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李密陳情表教案(通用6篇)

李密陳情表教案(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密陳情表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密陳情表教案(通用6篇)

李密陳情表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鑑賞本文融情於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悽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讀方法設計: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傳世名作,宜採取多種方法反覆誦讀;對難於理解的段落,可以採取研究性學習策略,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自學和討論中獲取新知。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系統

教學時數: 3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藉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初步瞭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並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

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投影《出師表—李密》,學生會以爲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爲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後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後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 ) 兄弟 期功強( ) 近 常在牀蓐( )猥( w噄 )以微賤 豈敢盤桓( )庶劉僥( )幸

2、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徵,提問:

1)是誰陳情?學生回答後,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爲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爲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爲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爲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麼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引同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

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悽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三、分析課文(一)

1、齊讀第一段。

2、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並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總攝作用

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牀不起。

5、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四、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爲這是他爲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託辭呢?

這個問題對於李密來說至關重要 , 這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鑑賞融情於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裏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於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徵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徵,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說?”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學生齊讀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3、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詞意悽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徵。)

4、情以動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頓,待學生說出“曉之以理”後)“喻之以孝道之大義”。

爲什麼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

因爲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學們針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研究、討論並作出解答。(投影問題,逐條解決)

1)默讀並口頭通譯第三段;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麼爲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麼?(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裏?

區區不能廢遠。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麼內容?

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爲命”

5)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 、教師範讀第四段。

6 、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黃嶽洲先生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鑑賞的範例)

7 、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悽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閱讀課後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爲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願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1、感情真摯,融情於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 孝順之情,不滿之情,恭敬之情 > ,體會抒情和敘事的結合:“情爲文之經,事爲文之緯”)

2、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後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3、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簡介駢體文特點)

4、陳辭婉曲,屈伸適宜。(可聯繫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說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三、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

1、一詞多義:(略)

2、古今異義:至於,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3、通假現象:閔,零丁,蓐

4、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修辭方式:比喻,婉曲,對偶

6、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語訓練: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後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据,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五、討論:

結合課後練習三,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六、結束本文學習。

李密陳情表教案 篇2

一、題解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的表文。文章敘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詳盡而委曲地說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選》卷三十七題作《陳情事表》。

二、課文分析

寫文章的目的,在於影響對方(讀者)。或者是宣傳一種主張,或者是表達一種願望,都要使對方接受。而在實現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現手段來說,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篇《陳情表》就是這樣情理兼備的好文章。

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屬於封建道德範疇。我們推舉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此,而是從批判繼承的意義看,覺得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處,堪稱西晉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現真實的感情。

《古文觀止》選這篇文章評說:“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李密從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劉氏一人撫養成人的,這種孝親的關係自然不可分離。所以作者首先從這裏寫起。他先寫自己,從小孤弱,虧了劉氏的撫養。而且“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這裏見出劉氏的辛苦。再寫劉氏,“夙嬰疾病,常在牀蓐。”時候只有密來服侍照應。劉與李密這不可分割的關係說到了,這還不夠,作者還補充特殊的具體情況,這就是他家“既無叔伯,終鮮兄弟”,處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環境裏,祖母的依傍關係是分離不得的。最後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劉氏晚年垂危的景況,現太應上文,歸結到這自然而然的情勢:“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情感是真實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評說:“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父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更有評說:“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慾涕。”(《古文觀止》批註)

第二, 說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開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個難題。我們知道,李密原是蜀國的郎官,蜀亡於職,會不會使晉“疑其以名節自矜”?再者,在此陳表之前,已經詔書累下,郡縣逼迫。所以李密寫這篇陳情表,就非得動腦筋把道理陳述清楚不可,把真實情況擺開不可。他在陳述暫不能出仕的理由時,先從“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入手,而後折入本意:“況臣孤苦,特爲尤其!”也就更有力量。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說明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耳,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然後文章又一轉折,空出主意:“但以劉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年餘,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樣就使道理更周全,表達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對方的懷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襯托而更鮮明。

三、鑑賞要點

1、 邏輯嚴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歸祖母劉氏撫養。曾拜蜀的重臣譙周爲老師,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爲郎。晉泰始初,始被徵召爲太子洗馬,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陳情表》固辭。後劉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馬,出爲溫縣令,官至漢中太守。

嚴密的邏輯,真實的理由在曲折推進中得到清楚的表現,而陳述又是那樣委婉,衷曲又是那樣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顯得搖曳多姿。《麗澤文說》曾指出:“文章貴曲折斡旋。”

2、 章法多變

說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達,曲令釋精微,辨析透徹,都得根據說的對象和文章所在表達的內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講究頓挫、跌宕、抑揚、迂迴等等。就不單是形式上一種技巧,或只是章法的變化了,它有更恰當、更委婉的說理作用。

四、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

李密陳情表教案 篇3

一、課文補註

李密上《陳情表》後的經歷及後人:

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徵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爲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錢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二子:賜、興。

賜字宗石,少能屬文,嘗爲玄鳥賦,詞甚美。州闢別駕,舉秀才,未行而終。興字雋石,亦有文才,刺史羅尚闢別駕。尚爲李雄所攻,使興詣鎮南將軍劉弘求救,興因願留,爲弘參軍而不還。尚白弘,弘即奪其手版而遣之。興之在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爲之文,甚有辭理。

(節選自《晉書李密傳》中華書局出版)

二、課文賞析

感天動地赤子情

——《陳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陳情表》這篇文章一點都不講究構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處境不厭其煩地從幼年的生活經歷說起,而把要說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這句請求的話,放到文章的最後,完全是平鋪直敘。但是,這裏卻表現出作者寫作時頗費思忖。他需要在這篇上奏給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辭皇帝的徵聘,這就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忠和孝的關係;二是情和理的關係,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請求站得住腳。

首先看忠和孝的關係。中國有句古語,叫“忠孝不能兩全”,對李密來說,這句話還包含着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對祖母的孝,來掩飾對已經被晉王朝滅亡了的蜀國的“忠”和不能去爲這個被視爲篡奪了正統王位的晉王朝盡“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盡孝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貫穿全文的就是一個理由:祖母年老多病,無人照料,自己盡孝就是無可置疑的了。這樣,從第一段的“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到第二段裏的“劉病日篤”,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主線分明,一氣貫穿,而且經過這樣的反覆強調,也讓人覺得情真意切,容易贏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關係。在這篇文章裏,說理不是主要的內容,因爲只有把感情表達得充分了,才能讓皇帝由情的感動而產生對理的接受。而文章裏要說的“理”,無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由於有了前面對祖母年老體弱的描述,使人已經對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這裏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爲以情說理、融理於情、情動理明的寫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樣本。

三、詩文薦讀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俾至於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爲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曰:‘毋以是爲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爲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於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自吾爲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於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爲新免於喪適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選自歐陽修《瀧岡阡表》)

閱讀提示:本文作者生動地寫出了自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依靠母親辛勤撫育,以及父親爲官處世,正直忠厚、表裏如一的態度,並真切地表達了作者爲官做宰能堅持操守,不苟合於世,完全有賴於父親的遺訓和母親的教誨。文章不事藻飾,感情真摯纏綿、催人淚下。

四、鑑賞方略

戲劇的閱讀與鑑賞之九:話劇與戲曲

話劇在歐美各國統稱爲戲劇,傳入我國後,爲了同我國傳統的表演藝術——戲曲進行區別,特稱之爲話劇,話劇是說話的藝術,以說話和動作爲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國傳統戲曲有異也有同。

首先,從它們的發展來看,兩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戲劇的淵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偉大的希臘人民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戲劇藝術,並且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戲劇詩人和戲劇理論家,它同樣也來源於民間,來源於勞動,和古老的宗教活動有着極爲密切的關係。雖然它的發端要比中國戲曲晚一些,但它的發展是極爲迅速的,古希臘戲劇的形成和成熟卻要比中國古老的戲曲早約16XX年。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是一步步在綜合其他藝術的特點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樣也離不開統治者的提倡、文學作家的參與、人民羣衆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戲劇誕生的同時,也出現了較爲完善的戲劇理論,這爲它的繁榮和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結構上,西方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大同小異,西方戲劇一般分幕,幕中有場,中國戲曲則分爲“折”和“出”。話劇有過場,戲曲有楔子,基本過程都是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不過,西方戲劇較中國戲曲簡潔明瞭,一般沒有前面的敷演劇情,而是直接入戲。

話劇藝術的表演重在說話和動作,以寫實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佈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須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生活,演員在表演時,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無論是刻畫人物,展示劇情,還是表達主題,都要靠劇中人說話來完成。所以,話劇的語言更接近於生活,而中國戲曲對於佈景的設置則不作更具體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於各種效果的演示,則全靠演員的虛擬動作來進行。程硯秋先生曾在悶熱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風起時,則全身顫抖,而臉上卻不見一粒汗珠。至於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題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唱詞加動作,包括虛擬、誇張的臉譜、服裝來體現。例如屋子的設置,話劇則要在舞臺上用佈景做成屋子的形狀,擺上牀、桌、椅等實景,而中國戲曲舞臺上則空無一物,開門、關門、躺、臥、吃、睡等都是用虛擬動作來體現。但是,話劇傳入中國後,和中國戲曲共同發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進,話劇也汲取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一些虛擬動作,來增強對人物的刻畫,中國戲曲也吸收其佈景的藝術,增強了直觀性。話劇也引入了唱詞,用歌唱的形式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關漢卿》中的“雙飛蝶”。戲曲藝術也吸收其說話藝術,對道白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其更接近於生活,尤其是現代戲,則不再使標誌性的化妝和臉譜、固定的服裝來誇張人物的性格,更進一步地貼近生活。

總之,隨着中外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兩者將會取長補短、互相吸收、加強融合,爲戲劇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繁榮進行共同的努力。

李密陳情表教案 篇4

課題:陳情表

課時:第一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課

一、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注意作者的處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把握其行文層次,體悟其以陳情統攝敘事說理、情真理切的特點,是學習的重點。課文雖文字質樸無華,但是作者是如何來表達對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絕出任仕途涉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百善孝爲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佔據着人們的心靈,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與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輕孰重,如何選擇呢?下面就讓我們從李密的《陳情表》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簡介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劃線字的讀音以及重點字詞的的釋義。

(1)、讀音

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門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

應(yìng)門 煢煢(qióngqióng)孑(jié)立

牀蓐(rù) 猥(wěi)以微賤

非臣隕(yǔn)首 責臣逋(bū)慢

寵命優渥(wò) 劉病日篤(dǔ)

猶蒙矜(jīn)育 過蒙拔擢(zhuó)

盤桓(huán) 氣息奄奄(yǎn)(yǎn)

(2)、詞義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險釁:指命運不好。夙:早時。兇: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見背:離開我。背,背離、離開。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薄:淺薄。息:子。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尋:不久。除:授予官職。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希冀:這裏指非分的願望。

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聽:準評。卒:終。

(3)、古今異義同形詞

成立 告訴 辛苦

(4)、成語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5)、通假字

閔——憫 蓐——褥

2、把握文章脈絡並概括段落大意。

(1)請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並分組討論總結本段大意。提示:陳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孫相依爲命的情形。

(2)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二自然段,並分組談論總結本段大意。提示:寫自己忠與孝的兩難處境。

(3)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並分組談論本段大意。提示:爲打消武帝的疑慮,重申自己的人生態度及特別處境。

(4)全班集體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學分別總結本段的主要內容。提示: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

四、佈置作業:

根據註釋,試翻譯全文。

附:板書設計

陳情表

第一段:門衰福薄——“母孫二人,更相爲命”

第二段:進退狼狽——詔書切峻,供養無主

第三段:不能廢遠——“劉病日篤”,朝不慮夕

第四段:願乞終養——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李密陳情表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表”等有關文體知識。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3.學習本文陳事抒情敘理的方法,概括段落與全文意思。

4.理解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常見的文言現象。

教學重難點:陳事抒情敘理的方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諸葛亮《出師表》引入文體介紹。“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介紹文體、李密和他的《陳情表》:

“表”,意義同“疏”,是古代大臣給皇帝的奏章。

李密,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爲洗馬(太子侍從官)。晉武帝邀請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爲了減少滅吳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故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宏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天下,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漢,無心出官,寫奏章推脫。本文就是此時所寫。

晉武帝徵召李密爲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⑴聽讀。教師伴隨着音樂有感情地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起伏變化。

⑵誦讀。學生自由讀、齊讀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準確性。

給加點字注音:

險釁()祚薄()煢煢孑立()牀蓐()拔擢()

優渥()猥劣()隕首()希冀()逋慢()

注意下列句子斷句:

①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③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④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⒉學生自由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⒊自由發問,提出問題由師生共同解決。

備考:

①分析下列詞語古今異義。

不行: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馬: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報: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訴: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區區: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僥倖:古:_________________;今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語釋用。

孤苦伶仃:(形容孤單困苦,無依無靠。孤苦:沒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獨。)

煢煢孑立:(形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煢煢:孤獨無靠的樣子。立:孤單單地呆着。)

形影相弔:(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單。形:身體。吊:慰問。)

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臨近殘廢或事物腐朽即將滅亡。薄:迫近。)

氣息奄奄:(氣息微弱,形容快要斷氣的樣子。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

人命危淺:(形容壽命已經不長,即將死亡。人命:壽命。危:危險。淺:不久,時間短。)

朝不慮夕:(早晨不能考慮晚上會怎樣,情勢危急,隨時都可能發生變故。)

皇天后土:(古代對天地的尊稱。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四、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悽苦,悲涼;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二、研習第一段

1.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並分析歸納:(學生完成)

2.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幾個?試一一列舉之。

答:四個不幸。即六月喪父;四歲母嫁;九歲不行;祖母疾病纏身。

3.文中哪些語句能體現李密與祖母相依爲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②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4.陳說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讓武帝對自己由惱怒峻責化爲同情憐憫。

5.試用簡練的語句概括本段內容。

答:本段主要通過陳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爲命的情形,力圖博得晉武帝的同情。

三、研析第二段:

1.本段哪些寫到朝廷對自己優禮有加?

答: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③詔書特下,拜臣郎中。④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2.者自己對朝廷恩遇抱着怎樣的感情?

答:感激不盡,而又身系祖母疾病,進退狼狽。

3.作者怎樣巧妙推脫任職?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處,即有臥牀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歸納段意:

答:本段明確提出忠孝難以兩全的難題,婉言拒絕朝廷的恩遇。

5.這兩段以祖母臥病爲由,婉言謝絕朝廷邀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分析第三段:

1.本段作者間接地闡釋了自己的治國綱領,其內容是什麼?

答:以孝治天下。

2.作者爲什麼要強調“以孝治天下”的治國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對祖母的孝心上去,從而向晉武帝表明孝順祖母既爲私情,又合法理。

3.歸納段意:

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陳述自己的從政經歷和人生態度,並強調自己的特別處境,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求得體恤。

五、分析第四段:

1.本段交代了全文寫作目的,是什麼?

答:願乞終老。

2.作者簡單地表明瞭其理由是什麼?

答: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孝後盡忠。

3.概括段意:

本段明確提出自己的目的,即“願乞終老”,先盡孝後盡忠。

六、作業:

通譯全文,完成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一、解題,討論:

結合上節課反覆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爲“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什麼呢?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那麼,李密的這個奏表,題爲《陳情表》,“陳”是陳述的意思,“情”註解沒有,那是什麼呢?

提示: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二、賞析構思藝術

本文是古代用以向君王陳述事理,標舉主張的公文書。成功的說服,須具備真摯的情感,乃能娓娓傾訴,動人心絃。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說服晉武帝的?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麼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裏,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出來。

進一步引導:什麼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進一步引導:什麼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裏,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爲主動的。

身世孤苦悲涼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祖母病篤(情)盡孝日短

先盡孝後盡忠

沐清化蒙國恩忠心

聖朝恩重如山孝治天下(理)盡忠日長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爲尤甚。”後面省略的一句話,並想想作者爲什麼要省略這句話?

引導:這個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並想想作者爲什麼不把這個結論直接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僞朝的事?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爲什麼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迴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僞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聖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實情表白了,最後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讓他明瞭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爲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麼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見上圖

5.朗讀思考:李密最後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後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後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後盡孝。

6.小結: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後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於情,歸於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悽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係,作爲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願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於狼狽之境,藉以博取晉武同情。再則擡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願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弔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後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爲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後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麼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瞭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爲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隻影單,孤獨寂寥,極爲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聖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雲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後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聖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四、文言知識歸納

1.通假字:

(1)夙遭閔凶(2)零丁孤苦(3)常在牀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2.詞類活用:(1)臣具以表聞(2)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3)聞寡人之耳者(4)則劉病日篤(5)日高日上,日上日妍(6)日積月累(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8)是以區區不能廢遠(9)親賢臣,遠小人(10)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11)內立法度,務耕織,外連衡而鬥諸侯

3.句式特點:

(1)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2)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李密陳情表教案 篇6

單元導讀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將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體驗等訴諸筆墨,留下了許多佳作名篇。誦讀這些作品,觸摸民族文化血脈,可以增進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本單元選取魏晉到明代的六篇經典散文,有的以情見長,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勝,理趣盎然,發人深思。這些作品體裁不一,風格各異,呈現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多樣面貌。集中在一個單元研習,在對比中體會,在聯繫中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瞭解古代散文。

學習本單元,重在把握課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載的文化觀念,領會不同作者在審美上的獨特追求。要反覆誦讀,涵詠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過特有的語言形式去抒發情志,形成獨特的美感;還要做些梳理和評點,領會章法之妙和細節之美。

文本解讀

《陳情表》以祖孫相依爲命的往事寫起,集中陳述“詔書切峻”和“劉病日篤”的矛盾,以誠懇的言辭,請求皇帝允許自己先孝後忠,暫不奉詔。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動人。要反覆誦讀,體會文中的感情;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以孝道貫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結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寫作背景,進一步思考作者爲何堅持不入朝爲官,體會這篇文章表達上的委婉和得體。

素養目標

1、瞭解李密的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本,背誦全文。

3、通過誦讀,理解所陳之情,體會陳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蘊含的真摯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孝情、忠情,分析體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蘇軾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把《出師表》當成“忠”的標準,把《陳情表》作爲“孝”的典範。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論世

1、瞭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爲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晉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少有文采,曾跟隨名儒譙周學習,博覽五經,以文學著稱。曾在蜀國任尚書郎等職,並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後,徵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他擔任主簿,他推辭不就。晉武帝立太子,徵召其爲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爲由固辭不受。及祖母卒,服喪期滿,李密以太子洗馬被徵至洛陽。後出爲河內溫令。

2、相關背景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爲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採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徵召李密爲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爲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爲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晉武帝爲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爲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爲如此,李密屢被徵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3、瞭解文體“表”

“表”是古代的一種奏章,多用於臣子向國君陳請謝賀。因爲“表”的閱讀對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態度誠懇,措辭謙恭,內容讀來如對面談心,頗爲感人。“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典範之作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

4、解題

①陳:陳述。

②情:實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釁(xìn)閔(mǐn)祚(zuò)煢(qióng)孑(jié)

隕(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釋詞義、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爲)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好。險,坎坷。釁,禍患),夙(早年)遭閔(同“憫”,憂傷)兇(不幸。指喪父)。生孩六月,慈父見(用於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的作用,相當於“我”)背;行年(年歲,年齡)四歲,舅奪(強行改變)母志。祖母劉愍(憐惜)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不會走路。這裏形容柔弱),零丁(孤獨的樣子)孤苦,至於(至,達到;於,介詞,引出對象)成立(成人自立)。既無伯叔,終(又)鮮(少。這裏是“沒有”的意思)兄弟,門衰祚薄(福分淺薄),晚有兒息(子嗣)。外無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親族。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這都指關係比較近的親屬]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孤單無依靠地獨自生活),形影相弔(安慰)。而劉夙(早時)嬰(纏繞)疾(病)病,常在牀蓐(草墊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停止侍奉而離開(祖母)]。

請概括段意:敘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聖朝,沐浴(承受恩澤)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經考察後予以推舉)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舉薦)臣秀才(漢代所設選拔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優秀人才。晉時仍保留此制。與科舉考試的“秀才”不同)。臣以(因爲)供養無主(主事的人),辭(辭謝)不赴命。詔書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書省的屬官),尋(不久)蒙國恩,除(授官)臣洗馬(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猥(謙辭,辱)以微賤,當(承擔)侍東宮,非臣隕首(頭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使上聞、報告),辭不就職。詔書切峻(急切嚴厲),責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比)星火。臣欲奉詔奔馳(赴京就職),則(連詞,錶轉折,但是)劉病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篤(病重);欲苟(姑且)順私情,則告訴[申訴(苦衷)]不許(許可):臣之進退,實爲狼狽(形容進退兩難的窘狀)。

請概括段意:敘述朝廷多次徵召的經過以及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舊時奏疏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舊臣),猶蒙矜育(憐惜養育),況臣孤苦,特爲尤甚。且(況且)臣少仕僞朝,歷職(連續任職)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圖宦達,不矜(看重、推崇)名節(名譽與節操)。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提拔、擢升),寵命優渥(優厚),豈敢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有所希冀(非分的願望)。但(只是)以(因爲)劉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這裏比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薄,迫近),氣息奄奄(氣息微弱、將要斷氣的樣子),人命危淺(垂危),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無法用來……)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輪流,更替)相爲命,是以(因此)區區(自己的私情)不能廢遠。

請概括段意:進一步闡明辭不就職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照察、審辨)。願陛下矜愍(憐恤)愚誠,聽(任從。這裏指應許)臣微志,庶(希望)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活着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當結草(死後也當結草報恩)。臣不勝(承受,承擔)犬馬怖懼之情,謹(恭敬地)拜表以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請概括段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點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體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誰陳情?陳述了那幾方面的“情”?最終想達到什麼目的?

明確對祖母———孝情

對晉武帝——忠情

對自己———忠孝難兩全的爲難苦情

目的:願乞終養

思考3具體探究

1、第一段中體現的,李密一定要對祖母盡“孝情”,原因有哪些?試分析效果。

明確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親撫養;

②“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體弱多病,祖母精心養育;

③“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內外無親,祖孫互爲依靠;

④“而劉夙嬰疾病……未曾廢離”—臥病在牀,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開篇,濃濃的悲情撲面而來,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李密形單影隻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艱辛;彷彿聽到了他無助的哀嘆,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惻動人,爲下面的陳述奠定了情感基調。

2、在第二段中,李密處於怎樣的兩難境地?如何狼狽?

明確兩難:朝廷徵召,皇恩浩蕩;祖母病重,無人照顧。

狼狽:“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連用四字駢句,渲染出嚴峻的形勢。如果一味拒絕,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3、第三段中,李密爲自己找的“理”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明確“聖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盡孝是遵循國策,“理”應認同,是忠君的體現。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兩全”的辦法是什麼?

明確“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先盡孝,後盡忠

思考4品味語言

1、第二段接連使用時間詞“逮”“前”“後”“尋”,對應的徵召詞“察”“舉”“拜”“除”“當”以及遞增官職“孝廉”“秀才”“郎中”“洗馬”,有什麼用意?

明確這些詞語都表示新朝對李密的多次徵召:從時間上看急迫連續,從形式上看多法並用,從官職上看越來越高,顯示出新朝急於需要李密出來籠絡人心,而李密推辭之難,這爲下文矛盾的解決埋下了伏筆。

2、第二段“切”“峻”“責”“慢”有什麼表達效果?四字句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這四個字形象地寫出了朝廷對李密“辭不赴命”越來越生氣,責備越來越嚴重的態度,彷彿可以看到皇帝在那裏生氣發怒的情形。

思考5體會寫法

1、如果將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下位置,先講理後陳情,好不好?

明確不好。本文的陳述出於情,歸於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於事,寓理於情。文章首先陳述個人的悲慘遭遇及家庭的悽苦,突出祖孫的特殊關係,以此作爲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願意奉詔,但又因“劉病日篤”,處於狼狽之境,藉此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擡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准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的心跡,排除了不願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本文語言表達切合身份,恭敬而得體。請從文中找出一些表達敬意和自謙的詞語,加以體會。

明確表示敬意的詞語有:奉、伏惟、聖朝、清化、蒙、寵命、謹等。表達自己對新朝的敬意,進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慮。表達謙稱的詞語有:臣、猥、亡國賤俘、乞、犬馬等。謹遵臣道,極盡謙卑之能事,化解晉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對比閱讀

任務:夏完淳的《獄中上母書》與李密的《陳情表》都屬於“陳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寫得情感真摯、迴腸蕩氣,但兩文的寫作目的、“陳情”的方式卻有所不同。試比較分析。

(鏈接1)

獄中上母書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鍾虐明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託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於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爲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爲父爲君,死亦何負於雙慈?但慈君推幹就溼,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託之義融女兄,生母託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後,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爲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後。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後如西銘先生,爲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爲愈耶?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後,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爲餒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後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囂,決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後,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爲念。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爲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願畢矣。新婦結褵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爲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爲忠臣,子得爲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爲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明確(1)從寫作目的看,《獄中上母書》是寫給母親的一封訣別書,爲國赴難,義無反顧,不惜拋卻親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鑑;《陳情表》是寫給皇帝的一封書信,目的是婉言拒絕朝廷的任命,借親情之名“辭不就職”。

(2)從“陳情”方式上看,《獄中上母書》自始至終,直抒胸臆,毫無掩飾,酣暢淋漓;《陳情表》則表達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五、拓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孝”是進入家庭觀念中最早的倫理道德範疇。傳說堯時,“虞舜,性至孝”,感天動地,“帝堯聞之,遂以天下讓焉”。這可能就是中華孝文化的雛形。“孝”大興於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和延續生命;至孔子,使“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爲“善事父母”的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爲家族道德;至《孝經》,“孝”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係的道德觀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爲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爲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見“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經》中,“孝”被置於道德規範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孝”,作爲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本位,可以說是一切傳統道德規範的核心。

孝文化對“孝”有明確的規定,並強調“孝”與“順”的一致。曾子認爲:“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尊親”不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禮儀規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許玷污祖上的名聲和家族的尊嚴,還要珍愛父母給予的身體;“能養”並非一般的供養,而是敬養。在中國的孝文化中,還強調“順”,即順從父母的意願,孔子對孝的簡潔解釋是“無違”,儒家所提倡的“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服從長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內涵。“孝”本是規範家庭內部親子關係的倫理道德,但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爲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體的。《孝經》認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開始,進德修業纔是孝之終。這與儒家倫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與儒家“身—家—國”的模式相統一。可見,“孝”已經同時向個體道德領域和政治領域擴展,它起源於個體道德修養,貫穿於家庭中贍養父母和家庭和睦,終於進德修業,對國家和社會履行職責。

孝文化對“不孝”有明確的規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趙岐爲其做了如下註解:“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從精神層面提出致親於義則爲“孝”,陷親於不義則爲“一不孝”。可見,孝不是簡單的恭敬順從,而是以“義”作爲“孝”的評判標準。“家貧親老,不爲祿仕”則從物質層面,即溫飽與否和是否爲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標準。最後,“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又從發展的層面,即後繼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標準。此處的“無後”並不是側重“不娶無子”,而是強調“絕先祖祀”,即無人繼承衣鉢纔是真正的無後,真正的大不孝。

(選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積累—關於“孝”的名句

1、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4、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孟子

6、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7、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10、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11、詩書立業,孝悌做人。——王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