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關於《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關於《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作爲一名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並嘗試背誦課文。2、品析寫景的語句。3、瞭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閱讀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學生設想出遊遇雨時的心情。

二、作者簡介

學生介紹自己對作者的瞭解。教師出示投影,補充介紹作者。

三、理解課文大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學生對照註釋,疏通文意。(預設學生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大意。)

學生板書自己積累的文言詞語並解釋。 教師投影補充。

學生再讀課文。

四、品析寫月的語句

師生對話:蘇軾爲何夜遊?文中有寫月的語句嗎?你覺得寫月的語句寫得好嗎?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學生背誦讀。

師生對話:夜晚庭中的月色是常見的嗎?你平時覺得它美嗎?爲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覺得它很美?

教師投影出示餘秋雨《蘇東坡突圍》中的一段話:

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

文中的自然景物注入了什麼樣的意味?

五、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投影出示兩段文字:

蘇東坡現在過得是神仙般生活。黃州也許是醜隘骯髒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閒暇、美好的風景、詩人敏感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爲一,便強而有力,是以使詩人的日子美滿舒服了。

……

這篇小品(《記承天寺夜遊》)極短,但確是瞬息間快樂動人的描述,我們若認識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悅,必須先有此寧靜欣悅的心境。(林語堂《蘇東坡傳》)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後讀過多少遍都記不清了,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風雅、聖潔。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悽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悽苦的掙扎和超越。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你贊成哪一位的看法或者你還有別的看法,請你從文中爲你的看法找依據。

學生思考後小組交流。

班內交流。

教師總結。

六、作業:閱讀蘇軾被貶黃州時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並能背誦。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理解掌握以下文言實詞:念 、寢 、步 、尋 。

2、理解掌握以下文言虛詞:但 、耳 、遂 。

3、理解作者當時特殊的心境。

4、領悟語言的凝練含蓄。

教學重難點:

本文寓情於景的寫法。

教學爲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你們一定讀過不少的文言詩詞,你都知道哪些文人筆下描寫月光的句子?說出來和大家共同欣賞一下吧!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給人以朦朧美;借月思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借月祝願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和蘇軾伴張懷民共賞美好的月光吧!

(板書:題目“記承天寺夜遊”)

(二) 自主學習:

1、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wú

未 寢 藻 荇 交 橫 如 吾

2、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流暢。把你不理解的詞語圈出來。

3、學生之間互相幫助解決疑難。

4、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弄通文意。(分段用現代漢語複述)

(三)合作學習:

1、再讀課文。(有感情的朗讀)

此處可指名讀。

文章共3段 一 敘事

二 寫景(描寫)

三 議論 抒情 (此處板書)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解決以下問題:(逐個解決問題)

a、第一段中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的一個詞是( )?

答:“欣然”

b、作者因何而“欣然”?

答:因“月色入戶”,表現了他的興奮和喜悅,一個被貶謫之人,被美景吸引,拋開塵俗,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不能不說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胸懷。

C、請畫出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

答:“月色入戶”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d、討論,這兩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藝術效果?

答:(1)、“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的自然而生動。自然萬物本無情,但在作者筆下,充滿了靈氣,像久違的朋友。在他貶謫落寞之時,前來拜訪以慰藉失意的詩人。

(2)、“庭下如……”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用比喻烘托月光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給人恍然大悟之感。句中沒有一個“月”字,卻無不在寫月,只用18個字就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彈奏了一曲空靈的月光曲。

3、復讀課文。(齊讀,可試背。體味其中的情感)

思考以下問題:(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a、 作者問什麼要“尋張懷民”張懷民是誰?

--作者想到應有人共享月色之美,進而想到只有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張懷民。張懷民與蘇軾兄弟均有來往,元豐六年被貶黃州。

b、 這個“尋”字能不能換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麼藝術效果?

--有一種急於找到的迫切感,這就寫出了作者渴望與知心好友共賞月光的急迫心理。

(四)換位思考:

如何理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如果你就是當年的蘇軾,你爲何稱自己爲“閒人”?

(此處要讓學生大膽的說)參考答案:“閒”是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閒”包含着作者的幾分感慨,有安閒賞月的欣喜,有自我排遣的豁達,更有對朝廷的抱怨和被貶他鄉的惆悵無奈。一個“閒”字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

(五)自主表達: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裏,如果你是蘇軾的好朋友,面對當時蘇軾的處境,你該如何勸勉他?

(此處更應讓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六)課文小結:

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你應該向大文學家蘇軾學些什麼寫作技巧?

--如:1、語言凝練含蓄。2、描寫生動形象,如詩如畫。

(七)佈置作業:

作者從視覺角度寫出了月光之美,你能從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來描繪月光嗎?

把它寫在日記本上。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3

短文兩篇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欲界:佛教語,三界之一,爲地獄、餓鬼、修羅、人間以及六慾天的總稱。在此世界中充滿貪慾。此處指人世間。

仙都:仙人居處的地方。欲界之仙都,即人們所謂的“人間天堂”之意。

與其奇:置身於這奇妙的山水中。

荇xi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果橢圓形。

藻zao:一種水草。

積水空明:水清明澄澈。

欣然:高樣的樣子,文中寫出興奮喜悅之情。

念無與爲樂者:想到沒有和我遊樂的人。念,想。與樂者,共同遊樂的人。

相與:一同,共同。

閒人:蘇軾這時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爲“閒人”。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陶弘景(公元456-536)是南朝齊、樑時期的著名高道、煉丹家、醫藥家、文學家、學者,字通明,自稱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人(今江蘇南京附近)人。出身於南朝士族,十歲就讀了《神仙傳》,十五歲就寫了《尋山志》,表現出濃厚的隱逸志向。二十歲時齊高帝引爲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大約在三十歲左右,陶弘景拜東陽道士孫遊嶽(陸修靜弟子)爲師,學習符圖、經法和誥訣,遂遊歷名山,收集仙藥道經。永明六年(公元488)在茅山得楊羲、許謐手書真跡,又陸續尋得真人遺蹟十餘卷。永明十年(公元492)辭官隱居到句容的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建華陽館,自號華陽隱居,傳上清大洞經籙,開道教茅山宗(後茅山被視爲上清派本山)。是上清派的實際創始人。大同二年(公元536)於茅山飛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啓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當時爲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高宗朝,賜太師,諡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宏博通達的學識才華和飽經憂患的人生體驗,也玉成了蘇軾詩歌體裁多樣,內容廣博,立意新奇,呈現出「吞五湖三江」的氣象。他的一生政治諷諭詩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他寫的絕句《題西林壁》也以富與理趣着稱。總之,蘇軾的詩今存2700多首,有着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於理趣,或簡淡自然。他歲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還善於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髮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爲「豔科」的舊框框。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爲天下所宗仰,蓋過歐陽修爲文壇領袖。軾喜交遊,推獎後進不遺餘力,一時知名之士皆歸之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有東坡集行世。其詞集名東坡樂府,傳本甚多,王鵬運四印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強村叢書編年本俱佳。

2、相關知識:

《答謝中書書》:

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爲“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爲歷寫景名作。“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爲“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記承天寺夜遊》: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革除舊制,主張新法,蘇軾和王安石政見不合,難容於朝廷,自請外任。因作詩有訕謗朝廷之意,被御中彈劾下獄。出獄後,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作者在這種心境下,寫出這篇字簡意深的短文。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峯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遊,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記承天寺夜遊》:

這是一篇小品文。文章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文章脈絡

《答謝中書書》: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讚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着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讚美之情。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爲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說不完無限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相與步於中庭”),敘月夜至承天寺與友人散步。

第二層(“庭中如積水”……“蓋竹柏影也”),寫月下承下寺庭中的景物,從實感而來,令人宛然若見。

第三層,以惋惜無人賞月作結。

三、寫作方法

⑴寫心理活動的變化,跌宕起伏。

⑵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三、寫作方法

《答謝中書書》: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史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記承天寺夜遊》:

⑴寫心理活動的變化,跌宕起伏。

⑵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四、參考譯文

《答謝中書書》: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裏的高峯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