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模板集合7篇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模板集合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模板集合7篇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體驗撓癢癢的快樂情緒。

2.樂意用手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嘗試情景表演。

(二)活動準備:

配班老師彈琴,毛毛蟲胸飾一個,歌曲課件,歌曲錄音。

(三)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體驗撓癢癢的快樂

(1)(大樹畫面)師:這是誰呀?大樹爺爺年紀大了,整天一個人站在那裏很孤單:“哎!我一點都不開心,誰來陪我玩呀?!”“大樹爺爺,我來陪你玩……!”咦!是誰來了呢?(一條毛毛蟲)它們在一起會玩什麼遊戲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2)欣賞故事課件欣賞後提問:毛毛蟲爬呀爬到大樹爺爺身上幹什麼呀?(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大樹爺爺癢不癢?你怎麼知道的?學一學大樹爺爺大聲地笑起來?

(3)我也想玩撓癢癢的遊戲,你們會撓癢癢嗎?撓哪些地方會癢癢?(師幼之間,幼幼之間互相撓癢癢)(評析:以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由毛毛蟲撓癢癢,給大樹爺爺帶來快樂,喚起幼兒情感共鳴,引申到我們也來撓癢癢。通過師生之間,同伴之間互相撓癢癢,在一種輕鬆愉悅地氛圍中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

2、學唱歌曲,樂意用手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

(1)師:撓癢癢真開心,這裏還有一首撓癢癢的歌曲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欣賞課件歌曲一次)

(2)提問:歌曲好聽嗎?(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提出相應要求:跟着音樂拍拍手,點點頭,再次欣賞歌曲)(評析: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給幼兒帶來了視聽的雙重體驗,配上拍拍手,點點頭等身體動作,幼兒對歌曲的內容和旋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師手指表演及範唱歌曲師:剛纔我們聽到的歌曲名字叫“撓癢癢”,唱得是誰給誰撓癢癢?(毛毛蟲給大樹爺爺撓癢癢)瞧!毛毛蟲唱着歌爬出來啦!(用手部動作表現毛毛蟲和大樹爺爺,即一根手指彎彎曲曲表現毛毛蟲爬出來,另一隻手張開五指表現大樹形象)教師範唱第一、二樂句後提問:毛毛蟲爬呀爬到大樹爺爺的哪裏停下來了?(樹腳下)語言提示:毛毛蟲要從樹腳下往上爬,去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嘍!(範唱第三、四樂句)大樹爺爺笑得樹枝都抖起來,樹葉都抖落下來了,撓癢癢撓得真舒服呀!師:我們的小手也來變條毛毛蟲,一邊唱歌一邊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好嗎?(評析:手指遊戲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項遊戲形式,教師範唱和示範性的手指遊戲,將幼兒帶入一個遊戲的情境中,激發起幼兒進一步活動的興趣和願望。)

(4) 引導幼兒帶着愉快的情緒邊唱邊動作師:一條毛毛蟲唱着歌爬出來了。“大樹爺爺,我來啦!”,(邊唱邊表演手指遊戲)師:一條毛毛蟲又來了一條是幾條?兩條毛毛蟲撓癢癢一定更開心。(三條,四條……,分別用不同數量的手指表現毛毛蟲爬行和撓癢癢動作)(評析:手指遊戲的運用,增進了幼兒學唱歌曲的趣味性和主動參與性。幼兒在一條、兩條等多條毛毛蟲出來撓癢癢的手指遊戲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反覆表演和學唱歌曲,體驗到了歌唱活動的輕鬆和快樂。)

3、嘗試表演,體驗情境遊戲的快樂

(1)教師扮演毛毛蟲,請一幼兒扮演大樹,其他幼兒唱歌。邊唱邊表演:第一、第二樂句毛毛蟲爬出來停在樹腳下;第三、第四樂句毛毛蟲撓大樹癢癢,幼兒發出哈哈大笑或做出怕癢的樣子。

(2)師:誰願意來做大樹?做大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站在地上一動也不能動。(請部分幼兒做大樹,部分幼兒扮演毛毛蟲,聽歌曲錄音表演遊戲)

(3)全體幼兒一起參加遊戲。(評析:從教師與個別幼兒的遊戲,到部分幼兒的參與,再到集體的共同遊戲,爲小班幼兒搭建了一個積極模仿、學習的平臺。其次,幼兒自主選擇角色進行遊戲,更主動更愉快。)

三、教學反思活動生動有趣,層次清晰。

教師在遵循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對活動進行設計和組織,創設輕鬆愉悅地心理環境和遊戲情境,提高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首先,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爲幼兒創設了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幼兒情緒愉悅,積極參與。其次,遊戲情境的創設,包括手指遊戲和情境表演遊戲。尤其是手指遊戲的創新運用,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在玩中學,手指動一動,唱一唱,體驗到歌唱活動的輕鬆和愉悅。 藝術活動的價值在於幼兒情感的體驗和創造性的表達。而幼兒的學習有個慢慢內化的過程,因此在第一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必操之過急,應該給孩子留一些內化的時間,情緒到了幼兒自然就唱地更好了。

四、活動評價

1、內容的適宜性

新《綱要》指出音樂相當於興奮的語言,它對年幼兒童具有愉悅的功能。通過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提高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歌曲“撓癢癢” 旋律優美、內容簡單而富有情趣,貼近幼兒的生活體驗,非常適合在小班幼兒中組織開展。

2、過程的趣味性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幼兒的學習即遊戲。而小班幼兒又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知以具體形象爲主等年齡特點。因此,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善於創設有趣的遊戲情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師生之間互相撓癢癢體現一個“趣”字,手指遊戲學唱歌曲體現一個“趣”字,情景表演遊戲同樣體現一個“趣”字。

3、學習的主動性

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纔是有效地學習。活動過程中無論是寬鬆的心理環境還是有趣的遊戲情境的創設,都較好地調動起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和願望。與此同時,在活動的最後一個遊戲環節中,幼兒通過向老師學,向同伴學,再到自主選擇角色進行表演遊戲,則體現了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方式。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促進幼兒有效地發展。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小雨點按門鈴》是一首很有畫面感的敘事歌曲,它歌詞簡單、節奏歡快、富有童趣。傳統的歌曲活動是以教師示範唱、幼兒重複演唱來學習歌曲,或者以教師出現簡單的圖標幫助幼兒記憶歌詞來演唱歌曲,幼兒容易產生枯燥、厭煩的情緒,整個過程中教師累、幼兒乏的現象較嚴重。本次活動針對小班幼兒感知直觀、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巧妙地運用簡潔的教具(彩色卡紙製作的小雨點若干,背後貼上雙面膠),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開展音樂活動。

歌曲中由小雨點、小魚兩個角色組成,巧妙地運用簡單的教具,讓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進行角色轉換(一個一個地變成小雨點的角色),在有驚奇、有期待、有興奮、有成功的遊戲過程學會唱歌曲,體驗快樂。

整個過程由三個環節組成:來到魚池,激發興趣→小雨點找朋友,逐個變換角色進行遊戲→“按門鈴”遊戲,結束活動。

活動目標:

1.理解歌詞,能完整演唱歌曲。

2.積極參加音樂活動,感受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魚標誌一個、“小雨點”小圖片若干、門鈴聲

活動過程:

1.音樂遊戲:小魚遊,激發興趣

師:春天來了,我們一起去玩一玩吧! (跟隨“郊遊”音樂來到室內。)

師:看,這是什麼地方?(幼兒椅子圍圓成“魚池”。)

師:我們跟着小魚到魚池裏玩一玩吧! (跟着音樂“遊一遊,跳一跳”。)

【評析:切合主題的情景設置,把孩子很快帶入遊戲情境中,小魚兒遊一遊,跳一跳,音樂聲中,他們的快樂開始了。】

2.熟悉並理解歌詞

(1)門鈴聲引出小雨點。

師:小魚遊得好開心啊,我們坐下來歇一歇吧!(“叮咚叮咚”)

師:咦,什麼聲音?幼:門鈴聲

師:是誰在按門鈴?幼:小鳥、小狗、大狗熊……

師:到底是誰呢?(出示小雨點指偶)跟小雨點打個招呼吧!

【評析:在日常遊戲活動中,一般作客的都是小動物,“小雨點”的到來讓幼兒有些出乎意料,對小雨點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期待。】

(2)小雨點作客,學唱歌曲。

師:你們知道小雨點來幹什麼了?(老師範唱歌曲)

提醒:小魚兒到你家來做客了,你們高興嗎?那怎麼迎接小客人呢?

幼:跳出水面把客人請。(帶領幼兒一邊有節奏地說歌詞,一邊學小魚跳一跳,做邀請動作。)

【評析:“跳出水面把客人請”是倒裝句,幼兒不太容易掌握,此環節讓幼兒有節奏地做動作是爲了加強對歌詞的理解和表達。】

師:哎呀,小雨點滴到小魚的哪兒了?(老師將小雨點自然地貼在一幼兒手臂上。)

師:小雨點找到了一個好朋友,它還會去誰家作客呢?哪隻小魚跳得高小雨點就會到你家去。(教師帶領幼兒邊唱歌曲邊表演)哎呀?這次小雨點落到了小魚的哪兒呀?(額頭上、衣服上)

師:咦!又落下來了三滴小雨點,這次小魚不光要跳得高,還要對小雨點大聲地說一句話:來吧,客人請!

(幼兒唱歌兩遍,教師分別將小雨點落在小魚的肩膀上、肚子上、小腳上。)

【評析:傳統的歌曲活動是以教師示範唱,幼兒重複演唱來學習歌曲。教師通過小雨點三三兩兩地分別落在小朋友身上,讓他們在期待中學唱歌曲,同時不感到重複唱歌的枯燥。最後在幼兒會唱歌曲的基礎上滲透“來吧,客人請”的對白,使整個唱歌過程更流暢、更自然。此環節通過小雨點的到來巧妙地將幼兒分成兩個角色,爲後面的遊戲做好鋪墊。】

3.幼兒互換角色進行遊戲

師:哪些小魚身上落到了小雨點的?那你們現在就變成小雨點了,小雨點到小魚家作客要先幹什麼?(按門鈴)

師:小魚家的門鈴在哪兒?門鈴的`聲音響不響呢?(按按幼兒的鼻子耳朵、肩膀等,被按的幼兒同時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 。

師:每個小雨點去找一條小魚,看看它們家的門鈴在哪兒,輕輕地按一按。

跟着音樂邊唱邊玩遊戲。

交換角色進行遊戲。

【評析:幼兒對“按門鈴”和“叮咚叮咚”這個互動環節充滿了興趣,讓幼兒自由選擇夥伴對唱、遊戲,滿足了他們自由表現的願望。】

4.教師扮演小魚,結束遊戲

師:(把另一半的幼兒身上貼上小雨點。)現在你們都是小雨點,老師是小魚,找找我的門鈴在哪裏?(教師與幼兒共同遊戲)

師:你們看,那兒有許多大魚呢,我們一起到大魚家作客,好嗎?(跟客人老師做遊戲結束活動。)(音樂一遍)

【評析:教師角色的轉換使遊戲達到高潮,幼兒對老師的“門鈴在哪裏?身上哪部位會發出‘叮咚’的聲音?”充滿了好奇,每個幼兒都爭搶着在老師身上摸一摸、捏一捏、按一按,對老師的迴應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使他們的歌唱和遊戲更加輕鬆自如。】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兒歌的韻律、節奏美,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兒歌並大膽表達。

3.理解兒歌內容,嘗試大膽朗誦兒歌。

活動準備

玩具小手 洗臉、漱口、穿衣的圖片 兒歌音頻 幻燈片等

活動重點

學會安靜傾聽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活動難點

能夠大膽的在同伴面前表演兒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過程

一、利用手指遊戲,瞭解小手的作用

1.師幼一起做遊戲“聽我說、跟我做”,激發幼兒對手的興趣,認識小手。

師:(1)剛纔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遊戲,現在請數一數你有幾隻手?比一比你的兩隻手是不是一樣大?(知道兩隻手合起來是一雙手。)(2)伸出我們的雙手,數數一共有幾個手指頭?(從拇指開始,按次序進行,手口一致地點數,數好後再換一隻手數。)

2.根據出示的玩具小手和圖片的提示,請幼兒說說、做做穿衣、扣*等動作。

師:我們的小手能做什麼?

二、安靜傾聽,感知兒歌的節奏感

1.播放音頻,請幼兒安靜傾聽兒歌。

師:你聽到了小手能做什麼事情?

2.教師結合圖片朗誦兒歌,使幼兒感知兒歌押韻的特點。

三、利用幻燈片教師有感情朗誦,使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

教師播放幻燈片,根據圖片提示,請幼兒學說兒歌內容。

四、師幼表演兒歌,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在同伴面前大膽地表演,並朗誦兒歌

播放兒歌音樂,教師與幼兒一起伸出小手,表演兒歌。

小結: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纔是最棒的小寶寶。

活動延伸

利用丙烯顏料進行手印畫:《我的小小手》。

附:

我有一雙小小手

我有一雙小小手,

一隻左來,一隻右,

小小手,小小手,

一共十個手指頭,

有了這雙小小手,

能洗臉來,能漱口,

會穿衣,會梳頭,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反思

直觀的教具能幫助幼兒更好的瞭解小手的作用。由於小班幼兒經驗缺乏,又喜歡模仿,因此,教師準備了各種貼近生活的圖片,來拓展幼兒的經驗。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4

藝術活動:《捉小魚》(音樂遊戲)

活動目標:

1、能隨音樂自由的表現魚兒遊動的動作,感受音樂的停頓。

2、有初步的角色意識,願意遵守遊戲規則。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事先引導幼兒觀察魚兒遊的動作,理解捕魚的意思。

2、物質準備:音樂《捉小魚》。播放器。

活動過程:

(一)以小魚遊的遊戲引入,激發幼兒遊戲的願望。

教師:小朋友,小魚是怎麼遊的?誰來表演小魚遊?我們一起來學學小魚遊吧。

(二)介紹遊戲的玩法。

玩法:請兩個幼兒雙手上舉,碰在一起做"網魚",其他的幼兒扮演"小魚",跟着音樂有節奏的遊動,一個接一個用碎步從網下鑽過。當唱到"快快捉牢"的捉字時,漁網迅速地放下,開始"捕魚",把"小魚"套進網裏。被捉到的幼兒排到尾末,遊戲繼續進行,等音樂反覆多變到結束時捕到的兩隻"小魚",與"漁網"交換角色,遊戲重新開始。

(三)提出遊戲要求。

(四)幼兒遊戲,教師指導。

1、引導幼兒隨音樂學"魚兒"遊動的動作,讓幼兒享受自由隨音樂運動的快樂。

3、引導幼兒充分感受歌曲,感受音樂結束前的休止。

4、鼓勵幼兒創編各種表現魚兒遊動的動作,讓幼兒隨音樂進行遊戲。

5、開始時教師可以當捕魚人,幼兒熟悉玩法後,與幼兒交換角色。

(五)教師簡要評價後,幼兒自由做魚遊動作結束活動。

三、戶外活動:

1、體育遊戲: 小刺蝟 見領域活動指導P23。

2、分組活動:(見周計劃表)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傾聽音樂前奏,用自然的聲音有節奏的演唱歌曲。

2、隨着音樂學習漱口的方法,感受講衛生的樂趣。

活動準備:

準備一個小白兔的布偶玩具,一個乾淨的水杯;教育掛圖《領域活動.藝術.漱口歌》

活動過程:

一、講述《講衛生的小白兔》,引出主題。

1、教師出示小白兔的布偶玩具講述:這是一直講衛生的小白兔,它的牙齒又白又整齊,可好看了。

2、你們知道她沒太能吃完點心後、飯後都做了什麼嗎?

3、觀察動作表演與教育掛圖,理解、記憶歌詞。

4、教師按歌詞的順序表演漱口的動作,引導幼兒認真觀察。

5、逐一出示掛圖,與幼兒共同理解各掛圖的意義,教師用歌詞進行講解。出示及講解掛圖時應注意打亂順序。

6、教師邊朗誦邊表演,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後將掛圖按順序排好。

二、教師範唱,幫助幼兒感受歌曲,進一步記憶歌詞。

1、教師彈唱歌曲,幼兒邊欣賞邊學唱。

2、教師彈唱歌曲,幼兒按音樂的內容有節奏的進行表演。一兩遍後教師可視情況提示幼兒在念白處跟念。

三、指導幼兒學唱歌曲。

1、教師帶領幼兒演唱。教師應提示幼兒認真傾聽音樂,在前奏結束後開始演唱。同時,根據幼兒學習情況,有輕聲帶唱逐步過渡到幼兒獨立演唱。

2、教師伴奏,幼兒邊唱邊表演。

 活動延伸:

生活活動:午餐後播放音樂,組織幼兒按音樂提示幼兒正確漱口。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6

藝術活動:《樹葉飄落》(欣賞)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的優美連貫,能隨音樂想象並用肢體語言初步表現樹葉飄落的情景。

2、喜歡欣賞音樂,初步養成良好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帶幼兒觀察樹葉飄落的情景,增強幼兒的直觀感受。

2、物質準備:頭飾、教育掛圖《領域活動·樹葉飄落》。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掛圖,增強直觀感受。

·啓發幼兒回憶樹葉飄落的情景,用語言描述樹葉是怎樣飄落的。

2、教師演唱歌曲,幼兒欣賞。

·教師:小樹葉飄呀飄,飄到哪裏了?飄到空中像什麼?飄到地上做什麼?大家邊聽歌曲邊想想。

3、幼兒遊戲,感受秋天樹葉飄舞的動態。

(1)在地上放一個呼啦圈,引導幼兒圍着這個圈趴在地上。呼啦圈裏放一些樹葉,讓幼兒邊聽錄音邊模仿微風,輕輕地對這些樹葉吹氣,看樹葉如何在地上跳舞,觀察不同的氣息會給樹葉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2)引導幼兒邊欣賞音樂邊想象自己是一片小樹葉,隨音樂飄舞,用身體動作感受音樂的特點。

(3)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動作體驗:你覺得自己飄舞起來像什麼?落在地上又像什麼?

4、彈奏旋律,幼兒隨音樂自由朗誦或自由動作。

活動延伸:

1、音樂區:將歌曲的錄音放在音樂區,提供樹葉頭飾或黃色紗巾,供幼兒自由玩遊戲。

2、美工區:投放各種形狀的落葉,幼兒進行樹葉粘貼活動。

3、請家長週末帶幼兒拾落葉,一起玩樹葉飄舞與飄落的遊戲。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中媽媽和寶寶的動作,感受母愛的溫柔。

2.嘗試表達自己對圖畫色彩的感受。

重點難點:

觀察畫面中媽媽和寶寶的動作,感受母愛的溫柔。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清潔寶寶》。

2.畫者簡介與作品簡介。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媽媽的溫柔。

1.每個媽媽都愛自己的寶寶,你的媽媽做過一些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媽媽很愛你呢?

2.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媽媽總是溫柔地愛寶寶。

三、引導幼兒欣賞封底的名畫《洗澡》。

1.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畫面的內容。

----美國的一位畫家卡薩特,畫了一幅《洗澡》的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畫面都有誰?她們在幹什麼?

----畫面中媽媽和小女孩的眼睛在看什麼地方?

----你覺得這位媽媽怎麼樣?你覺得這時的寶寶在想什麼?

----你喜歡這幅畫嗎?喜歡這幅畫的什麼地方?

2.請幼兒觀察並感受畫面的色彩。

----這幅畫面中都有一些什麼顏色。

----媽媽裙子上的條紋和洗腳盆哪裏的條紋的顏色是一樣的?

----能說說是什麼顏色嗎?

----想象一下,如果畫面沒有白色,你會喜歡這幅畫嗎?(讓幼兒感受到這幅畫中白色也是一種重要的顏色)

四、欣賞封底小朋友的作品。

1.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洗澡”和“刷牙”的作品。

2.這是用什麼筆畫的?

3.你覺得畫面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五、小結。

活動反思:

在每次名畫欣賞中,效果總是不太理想,分析原因,估計主要是因爲這樣的畫作他們不喜歡,不像卡通圖片這些顏色鮮豔、淺顯易懂;還有就是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前一個問題不感興趣,第二個問題就不聽了,就玩別的去了。這幅畫反應的是媽媽愛寶寶的情感,只有幾個孩子感受到了畫面傳遞出的母愛親情,表示要永遠愛自己的媽媽。在以後的名畫欣賞中,還要加強反思,如何讓幼兒認真聽、仔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