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合集十篇

【精華】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合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合集十篇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根據歌曲前奏、領唱、伴唱的不同要求,嘗試創編動作。

2、感受歌曲鏗鏘激昂的風格,體驗和表現好漢的英雄氣概。

3、萌發對好漢品質的崇拜。

4、感受樂曲歡快富有律動感的情緒。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

關於《好漢歌》的VCD及磁帶

活動過程:

師:向客人老師問好!請坐!

1、和幼兒共同探討什麼樣的人是好漢,瞭解幼兒的原有經驗爲幼兒理解和表現好漢做準備。

師:好漢!你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好漢?(3-4名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2、初步欣賞《好漢歌》,將幼兒原有經驗與當前活動建立聯繫。

指導語:爲什麼一聽這首歌就感覺像好漢?

(幼兒第一次欣賞歌曲)

師:聽了這個音樂你感覺是什麼樣的好漢?(3-4名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3、分段欣賞《好漢歌》,並嘗試用歌聲和動作來表現歌曲。

1)參與伴唱部分的表演,感受歌曲中領唱和伴唱的處理效果。

*讓幼兒創編爲好漢加油的動作

指導語:可以怎樣爲好漢加油呢?請你做一做。

*請幼兒聽音樂,在歌曲的伴唱部分做加油的動作。

(幼兒第二次欣賞歌曲,隨老師做加油的動作)

*隨琴聲練習伴唱部分的表演。

指導語:很多人在唱什麼?怎麼唱?

*教師扮演好漢,幼兒參與伴唱部分的表演。

指導語:你們來爲我這個好漢加油吧!記得在什麼地方加油嗎?

2)嘗試創編兩個能表現好漢英雄氣概的靜態造型,感受前奏音樂。

指導語:誰能做一個動作,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好漢。

4、完整欣賞和表現歌曲《好漢歌》。

5、再次引發幼兒去思考什麼樣的人是好漢?

活動反思:

自主性學習的首要條件是學會提出問題,而讀書,貴在有疑,這是古今學者的共同體會和寶貴經驗。在這節課中學生在我的啓發誘導下,學生的提問是很有價值的。

學生在質疑後積極讀書,讀中思、讀中悟、讀後議,使教學水到渠成,體會到查理髮生的變化,感受到了善良、信任、充滿愛心給人帶來的快樂。這樣,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課中設疑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不了的讓學生討論,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感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了這個問題,領略到成功的歡愉,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別林斯基說:“教學方法應該使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使他們發展積極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正確解答,這不僅對他們領會知識和掌握技巧,而且對他們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當他們嚐到成功的樂趣後,對學習的熱愛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藉助圖譜,學習歌曲好朋友。

2.根據故事情節仿編歌曲,嘗試創編說唱部分,感受改編歌曲的快樂。

3.知道好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有了好東西能一起分享。

4.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5.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熟悉歌曲《自由飛翔》。

2.物質準備:白板課件(含故事和歌曲)、伴奏音樂、圖譜。

活動過程:

(一)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嘗試編創歌曲RAP。

1.教師自我介紹,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好朋友。

2.結合幼兒回答編創兒歌。

3.出示RAP節奏譜,嘗試有節奏說唱:一起遊戲笑哈哈,一起歌唱樂悠悠,團結友愛手兒拉着手,我們大家都是朋友。

(二)欣賞故事,學唱歌曲第一段。

1.熟悉故事內容。

(1)播放課件,幼兒欣賞故事第一部分。

(2)播放課件,幼兒欣賞故事第二部分。

(3)完整學唱歌曲第一段。

(三)根據故事情節,仿編歌曲。

1.藉助圖譜,瞭解故事情節,仿編歌曲。

2.演唱歌曲仿編部分。

(四)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改編歌曲的快樂教師:好朋友會互幫互助,好朋友有了好東西會一起分享,這就是我們的好朋友 ,我們把這首好朋友歌一起來唱一唱吧!

(五)拓展經驗,瞭解生活中的其它好習慣。

教師:好朋友之間會互幫互助,有了好東西會一起分享,好朋友之間會想念着對方,有了好朋友,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更快樂!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提供關於好朋友的圖書和圖片等,供幼兒理解學習。

2.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在遊戲活動能和同伴一起分享,互相謙讓。

3.家園共育:引導幼兒與同伴做好朋友,並知道好朋友之間應該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活動反思:

通過對一年級課程《好朋友》的授課來看,我的反思大致有一下幾點:

一、活動準備

首先,從備課上,這節課的備課準備比較倉促,無論是從導入環節的設計還是從新授課的設計上都沒有特別大的亮點,在教案的編寫上調理略顯清晰,但還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特別的自然,原本想借鑑一些網上優秀教案整合起來的,最後卻弄得支離破碎,在上課的過程中也顯得很是吃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教授童謠《找朋友》讓孩子們拍手讀童謠,並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會選擇表現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說出他的名字,併成爲大家的好朋友。這樣設計不僅引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激勵上課過程中表現好的孩子們,並對他們做出及時的鼓勵,讓學生們心中樹立起榜樣意識。這一環節在授課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在找朋友的時候浪費的時間有點多,所以導致後面的授課過程很倉促。

2、新授課環節:在這一環節,我還是採用了原始的三聽三唱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又在此環節上進行了一些創新。在初聽部分首先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體印象,爲進一步欣賞歌曲做好準備。復聽環節緊接着提出問題,讓孩子們在歌曲中尋找答案,提高孩子們欣賞音樂的能力,並能夠學會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中的不足是,應該讓孩子們在欣賞歌曲的時候,運用身體語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腳的動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解決歌曲中的難點部分。在學生的學唱環節上,不再採用以往的教師示範學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試着跟着錄音一起演唱,進而提高學生的學唱能力,然而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們還是普遍不能接受,因爲一年級的孩子還達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唱環節中,還是需要慢慢的一點點的滲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當中,因爲採用了這種跳躍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後合唱的時候還是隻能模仿演唱,不能獨立演唱。從而導致這節課在學唱的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略顯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採用了孩子們用肢體表演的方式進行的,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加入自己的動作大膽的表演。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律動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雖然這節課是一節唱歌課,但是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中還是要求孩子們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這堂課中有太多的不足與失誤,自己在以後還應該多加努力,多聽別的老師上課,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讓自己變得優秀。有了第一的失敗,就會有更多的成功,讓我在失敗中更快的成長起來,更何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按音樂的節奏繼續學走彈簧步,表現老鼠擡轎子的情景;

2.瞭解並樂意遵守音樂遊戲的規則,在遊戲中體驗民間娶親的習俗。

活動準備

根據音樂遊戲的特點,選擇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大花轎》的主旋律,並將這一主旋律貫穿在遊戲始終,使音樂符合"擡花轎娶新娘"喜氣洋洋的情境。

在音樂遊戲開始之前,我們開展了以下活動,這一切都爲遊戲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從圖與文兩個方面閱讀繪本故事,有興趣地背誦民間童謠,談論"一物降一物",民間婚嫁習俗等話題。

2.欣賞由《大花轎》音樂改編的對唱歌曲,進一步熟悉了故事及旋律。

3.共同收集圖片,觀看傳統婚禮的視頻,對拋繡球、帶紅頭蓋、坐花轎、轎伕擡花轎等一系列民間娶親的習俗有了初步的認識。

4.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擡花轎的情景,區別擡花轎的步子和平時走路的樣子,初步嘗試走彈簧步。

5.在戶外運動時,嘗試過一位司機在前,四位乘客在後,兩前兩後地排列,左右各拉一根繩子組成一輛車,開展"開汽車"的運動遊戲。

活動過程

利用民間娶親的習俗設計了有角色交換、自由選擇等規則的"老鼠娶新娘"遊戲。具體玩法如下:

1.新郎找一位好朋友當新娘,先進行裝扮。

2.第一、二遍音樂:新郎隨音樂出發,重複兩遍音樂邀請轎伕,在邀請時根據語言節奏邀請轎伕,每次請兩位。

3.第三遍音樂:聽音樂搭轎子――在音樂結束前要搭好轎子。轎子的形狀是新郎一人在前,轎伕兩前兩後站立,左右拉好繩子,後兩位轎伕相互搭手臂,前兩位轎伕將手搭在新郎的肩上,把轎子圍起來。

4.第四遍音樂:擡花轎接新娘――五人共同前進。

5.新娘聽到鑼鼓聲上花轎。

6.新郎新娘到新房――六人共同前進。

7.新娘拋繡球――聽到鼓聲轉圈,在最後一拍將繡球拋出:接到繡球者扮演下一次遊戲的新娘(或新郎),邀請一位新郎(或新娘)繼續遊戲。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4

活動內容:《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音樂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學生深切感受老師精心培育下他們茁壯成長,從而培養他們對老師尊敬與愛戴之情。

2.引導幼兒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電子琴、電視、DVD、《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音樂)

活動過程:

一.複習歌曲《捉泥鰍》引導幼兒表現出渴望童年是自由生活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猜一猜,自從踏進學校的門檻,我們就生活在她的身邊,從一個愛哭的孩子,變成了一個乖巧懂禮貌的好孩子,她爲了我們一直都很努力的工作。這裏的她指的是誰?

提問:2.猜一猜,這裏的她指的是誰?

三.讓幼兒感受音樂情緒,學唱新歌曲

1.教師示範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

2.播放音樂,讓幼兒認真地聽,並回答問題。

提問:①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②這首歌曲可分幾段?

1.請小朋友跟着老師按節拍朗讀歌詞。

3.播放音樂,鼓勵小朋友打着節奏跟老師輕唱歌曲。

4.教師彈奏歌曲,鼓勵小朋友跟着老師深情地輕唱。

四.師生互動,培養小朋友們的協作能力。

1.分組唱、分角色唱、輪唱、合唱。

2.音樂遊戲:老師輕輕地唱一句,小朋友們大聲唱一句,老師大聲唱一句,小朋友們小聲地唱一句。

五.播放音樂伴奏,請小朋友們用深情地歌聲把這首歌送給每一位老師,結束課堂。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欣賞樂曲,感知樂曲結構,初步培養幼兒聽辨、分析樂曲的能力。

2、能運用不同的動作大膽表現,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愉悅。

二、活動準備

水族館音樂 、圖譜 、小魚道具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隨音樂律動入室,初步感受音樂

師:“孩子們,讓我們都來做快樂的小魚,盡情地在這片大海裏遊一遊吧!”

(二)以故事爲載體,感受理解音樂

1、仔細傾聽,欣賞樂曲

師:“在這片美麗的大海里,有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今天,老師帶來的這段音樂會告訴大家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播放音樂,幼兒完整欣賞樂曲)

提問:你覺得音樂裏可能有誰?它在幹什麼?

2、結合圖譜,分段理解樂曲

師:傳說在海底深處,有一顆神奇、美麗的寶石,小魚們都想找到寶石,有一天,它們唱着歌快樂地出發了——

教師分別學小魚和大鯊魚的聲音唱歌:“我是一條小魚,我要找到寶石,我在水裏游來游去,遊得多快樂”“我是一條鯊魚,我要吃掉小魚,左邊找找,右邊找找,沒有找到。”

提問:小魚和鯊魚是怎樣唱歌的?它們唱了幾次?(幼兒學唱)

3、幼兒用手指模仿小魚,隨音樂表演。

提問:這段音樂中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大鯊魚想吃掉小魚,小魚該怎樣避險?

4、幼兒帶小魚、鯊魚道具分角色隨音樂表演。

幼兒聽音樂做小魚動作,大鯊魚出來後,小魚立即停止不動。

5、交換角色,再次隨音樂表演。

(三)啓發想象,大膽表現

提問:大海里還有哪些小動物?它們是怎樣做的?

1、幼兒模仿大海各種小動物隨音樂表演。如:“我是一隻螃蟹,我要找到寶石……”

2、分角色扮演鯊魚和其他小動物隨音樂表演。

四、活動結束

孩子們,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剛纔我們聽到的這首樂曲名字叫《水族館》,它是由法國著名的音樂家聖桑作曲,回家以後,希望你們從電腦上查一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欣賞這首樂曲。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理解歌曲內容,能夠愉快地演唱歌曲,準確地唱出弱起拍。

2、通過欣賞、隨樂意歌詞以及看圖仿編歌詞等活動,學習完整正確地演唱歌曲。

3、體驗森林動物生活的自在和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展示儀一呂。

2、音樂磁帶或CD,錄音機一臺。

3、圖片:小松鼠、小白兔、小熊貓、小提琴、喇叭小鼓。

4、打擊樂器:鈴鼓、碰鈴、圓舞板及小鑼若干。

活動過程 1、打擊樂活動:小看戲。

——教師帶領幼兒隨着音樂給《小看戲》伴奏。

——教師:剛纔,你們用了哪些樂器演奏《小看戲》的?

2、教師朗誦歌詞,感知歌詞內容,帶領幼兒學習念歌詞。

——教師講述歌詞《森林音樂家》第一段歌詞。

——教師:在熱鬧的森林裏有許多音樂家,第一位是誰?他有什麼樂器?他是怎樣演奏樂器的?

——教師出示小松鼠圖片和小提琴樂器圖片,帶領幼兒有節奏地念歌詞。

3、學唱歌曲《森林音樂會》第一段。

——引導幼兒看圖片,教師放慢彈奏音樂,帶領幼兒隨着音樂有節奏地念歌詞。

——教師演唱歌曲.鼓勵幼兒隨着音樂跟唱。。

——教師:小松鼠怎樣拉小提琴?

——引導幼兒探索表演小松鼠拉提琴的動作,然後邊唱歌邊完整地表演第一首歌曲。

4、看圖仿編歌詞,學習第二段、第三段歌曲。

——教師分別出示小白兔和喇叭圖片以及小熊貓圖片和小鼓樂器圖片。

——教師;在熱鬧的森林裏,第二位音樂家是誰?他在演奏什麼樂器?怎樣演奏這個樂器呢?

——啓發幼兒根據第一段歌詞的結構,仿編小白兔吹喇叭的歌詞,鼓勵幼兒快樂地演唱第二段歌曲。

——採用上述方法,學習表演唱第三段的歌曲。

5、完整地看圖表演唱歌曲《森林音樂會》。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激發幼兒對搖籃的興趣。

2、在掌握詩歌基礎上,學習仿編搖籃。

3、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搖籃曲》。

2、創編所需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出示搖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出示搖籃,師問:看,這是什麼?搖籃的什麼用呢?睡在裏面有什麼感覺呢?

2、師:睡在搖籃裏軟軟的,很舒服,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像搖籃一樣的東西,我們一起起來看看吧。

3、欣賞課件(沒聲音的畫面),初次感知事物之間的聯繫,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你覺得什麼像搖籃呢?它搖着誰?

二、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1、教師配樂朗誦詩歌,幼兒欣賞。

提問:你聽見了哪些好聽的話,用詩歌中的話來說一說。

(要求幼兒要用詩歌中的話來說說,同時出相應的圖片,來加深對詩歌的印象,熟悉詩歌內容。)

爲什麼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爲什麼說大海是魚寶寶的搖籃?花園是花寶寶的搖籃?)

2、觀看課件,分段欣賞詩歌。

(1)播放詩歌中第一小節,師提問:星寶寶怎樣的睡的?

爲什麼白雲要輕輕地飄?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讀一讀第一小節。

(2)播放詩歌中第二、三、四小節的課件,師提問:魚寶寶是怎樣睡着的?花寶寶是怎樣睡着的?小寶寶是怎樣睡着的?

(3)引導幼兒說一說,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着了;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着了;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着了。

3、誦讀詩歌,體會意境。

(1)教師和幼兒一起誦讀(看着圖把這首詩歌完整地朗誦一遍)。

(2)教師和幼兒分角色誦讀。

(3)用好聽地聲音來讀一讀。

師: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和小寶寶都睡着了,不能把他們吵醒,要用什麼樣的聲音來朗誦呢?

我們就用輕輕的、好聽的聲音來讀讀這首詩歌吧。

三、發揮想象,仿編詩歌。

1、藍天裏的星寶寶以外,還會有誰?

師:那我們試試,把太陽編到好聽的詩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來詩歌中的白雲圖片替換爲太陽,連貫地看圖朗誦整句話。)

2、大海中除了魚寶寶,還會有誰?

3、花園裏除了花寶寶外,還會有誰?

把創編的內容看着圖完整地朗誦,提醒幼兒用輕輕地、好聽的聲音進行誦讀。

[活動延伸]:

將圖片放在語言供幼兒自己練習誦讀詩歌。

小百科:搖籃是可搖動的嬰兒臥具。嬰兒睡在上面會很舒服。還有一種專爲嬰兒睡覺的時候唱的歌,名爲《搖籃曲》。通常十分輕柔,演唱者一般爲女性。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正確理解歌詞,並感知音樂的節奏,培養對音樂的節奏感。

2、樂意參與音樂欣賞活動,並體驗歌唱過程中的快樂。

3、能夠運用簡單的身體動作來表達歌曲的意思。

4、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理解歌詞,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用歡快甜美的聲音演唱歌曲,並體驗歌曲的情緒、情感。

2、難點:準確把握節奏,正確唱出音樂的高低起伏。

活動準備

1、活動前一天要求幼兒把家中用貝殼或海螺製成的工藝品帶回園,進行分享觀賞。

2、音響及《小螺號》的音頻,輔助感知節奏的打擊樂器(木魚、小鼓、三角鐵、沙球等),手寫歌譜一份。

3、活動教學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把收集到的貝殼風鈴、貝殼船、海螺等工藝品裝扮教室,讓學生摸摸看看聽聽,營造海邊的氛圍。

2、教師導入,“小朋友們,看看課室裏擺滿了你們帶來的貝殼風鈴、海螺船,漂亮極了。那你們知道這些貝殼、海螺是從哪裏來的嗎?”(海灘)“那有沒小朋友可以告訴老師,海灘上都有什麼呢?(引導幼兒說出海鷗、浪花、船等詞)

“哇,海灘上有那麼多東西,你們想不想去看看啊!?”(想)“那老師今天教小朋友們一首歌曲《小螺號》,讓‘小螺號’帶你們去看看海灘好嗎?”(好) 初步聽賞歌曲: 教師第一次播放《小螺號》的音樂旋律,並引導幼兒根據歌詞及韻律展開想象。(第一遍)

二、學習歌曲:

1、發聲練習:先讓幼兒進行發聲練習,打開喉嚨,以免歌唱時傷及聲帶。

2、歌詞朗誦:老師教幼兒按歌曲的節奏進行逐句朗讀。

例:A第一句老師拍手讀: X X XXX 師: 小螺 號嘀 嘀嘀 吹,海鷗聽了 展 翅 飛 。

B:幼兒模仿老師有節奏地讀。 生: 小螺 號嘀 嘀嘀 吹,海鷗聽了 展 翅 飛 。

3、老師第二次播放音樂,引導幼兒注意歌曲的節奏。(老師一邊在旁打節奏)

4、老師逐句教幼兒唱並使用打擊樂器進行輔助教學。老師邊用樂器拍打節奏,邊唱歌詞,幼兒跟着老師的節奏拍掌唱詞。(第三遍)

5、“小朋友們,剛纔我們用手來拍打節奏,現在你們想一想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打節奏?(跺腳、拍腿、拍肩、點頭……)(第四遍)

6、用動作表現音樂:(律動)

(1)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歌曲中的主要形象:如小螺號、海鷗、浪花、船等。 師:“小朋友們,歌曲裏面‘滴滴滴’的聲音是誰發出來的呀?誰在飛啊?誰笑啦?……”

(2)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現吹螺號、海鷗展翅、浪花起伏等形象。(如果有些小朋友做不出動作,老師可以幫忙引導。)

7、讓幼兒跟着音樂邊唱邊打節拍,完整地唱一遍歌曲。 結束: 師:“小朋友們,我們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唱起《小螺號》,一起去撿小海螺吧!” 老師跟幼兒在輕鬆的氣氛下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歌曲《小螺號》,掌握了音樂知識:弱起小節、附點音符,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熟練了歌曲的吹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羣體意識。

本課有效地把器樂教學與唱歌、創造等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注重互動交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我、大膽表演,這是本節課教學成功的'一大關鍵。音樂課程是活動性、實踐性最強的課程之一,只有密切聯繫生活,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才能開心地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學習信心,提高興趣。因此,教師注意挖掘課外資源,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藝術與生活的聯繫是十分必要的。

音樂課在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及合作精神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本課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內容是合作性很強的,其中,合作創編、綜合表演等內容表現得十分突出。教學時,教師雖然合理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但沒有給學生明確責任,沒有給他們提供充分的體驗、創編、集體練習的時間,導致了部分小組的配合不夠默契、表演比較拘謹。這就意味着教學設計還有待優化。明確學生自己應負的責任,合理提供空間和時間,加強調控與指導等等,都得合理設計,達到最優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大程度地積極探索、緊密配合、大膽創編,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百科:螺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uó hào,意思是用海螺殼做的號角,其聲音響亮悅耳。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 通過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體振動的幅度和頻率。

2、 感知音樂中強弱、快慢的變化並用肢體表現。

活動準備:

小米粒、音樂磁帶、小鼓。

活動過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樣發出聲音的?

2、 教師用鼓槌敲擊小鼓。請幼兒跟着鼓槌唱歌。教師有節奏地敲鼓,幼兒用象聲詞“咚”唱出鼓的節奏

二、 鼓的聲音哪裏來。

1、 鼓的聲音是振動發出來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看到鼓在振動呢?

2、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出示米粒,介紹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動就會跳舞。

3、教師邊演示邊講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輕,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師邊唱歌曲邊敲鼓。

問:鼓上的小米粒是怎麼跳舞的?

小鼓敲得響,米粒怎樣?

小鼓敲得輕呢?

2、幼兒跟着音樂節奏打節拍

3、幼兒試着跟唱歌曲

四、遊戲: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體幼兒蹲在“鼓”上,個別幼兒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兒扮演米粒,邊遊戲邊唱。敲鼓的人用腳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輕,扮演米粒的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直觀地感知振動與發生的關係,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較高,他們在活動中游戲、表演、創編,展現出了自信心。這次活動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表現機會,“小米粒”在舞蹈時既有節奏,而且表演很豐富、很多樣化,孩子們用自己的想法展現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10

音樂分析:

1、音樂情感:輕鬆、愉快、活潑,調皮逗趣的小花貓遊戲畫面。

2、音樂知識點:兩段體結構,四二拍子,每一段有2次重複,第一樂段以平穩的斷奏,音形連貫,體現"小花貓"活潑、愉快自在的形象。第二段音樂稍起伏,連貫,圓滑奏,體現"小花貓"聰明伶俐、調皮可愛的場面。圓滑奏共有4處。

教學目標:

1、能積極參與活動,感受音樂活動中的樂趣。

2、學唱歌曲,感應圓滑和斷奏,進行角色的扮演。

3、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4、鼓勵幼兒大膽仿編兒歌,根據兒歌內容用恰當的動作表現。

教學準備:

1、小花貓圖片、掛圖P1、

2、鈴鼓、圓舞板、呼啦圈一份

3、CD播放機,音樂光盤

活動對形:

半圓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感應圓滑奏

2、難點:能伴隨音樂表現歌曲的彈跳和圓滑

教學過程:

一、暖身活動,初步感應圓滑和斷奏。

1、出示小花貓圖片,引起孩子興趣,"現在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花貓走路吧!"

2、老師手持鈴鼓,拍(斷奏):跳躍;搖(圓滑奏):輕聲走。

二、故事引導:

"河馬醫生開了一家診所,他有好多治病的祕密武器,所以他的診所裏總是擠滿了病人,看看都有誰來看病呢?"(指圖讓幼兒看圖回答)"小花貓也來看病了,她渾身發癢,難過得不得了,河馬醫生用放大鏡一看,哇!原來小花貓身上有好多的跳蚤!"

三、小花貓的律動。

"我們來聽一首好聽的歌曲,聽聽歌曲裏的小花貓在做什麼?"

1、第一遍欣賞歌曲,幼兒安靜傾聽。

提問:剛纔聽到小花貓在做什麼?

2、肢體律動,再次完整感受歌曲。

3、這首歌曲分兩段,第一段和第二段說的什麼內容。引導幼兒討論。

4、老師小結幼兒回答的內容,並整理成歌詞,朗誦給幼兒聽。

5、幼兒學唱歌曲,坐在位置上根據歌詞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

6、啓發幼兒唱第一段時輕鬆、活潑來演唱,第二段用連貫、下滑音行來演唱。表現小花貓活靈活現的真實形象。

7、幼兒邊唱歌曲,邊起來做動作。(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花貓)第一段斷奏:學貓步左右輕跳,尾局的音效做小花貓伸懶腰。

第二段圓滑:學小貓走路,並於"喵喵"時做嘴巴兩旁抓鬍子。

8、兩人一組第一段斷奏:兩人牽手,做小貓左右輕跳。

第二段圓滑:兩人面對面,學小貓舔爪子,抓耳朵等,啓發創意各種小貓動作,可以鼓勵幼兒團結友愛,互相作蹭背抓癢。

四、角色扮演活動。

老師:小花貓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真難受,怎麼辦呢?我們要捉掉這些討厭的小跳蚤。

1、小花貓捉跳蚤(幼兒分男女兩組)女生站中間拿呼啦圈圍成內圈,面向外站扮演小花貓。

2、男生圍圈面向小花貓站扮演跳蚤。外圈跳蚤要逆時針不停地跳。

第一段:女生站中間做小花貓的動作,外圈的跳蚤圍着小花貓做小跳動作,並眼看着小花貓。

第二段:女生花貓唱"貓咪貓咪",男生跳蚤唱"喵-喵-"音樂結束處:花貓抓用呼啦圈套住跳蚤。

五、樂器感應:

老師:我們捉住了好多跳蚤好高興呀!我們來慶祝一下吧,現在請出我們的小樂器。

鈴鼓小花貓:第一段邊唱邊敲節奏,結尾音效做搖奏。

第二段唱"喵喵"時刮奏鈴鼓鼓面模仿貓叫。

圓舞板跳蚤:間奏做打拍子。

3、幼兒分成兩組,聽音樂取鈴鼓、圓舞板。

4、聽音樂站起來進行演奏,看老師指揮。

六、結束結束"小花貓,我們一起去戶外曬曬太陽吧!"

教學反思:

藍天班的幼兒較活潑,幼兒學習語言的慾望強烈,表現欲很強。他們學習回答問題,學習用語言提出請求,學習敘述事件,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聽故事。正因爲如此,故事表演對他們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本次語言教學過程的開始,我採用了故事表演的方法進行導入:“喵喵”誰來了?小花貓來了,今天它要給我們講個好聽的故事。以故事表演的方式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故事中的內容能吸引他們的小耳朵。在這一個環節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幼兒好模仿,容易進入遊戲角色的特點,是故事表演能取得很好的語言教學效果的前提。因此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遊戲小花貓”讓幼兒分角色表演兒歌。幼兒通過故事表演,一邊表演一邊朗誦兒歌,真是形象又貼切。用肢體生動的描繪了小花貓抓老鼠的情景。但同時我發現在表演小花貓兒歌的過程中部分幼兒不能專心表演,精力不集中。

通過這次兒歌的教學活動我反思到:作爲新教師要具備生動形象的語言的同時還要學會利用語言的時機。就如本次的教學中我應該在學生在表演時還有發出其他聲音時給出提示:如果小朋友們再講話的話,小花貓也就不出來和小朋友們見面了,我們要安安靜靜地觀察小花貓。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是錯誤的,應該馬上改正安安靜靜地。因此我們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要善於用自己的語言感染你身邊的孩子。

小百科:貓,屬於貓科動物,分家貓、野貓,是全世界家庭中較爲廣泛的寵物。家貓的祖先據推測是起源於古埃及的沙漠貓,波斯的波斯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