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

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

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1

《姥姥的剪紙》爲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裏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導入新課之後,我讓學生欣賞了一些剪紙圖片,讓他們初步感受剪紙之美。然後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文中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中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瞭解。接着,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爲中心句,思辯姥姥爲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並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對熟能生巧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富有教學機智,注重課堂的生成性,這點很重要。本來板書神是在教學完1-3自然段後請學生概括,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在讀相應的句子時就把這個字讀好了,我就相機板書。

對拴的處理,我認爲也較爲到位。結合當時是密雲多雨的盛夏的危險和作者的活動,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裏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課文中的拴,與學生進行熱烈地討論課文中用什麼拴住了什麼,經過追問明白了姥姥用剪紙拴住了我的身體,更用剪紙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爲領悟祖孫倆那濃濃的情作好輔墊。

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還是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麼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最後當我讓學生寫寫並讀讀作者的夢境時,有的學生感動得甚至要流淚了。通過這樣的讀寫結合,昇華了學生的情感,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紙》一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從題目看,似乎課文主要就是寫剪紙,實際上作者是通過剪紙寫姥姥,寫姥姥對"我"的愛和"我"對姥姥的思念。剪紙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祖孫情感的載體,扣住姥姥的剪紙這條線索,就可以披文入情,走進姥姥與"我"的內心情感世界,發現剪紙傳導出來的濃郁的情感信息。整篇課文文氣貫通,情感飽滿,特別是鄉土味很濃的生活化語言的運用與剪紙這一民間藝術以及姥姥這一有着剪紙絕活的農村老奶奶的形象高度融合,呈現出獨特、質樸、和諧的鄉土美感。所以,從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課文所蘊含的最大的教育價值是感受和感恩親情;從工具性方面看,是感悟並學習鄉土語言的趣味,體悟表現人物特點和抒發人物情感的表達方法。

對於高年級學生而言,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在內容理解方面,能夠了解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點,但對於作者如何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運用、採用何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來描述人物特點,抒發內心情感等則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提升。特別是文中民俗語言的運用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和體悟;而祖孫情感這條線索,相對而言,姥姥對"我"的愛更明晰一些,而"我"對姥姥的.思念隱蔽一些,教學中將通過把剪紙還原成生活,用剪紙鏈接到生活的方法爲學生提供幫助。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紙技藝之"神",體會祖孫情深。

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語言的特點;領悟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寫話本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揭題。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讀完課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二)研讀課文,體會剪紙技藝之"神".

1.提出自讀要求:

圈畫1~6自然段中能體現姥姥的剪紙技藝高超的語句,簡短地寫下自己的體會和發現。

2.學生默讀靜思,圈畫批註。

3.交流收穫,感受姥姥剪紙技藝之"神".主要從以下幾句話着力(教學時隨機安排先後順序):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裏翻來折去,便要什麼就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

引導學生抓住"普普通通"、"無所不能"等關鍵詞語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紙技藝之"神".

指導朗讀。

(2)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

引導學生關注民俗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遷移仿寫,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3)一天,我用雙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雙眼,讓她摸着剪窗花。豈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鵲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

學生談理解,說體會。

引導學生通過關注標點,體會作者情感。

指導朗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不同體會和感受。

4.根據學生髮言,隨機進行比較對照,提煉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5.欣賞剪紙作品。

(三)品讀課本,體味祖孫情深。

1.品讀"拴"字,體會剪紙的神奇力量。

(1)出示句子:

密雲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裏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

聯繫上下文理解"拴"字。

2.品讀"纏"字,體會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1)找到牢牢"拴"住"我"的三幅剪紙。

(2)小組合作給這幾幅剪紙取小標題。

(3)全班交流。

(4)感受文章最後兩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出示句子,配樂讀:

事實上,我不管走多遠、走多久,夢中總不時映現家鄉的窗花和村路兩側的四季田野。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

(5)寫"我"夢中的剪紙。進一步體會"我"對姥姥、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六年級十一語文教案3

[訓練內 容]

這個練習共安排8道訓練題,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用鋼筆描紅。

2.瞭解一的變調規律。

3.按要求寫詞。

4.照樣子擴展句子。

5.熟記成語

6.讀背諺語。

7.說話練習。

8.學寫毛筆字。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第一題(略)

二. 教學第二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

(2)引導學生弄清楚題目的要求。

2.指導。

(1)請學生自由試讀這兩行詞語,注意一的聲調變化。

(2)指名讀,思考:一的聲調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變化的?有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對這兩行詞語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個詞語,一都在詞末,故仍讀本調第一聲;後兩個詞語,因切、致這兩個字念第四聲,在第四聲字前面的.一應該念成第二聲;第二行詞語中一,後面的杯、條、本、絲都不念第四聲,一在非第四聲字前面聲調應該變讀爲第四聲)

(3)集體讀,加深體會。

(4)教師小結:一的變調是口頭上的自然變化。拼寫時,聲調符號仍按原調標註。書上這樣標,是爲了方便我們學習一的變調規律。

3.練習。

採用指名讀、自由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反覆練讀,從讀中進一步體會一的變調規律。

4.反饋。

(1)請學生說說在什麼情況下,一的聲調要發生變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讓學生認讀以下詞語:

萬一 週一 二十一 百裏挑一

一夜 一冊 一遍 一陣

一把 一年 一頂 一根

一心一意 一前一後

三.教學第三題

1. 審題。

(1)指名讀題。

讓學生說說本題的要求。

2.指導。

(1)引導學生思考:在學過的詞中有哪些詞語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詞語含有走的意思?

(2)同桌進行討論,比一比,看誰說得又多又正確。

(3)指名回答。(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補充,回答中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

3.練習。

(1)請幾位學生上黑板填寫,其餘學生填寫在書上。

(2)讓學生大聲讀讀自己所填的詞語。

4.反饋。

(1)同桌互查練習情況。

(2)表揚做正確的同學,指出存在問題並進行矯正性練習。

四.教學第四題

1.審題。

2.指名讀題。

3.讓學生說說本題要求。

4.指導。

(1)學生自由試讀這兩組句子。

(2)指名讀,其餘同學邊聽邊思考:每組的兩個句子有何不同?

(3)學生進行比較,知道每組的後一個句子都是由前一個擴展來的,分別把高和安靜具體化了。

(4)後一個句子的表達效果好?爲什麼?

(讓學生體會到後一個句子顯得生動具體,突出了安靜的程度,表達的意思更明白。)

(5)指導朗讀,加深體會。

5.練習。

(1)讓學生獨立思考,用筆在書上嘗試填寫。

(2)自由練讀補充後的句子,憑藉語感體會補充的內容是否恰當,句子是否通順。

4.反饋。

(1)指名彙報補充的情況。

(2)指出存在問題並進行矯正性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