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散步》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散步》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散步》教學設計

1、朗讀課文,準確讀出文章的情味(情趣)或感情基調。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理解對稱句式的含義和表達效果。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掌握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辨析多義詞的詞義與語境之間的關係,能夠舉一反三。

2、感知文章濃濃的親情,能夠在具體生活中感恩並報答親情。

3、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交流。

  【教學安排】一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佈置預習:

1、查找莫懷戚的簡介資料,課前三分鐘發言。2、落實生字詞的音形義,抄寫生字詞三遍註釋一遍,在文中畫出生字詞。3、查找一篇《散步》同名文章,課前三分鐘發言。

  二、教讀新課:

  (一)檢查預習情況

1、板書正字,辨認識記。

生字詞音形義

信服——相信、服從,

分歧——岐山,取決——決定,

一霎——妾——剎那間,

兩全——兼顧,

粼粼——麒麟,磷肥,魚鱗,璘,嶙峋;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2、 指定學生介紹作者:

莫懷戚,1951年生於重慶,當過知青、士兵(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車手和小提琴演奏員。經歷複雜、意志堅強、隨和、豁達、原則性強。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能勝任多種體裁,但擅長寫小說,1994年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散文《散步》和《家園落日》被選在了中學語文課文之中。視寫作爲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長篇小說《經典關係》、系列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短篇小說《孿生中提琴》、中篇小說《透支時代》、中篇小說《陪都舊事》、中篇小說《花樣年月》、中篇小說《六絃的大聖堂》、中篇小說《詩禮人家》、中篇小說《隱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說。

  (二)問題導學:

1、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 這件事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答:文章寫一家三代人在初春時節一起去散步的情景。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爲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後還是出來了.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後來,意見得到統一,全家人得以沿路同行。

2、文章寫的雖然是散步這樣的小事,但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氣氛怎麼樣?四個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相處的?他們每個人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請大家仔細分析一下。

答:(1)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2)中年人的責任感;(3)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4)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搖籃;(5)互敬互愛的家人…… 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 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3、從文中找出表現一家人互敬互愛的句子和細節描寫以及滲透了“我”對於生活的使命感的句子。

明確:

⑴表現互敬互愛的句子:

①“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小時候是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表現了母子間的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

②“我的母親老了……她總是聽我的。”

--母親老了,尊重“我”的選擇;兒子還小,習慣聽“我”的話;妻子則往往聽從“我”的意見。表現一家人的互敬互愛,非常和諧。

⑵表現互敬互愛的細節:

①母親和兒子出現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

--大路平坦,方便老人走。“我”理所當然地照顧母親,反映對母親的尊敬。

②母親改變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小路崎嶇,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而改變主意。反映祖母對孫子的喜歡和愛護。

⑶滲透了“我”對生活的使命感的語句:

①“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我”作爲一家之主,在“我”的母親和“我”的兒子發生分歧時,“我”必須處理得當,這是“我”的責任,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因此,“我”感到責任重大。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慢慢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是一種比喻說法。“母親”代表過去,“兒子”代表未來,說明“我”和妻子意識到自己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任,這表現了“我”對於生活所產生的一種使命感。

4、從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和作用。

第4段描寫了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爲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下文寫散步作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這幾句輕描淡寫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爲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讓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寫景交代了兒子走小路的原因。

言外之意是:這樣美麗的景色,這樣迷人的春光,我們全家人才出來踏青,本以爲風平浪靜,誰知微風拂過,湖面蕩起點點漣漪,於是,讓“我”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

  (三)思維訓練:

1、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2、文章並未寫妻子、兒子的反應,想象一下二人的反應?

明確:文中對妻子、兒子着墨不多,但他們也在儘自己所能維護着家的溫馨和諧。妻子溫柔賢惠;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後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度。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後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3、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那麼,爲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參考答案: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裏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爲先,信奉天下爲公。作爲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聯繫生活,詩意表達

教師出示一組富有詩意的句子,讓學生配樂朗讀,然後請學生根據學習體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仿寫,激發學生對家庭的熱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老人孩子都怡然自樂,讓我們嚮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

學生仿寫,然後聯讀展示,在詩意地表達中結束課堂學習。

  四、佈置作業 :

1、完成校本作業。

2、閱讀課外學習材料,做摘抄,寫讀書心得。

  板書設計

6課《散步》

  一、生字詞音形義

信服——相信、服從,

分歧——岐山,取決——決定,

一霎——妾——剎那間,

兩全——兼顧,

粼粼——麒麟,磷肥,魚鱗,璘,嶙峋;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二、作者莫懷戚

莫懷戚,1951年生於重慶,當過知青、士兵(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車手和小提琴演奏員。經歷複雜、意志堅強、隨和、豁達、原則性強。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能勝任多種體裁,但擅長寫小說,1994年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散文《散步》和《家園落日》被選在了中學語文課文之中。視寫作爲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長篇小說《經典關係》、系列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短篇小說《孿生中提琴》、中篇小說《透支時代》、中篇小說《陪都舊事》、中篇小說《花樣年月》、中篇小說《六絃的大聖堂》、中篇小說《詩禮人家》、中篇小說《隱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說。

  三、課文線索與結構

1、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散步的地點、人物和散步的緣由。

第二部分(3~8段),寫散步的過程。

第一層(3~5段),寫田野的春色和一家人散步的樂趣。

第二層(6~8段),寫散步中的波瀾和解決的辦法。

3、寫作特點:

《散步》細節描寫深沉動人,感情基調歡愉、深沉。

  四、特色語句的理解

  五、景物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展現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美景,孕育着生命的活力與希望,渲染了恬淡安靜,美好的氣氛,烘托我與家人散步時寧靜,幸福的心情,表現作者對生活,家人的熱愛。

  六、文章的中心:

《散步》一文敘寫了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經過,表現出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七、課後參考答案。

1、練習一:文章以《散步》爲題,因爲:“散步”是文章所寫的中心事件,是這篇文章的線索。散步本是平凡小事,作者選取這生活的一角,以小見大,由淺入深,表現民族傳統美德這個重要主題,寫得情趣盎然、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答題要點:)

2、練習二:深刻語句的含義與作用。

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這句話,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句話的藝術手法:整個世界也是有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組成的。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的深意。作者運用這帶有象徵性的句子,寫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3、練習三: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

展現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美景,孕育着生命的活力與希望,渲染了恬淡安靜,美好的氣氛,烘托我與家人散步時寧靜,幸福的心情,表現作者對生活,家人的熱愛

4、練習四:對稱語句的表達作用。

“強壯”是相對於母親的虛弱而言的,而“高大”則與兒子的矮小相呼應,這兩個詞的用法是恰到好處的。一“老”一“小”,一個看爲“強壯”,一個視爲“高大”,這種迴環復沓的句式和遣詞的變化既使句子饒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現了“我”複雜的心理。

5、練習五:讀出文章的情味:

感情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調,即作品的總的態度感情,總的色彩和分量,關鍵要看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表達的感情,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閒適、激憤、思念,等等。

任何一篇作品,都會有一個統一完整的基調。朗讀作品必須把握住作品的基調,因爲作品的基調是一個整體概念,是層次、段落、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調,必須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力求從作品的體裁、作品的主題、作品的結構、作品的語言,以及綜合各種要素而形成的風格等方面入手,進行認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礎上,朗讀者才能產生出真實的感情,鮮明的態度,產生出內在的、急於要表達的律動。只有經歷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爲朗讀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爲朗讀者的感情,作品的語言表達才能成爲朗讀者要說的話。也只有經歷這樣一個複雜的過,,朗讀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內容出發,把握住基調.整體把握文章情感是否確切,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