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邊塞詩《從軍行》教案設計

邊塞詩《從軍行》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三維目標】

邊塞詩《從軍行》教案設計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本詩,掌握邊塞詩歌的鑑賞技巧。

2.過程與方法:觀看視頻,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邊塞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投影兩首邊塞題材的唐詩內容,讓學生說出詩名與題材內容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二、明確邊塞詩後,展示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介紹相關的背景與作者

⑴文題背景:《從軍行》原是中國古代的歌曲類別,屬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樂府解題》中說:“從軍行皆軍旅辛苦之辭。”王昌齡的《從軍行》沿用樂府舊題來表現唐代的邊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絕句聯綴而成的組詩,每首詩分別選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場景,來表現征戍者內心的思想感情。這裏選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寫西北邊塞戰士艱苦奮戰的高昂鬥志。

⑵作者簡介:王昌齡,邊塞詩人,字少伯,江寧人。其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稱號。其七絕與李白齊名,被世人譽爲“七絕聖手”。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⑶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多數作品流麗而音調悠揚,表示出生氣勃勃的高揚精神,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是王昌齡、高適、岑參。其內容多歌詠在邊境要塞遭受艱辛的將士之心情,和在故鄉等待他們歸來的妻子之感嘆。

此外,當時作爲邊塞詩人著名的,有王之渙、崔顥、李頎、王翰等。王之渙的《涼州詞》等等,均爲邊塞詩的佳作。

四、反覆吟讀詩歌,並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散文化

  五、欣賞詩歌

⑴一、二句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

明確:  景: 青海、長雲、雪山、孤城、玉門關

特點: 迷濛暗淡、蒼涼壯闊

作用: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表現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反襯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⑵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⑶詩中哪句最能體現詩歌的主旨?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將士怎樣的心情?

不破樓蘭終不還  直接抒情  用典

直接抒發了戍邊將士不打敗敵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壯志。

  六、歸納詩歌思想及藝術手法

中心思想:

通過描寫邊塞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物,襯托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抒發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藝術手法: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   用典   襯托(反襯)

  七、討論總結鑑賞邊塞詩的技巧

1.關注詩歌的題目、作者,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關注詩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係;

3.抓住直接抒情議論的句子,理解詩歌的情感;

4.欣賞詩歌運用的藝術手法。

 八、請欣賞視頻《唐之韻之邊塞詩人王昌齡》

思考:邊塞詩的思想內容除了表現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外,還有哪些思想內容?請選一首你最喜歡的詩歌進行鑑賞,說說其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九、鑑賞練習

從軍行 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1.第一句寫景對於詩歌所描寫的戰事起了什麼作用?

第一句描寫浩瀚的沙漠,呼嘯的狂風,漫天的塵土,黯淡的陽光,襯托出戰事的緊張艱苦。

2. 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之間是一個轉折,分析前後內容的不同。

前兩句寫援軍疾出,暗示戰況緊張。後兩句寫捷報驟傳,充滿振奮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