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觀滄海》教案(七年級上冊)

《觀滄海》教案(七年級上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教學設想

《觀滄海》教案(七年級上冊)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於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於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xx如“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裏/說/豐年”。

爲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爲全班領讀。

至於串講或啓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爲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後,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然後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裏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纔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