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必修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1、知識與技能:能夠抓住看似平靜的敘述語言體會作者的強烈感情和本文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

⑴ 課外收集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

⑵ 揣摩關鍵語句,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交流。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瞭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統治,培養愛國情感。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設計思想】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於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而忽視自主合作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本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着力於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又不忽視雙基訓練,注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留下較大的空間,體現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殺》、《辛得勒的名單》中的簡短剪輯鏡頭,導入新課(多媒體)。

(選用的《南京大屠殺》和《辛得勒的名單》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輯氛圍與課文相似,易於引導學生入情。通過簡短的影片展示,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森林,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從而自然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肅穆悲壯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喚醒民族精神。)

  二、交流資料和感受

投影展示同學們在課前收集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邊看圖片邊介紹邊談感受。教師也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使老師和學生在情感上尋找共鳴點。

  三、介紹寫作背景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後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後採寫的。發表之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四、質疑解難,探究寫作意圖

一個如此有名的記者爲什麼要寫一篇早已衆所周知的新聞呢?發生在奧斯維辛的慘劇早已離我們遠去,爲什麼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請學生閱讀課文,將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畫出來,指導他們開展小組交流,相互質疑。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重點研討題:

1、文章開頭寫到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某種意義”指什麼?

2、“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怎麼理解這個細節?

3、13段寫到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麼?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4、怎麼理解第14段“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5、課文第6段“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還有末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這兩句話的意義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小結: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嚮往。同時,也是爲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意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五、精彩語段賞讀

本文有很多地方寫得很精彩,雖然作者沒有正面去控訴德國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敘述卻給人深深的震撼。請各組推薦一段文字並推薦一名同學來朗讀。

教師讀第9、10兩段,引導學生品位文中那令人窒息、震顫的感覺。

  六、談收穫

着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和寫法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穫,進一步把握課文,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