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通用12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通用12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瞭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

4.背誦並默寫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記承天寺夜遊》,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答謝中書書》畫面佈局的巧妙。

2.《記承天寺夜遊》中“閒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描繪了優美的山川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描繪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語言樸素自然,富有詩情畫意。教師應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教學中宜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教學環節。

2.比較法。兩篇短文作者不同、題材不同、語言風格也不同。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注意比較兩篇文章,欣賞兩篇寫景短文的畫面,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體會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賞讀《答謝中書書》。指導朗讀,力求美讀課文;在反覆誦讀中,整體感知文意;激發學生想像,再現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背誦課文;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於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擡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爲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爲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ú)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內容如下:

(4)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多媒體顯示,詞語提綱:

學生根據詞語提綱,快速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2.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學生想像。

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

明確:作品首先爲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根據學生講解歸納成板書:

4.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二、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爲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爲流露了閒適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 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裏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佈置作業

1.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賞讀《記承天寺夜遊》。指導朗讀,整體感知文意,理清背誦思路;賞析文中寫景的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兩篇文章,提高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爲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藉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爲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1.指導學生朗讀

(1)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節奏。

教師提示:

①讀準字音:

相與(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讀出節奏:

念/無與爲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3)選一學生複述課文,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4)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結果,形成板書,理清全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5)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四、涵泳品味寫景的妙處

1.提問: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像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五、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四位同學品評分析,其餘同學補充。

明確: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尋張懷民”,張懷民纔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六、課堂小結

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鬱,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鬱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七、比較閱讀,欣賞兩篇寫景短文的意境

1.學生齊背兩篇短文。

2.提問:這兩篇短文意味雋永,富有詩情畫意,你更喜歡其中的哪一篇?並說明理由。

學生小組交流,然後選擇較好的發言人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佈置作業

1.默寫《承天寺夜遊》。

2.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

用兩段文字來表述你學習《短文兩篇》的感受。

二、關於舉辦讀書交流會的設想

古今中外詠月的詩文有很多,請課餘時間蒐集相關資料,舉辦一次以“月”爲主題的讀書交流會。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話,完成後面的題目。

方今仲秋風起,平原彯色,水鳥立於孤洲,蒼葭變於河曲,寂然淵視,憂心辭矣。

(選自江淹《報袁淑明書》)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文中的畫面,並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從秋光入筆,勾勒出一幅畫圖:時值八月,秋風颯爽,原野舒闊,水鳥集於河中的孤洲上,河灣處的蘆葦已近枯黃。這畫圖很沖淡,既不悲涼,也不絢爛,彷彿沒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實不然,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感情恰 恰融會其間。當作者靜靜地凝視這一派秋光時,覺得“憂心辭矣”,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不正是這廖廓的景色給了人以慰藉嗎?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

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人帶青:映人。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爲,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爲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

C.談笑有鴻儒()D.可以調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譯成現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勢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裏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第二課時

愛蓮說

周敦頤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爲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爲。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後鮮有聞:鮮:少。(xian3)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爲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討論並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

討論並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討論並歸納:

(1)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爲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

討論並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徵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徵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徵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爲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菊花——隱士——陶後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牡丹——富貴人——宜乎衆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香遠益滑

②亭亭淨植

③宜乎衆矣

④陶後鮮有聞

⑤水陸草木之花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填空

①本文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蓮的高貴的品質的一句__是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 和__與蓮對比,前者是____,後者是____,作用是突出____。

(附譯文)

水上、地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又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經過清水洗過卻不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越顯清芬,筆直的潔淨的立着,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爲,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爲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瞭解議論文的常識;

4、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餘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裏?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學生自讀《談讀書》主要內容。

(1)整體感知——本文的中心話題“讀書”,圍繞這一話題,談了些什麼內容?

讀書益處:

①讀書要與經驗互補;

②要講究讀書的方法;

③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

(在小組討論之後,讓一部分學生在全班陳述討論結果,老師作點撥補充)

(2)自主、合作、探究

①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

②分小組討論解疑,彙總、對得不到解決的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3)進一步研討——找出文中你認爲富有哲理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老師可引導學生談對“讀史使人明智……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句話的理解,並模仿這一句式續寫幾句話。)

過渡:前文重點談讀書的益處,該怎樣讀書呢?有人說,讀書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說應“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該怎麼理解嗎?看看馬南邨是怎樣理解的。

4、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5、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麼關係?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爲什麼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麼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7、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繫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於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採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繫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於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於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討論比較。

兩篇文章在語言上的不同特點:

(1)《談讀書》語言風格平易流暢,靈活地穿插比喻、排比、類比的修辭手法,充分隨意的特點。

(2)《不求甚解》語言平易親切,娓娓而談,用語簡約,生動形象。

談談自己在學習兩篇短文前後的不同感受。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4

【教學思路】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創設一種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應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⑵ 培養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⑶ 能夠進行積累的遷移,培養想象創新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⑵ 瞭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託物言志(象徵)手法的運用。

⑶ 運用聯想與想像,擴寫、續寫、創寫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⑷ 通過自主合作、對比閱讀,來欣賞、感悟《月》。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 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⑵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價值的取向。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通過創寫句子的模式來教讀課文。

【教法】

1、創設情境法;

2、疑讀法;

3、議讀法。

【學法】

1、小組競賽法;

2、想象法;

3、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瞭解巴金的創作經歷;蒐集有關日月的故事,各準備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並作好簡要分析。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故事導趣

1、三分鐘講故事比賽: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學生簡單講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目的:設置情境,引發聯想)

3、是否有所啓發?有何感悟?(目的:學會自主思考,找尋答案)

二、欣賞朗讀

1、自由朗讀(音準、節奏);

2、同桌朗讀(初步評價感情把握);

3、教師範讀。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瞭解文章背景: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2、學生默讀全文,根據歷史背景初步瞭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並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3、分組討論,互相解答問題:

(教師巡堂,適時引導,並蒐集有價值問題或觀點。)

問題如:

⑴ 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醜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爲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讚美?“夸父逐日,渴死暘谷”,作者爲什麼卻異常的“懷戀”?

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爲了追求光明,爲了一種熱量,而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讚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讚美爲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⑵ 在《日》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徵,飛蛾、夸父的行爲是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爲,寫飛蛾和夸父是爲後文“爲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

⑶ 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徵意義?

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

⑷ 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

⑸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爲什麼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淒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傳說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託了自己的理想。

⑹ 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麼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麼人呢?

把握:指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着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課時

四、朗讀

1、各小組派代表感情朗讀;

2、全班感情朗讀;

3、分組朗讀,設置評分等級。(師生共評)

組 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等 級

A、聲音洪亮整齊,咬字準確朗讀流利,無錯讀,有充分感情。

B、聲音洪亮整齊,咬字基本準確,個別誤讀,有感情。

C、聲音較洪亮,不夠整齊,誤讀,感情平淡。

D、聲音較小,不夠整齊,誤讀,錯讀,沒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讀flash

1、小組討論:

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爲着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並且,對飛蛾、夸父這兩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懷念的態度。看來,日球確實讓我們感受那噴薄而出的熱情和希望。

2、請你將巴金對“日”的情感進行延續,自由選擇《日》中任意一段(句),進行擴寫或續寫,也可仿照其進行創寫。(學生完成後將所寫語段讀出,師生共評)

六、播放《月》朗讀flash

1、月亮在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着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體”,“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這裏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⑴ 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⑵ 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⑶ 月,包含着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麼深一層的理解?

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纔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爲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爲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寫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散文詩。它散發着作者憂鬱而熾熱的青春氣息。《日》表現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體現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作者讚頌妲娥爲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暘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着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作業

1、選擇你最鍾愛或最有感觸的物品,仿照《日》,寫一篇託物言志的短文。

2、蒐集帶“日”或“月”的古詩詞,整理歸類,工整地抄寫在《素材本》中。

【板書】

日 月

發光、發熱 冰冷、死光

飛蛾撲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轟轟烈烈 寒冷、寂寞

(對光明的強烈追求) (對生者的期望)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意思

辯鬥 盤盂 滄滄涼涼 探湯 嗟來之食 機杼 稽廢時日 懿德

2.瞭解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並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滲透點

1.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

2.啓發學生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四)美育滲透點

1.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2.《樂羊子妻》中所體現的樂羊子妻的廉潔正其與才識過人的質樸美、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這兩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可以先利用註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複述故事,並結合練習一、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學生可以自己蒐集資料,課堂交流;教師也可將教參提供的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遊、故、去、車蓋、盤孟、嗟來之食、跪、感其言”等詞語的意思。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並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覆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可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複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作者作品介紹膠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學生製作生字新詞和重點句子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複述的程度。

3.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七.教學步驟

導語

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文化遺產,爲了繼承、發揚這些古代的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就要求同學們學好文言知識。今天我們所讀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典範之作。好,下面我就先來考考大家:每天東昇西落的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複雜的科學知識,那麼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

(-)明確目標

l.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分別範讀,或放課文錄音,給學生掃清生率障礙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學常識

(l)《列子》

相傳爲列禦寇的論集。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後漢書》

東漢紀傳體歷史著作,南朝范曄撰,本書是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東漢的歷史著作,歸納總結而成,自成一家,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爲:“前四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兩小兒辯日》

(l)請同學們自讀文章,對照課後註釋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幾個詞 辯、鬥、滄、湯、爲)

(2)請一位同學來串講文章,其他人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雙方各持己見展開爭論。(經過)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決斷誰是誰非。(結果)

(3)兩小兒觀點相反,各自依據是什麼?

明確並繼續提問(一兒認爲日出時離人近,日中離人遠,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一兒認爲日出時離人遠,日中離人近,根據溫度來判斷的),二人的爭執雖都不正確(早晨太陽大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中午溫度高是由於太陽直射),但是這一行爲表現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的精神?

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學習《樂羊子妻》

(1)學生自讀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遺、捐、趨、引、累、稽、亡(同無)、懿(yì)

(2)這是一篇人物傳記,爲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作者共選取了幾件事?

兩件,樂羊子的妻子用“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勸諫丈夫改正行路拾遺的污行;樂羊子妻以織爲喻,規勸丈夫積學求知。

(3)通過這兩件事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樂羊子妻規勸丈夫拾金不昧和積學求知,讚揚了樂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啓示讀者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四)總結、擴展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過遊於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五)佈置作業

熟讀背誦課文,複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藻飾、狡黠、詰難、倫理、滯礙、尋章摘句、味同嚼蠟、吹毛求疵、豁然貫通、不求甚解”等詞的讀音和詞義,並學會運用。

2.理解兩文的讀書觀,進一步增強對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3.背誦兩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強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

1.理清兩文的論證思路,把握其思想內容。

2.分析理解兩文的論證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3.引導學生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自我評價和主觀闡發。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充分享受和汲取人類文化成果,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兩篇短文的所有觀點,掌握其論證方法。

2.學習運用比較閱讀法。

教學難點

1.理清培根《談讀書》的論證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爲什麼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教學方法

1.批註式閱讀法 讓學生自讀課文,直接在課文上標註讀書心得、體會,勾畫出閱讀的思維流程。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讀思結合,讀有所獲。

2.朗讀法 培根的《談讀書》文辭精美,字字如珠璣,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明其意,曉其理。

3.討論探究法

4.卡片法 通過摘抄名言警句,養成製作卡片的好習慣。

5.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錄音機 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重點研讀《談讀書》,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作者的讀書觀;探究論證過程,學習論證方法;聯繫實際,回顧與反思;比較閱讀,內化知識,形成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自古以來,幾乎每一位功業卓著、胸有韜略或文采斐然、彪炳千古的大英雄、大文豪都是從書中走出來的。抗吉舍夫就有“在知識的山峯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就越壯闊,知識是人類通向進一步發展的嶄新道路”的論述,那英國的大哲學家、作家培根對讀書又有何高論呢?我們不妨讀一讀《談讀書》。

設計(二)

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認爲科學的真正目標是給人類生活提供新的發現和力量,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口號。《談讀書》融注了培根許多精闢的見解,至今給人寶貴的啓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文章。

二、師生共同研讀《談讀書》

1.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並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

①選3位同學交流各自積累的生字生詞,投影顯示:

藻飾(zǎo):修飾文辭。

狡黠(xiá):狡詐。

詰難(jié nàn):詰問、爲難。

滯礙(zhì):不通暢。

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

吹毛求疵(cī):細緻到煩瑣挑剔的地步。

尋章摘句: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侷限於文字的推求。

②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文章內容駁雜,談了讀書諸多方面的內容,但一時又難以理清頭緒。

生2:“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談的是讀書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談的是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談的是讀書可以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總而言之,文章的核心內容是讀書的功用。

生3:文章還談到了讀書的態度,如“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另外也針對讀書的方法發表見解,如“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

……

教師總結:這篇隨筆論述的內容相當廣泛,三位同學針對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與收穫,談得都很好。下一步,通過精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我們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2.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作者的讀書觀。

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文句,圈點批註課文論述的不同內容,並嘗試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隨時答疑解惑。

各組選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全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主要論述讀書的正確目的;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主要論述讀書的態度、方法,指出對不同的書應採取不同的讀法,提供多讀、討論、做筆記等方法;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主要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鼓舞人們去求知。

第二小組:基本同意第一小組的看法,另外我們想對局部思路談一點想法。第一層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讀書的好處。然後從反面指出讀書中的三種偏向,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再比如第三層,先從正面說明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從反面說讀書可以彌補精神上的缺陷。

教師總結:兩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第一小組着眼於宏觀,理清全文思路;第二小組着眼於微觀,理清局部思路。理清論證思路是閱讀議論文的第一步,通過這一步,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3.聚焦論證方法,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論證方法,體味其表達效果。

小組討論交流,明確:本文運用了比喻論證法。“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爲,用來比喻讀書學習,作者用這一比喻來論證讀書對人的天賦的功用,讀書與經驗的關係。“書亦可請人代讀……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用比喻的方法從反面強調好書一定要細細揣摩、深入鑽研才能讀出味道。“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射箭……漫步……騎術……,”用比喻的方法論證讀書可以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比喻論證能夠使論說的道理通俗易懂,並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具體可感。

本文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文章第一層和第三層。另外,“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對比鮮明,使讀者感覺到“清者更清,濁者更濁”;“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資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正反結合,強調讀書應與討論、做筆記結合起來。正反對比論證,可以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除了以上兩種論證方法,還有一種歸納論證法,如“讀史……讀詩……數學……科學……

倫理學……邏輯修辭之學……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分述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結論,這種論證方法叫歸納論證法。由於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詳實,最後得出的論斷就會使人信服。

4.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說明理由。

5.聯繫實際,體驗反思。

教師提問:本文富含哲理,論斷頗爲精闢,警句紛呈迭出。對作者的讀書觀,你如何評價?請淡談你的認識與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生1:《談讀書》是培根哲學智慧和治學經驗的結晶。文中的觀點很精闢,見解很深刻,特別是“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彌補人精神上的缺陷”這一觀點,實乃真知灼見。因爲讀書,我們從狹隘走向寬容,從無知走向通達,從單調走向豐富,從自我走向宇宙,我發自內心地道一聲:我愛讀書!

生2:前幾天,看到一則網絡消息:“讀書無用論擡頭,福建農村中學生三成輟學”,青少年厭學現象嚴重,新讀書無用論擡頭。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腦體倒掛、知識貶值等現象迷惑,感到讀書無用、吃虧,再加上大學收費頗高,家庭不堪重負。輟學現象的產生有社會根源,也有輟學學生自身的因素。讀了《談讀書》,我對此現象深感憂慮,缺少知識的滋養,這些輟學的孩子前景堪憂。

生3:“讀書的態度——推敲細思”,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夠。書是讀了不少,可都是囫圇吞棗,結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兩手空空,豈不痛哉?

教師啓發誘導學生聯繫自己讀書的體驗來談,力求使他們在讀書和做人方面獲得更多的啓示。

三、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1.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方法,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

多媒體顯示: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2)請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爲什麼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1)“不求甚解”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認爲“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自己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並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後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會意;接着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最後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閱讀。

(3)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並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例證法。以普列漢普諾夫爲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而須理解精神實質。

以諸葛亮爲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人。

對比論證法。詳見前面有關論證思路的分析介紹部分。

(4)葉聖陶先生在《讀<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他強調閱讀就是順着作者思路,進入作者胸境,這樣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難重逢了。他批評陶淵明“疏狂不可循”。

葉聖陶先生批評陶淵明,實際上是儒道兩種閱讀方法之爭。儒家對待讀書,講究嚴謹、精細,“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道家對待讀書,講究意會。

2.學生自由質疑,互動探究。

四、比較閱讀,內化知識,形成能力

學生自由選點,比較兩文的異同。

示例:這兩篇短文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圍繞讀書來談,都談到了讀書的態度、方法,論證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兩文論證的方式不同。《談讀書》是立論,正面提出觀點,逐層論證;《不求甚解》是駁論,先立批駁的靶子,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

論證的方法略有不同。《談讀書》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歸納論證等論證方法;《不求甚解》運用引用論證、事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

兩文語言風格不同:一精練華美,一嚴謹質樸: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五、說話訓練

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爲……”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

學生交流。

六、課堂小結

《短文兩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結晶,讀《談讀書》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陽光下;讀《不求甚解》如同聆聽長者的諄諄教誨。是他們,引領我們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們,滋潤我們求知的心田。

兩文思路清晰,論證方法靈活多變,有理有據,是議論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明曉讀書的要義,掌握立論駁論兩種論證方式,是學習本文不菲的收穫。同學們,你們做到了嗎?

七、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培根《談讀書》的其他譯文,與本文進行比較,體會語言運用的奧妙。

2.課外閱讀鄧拓的《燕山夜話》中的其他雜文,體會其創作風格。

3.模仿《談讀書》,寫一篇談交友的文章。

4.自創一則關於讀書的格言。

備課資料

課文補遺

1.培根其人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十七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在人類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曾譽之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培根十二歲入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後就一直爲英國王室服務,曾當過律師和國會會員,擔任過掌璽大臣和英國大法官。晚年受宮廷陰謀的連累被逐出朝廷,此後即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的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1620年)。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後集成《論說隨筆文集》(有的譯本標題爲《培根論人生》或《人生論》)。

2.對於培根《人生論》隨筆的評論

雪萊曾這樣讚揚培根的這部隨筆集:“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啓迪。”也有評論者把蒙泰涅的《隨筆》、培根的《人生論》和巴斯卡的《沉思錄》,稱作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何新譯《人生論》的前言)

黑格爾曾指出:“他的著作雖然充滿着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着當作格言。”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關於培根”)

3.培根隨筆:透徹的說理,雋永的警句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在一系列著述中批判了歐洲中古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認爲經院哲學與生活實踐隔絕,被教條和權威束縛。他還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祕並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培根的散文隨筆共有五十八篇。他心目中的理想讀者是世家貴族子弟,文章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其中多數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比較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這些散文關注現實,其中議論官場生涯的篇章和探討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於他深入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他力圖以不帶先人之見的“客觀”態度來審視和考察各種現象和行爲(包括“背叛”),很少從傳統的宗教道德觀念出發簡單化地評判是非。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說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從培根的散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者——培根是其中之——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於探討並樹立新的信念、規範和道德,那個時代所生成的新思潮,如人本主義、經驗主義以及對科技和“進步”的肯定乃至崇尚等等,正是隨後的“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這恐怕就是我們讀他的隨筆並不覺得生疏隔膜的緣故。

不過,培根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讀他的散文,我們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毫不隱瞞的貴族立場、男權視角和某些近乎市儈哲學的功利主義思想。而且,如果我們不把“知識”和“力量”都想成超越歷史、文化、階級的神聖的東西,甚至連“知識就是力量”(在英語裏“力量”也即“權力”)這類至理名言也是可以討論的。讀經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積累相關文言字詞,理解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背誦兩篇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方法、價值觀目標:培養合作精神,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教學設想:

1.重視朗讀,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

2.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時數。可用兩課時,一課時朗讀、疏通字詞,一課時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課時,把朗讀、背誦單列成一課時,疏通字詞、積累文言字詞用一課時;也可用四課時,兩篇課文的分析各用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字詞。

教學過程 :

一、請學生讀閱讀提示,瞭解課文的體裁,瞭解說和序的區別。

教師補充:

1 說是古代表議論的一種文體,注重文采,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奇巧而言辯。

2古代的序,是爲送別親友而寫的,內容多爲頌讚勉勵之辭。韓愈擴大了贈序的內容,不僅一般地敘友誼,話別情,而且述主張,議時事,詠懷抱,勸德行等。序懇切而意長。

二、朗讀:

1.正音:

祗zhǐ 駢 pián 茲zī矧shěn 盡粟一石sùdàn 董邵南shào 槽櫪cáolì慕義強仁qiǎng 惡知 wū感慨kǎi

2.領讀。(關鍵句的節奏、重點字詞特別是幾個食字的讀音要強調)

3.自由讀。

4.接龍讀比賽(兩篇課文共6段,給每個組指定任務,每組學生按座位順序依次朗讀,讀錯者坐下,後面學生接着朗讀,直至讀完全組應讀段落。所用人數最少的組獲勝。此活動旨在調動學生糾錯使其更準確的掌握字詞讀音和句子節奏)。

5.齊讀。

三、疏通字詞:

1.小組合作,對照註釋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每人負責翻譯幾節,小組內依次發言,對有爭議的或翻譯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準備提交全班共同解決)。

2.交流疑難,共同釋疑(儘可能發動學生)。

四、積累文言字詞,做好字詞積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2.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爲動詞,日行千里。

3.一詞多義:(結合課後練習三)

其真無馬邪不以千里稱也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許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時

五、佈置作業 :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篇章

教學過程 ;

一、複習字詞:

二、分析《馬說》:

1.用課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馬的悲慘結局是?表現食 馬者淺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

3.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是有深刻含義的,聯繫韓愈的生平談談他們分別指什麼人?

4.由題3可知,文章用了什麼寫法?(託物言志或託物寓意)

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麼?哪句話體現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詞語扣住遊河北?(燕趙、適茲土)

2.首節必有合的推測要成立應有哪兩個前提?(大前提:燕趙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從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個要點:懷抱利器、不得志、鬱郁)

4.第二節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別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節韓愈託董生辦哪兩件事?

6.文章首節側重指出董生有才華,第二節暗示董生此行未必會得到賞識,第三節再次規勸董生歸順朝廷,根據這些提示,找出三節各自關鍵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節有何作用?(照應開頭;表達對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隱士都出來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趙去?)

8.文章語言有何特點?(委婉含蓄,名送實留)

四、拓展訓練:

對伯樂,對千里馬,對食馬者,對董生,對韓愈,你分別有什麼話要說?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難點】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行道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看導語,默讀《行道樹》。

2、藉助註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墮落 點綴 自豪 冉冉 苦熬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多姿多彩

二、朗讀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方法:

《行道樹》這樣的文章中有精闢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初讀要抓住這種文眼,再讀,要從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引出應有的結論,從而獲得教益。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⑴ 爲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

⑵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爲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⑶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爲什麼說是“深沉”?

⑷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⑸ 找出課文中的一個哲理性語句,三個關鍵詞。

老師點撥:

⑴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⑵ 爲神聖的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爲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⑶ 一切神聖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爲此承受犧牲,但是爲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聖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 墮落是淪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樹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⑸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關鍵詞是“神聖”“痛苦”“深沉”。

四、總結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學習《第一次真好》。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看導語,默讀《第一次真好》。

2、藉助註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雛形 豐碩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迴 沉甸甸 眼巴巴 玲瓏剔透 具體而微 回味無窮 不可磨滅

二、朗讀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三、內容研討

1、學習方法引導:

探究的收穫,首先取決於探究什麼問題,問題有價值,探究纔有價值。

你認爲閱讀這篇短文,提出什麼問題最有價值?

如果問題是“爲什麼說第一次真好”,這樣的問題可以使我們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具體一些,但是思考價值不太大,因爲只把課文中的一些詞語集中起來就有了答案。“喜悅”“新奇”“奇妙”“值得你低迴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說的都是“好”,“好”就是指這些。“願你珍重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珍重”的含義是什麼,探究這個問題就更有價值。

2、合作研討。

⑴ 文章的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⑵ 爲什麼說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⑶ “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⑷ 爲什麼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⑸ 爲什麼“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爲什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交流小結。

四、語言應用

1、 ,只是一種點綴。

2、當夜幕降臨的時候, 。

3、 冉冉升起。

4、一 碩大 的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5、 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6、 值得低迴品味。

7、 給 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8、 玲瓏剔透。

9、第一次看到 ,但覺 。

10、 使人回味無窮。

11、願你珍重 。

五、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瞭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點、難點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時數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昇發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麼偉大的創舉啊!)今天,我們有幸在語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瞭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製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並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爲什麼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爲什麼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爲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爲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出示課件或小黑板3)

板:(通“版”。)爲:(做,使用。)已:(通“似”。)布衣:(平民。)又爲活板:(做,引申爲“發明,創造”。)火燒令堅:(用火,名作狀。)和:(混合,拌和。)持就火煬之:(接近,靠攏。)極爲神速(快,迅速。)第二板已具(準備好,齊備。)更互用之:(交替,輪換。)瞬息可就(完成。)以紙帖之(貼上標籤,動詞。)每韻爲一帖(標籤,類,名詞。)奇字:(冷僻。)旋刻之:(隨即,馬上。)用訖再火令藥熔:(用火烤,動詞。)從:(弟侄輩。)’爲……所:(被動用法。)

讓一位同學解釋,如有錯誤讓其他同學糾正。

要求:記住重點字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爲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發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製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製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律,體現了制字、製版、排版、拆版各個環節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爲什麼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爲寫雕板是爲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徵在於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爲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佈字印是“活”;藥熔後,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後用木格貯之,是活。……這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爲什麼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爲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並談談收穫。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於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活板

沈括

一、雕板印刷的發展情況。

二、活板印刷發明時間及發明者

製作方法制活字—設鐵板—排字成版(排字———煬藥—按字)

功效極爲神速

注意事項

三、活板的下落

核舟記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爲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爲”,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爲“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爲艙”,“軒”,高起;“敞”,開闊;“爲”,是。“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啓”,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三、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峨”,é,高聳;“爲”,是。“佛印居右”,“居”,位於。“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着;“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後置,定語還原即爲“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後省略“於”。“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麼。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着,“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鍾情詩畫,篤於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爲才高情篤的詩傑,一爲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爲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於。“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着,拉着;“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着。“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爲,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着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爲刻上;“名”,字。“文曰‘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啓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覈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爲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爲人五”,“通”,全部,整個;“爲”,有。“爲篛篷,爲楫……爲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簡”,選擇;“爲”,製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緻,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爲:①制,做。“爲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②是。“中軒敞者爲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爲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餘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②y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爲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於”。“則題名其上”,“名”後省略“於”。

定語後置“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後,“者”,標誌定語後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餘核舟一。”雙賓語是“餘、核舟一”。

三、佈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後面的練習。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10

一、課前準備

1、查工具書,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詞語:

遺骸 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 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 由於地殼運動,岩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 災難。

緻密細緻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 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製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正確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二、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1、將製作的大陸漂移示意圖(見《教學參考書》有關資料二:地質年代與大陸漂移學說)課件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

2、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爲,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爲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爲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爲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兩篇。(板書課題及作者名)

三、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讀文,思考討論:

(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麼?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此題意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善於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2、教師點撥:

(1)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2)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尤處不有,是爲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爲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細讀課文,揣摩語言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速讀課文,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積累掌握下列詞語,並給加粗的字注音。

纖維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豐盈 驚心動魄 躁動不安 稍縱即逝

2、能體會《敬畏生命》中充滿感情的敘述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深層感悟。

3、瞭解《熱愛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體會他對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的闡釋。

4、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多讀、多思考,訓練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關鍵句子,讓同學們理解討論,各抒己見。

3、熟讀兩篇短文並按要求背誦《熱愛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這兩篇散文,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認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樹木繁殖生命的偉大,接受自然美的薰陶;領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現出來的智慧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理解兩篇文章的內容,再通過比較法將文章共同學習,加深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把握兩位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二)疑點

“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這句引用引自哪裏?

(三)解決辦法

讓學生多聯繫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現象來理解把握課文。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本前彩頁插圖《生命》。

2、投影片:①兩位作者的介紹;②兩篇課文比較同異的表格;③隨堂練習。

3、小黑板:生字詞。

4、兩篇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現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別的植物)和動物中的蠶(或別的動物)爲例,談談自己對生命的認識。

2、對兩篇課文的要點進行比較。

3、組織討論:對於生命,我們是由“敬畏”到“熱愛”,還是從“熱愛”到“敬畏”?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

1、能翻譯,掌握基本字詞。

2、能背誦默寫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學步驟 :

導入 :人類的生活與太陽息息相關,關於太陽的討論也進行了幾千年,而人們似乎從未因此而停止過對太陽的探索。說說你讀到過的有關太陽的故事。

一、朗讀,整體感知

1、各自大聲朗讀全文幾遍,要求讀準字音及停頓,達到流暢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 河渭(《夸父追日》) 盤盂(《兩小兒辯日》)

2、自己口頭翻譯兩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對關鍵字詞的解釋。如有疑難字詞,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落實翻譯。

需要重點注意的詞:(1)《夸父追日》:逐走 入 欲 得 河 北 大澤 鄧林 (2)《兩小兒辯日》:東 故 以 去 及 湯 爲 決 孰 汝

3、全班集體朗讀,限時背誦,默寫。

二、品讀,自主探究

《夸父逐日》:

1、你怎樣看待夸父與日逐走的行爲?(教師提示:表現了夸父宏偉的志向,神奇的力量,英勇的氣概。注意引導學生從神話特點出發正面理解,也允許保留個人見解。)

2、對棄其杖,化爲鄧林的結尾,你是怎樣理解的?(教師提示:力量巨大,勇於追求,死而後已,爲人類造福)

3、你認爲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麼?(教師提示;表現中國古代人民敢於探索自然、挑戰自然的強烈願望。)

《兩小兒辯日》:

1、你怎樣看待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教師提示:孔子不能理解,在當時很正常。譏笑反映了學派之爭,不值得肯定。)

2、兩小兒的辯鬥對你有什麼啓發?(教師提示:敢於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對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古人強烈要求認識自然現象的願望。)

3、孔子不能決說明了什麼?(教師提示:博學之人認識能力也有限,人在自然面前也需要不斷學習。)

自主思考,寫出自己的理解,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點評。

三、拓展閱讀:閱讀《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原文略)

1、自由、流暢地朗讀。

2、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能翻譯全文。

3、說說這則神話表現的中心是什麼。

四、作業 佈置

1、鞏固背誦、默寫兩篇短文。

2、課外閱讀《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