現“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東奔西走”這樣的句子。

——書面語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衆,想要華麗、文雅,結果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3)報道上運用“最好的水平”這一說法。

(4)有的報刊批評某些人對事情采取滿不在乎的態度時,習慣用“不以爲然”這個詞。

——使用了口語,但是沒有經過認真的推敲加工,因而不準確、不規範。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二)

同時投影思考的任務:1、語言通常分爲口頭語和書面語,本文主要談論的是什麼話題?2、你能找出課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原句嗎?

明確答案:1、如何處理口語與書面語的關係。(書面語言的使用問題。)

2、——第二自然段中“文章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衆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一句。

——第六自然段中“我一直是主張口語要經過加工才能上升爲書面語”一句。投影問題:1、根據剛纔的分析請同學們思考:王力先生針對書面語的使用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明確答案:分論點一“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

分論點二“書面語應當是規範化的”

投影提問:2、對本文的中心論點的概括,你認爲哪一項更準確(C)

A.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時,既要考慮規範化,又要考慮大衆化。

B.書面語應當口語化,規範化。

C.書面語應當是口語的規範化。

D.文章要口語化、規範化。

投影問題:3、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答案:舉例論證(3、4、5、7、8、9自然段)

對比論證(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對比,說明口語化、大衆化的好處。)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通過自讀、討論、提問等多種方法,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家所談的關於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解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尤其是針對課文難點,本環節做了精心的設計。因爲本文是一篇談話錄,有一種特殊的風格——表面上看似信馬由繮,想到哪裏說到哪裏,而且本文的中心論點沒有直接提出來,而是化爲兩個分論點,而兩個分論點也沒有直接表達出來,這就增加了學生尋找論點的難度。

  (七)聯繫生活實際

請列舉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錯誤的例子:

——例如:“大概十點鐘左右”“大約八九歲左右”“凱旋歸來”;“這次比賽非要拿第一”;“改革開放後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過學習,使我提高了思想覺悟”等口語中常犯邏輯或語法方面的錯誤。

以上這些錯誤說明了: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書面語應當規範化。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聯繫生活實踐,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使用語言的毛病出現在哪裏,使學生從自身做起,規範地使用口語和書面語。

 (八)合作探究

讓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投影問題1、作者爲什麼不直接、明確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呢?

明確答案:因爲談話必須平易,而直接說出觀點比較莊重。而且在談話中,句子與語境的關係更爲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時,談話通常是想到了最重要的內容,然後又想到了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達完整的。

投影問題2、試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確答案:本文談論書面語的使用問題。

主張“書面語應當是口語的規範化”。告誡人們應當重視使用語言的基

本原則。

投影問題3、概括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答案:⑴章法嚴謹,觀點鮮明,脈絡清楚;

⑵語言大雅似俗,風格樸素。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九)實踐運用

1、幫幫我!當前一些廣告語濫用諧音不利於語言規範化,請恢復我的面目:

騎樂無窮(摩托車廣告) 其樂無窮

一明驚人(眼病治療儀廣告) 一鳴驚人

咳不容緩(止咳藥廣告) 刻不容緩

地酒天嘗(白酒廣告) 地久天長

2、中考題回放

學校將開展“寫規範字,用規範語”的綜合實踐活動。下面三個店鋪名是你們班同學蒐集的活動資料,請回答以下三個問題。(4分)

大浪桃紗 衣衣布舍 愛不飾手

(1)從上面挑選一個店鋪名字,把正確的成語書寫出來:。(1分)

(2)請從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此類店鋪命名現象的危害。(2分)

(3)如果讓你爲一個服裝店(或書店、文具店)命名,請你設計一個符合語言規範、行業特點的店鋪名字。(1分)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考試題型,有針對性地把學與考聯繫起來,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學與考脫節。

  (十)課內(外)作業

閱讀短文,按要求答題。(印發講義)

讀書與思考

①讀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麼記什麼,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爲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爲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餘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裏,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爲營養和廢料,再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

識,爲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後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做垃圾處理。

③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說涌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裏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說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思考,才能增長學問。

④總而言之,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第③段中劃線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5.選文在論述讀書時引用了名言警句。請你根據平時的積累,另寫三條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由課內的學習轉入課外的閱讀,提高閱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能力。

預想可能出現的情況:時間緊張,學生無時間做。

處理方法:1、留作課下作業。

  (十一)結束語

學習這課,我們不僅要了解語言學家王力所談的關於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在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要自覺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過這課我們要進一步瞭解議論文的特點,掌握閱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方法,培養閱讀欣賞議論文的興趣和習慣,激發我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