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精選3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精選3篇

這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獨立閱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的寫作體裁。

課初,我讓學生讀課題,圍繞課題提問。學生說出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課文理解到這已經很好了,但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請同學們關注到這些數目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通過讀書,學生髮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讓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牀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又利用課件,觀看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黃河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一系列的數字,圖片資料都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除了專家的治理方案,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了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隨機應變,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是讓人難以預料的,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教學思路混亂,一個問題重複講的現象。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在講解懸河時,雖然用了課件,但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內容,還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用什麼方法寫的,本節課教學忽略了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之處很多,成功之處甚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多像別人請教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運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爲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比較長的略讀課文,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並且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初,我讓學生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提示中給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

把握重點時我讓學生帶着課後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說說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係”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說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然後分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最後一段,並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通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本課列舉了很多的數字,我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找到這些數字說一說體會,並告訴學生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爲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語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3】

選擇這一課,是對自己提出的一個挑戰。面對枯燥乏味、以數據爲主的說明文,怎麼把它講好,怎麼讓學生從感情色彩單薄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設計教案時犯了難。課堂三維目標,我一向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也同樣如此,將教學重點之一定爲“通過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用日常行爲來踐行。”我試圖通過“想象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生活的畫面”渲染黃河“搖籃”的形象,通過黃河氾濫的數據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黃河作爲“禍河”的具體表現,再通過馬爾代夫圖文並茂來深刻感知人們破壞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用心營造氛圍,以感性爲渠道,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

但反思這節課的不足則着重體現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學生的能力訓練未能很好地實現。課堂強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環保教育,說明方法的訓練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實方面沒能得到強化。略讀課在“應用”方面的作用在課堂上沒能體現出來。離開了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來追求人文性,那隻能是緣木求魚。

語文再現生活,即使是說明文,也同樣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學過程中,並不能單純地以感性去感悟課文,而應該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內容。反觀我的課堂雖然花大量時間營造了“人文”的氛圍,但卻無法根植於學生心靈深處的。整堂課過於強化價值觀教育,思品課味道過濃,學生看似感悟到位,實則背離了語文課程的初衷,致使課堂不夠紮實。如果能增加說明方法的小練筆環節,使言語訓練有機地揉合於課堂教學中,這樣更能突出“語文”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