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畫蛇添足》教學設計+反思

《畫蛇添足》教學設計+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一、教學目標:

《畫蛇添足》教學設計+反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課文。

2.學會“祠““卮”“遂”3個生字,並能正確書寫生字“祠”“遂”。

3、瞭解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做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難點:掌握結合註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猜畫謎,導入新課

1、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讓學生猜畫謎。

2、師導:低、中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什麼是寓言呢?(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它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有些不同,打開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了什麼?(是文言文版本)

3、揭示課題,齊讀課題,並解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要求: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自學生字詞; 藉助文中註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2、指名讀寫生字詞,試讀課文,並集體評議。

3、教師範讀課文。

4、同桌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再讀課文,讀懂內容

師:請同學們先來說說初讀課文時,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回答)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反覆讀課文,並藉助文中註釋及工具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

讓學生自告奮勇用口頭語言把寓言故事的內容講述給大家聽,聽後評價,表現好的給予鼓勵。

 (四)質疑解難,探討交流,深入體會

1、學生質疑解難

“學貴有疑”——爲了發展學生思維,也爲了弄懂寓言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設計了“質疑解難”這一環節。從中梳理出如下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那些手下人爲什麼要在地上畫蛇比賽呀?

“那個先拿到酒的人爲什麼要給蛇添上腳呢?

“後面那個畫好蛇的人爲什麼會奪過那壺酒?

“爲什麼他會最終失掉那壺酒?

、、、、、、

2、大家探討交流(合作、探究)

3、深入體會寓意

教師因勢利導,問:這個故事諷刺了一種什麼樣的人?又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同學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意思大致相同的話:諷刺了那些自作聰明,常做多餘的事,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的人。告訴人們不要自作聰明,做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

今天“畫蛇添足”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

 (五)表演寓言,感受文學作品的形象美

  (六)延伸課堂,提高認識

師問::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怎麼說,怎麼做呢?在我們的生活中看見過類似的事情嗎?(同學們踊躍發言)

  (七)佈置作業(略)

  教學反思

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就兒童文學類作品的教學感觸頗多。作爲小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生活感受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在講授兒童文學類作品時常常會遇到課堂“冷場”的尷尬局面。爲此,我想過不少轍。像我在講授寓言故事《畫蛇添足》時,孩子們首先對這則寓言的語言理解就有障礙,在教師點撥和文中註釋的幫助下才基本上弄懂了故事梗概。弄明白故事內容後,學生對文本內容倒是感興趣了,可是,寓言不是要通過一個短小的故事來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嗎?這可難住了學生們了!面對這種局面,我只好不急於求答案,放下這個問題,調整教學過程,採用讓學生質疑解難的方法將課堂延伸下去。在這種氛圍下,一些愛思考的學生活躍起來了,還帶動了一些不知如何“下口”的學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

“那些手下人爲什麼要在地上畫蛇比賽呀?

“那個先拿到酒的人爲什麼要給蛇添上腳呢?

“後面那個畫好蛇的人爲什麼會奪過那壺酒?

“爲什麼他會最終失掉那壺酒?

、、、、、、

這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問題,這時我就趁勢讓大家討論交流。學生的問題學生自己來解答,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最後大家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個畫好蛇的人是因爲自作聰明,做了多餘的事,弄巧成拙,才失掉那壺酒的。

這時,我又問:“這個故事諷刺了一種什麼樣的人?又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呢?此時此刻,教室裏成了捅破的馬蜂窩,成了一鍋沸騰的水——同學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意思大致相同的話:諷刺了那些自作聰明,常做多餘的事,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的人。告訴人們不要自作聰明,做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

爲了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形象美,也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讓學生上臺表演,以強化印象。

爲了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我又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怎麼說,怎麼做呢?在我們的生活中看見過類似的事情嗎?(同學們踊躍發言)

這堂課的目的達到了。ok!下課!

如果這堂課按我最初的設計去上的話,一定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所以我覺得:不同類型的教學文本,要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