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通用10篇)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通用10篇)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1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並瞭解有關的實驗過程和現象以及注意事項;

根據氫氣的性質瞭解其主要用途;

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對照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能力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氫氣燃燒與爆炸和還原性與還原反應的教學,進行量變引起質變和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

在講氫氣的性質之前,學生已學過氧氣的性質、製法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確定恰當的知識範圍和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及有關實驗現象和化學方程式;瞭解點燃氫氣之前爲什麼要檢驗氫氣的純度以及檢驗的方法,結合實驗內容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結合氫氣的可燃性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內容。教師講新課之前先複習舊知識,以實驗室用什麼藥品製取氫氣,收集氫氣有幾種方法等問題導入新課,而後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氫氣,請學生通過觀察氫氣在通常狀態下的色、態、水溶性、密度等,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總結出氫氣的物理性質。這種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問題的方法,層次清楚,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和能力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在講授氫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時,也應先演示氫氣在空氣中安靜燃燒、氫氣中混有空氣點燃發生爆鳴、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在瓶口出現白霧、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等,而後運用投影,進行反應實質的總結,寫出化學方程式。這種運用探索性實驗的教法,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了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繫。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看書進行小結,再通過讓學生做練習題進行鞏固,使大多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點的知識,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它一些建議:

(1)爲使操作方便,節省時間和藥品,氫氣發生裝置宜選用啓普發生器。

(2)爲增加實驗興趣,可在實驗3-4的肥皂水中加入顏色。

(3)氫氣燃燒實驗必須絕對安全,氫氣燃燒除焰色、發熱和爆炸外,還可引導學生注意產物,即可在燒杯內壁塗上遇水顯色的物質。

(4)認真做好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使學生掌握操作步驟。

(5)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物和產物,爲下章學習打下基礎。

(6)複習氧化反應,引入還原反應。先以氫氣和氧化銅爲例理清概念,不要急於將前面各種氧化反應均分析一下哪個是氧化劑、還原劑。

(7)使學生了解用途對性質的依賴關係。

關於“燃燒”概念的擴展

從對比氫氣在空氣中燃燒和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僅能總結出兩個反應的特殊性,同時也能找出它們的共性——劇烈的、發光放熱的化學反應。從而擴大了“燃燒”概念的內涵。

同時,還可以觀察到它們的火焰構造與酒精燈和蠟燭的火焰結構不同。氫氣在空氣中和氯氣中燃燒的火焰都是內外兩層,這是因爲氣體燃燒時不必經氣化階段,所以沒有氣化層的“焰芯”。

氫氧混合氣體的爆鳴

在導管口點燃氫氣之前,必須先檢驗氫氣的純度,完全是由氫氣易燃且放出大量熱的性質所決定的。

課本選用了紙筒的實驗。但書中只描述了"剛點燃時,氫氣安靜地燃燒,過一會兒,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響,爆炸的氣浪把紙筒高高掀起。事實上,這個實驗如果做得好,所能觀察到的現象要比以上課本的那段描述複雜些。所能說明解釋的問題也更深入些。實驗的具體情況是:

用一個沒有蓋的紙筒(或罐頭筒)底上穿一個小孔,小孔用一尖細小木條塞緊(或用火柴桿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氣法迅速充滿氫氣,將紙筒向下平置於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條的同時,就小孔處點燃逸出的氫氣。最初氫氣在小孔處安靜地燃燒,一會兒聽“嗡嗡”的聲響,而且聲音逐漸增強,最後纔是砰然巨響,爆炸的氣浪使紙筒騰空而起。

幾種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的爆炸界限

氣體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氫氣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氫氣的化學性質

一.複習提問:

1.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化學方程式。

2.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簡易裝置圖。

二.導入新課:氫氣的性質。

1.氫氣的物理性質:

按照描述氧氣物理性質的順序,回憶上節課的實驗現象描述氫氣的色、態、味和溶解性等。

【實驗3-4】裝置如圖所示。球形乾燥管裏裝有鹼石灰乾燥劑。導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氫氣流速,吹出肥皂泡。當肥皂泡吹到足夠大時,輕輕擺動導管,讓肥皂泡脫離管口,這時可以觀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說明氫氣密度小。在標準狀況(1大氣壓,0℃)下,氧氣、空氣、氫氣的密度分別爲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們的比值爲16∶14.5∶1。(爲什麼用排空氣法收集?)

氫氣在通常狀況下,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難溶於水,比空氣輕。

2.氫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3-5】在帶尖嘴的導管口點燃純淨的氫氣,觀察火焰的顏色。然後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乾燥的燒杯,過一會兒,觀察燒杯壁上有什麼現象發生。

引導觀察燃燒的焰色和燒杯內壁有什麼現象出現。把燒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用手觸摸燒杯,感覺熱量。證明氫氣具有可燃性,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

(1)氫氣的可燃性:

在這個實驗中爲什麼強調“純淨”呢?如果氫氣不純淨燃燒時會怎麼樣呢?

【實驗3-6】取一個一端開口,另一端鑽有小孔的紙筒(或塑料筒等),用紙團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使紙團內充滿氫氣。把氫氣發生裝置移開,拿掉堵小孔的紙團,用燃着的木條在小孔處點火,注意有什麼現象發生。(人要離開,注意安全。)

引導學生觀察:

①注意小孔處點火時的開始情況;

②仔細傾聽音響的變化;

③觀察隨音響變化而發生的現象。

板書 氫氣不純混有空氣或氧氣,點燃時發生爆炸。

爲什麼點燃純淨的氫氣能安靜地燃燒,而混合氣體卻會發生爆炸呢?

點燃純淨的氫氣時,在導管口流出的氫氣量少,與氧氣接觸少,反應時產生的熱量也少,且散失較快,所以點燃時安靜地燃燒。

點燃紙筒中氫氣時,隨着氫氣的消耗,空氣不斷從紙筒底部進入筒內。氫氣和空氣接觸並混和,與氧氣接觸面多,點燃時快速反應,產生的熱量在極短時間內、有限空間裏急劇膨脹,就發生了爆炸。

實驗測定,當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時,點燃即發生爆炸。這個範圍叫做氫氣的爆炸極限。所以,點燃需要純淨的氫氣,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實驗3-7】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就表明氫氣不純,需要再收集,再檢驗,直到響聲很小,才表明氫氣已經純淨,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經檢驗不純而需要再檢驗時,應該用拇指堵住試管口一會兒,然後再收集氫氣檢驗純度,以免暗焰引發氫氣發生器爆炸。

【實驗3-8】在乾燥的硬質試管底部鋪一層黑色的氧化銅,管口微向下傾斜。通入氫氣,過一會兒再給氧化銅加熱。注意觀察黑色的氧化銅有什麼變化,管口有什麼生成。反應完成後停止加熱,還要繼續通入氫氣,直到試管冷卻後,再停止通氫。

引導學生思考:

(1)放氧化銅的試管口爲什麼要略向下傾斜?

(2)導氣管爲什麼要伸入到試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爲什麼先通一會兒氫氣,再加熱氧化銅?氫氣的純度是否需要檢驗?

(4)實驗在停止加熱時,爲什麼還要繼續通入氫氣到試管全部冷卻爲止?

聯繫已學過的有關知識逐一討論。歸納出實驗步驟韻語記憶口訣:

板書“一通、二點、三滅、四撤”。

引導學生用化學式表述反應過程

氫氣和氧化銅反應:

練習:實驗室製備氫氣並使氫氣跟灼熱的氧化銅反應有以下主要步驟,請按正確的操作順序排列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

A、檢驗氫氣發生裝置的氣密性;

B、給試管中的氧化銅加熱;

C、向氫氣發生裝置裏添加藥品;

D、停止加熱;

E、向裝有氧化銅試管中通入氫氣;

F、停止通入氫氣;

G、檢驗氫氣的純度。

複習提問:什麼是氧化反應?氫氣與氧化銅反應是否是氧化反應?

分析:在氫氣與氧化銅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生了氧化反應。而氧化銅失去了氧變成了單質銅,則氧化銅發生了還原反應。

在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生了氧化反應。使銅被還原出來,說明氫氣有還原能力,我們稱之爲還原性,而把氫氣稱之爲還原劑。

氧化銅失去了氧,發生了還原反應。使氫氣發生了氧化反應,說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們稱之爲氧化性,而把氧化銅稱之爲氧化劑。

氫氣:得氧~有還原性~是還原劑~發生了氧化反應。

氧化銅: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劑~發生了還原反應。

練習:在高溫下,三氧化二鐵與一氧化碳反應生成單質鐵和二氧化碳。此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還原劑是_______,_______,發生了氧化反應,________發生了還原反應。

氫氣的用途:閱讀課本57頁圖3-14。

物質的用途是由其性能決定的。

密度小——氫氣球;

可燃性——氫氧焰、高能燃料等;

還原性——冶煉金屬、製備硅等;

另外還可用於合成氨氣、製備鹽酸。

探究活動

1. 家庭小實驗 在如教材第53頁所示的實驗3-4中,可以用蠟燭不斷點燃產生、上升的氫氣泡。想辦法使氫氣泡中含有少量空氣,一來可減慢氫氣上升的速度,二來又可產生強烈的爆鳴聲。

2. 家庭小實驗 取一支大試管,平置固定在鐵架臺上,用一團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紙槽送入黑色氧化銅,鋪平。用單孔帶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緊,加熱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銅慢慢由黑色變紅。

3. 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蠟燭中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2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並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後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爲主體,通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麼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硅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麼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裏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

(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

(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後減少更快、夏天溼衣服比冬天易乾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爲什麼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佈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進100 mL量筒裏,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 mL?

生:不滿了。

師:那麼說明什麼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佔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說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爲什麼呢?

生:因爲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爲什麼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爲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爲什麼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爲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說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學生稍作討論並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爲學習了這些知識後,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裏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說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並結合教材的圖3-11、圖3-12、圖3-13,推斷在上述變化中誰變?誰不變?(穿插演示:把硬紙板做的水分子模型進行分解,多媒體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氣的過程。)

(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教師給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並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於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後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可見,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教師簡單總結本節課內容,佈置課後作業。)

【教後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爲簡易,非常有利於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啓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②這一課題中由於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爲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後設計的填空題,爲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爲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爲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化肥的種類和特性

2.學會對銨根離子的檢驗

3.瞭解常見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項

過程和方法:

1.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2.增強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重點:

1.化學肥料的種類和特性

2.銨根離子的檢驗

難點:

1.銨根離子的檢驗

2.化學肥料成分的記憶。

課前準備:

教師:以舉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課題,對常見的化肥的物理性質,讓學生通過觀察、看書自己總結;對銨根離子的檢驗的教學通過實驗,激發興趣,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究;

學生: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看書、討論、實驗探究,重點掌握化肥的種類和特性。

教學過程:

一、化學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於水低溫密封

碳酸氫銨NH4HCO3

硝酸銨NH4NO3

氯化銨NH4Cl

硫酸銨(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結】氮元素可使植物細胞加速分裂和生長,促進植物枝葉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開花結果,增強抵抗力。鉀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進作物生長健壯。這三種元素都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成分。

【結論】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逸出,這是快速檢驗銨鹽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鹽。主要有磷礦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鈣)、鈣鎂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和磷酸鎂)、過磷酸鈣(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氫鈣和硫酸鈣)、重過磷酸鈣(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氫鈣)

磷酸二氫銨NH4H2PO4磷酸氫二銨(NH4)2HPO4

3、鉀肥

硫酸鉀(K2SO4)氯化鉀(KCl)

碳酸鉀(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複合肥料

硝酸鉀KNO3

磷酸二氫鉀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農家肥料

二、農藥

1、作用

2、危害

三、隨堂檢測題

l.氨水見光後易揮發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須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銨在高溫或猛烈撞擊時會爆炸,碳銨在受熱時會全部分解成氣體。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銨鹽跟鹼性物質反應,會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鉀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氫鉀是含_________元素的複合肥料,硝酸鉀是含________元素的複合肥料。

5、常用的農藥有哪些?說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節化學與環境保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瞭解防治水、大氣污染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過程和方法:認識化學在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禁止某些反應發生、控制或改變反應途徑等杜絕有害物質產生,另一方面是將有害物質轉化爲無害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形成正確、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確立綠色化學觀念、樹立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重點:知道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難點:形成正確、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確立綠色化學觀念、樹立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課前準備:首先安排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自學,在對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所瞭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氣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則和方法、與自然和諧相處三方面作深入的調查,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的收集資料。收集好資料以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資料整理。根據自願的原則將學生分爲三大組,每一大組中又可分爲幾個小組,如第一大組研究水資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爲污染源小組、危害與防治小組。每一小組選出負責人、中心發言人。有能力的小組還找到了相關的影視資料,並把它們加以整理製作成了課件,待上課交流時放映給全班同學觀看。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正象剛纔同學們所說的,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與破壞。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甚至無視環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經濟,不重環境。下面,我就將時間交給同學們,請大家告訴大家環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護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水資源卻十分有限。那麼目前水資源的污染與保護的現狀如何呢?哪些同學收集和整理了有關水污染與保護方面的資料?讓我們請他們給大家介紹好不好?

二、大氣的污染

請同學們各抒己見,發表一下對大氣污染及防治的認識。

三、與自然和諧相處

只有樹立綠色化學觀念,大力發展綠色化學工藝,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讓學生了解綠色化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爲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4

能力目標:能夠區分哪些屬於物理變化,哪些屬於化學變化;哪些屬於物理性質,哪些屬於化學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並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設 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後有許多同學提問:爲什麼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製品會在潮溼的空氣中生鏽?這又是爲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

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澱等現象;

3、實驗後,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後,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於水後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後的物質變化後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澱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澱的生成,有氣體生成,並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繫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澱、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繫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5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佈狀況;

水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水污染的後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瞭解水的組成及物理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及查閱媒體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節水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爲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大致可以分爲: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爲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前佈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週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通過互聯網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並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爲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說,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穫,真正體現初中義務教育的全員性和教育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初中學生來說,強烈的表現慾望成爲其學習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說,有的可能瞭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教師課堂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保事業大衆化的具體體現。

水的組成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容:

1. 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分,這樣有助於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方法,爲今後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然後結合有關數據幫助同學進行推導,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教學設計過程

本節課按一課時安排。但應在上課前一週給學生布置任務,由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瀏覽相關網站,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展示活動,可以由學生採用自由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1.課前任務佈置:

(1)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①從外層空間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被水覆蓋着,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水球,水資源如此豐富,爲什麼還要加以規劃和保護?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有浪費水的現象嗎?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爲,可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們周圍,水資源保護的狀況好嗎?你認爲哪些行爲會使水質受到不良影響?

④從目前來看,淡水缺乏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特別是有些地區,乾旱嚴重威脅着人類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豐富的,你有什麼好設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須是自己的設想,不一定正確,不必追求科學性,但需從可行性和經濟角度出發)。

⑤你認爲日常生活中改變人的哪些生活習慣可以做到節省淡水?舉具體措施或歸納一些節水的小竅門。

(2)查閱相關網站,從網上獲取相關信息,結合自己的觀點,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或措施是可實施的。

(3)2-3人一組(自由組合),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製作成小展板,供課堂交流用。

2.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課前可以將學生收集到的各種素材瀏覽,對觀點(或措施)相近的小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於討論進行得全面。對有創意、有價值的的設想,不考慮其可行性或嚴謹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教學過程變得活潑。

3.課堂教學:

分爲兩個階段。

(1)教師將課題引入後,由學生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釋疑,此過程大約用時25分鐘。教師可將已收集的資料片當堂播放,加深學生對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認識。

(2)由教師以實驗爲突破口,演示電解水的實驗,根據電解過程中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檢驗,得出水的元素組成,再根據氣體的體積、,兩種氣體的密度,推導水的組成。

(完成電解水的實驗最好使用霍夫曼水電解器,若沒有,可根據教學參考書p89的裝置自行製作,所用試管選用帶刻度的,以便於尋找電解產物量的關係。爲增強水的導電能力,實驗前應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這一點一定事先向學生做交待。避免與初中物理可的有關知識矛盾。)

4.課後小結:

對本節知識內容進行小結,簡要介紹建國以來興建的水利工程,將蒐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做展示,加強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最後將製作精美的展板放於牆報展覽。

探究活動

1.洗衣間內自制節水裝置。

2.用簡單的易得的材料改造衛生間抽水馬桶,使之節約用水。

3.廚房內自制淨水裝置。

4.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撰寫一篇題爲《假如地球上沒有水,世界將……》

要求文體不限,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字數爲800-1200字。

課後討論:

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已經啓動,爲了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環保觀念和措施應貫徹於西部開發的始終。請你根據課本知識談談: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爲避免水被污染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認識常見儀器及使用方法、熟練掌握常見藥品的取用。

2、過程與體驗:通過觀看幻燈片,使學生體驗到實驗過程,經動手操作領悟出實驗技能。

3、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探究的熱情。

二、重點難點:

掌握常見儀器的使用方法。

熟練掌握常見藥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本實驗技能,將依據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積累原形動作知識,鋪墊模範動作基礎,完成整合動作的過程。

四、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練習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儀器

藥匙、燒杯、坩堝鉗、酒精燈、膠頭滴管、鐵架臺、托盤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導氣管、鑷子、蒸發皿等

<二>藥品的取用

1、粉末狀藥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項:用藥匙或紙槽將藥品準確送到試管的底部,以防灑落或粘到試管壁上。

2、塊狀藥品的取用方法:

塊狀藥品容易打碎儀器,取用時必須嚴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實驗儀器。

3、液體藥品的取用方法:

液體藥品的'取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粗略取用;一種準確取用,

粗略取用時打開試劑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標籤向手心、瓶口相互緊靠。

準確取用時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時改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麪底部與刻度線齊平。

4、膠頭滴管和托盤天平的使用:

(1)膠頭滴管使用一般專管專用,垂直滴加。且與試管口齊平。

(2)托盤天平的使用時先調平,藥品放置時左物右碼、砝碼用鑷子加取,順序是先大後小。

<三>、練習提高。

<四>小結:

1、常用的實驗儀器使用

2、固體藥品的取用。

3、液體藥品的取用。

4、膠頭滴管的使用和托盤天平的使用。

<五>作業:

配套練習:填空題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7

教學目標

1、瞭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淨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並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於學習和掌握。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於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教師佈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籤、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製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蒐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學生親自動手製作模型、蒐集材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製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學生製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蒐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週期表爲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髮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徵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繫,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爲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爲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8

教學目標:

1、通過水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能說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

3、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氫氣是一種理想能源的涵義。

起點分析:在上節課學生已經瞭解到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採用學生熟悉的水作爲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重點:

1、通過對水分解反應的微觀解釋,認識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過水的分解和氫氣的燃燒反應,瞭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並能對學過的典型反應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1、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同時伴隨着能量的變化。

2、認識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教學方法:實驗、討論、交流

媒體選擇:多媒體系統,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水的三態變化是分子見的間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會有不同呢?

[活動天地]

探究課題:水在直流電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標:1、通過實驗,驗證電解水的產物。

2、通過電解水實驗,進一步從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麼是化學變化。

2、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提出問題:1、水中通以直流電,會有什麼現象?

2、水通電與水的三態變化是否屬於同一種變化?

收集資料:1、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於水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於水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

做出假設:水通電後有新物質生成

設計實驗並進行驗證: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滿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兩個電極和兩支玻璃管內液麪的變化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液麪下降較,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液麪下降較。

2、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麪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3、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麪下降較小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分析歸納:1、電解水是變化。

2、水通電分解生成的兩種物質是和,二者的體積比爲。

交流與反思: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構成物質的分子(填“有”或“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的和改變了;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構成反應物分子的重新組合成新的。

知識應用:

1、下圖表示宇宙飛船發動機內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微觀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氫氣、氧氣和水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

C.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原子種類沒有發生改變

D.氫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識解釋水受熱蒸發和電解水這兩個變化。

[板書]一、電解水

1、水通電氫氣+氧氣

H2OH2O2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化學反應。

[分析]討論分析圖片獲得的信息

2、化學變化的實質:破壞舊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變化。

[說明]水、氫氣、氧氣由分子構成,也有的物質是直接由原子構成。

3、原子: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微粒,具有微觀粒子的.一般性質。

[練習]做P38[在線測試]

[小結]

教學反思:學生初步建立了微觀想象

第二課時

[創設問題情境]氫氣和氧氣反應結果是不是還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

[實驗探究]氫氣在空氣中燃燒

[觀察]發生的現象,然後用手輕輕觸摸燒杯。

[友情提示]本實驗導管點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鐵管、鋁管或瓷管、石英管,這樣才能看到氫氣燃燒時的淡蘭色火焰。

[板書]氫氣+氧氣→水

H2O2H2O

[討論]該反應是否是分解反應?

[板書]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

[描述]氫氣作爲新型燃料的優點,教會學生辨證地看問題。

[交流共享]從分子變化的角度分析氫氣和氧氣化合生成水的反應。

化學反應的本質:分子分割爲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板書]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在線測試]

1、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是由()

A、氫氣和氧氣組成B、氫原子與氧原子構成

C、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D、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有關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A、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B、水在通常狀況下很穩定,4℃時密度最大

C、蒸餾水是最純的水

D、0℃時會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電解水的實驗時,看到的現象是()

A、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出氣多

B、正極出氧氣,負極出氫氣

C、可以看到體積比VH2:VO2=2:1

D、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的玻璃管內彙集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然

4、化屬於化合反應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後形成糖水

B、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

C、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

D、3體積水和7體積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重新組合成新的。

[小結]P73[長話短說]

[反饋練習]P74[挑戰自我]

[作業]

[教學反思]本節實驗很成功,學生學的輕鬆愉快。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1.物質的溶解性

2.固體的溶解度及溫度對它的影響

3.固體的溶解度曲線

4.氣體的溶解度及壓強、溫度對它的影響

教學重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過程:

[複習]

1.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定義;

2.飽和溶液要在哪兩個條件下討論纔有確定的意義;

3.如何判斷某溶液是飽和溶液,若該溶液不飽和,怎樣才能使它變成飽和溶液。

[引言]

我們已經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裏,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裏的溶解能力不同。我們把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裏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討論]

根據生活經驗,溶解性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溶解性的大小與溶質、溶劑的性質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講述]

在很多情況下,僅僅瞭解物質的溶解性是不夠的.,人們需要精確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劑裏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質,這就要用到溶解度這個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裏的溶解度。

[分析]

條件:一定溫度下;

標準:100克溶劑裏;

狀態:飽和狀態;

本質:溶質的質量;

單位:克。

[舉例]

在20°C時,100克水裏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了飽和狀態),我們就說氯化鈉在20°C時在水裏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時,氯酸鉀在水裏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時,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鉀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

九年級化學第一課教案 10

一、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1)現象:出現氣泡,V正極∶V負極=1∶2(體積比)

(2)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水氫氣+氧氣

(H2O)(H2)(O2)

2.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二、單質和化合物

1.單質:如O2、H2、N2

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佈置作業

1.水是()

①單質②化合物③純淨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

2.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A.氧氣B.水C.蛋白質D.脂肪

3.關於水的組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由水元素組成

B.水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C.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D.水的組成很複雜,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

4.下列物質中屬於化合物的是()

A.空氣B.河水C.冰D.紅磷

答案:1.B2.B3.C4.C

教學反思

本課題通過實驗證明了水的組成,學生比較有興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紹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時學生很容易明白,並且掌握較好。介紹有關單質等概念教師語言不宜過多,可以採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理解概念,然後通過練習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備課資料

水與日常生活

人類社會爲了滿足生活需求,需從各種天然水體中取用大量的水。除飲用外,水也是人們進行炊事、洗滌、沐浴、清潔等所必需的物質。有人估計人的'生理需水量約爲2.5升/日,但每日全部生活用水量卻需要數十升至數百升。

飲用水是指作爲人們日常生活飲用或炊事用的水。其水質是否良好,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爲此,各個國家對飲用水都規定有水質標準。飲用水的水源可採用河水、湖沼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但由於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雜質,需要經過適當處理才能飲用。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供水設施較完備,通過自來水廠能爲人們提供比較衛生的飲用水,但廣大農村絕大多數仍以河水、井水等自然水直接作飲用水,應指出的是近年來許多農村也建立了自來水設備。

作爲生活飲用水,首先要求對人體健康無害而有益,要不含病菌、病毒,不含有毒、有害物質,並且要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成分。當然在感官上也要求無色、澄清和無臭味。

我們國家的人習慣飲用煮沸過的水,是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飲用水不是越純越好。像有些地區飲水中缺碘,就易使人造成智力低下(這些地區政府部門特配給人們含碘食鹽)。飲用水中缺氟易使兒童生齲齒。

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一)實驗——學習化學的手段

化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

(二)觀察實驗要與思考相結合

化學實驗的觀察,一般是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分別進行觀察。觀察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思維。例如:在觀察銅、鋅分別投入稀硫酸中的現象時,要想爲什麼會看到鋅放在稀硫酸中會產生氣體,而銅放在稀硫酸中卻無氣體產生呢?通過思考,把感性知識昇華,就會獲得較深的認識:鋅的活動性比氫強,能將氫從酸中置換出來,而銅沒有氫活潑,故不能置換酸中的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