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9篇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9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組合形式的方塊拼出九方格圖案。

2、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多種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3、能在記錄單上記錄並拼出多種組合方法。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三)九方格圖案1張,各種顏色,不同組合形式的方塊拼圖板若干,圖板上有不同的數字。

2、幼兒用書第13、15頁的操作材料。與幼兒人數相等的九方格圖案若干,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比較各種方塊拼圖板。

1、教師出示各種方塊拼圖板,引導幼兒觀察每塊拼圖板上的正方形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教師出示九方格圖底板。

3、請個別幼兒運用圖形重疊的方法,證明就放個圖上的每個正方形與拼圖板上的每個正方形大小相同。

4、引導幼兒討論:你能用這些方塊拼圖板拼出九方格圖案嗎?

  二、幼兒操作活動,嘗試拼出九方格圖案。

1、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法。

請一名幼兒運用方塊拼圖板,在大家面前嘗試拼出九方格圖案。

2、教師引導幼兒思考並討論。

3、請全體幼兒在小組操作活動中嘗試不同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三、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每種拼法。

1、教師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記錄自己用那幾塊圖板拼成九方格圖案的。

2、請幼兒操作後在記錄單上記錄自己想出的每種拼法。

  四、交流、分享各自的拼圖方法。

1、展示個別幼兒的拼圖及記錄單,集體進行驗證。

2、請幼兒將自己的所有拼法和相應的記錄單展示在桌子上,引導同伴間相互欣賞學習。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帶幼兒參觀熱帶植物園之後,他們對那裏的一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不僅給幼兒帶來視覺上的新奇,也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刺激和探險的願望。依據幼兒的興趣,我嘗試讓他們欣賞盧梭的《叢林組畫》,深入感受自然中蘊含的生命力,從而激發幼兒通過大膽的想像表現自己眼中的熱帶雨林。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叢林組畫》,感受叢林的奇異景象,體驗其神祕、安詳、充滿生機的夢幻般的感覺。

2.學習用明快的色彩,大膽想像,表現出自己對熱帶雨林的印象。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參觀熱帶植物園,並進行了參觀後的主題繪畫;瞭解有關熱帶雨林的故事。

2.材料準備:盧梭的《叢林組畫》,參觀植物園照片及繪畫作品,投影儀,8開畫紙,彩筆,蠟筆。

活動重點

1.讓幼兒在神祕的情景中感受盧梭《叢林組畫》的奇異,並大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覺。

2.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創意自己的熱帶雨林。

活動難點

1.通過欣賞活動,真正理解熱帶雨林中人與動物的關係。

2.畫面佈局均衡,植物富有熱帶雨林特點,人和動物富有情節化。

活動過程

1.引入環節。

以故事爲引子,欣賞《叢林組畫》。

今天我要爲小朋友講一個熱帶雨林的故事。在法國有一位偉大的畫家叫盧梭,他和我們一樣聽過許多關於熱帶雨林的故事,他非常向往和熱愛熱帶雨林,但是因爲許多原因他一直沒有機會去熱帶雨林探險,但他每天都在想像着熱帶雨林的情景。一天,盧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裏發生了許多在熱帶雨林裏的神祕的故事,他感到很興奮。他馬上拿起畫筆將自己的夢記錄下來,並給那些畫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叢林組畫》。你們是否想聽聽盧梭夢裏的故事呢?

分析

欣賞《叢林組畫》的目的是讓幼兒產生奇異的感受和體驗,而故事情境的設計,能讓組畫在神祕的氣氛中出現,深深地吸引幼兒。

2.感知環節。

(1)出示《夢》和《小瀑布》,引導幼兒觀察森林、人和動物的樣子,體驗人和動物的關係以及畫面的顏色。

分析

將《夢》和《小瀑布》作爲第一順序出現,因爲這兩幅作品表達的都是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安詳、平和的狀態。

(2)出示《奇異的景色》,引導幼兒觀察猴子在怎樣工作,叢林中花、葉子及果子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叢林的感覺。

分析

將《奇異的景色》作爲單獨的畫面出現,是爲了讓幼兒感知動物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快樂和美滿。

(3)出示《餓獅》、《被花豹襲擊的馬》和《被花豹襲擊的黑人》,引導幼兒觀察野獸在做什麼,並表達自己的感覺。

分析

《餓獅》、《被花豹襲擊的馬》和《被花豹襲擊的黑人》表現的均是人與動物抗爭及動物之間弱肉強食的現象,將這三幅作品作爲第三順序出現,是爲了讓幼兒看到人與自然中最殘酷、最現實的一面。

(4)將《叢林組畫》全部展示,請幼兒說出自己對盧梭的夢有什麼感覺,想到什麼,喜歡什麼。

分析

啓發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叢林世界,既發現大師表達的自然色彩之明快、物體形象之豐富,又讓幼兒感知到大自然環境中的危險,從而使幼兒的想像帶有真實世界的成分。

3.創作環節。

(1)教師提議幼兒閉上眼睛,嘗試做一個神祕的夢。

(2)請部分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夢”,鼓勵幼兒大膽創意“夢”的情節。

(3)提示幼兒繪畫的植物要有熱帶雨林的特點。

(4)提示幼兒畫面佈局既均衡、豐富,又不雜亂。

(5)鼓勵幼兒大膽使用對比色,使畫面色彩亮麗、明快。

分析

讓幼兒以模仿大師做夢的形式去構思自己的熱帶雨林故事,使幼兒的創造同樣也帶有了盧梭一樣的夢的情調。這樣既激發幼兒積極創作的興趣,又促進他們大膽想像。同時,操作中的指導也很重要,它可提醒幼兒以大師的作品爲參照,有效地選用色彩來模仿大師的風格,在繪畫中有意突出熱帶雨林的植物特點,鼓勵幼兒大膽描繪自己的熱帶雨林之夢。

活動點評

把握最恰當的時機,依據幼兒的興趣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是本次活動尤爲突出的地方。熱帶植物園的景色深深吸引了孩子,用筆描繪自己眼中的熱帶雨林成爲孩子的期望。活動中,教師藉助盧梭的《叢林組畫》帶孩子走進富有魔力、夢幻般的熱帶叢林,在圓夢的過程中將視覺藝術欣賞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讓孩子學會用心靈作畫,學會用自己的想像在頭腦中重新構建、描繪自己的夢想。

值得欣賞的是,教師不僅抓住了好的教育契機,而且進行了縝密的思考,故事的引入和作品出現的順序都體現了教師對細節的關注,便於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內在的生命力,調動幼兒創作的積極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遊戲適用範圍:

本遊戲適用於每課的鞏固及單元、階段性複習時使用。適用的內容以認讀爲主,可以是拼音字母、音節、音節詞、偏旁、生字、詞語等等,本遊戲的道具簡單,情境化的設置和競賽化的體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教學效果明顯。

遊戲目標:

1、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2、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遊戲準備:

遊戲場地可安排在教室前、後的走道上。教師準備兩根長繩和一些廢舊的紙板小箱。兩根長繩用以設置遊戲情境,長繩一拉即代表小河兩岸。廢舊的紙板小箱用來作石頭,上面粘上生字或詞語卡片。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這樣操作會比較麻煩,所以我們可以採用最簡單的道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石頭可以用紙張來代替,一張紙代表一塊石頭,準備10張,上面事先打印好需要朗讀的內容。

遊戲操作過程:

導語:小朋友,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現在就讓我們四人小組一起合作去渡過學習上的難關吧,比比哪個組能夠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生齊:“嘿嘿嘿,加加油,大家一起來過河。”

1、給全班分爲若干個四人小組,選出組長,並由小朋友自行設計命名,如:飛毛腿小隊、可樂小隊等等,便以增加小組間合作競賽的氛圍。

2、先選派一個四人小組進行遊戲,其餘小組分別站在繩索兩端觀賽。

3、四人小組的四個小夥伴按照先後順序依次“過河”。一人遊戲時,其餘三位小夥伴站在起始線外等待。

4、遊戲時,一位小朋友只要能大聲讀準前面“石頭”上的內容,便可以踩到相應的“石塊”上。

5、若讀準確,全班小朋友:“對對對,(再跟讀一遍)”。(拍手)

6、若讀得不夠認真準確,全班小朋友:“錯錯錯!好好想,我來幫!”(個別舉手發言)

7、每人每次過橋都會遇到10個困難,若小隊內四位同學都能順利過橋,則獎勵人手一張獎券。

8、若小隊內個別學生遇到了困難,致使自己不能正常過河的,則扣除小隊相應獎券數。

9、“小石子”上的認讀內容需要經常調換。最後根據得票高低,評選最佳合作小隊。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目標

1 學習用刻度尺連續測量並記錄蠶豆的生長過程,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2 對植物生長過程有探究願望。

活動準備

種植區——蠶豆小火車;各種自然測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針、積木、油畫棒……);可供製作刻度尺的卡紙;記錄本等。

活動過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師:小朋友們種的蠶豆苗都發芽了。現在,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種的豆苗長得高。你們有什麼辦法?(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測量的多種方法:疊拳頭、虎口碼、木棍量……)

(2)幼兒自由測量,記錄測量結果。(幼兒選擇喜歡的測量工具測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測量結果:你選用了什麼測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頭量,有一個手指節高;用拳頭量,比一個拳頭矮一點;用積木疊,有四塊積木高……)

2 比一比誰的豆苗高。

(1)師:你們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現在你能說出誰的豆苗最高?爲什麼?(如“親親的豆苗高,因爲有四塊積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個拳頭高,四當然比一大了”。“不對,雖然四比一大,可是,積木很小的,四個疊在一起還是很矮”……)

(2)師:到底誰的豆苗高?用你們的方法能比出來嗎?(引導幼兒將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演示比對)

3 討論測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師: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測量並比較豆苗的高度?(引導幼兒說出“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測量”。)

(2)介紹刻度尺。

(3)爲每棵蠶豆苗製作一把刻度尺(指導幼兒裁剪卡紙條。用統一的方形積木塊作刻度),佈置測量環境:火車新幹線。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每日進行觀察,每一個星期將觀察結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標記,並記錄時間。引發幼兒觀察思考:第幾天的時候誰種的蠶豆苗長得超過了誰種的?同樣是蠶豆,爲什麼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

活動二:時間測量——有趣的滴漏

活動目標

1 發現物體的滴漏速度與滴孔大小、裝量多少及物體的材質有關。

2 對滴漏計時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運用感興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大小(容積、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計時器各一個;標記條;親子製作的各種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積、時間的設定按教學需要確定1

經驗準備:對古代計時工具有初步認識;已認識過時鐘。

活動過程

1 夾珠比賽導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夾珠比賽,用水漏來計時,當水漏裏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們就停止夾珠。

(2)交流:小朋友數一數夾了多少顆珠子?(提醒幼兒簡單記錄)

(3)出示沙漏、油漏:現在我們再來進行一次夾珠比賽,這一次用同樣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時計時。當其中一個滴漏裏的東西全部漏完,小朋友們就停止夾珠。

(4)交流:哪個滴漏先滴完?這一次,你夾了多少顆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還是少了?

2 討論發現不同材質的物體流動速度不一樣。

(1)師:你發現沙、水、油在大小一樣、漏孔一樣的滴漏瓶裏流動的速度一樣嗎?誰最快?誰最慢?你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啓發幼兒通過比較夾珠的數量發現:第一次夾珠少,說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夾珠多,說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總結:珠子夾得越多,說明瓶子裏的東西流動越慢;珠子夾得越少,說明瓶子裏的東西流動越快。

3 玩一玩,進一步發現滴漏計時的有趣現象。

(1)師:請兩個小朋友一組,分別選擇時間一樣、材料不一樣和滴孔大小不一樣、裝量一樣的計時器玩一玩,看一看,這一次又是什麼東西流動快?什麼東西流動慢?

(2)請你們將自己的新發現告訴其他小朋友。

4 活動拓展。

這些有趣的計時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嗎?你想用在什麼地方?

活動延伸

選擇一個“30分鐘”滴漏瓶,爲幼兒午餐計時。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體驗角色之間的情感,感受愛動腦,樂於助人的樂趣。

2、觀察並講述小兔利用小紅傘幫助同伴的過程,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

3、藉助圖文並茂,以圖爲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4、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並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活動準備:

掛圖、實物雨傘一把。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雨傘,幫助幼兒進行合理想像,說說雨傘有什麼用處。

(1)你們看老師給你帶來了什麼?(一把雨傘)

(2)雨傘有什麼用處呢?

2、觀察理解掛圖內容。

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一起看一個有關雨傘的圖片。

(1)出示掛圖一,請幼兒仔細觀察。

①圖上有誰?這天的天氣怎樣?可能要怎樣?小兔子想出門應該帶什麼呢?

②小結。

(2)出示掛圖二。

①小兔子來到了什麼地方?它碰到了誰?小刺蝟想吃樹上的果子,可它怎麼也摘不到,小兔子是怎麼幫助小刺蝟摘到果子的呢?

②小結。

(3)出示掛圖三。

①小兔子告別了小刺蝟,它又來到什麼地方?小兔子在蘑菇地玩者,突然它發現了誰?小兔子想逃走,但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請小朋友給想想辦法,小兔子怎樣才能躲過大灰狼呢?

②小結。

3、小結。

小兔子用自己的小紅傘幫助了小刺蝟摘到果子吃,也幫助了自己躲過了大灰狼的視線。

4、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一遍,幼兒仔細傾聽。

5、幼兒結伴進行講述,教師注意傾聽,指導幼兒講清楚主要情節的發展過程。

6、請個別幼兒在大家面前講述。

7、啓發幼兒給故事起名字。

師:剛纔小朋友們講的都很好,那麼小朋友你們動動小腦筋給故事起個好聽的名字。

8、情感體驗,你們喜歡圖片中的誰,爲什麼?

活動反思:

根據《綱要》中指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描述簡單過程,發展幼兒表達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創設了盡情表達的氛圍,注重爲幼兒創設寬鬆的語言環境,始終以鼓勵的言行讓幼兒大膽想、大膽說,始終以讚許的口吻激勵幼兒,幼兒在我的鼓勵下思維開闊了,也不拘束了。

幼兒有了盡情的表達內容,我注重了讓幼兒主動觀察圖意,注重幼兒經驗的構建和指導,引導幼兒聯繫生活經驗、分析問題、討論交流。我還應用了遮眼法、談活法、討論法,提高幼兒的思維積極性和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幼兒遇事要多動腦筋的習慣。

用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盡情表達,好動、好奇、好模仿是幼兒的特點,要幼兒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去看圖、思考是難以做到的,在活動中我讓幼兒在講述時,加以自己的創造的情景表演,也使活動具有趣味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家鄉的橋及不同的建築風格。

2、通過看、比、說、做,讓幼兒感受家鄉橋的變化,體會變化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舒適,從而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3、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表現力及語言表述能力。

4、能積極參加遊戲活動,並學會自我保護。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多媒體電腦、課件。

2、家鄉主要橋樑的寫真展板。

  活動過程

(一)欣賞交流

1、欣賞清江姊妹橋的照片,引導幼兒大膽表述暢談自己所看到的景像。

2、欣賞課件瞭解清江姊妹橋的歷史,通過猜一猜,比一比,引導幼兒發現新舊姊妹橋的變化和周圍環境的變化。

(二)感情發現

1、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暢談自己知道的清江河上的其它橋。

2、參觀橋樑展覽,豐富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瞭解橋的構造和不同的建築風格,並體會變化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三)分享成功和快樂

1、幼兒自由討論,老師參與討論,啓發幼兒思考如何讓外地的客人認識和了解我們家鄉美麗的橋。

2、小結各種方法,由幼兒自由選擇其中一種實施,讓幼兒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家鄉的橋。

3、成品展示,分享成功和快樂。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開展得意成功,主要依賴與家長的合作,家庭資源的充分利用,真正體現了家長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活動之前,家長帶領孩子參觀了家鄉的橋,給家鄉的橋攝像,同時還和孩子一起蒐集橋的圖片,製作橋的模型,無形中孩子對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以後,我們將繼續合理開發利用各種家庭資源,同時也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導,以促進家園的互動,使每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進入大班後,幼兒的學習慾望不斷增強,爲了更好地凸顯集體教學活動的價值,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都能獲得新經驗,我關注到大班《學習活動》“我們的城市”主題中“寄信”的素材點。通過分析,我發現雖然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多元,但是“信”作爲傳統的交流工具卻有它特有的內涵,其中包含了許多可供挖掘的教育元素,可以幫助幼兒提升閱讀、思維、交往等多種能力。經過對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現狀的梳理後,我藉助前期繪本《寄給蛤蟆的信》的教學,引申出“好朋友的來信”這一學習活動,讓幼兒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的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目標

1.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文字、圖夾文、圖片和數字)的信,發現內容之間的關聯,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初步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同伴間寫信和讀信的快樂。

活動準備

活動前聽過故事《寄給蛤蟆的信》、課件、用A3紙塑封好的三封展開的信(文字、圖夾文、圖片和數字)。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引出話題

1.(出示故事課件,見圖1,幫助幼兒回憶情節)我們曾經聽過一個關於“信”的故事,還記得嗎?故事裏誰給蛤蟆寫信?信裏青蛙對蛤蟆說了

2.小結:青蛙用寫信的方式向蛤蟆傳遞了一份真情,蛤蟆讀了信以後感到有朋友關心自己真是太幸福啦!

3.過渡:瞧,這是誰的信?青蛙收到的三封信裏分別會寫些什麼呢?

二、分組讀信,理解內容

1.出示三封信(見圖2),提出分組讀信的要求:四人一組合作讀信。

2.思考:青蛙收到誰寫來的信,信裏說了什麼?

3.幼兒分組合作閱讀理解信的內容,教師巡視引導。

三、分享交流,集體讀信(根據幼兒的選擇確定先讀哪封信)

1.出示文字的信(見圖3):

(1)關鍵提問:好久不見是什麼意思?蛤蟆在信中告訴青蛙一些什麼事情?什麼時候到哪裏去,怎麼樣去?公園裏除了可以放風箏,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親愛的青蛙:

好久不見,我很想你。

6月1日兒童節的上午,我們乘地鐵到公園去放風箏……

你的朋友蛤蟆

(2)教師引導幼兒完整讀信。

重點關注:好久不見、乘地鐵、放風箏。

2.出示圖夾文的信(見圖4):

(1)關鍵提問:這封信裏說了什麼?蛤蟆和青蛙到哪裏去了?什麼時候去的?除了去東方明珠、中國館,還可以去哪裏玩?

(2)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想象和表達。

重點關注:箭頭表示什麼意思。

3.出示圖片和數字組成的信(見圖5):

關鍵提問:圖片和數字分別代表什麼意思?根據這些提示你能讀懂信嗎?蛤蟆想用這封信告訴青蛙什麼事情?什麼是化裝舞會?你從哪裏看出來的?蛤蟆準備化裝成誰?這個問號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是青蛙你會帶什麼呢?

重點關注:什麼是化裝舞會,問號表示什麼意思。

4.總結歸納:

(1)關鍵提問:這三封信之間有關係嗎?信的內容之間有聯繫嗎?信中說哪件事情要先做呢?你會寫信嗎?你覺得寫哪封信最難?

(2)小結:蛤蟆寫了三封不同內容的信,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圖片和文字,還有的用圖片和數字。

(3)能不能把三封信的內容組合寫成一封信?

四、延伸

1.出示三封信組合後寫成的一封信,教師示範讀信。

2.小結:蛤蟆期盼着過“六一兒童節”,他想邀請好朋友青蛙一起過節,所以他寫信把兒童節一整天的安排告訴青蛙。好朋友之間除了可以打電話、通過網絡溝通,還可以用寫信的方法傳遞心意。

3.幼兒人手一份由三封信組合後寫成的信,嘗試看信、讀信,鞏固讀信的相關經驗。

反思

這是一個原創的教材內容,在前期反覆分析和調整中不斷完善,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選準素材點,合理創編,貼近幼兒生活

選擇這一素材點是因爲《學習活動》中“我們的城市”主題下有關於“寄信”的相關認知點,因此藉助了繪本《寄給蛤蟆的信》開展教學。雖然現在網絡等現代化通訊工具發達,但是“信”作爲傳統的交流工具有其特殊的內涵,因此在大班幼兒臨近畢業前以“好朋友的來信”爲題開展學習活動,目的是引發幼兒對信的關注,對用不同形式寫信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寫信的願望。活動開始部分師幼共同回憶,讓幼兒再次鞏固了對信的認知,爲接下來的讀信活動作好了鋪墊。由於幼兒有前期對信的簡單經驗,因此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表現積極。活動中三封信展現的預設內容“去公園放風箏”“遊東方明珠、中國館”和“參加化裝舞會”也都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使幼兒在讀信中能更好地結合自身感受表達想法。

二、目標具體明確,過程落實積極有效

本次活動目標直接指向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的信,引導幼兒發現三封信的不同。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繪本故事導入到分組讀信,再到集體閱讀理解,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彼此互動交流(個別讀信、小組讀信、集體讀信)中更好地理解信的內容,過程中還注重滲透“幼小銜接”的相關內容。如提問中不斷出現“你能讀懂信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等開放性的問題,以教會幼兒正確觀察、描述的學習方法,通過不同的讀信方式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爲他們今後的學習做好積極準備。

三、關注幼兒的表現,隨機調控把握分寸

活動中我通過提問和追問幫助幼兒理解信的內容,並隨機做好調整。如幼兒分組閱讀三封信的時候,我在第一時間發現幼兒在閱讀文字的信時並沒有感覺很難,幼兒的閱讀能力比我想象得好很多。倒是幼兒閱讀“圖夾文”的信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我及時調整集體讀信的環節,調整提問順序,將幼兒閱讀較困難的圖夾文的信留到最後一起討論,這樣的調整使課堂中教師推進的“序”更爲清晰,在遞進中逐漸給幼兒搭建學習的平臺,使他們能獲得能力的提升。另外,幼兒讀信的過程中,我還發現幼兒不會準確用“你、我”來稱呼蛤蟆和青蛙,我立刻調整方法,用表演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人稱代詞。整個活動中我既關注全體幼兒,還注意讓每個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及時給予迴應並做好歸納和提升。

四、多媒體利用恰到好處,使幼兒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

活動中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增色不少。多媒體能及時放大信,使幼兒更清晰地觀察畫面,表達各自的想法。如點擊放大“好久不見”四個字,讓幼兒在認字的同時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對他們以後學習寫信有一定的幫助。另外,用多媒體呈現不同類型的信,使信富有色彩和動感,能有效支持幼兒良好的學習狀態,不斷給幼兒以新鮮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讓孩子們學會製作飯糰。

2. 通過料理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豐富並且培養孩子們的社會能力。

3. 讓孩子們把各種各樣的氣味表達出來。

活動準備

製作飯糰的材料(飯和剪碎的海苔),食醋,香油,化妝品,肥皂,洗髮精,彩色鉛筆,蠟筆

教學具圖片

■ 活動過程

[導入]

1. 體會各種各樣的味道。

- 大家都知道什麼味道?

- 問問這些東西(準備物)的氣味。

- 它們是什麼味兒呢?用語言或身體表達出來。

- 你最喜歡什麼味兒?

[展開]

1. 談談你吃飯糰的經歷。

- 你吃過飯糰嗎?

- 在哪兒和誰一起吃的呢?

- 吃飯糰的時候心情怎麼樣?

2. 準備好製作飯糰的材料,研究一下製作順序。

- 如果想要製作飯糰,需要哪些材料呢?

- 是什麼樣的料理順序呢?

3. 按照料理順序製作飯糰。

① 準備好飯和剪碎的海苔。

② 把上面提到的兩種材料攪拌在一起。

③ 用手把攪拌均勻的飯糰成球形。

tip> 如果想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飯糰也可以放些蔬菜。(土豆,胡蘿蔔,南瓜) ->用鍋炒一炒切好的蔬菜->把炒好的蔬菜放入飯裏拌勻 ->放入鹽和香油調味兒 ->把拌好的飯糰成團兒

4. 觀察活動紙。

你聞到了什麼味兒?

把味道用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5. 在活動紙上表現出香味兒。

① 在準備的材料中找出一種香味兒。

② 用各種各樣的線條表達出香味兒。

③ 說說你畫的是什麼味道。

[結尾]

1. 讓孩子們把完成的作品介紹給朋友們

2.總結活動

[活動圖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一次性的物品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些物品隨便丟棄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資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爲指導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來大膽進行創新制作,既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體驗到了變廢爲寶的樂趣。我特設計本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在欣賞廢舊物變寶發明出來的美后,自己動手利用平常經常丟棄的廢舊物也來發明一種美,從中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活動目的:

1.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製作的作品,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2.嘗試用多種廢舊資料製作海底世界,體驗發明的樂趣。

3.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物質預備:收集製作玩具的廢舊資料,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廢舊資料製作的有關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圖片。

2.經驗預備:幼兒對海洋的水生動物有肯定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激發愛好

讓幼兒欣賞由廢舊物製作的作品,引起幼兒製作的憧憬和愛好。

(二)自由選材,合作創作

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並和同伴一起商討如何創作漂亮的作品,然後共同製作。

(三)動手製作作品

教師以參觀者的身份,利用提問引導啓發幼兒更好地發明創造作品。

(四)交流分享

1.讓每組派一位小朋友上來交流自己小組利用什麼來製作作品。

2.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欣賞、相互交流,激發了他們對廢舊物變成寶的愛好,體驗大家合作的樂趣。

五、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以後也可以自己動手利用家裏的廢舊物品來製作其他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