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將相和》教案

五年級《將相和》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五年級《將相和》教案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繫複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並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爲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裏,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這樣,既爲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我們在教學伊始,可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教師可借檢查預習,瞭解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包括課後題4的詞語)的認讀情況,對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以及對將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後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時教師可設疑激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言歸於好了呢?學生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後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爲主,教師扶學指導,並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後發揮羣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後兩個故事,做到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1)扶讀悟法。細讀完璧歸趙,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該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各是什麼;二是你從中體會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有關語句並談出理由。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藺相如的動作、語言和語句來體會,如上前一步往後退了幾步舉起等動作的描寫;他理直氣壯的說大大方方地說等語言的描寫。通過練讀體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理直氣壯地讀,大大方方地說,儘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心理,從而讀出人物的語氣。最終通過學生的讀和發言,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羣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的性格。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2)自學用法。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兩個故事,教師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課後題1的(2)(3)或上面兩個問題爲主,分小組自學。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在熟讀、精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可重點抓以下兩部分:一是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並記錄下來,二是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說的話。從這兩部分中,體會出他的機智勇敢和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卻寬宏大量的高貴品質,突出他一切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思想,同時可滲透團結、愛國的思想教育。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覆述負荊請罪,完成課後題5。

通過自學,學生弄明白了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然後以課後題2、3爲主進一步深入探討,抓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得出結論:第一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二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纔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連立奇功造成廉頗與之失和;整個故事的起因則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所講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三、品讀欣賞,領悟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爲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爲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另外,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考慮佈置以下作業:

一是知識延伸練習。課後設懸念: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爲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呢?它是怎樣滅亡的?這個問題雖然難度較大,但卻能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促使他們博覽羣書,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是讀中學寫練習。通過一件事寫寫同學、朋友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