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模板錦集九篇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模板錦集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模板錦集九篇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中角色的表情、動態,並根據圖片提供的線索,展開合理的想象,編出不同的情節。

2、能用恰當的詞句,描述出角色的心理活動與語言。

3、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願意與同伴分享。

4、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5、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大圖片三幅、對話框三個。

2、兩個幼兒一份講述圖片。

3、提前錄好“啊!”、“哈哈,太棒了!”、“哎吆!”的聲音。

4、提前認識、理解“對話框”的含義。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逐一出示圖片1、3、2請幼兒觀察、講述。

1、出示第一幅圖片,請幼兒觀察。

“這是在什麼地方?”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詞彙形容看到的背景圖。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大老虎是怎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它見到小兔子會怎麼說?小兔子是怎樣做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會怎麼說?

2、出示第三幅圖片,請幼兒觀察。

※最後怎樣了?老虎吃掉小兔子了嗎?

※誰幫助的它?怎樣幫助的?

※大象的表情是怎樣的?會怎麼說?老虎的表情是怎樣的'?又會怎麼說?小兔子呢,他的表情是怎樣的?它會怎麼說?大象是怎樣知道老虎要吃小兔子的?小兔子是怎樣到河對岸的?

◎引導幼兒想象並說出兔子請大象幫忙時會怎麼說?

◎鼓勵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出各種可能。

3、出示第二幅圖片,請幼兒觀察。

※大象像什麼?小兔子是怎樣過大象橋的?老虎是怎樣想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會怎麼說?小兔子會怎麼說?

二、以對話框的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圖片中各角色的心理變化。

1、出示對話框,知道對話框放在誰那裏,就是誰在講話。

2、請幼兒分別聽“啊”、“哈哈,太棒了!”、“哎吆!”的聲音,請幼兒說一說是第幾幅的、誰講的?爲什麼?是怎麼說的?

三、請幼兒根據自己對圖片的理解,完整講故事。

1、教師提出講述要求:在什麼地方?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是怎麼說的?是誰、怎樣救的它們?最後怎樣了?給故事起名字。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圖片互相講故事。

3、請一至兩名幼兒講故事。

4、老師完整講故事。

四、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縱觀整個活動,在講述要求上採用逐次添加要求的方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任務的性質和難度將影響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的效果。第一次只要講清楚大象救兔子這件事情,第二次增加角色之間的對話,第三次增加角色的外貌和心理活動的描述,這種逐步添加的講述,幼兒一般能夠較爲輕鬆地完成講述任務,更容易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講述的興趣。

第一、第二環節:我採用的是分解觀察和預期結果的方法,幫助幼兒理清故事的主要情節。製造懸念是激發幼兒好奇心的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三幅圖沒有同時出示,目的是給幼兒製造懸念,爲幼兒大膽猜測小兔子是怎樣脫離虎口的提供推理和表達的機會。而且,在出示第一幅和第三幅圖時,採用了遮擋圖片部分內容的手段來引導幼兒猜測故事情節。這個環節講述的重點就是:把大象怎樣救兔子這件事講清楚。

第三環節:我出示了對話框符號,採用了角色移位、師幼互動等方法幫助幼兒掌握角色之間的對話,理解着急、高興、害怕的語氣語調,爲幼兒生動講述提供支持。這個環節的講述重點是:豐富角色之間的對話,使故事更加豐滿、生動。

第四環節:我出示放大鏡和心裏想的符號,通過教師提問和放大鏡的暗示,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的內容,分析角色的表情,運用描述性語言描述角色的外形,從而推斷角色內心的想法,讀懂畫面所要表達的信息。這樣由表及裏、由粗到細的觀察引導,爲幼兒生動講述提供了有效支撐,化解了講述的難點。

第五環節:給故事取名字,其目的不僅僅是讓講述活動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讓幼兒能抓住講述重點,培養幼兒的提煉和概括能力。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繞口令《打醋買布》,理解打醋買布繞口令的主要內容。

2、練習發準易混淆的字音:顧、醋、布、兔。

3、在遊戲表演中體驗繞口令的趣味性。

4、學會這個繞口令。

活動準備:

1、圖片道具:老爺爺、鷹、兔;實物道具:醋、布。

2、字卡:顧、醋、布、兔。

活動過程:

一、遊戲"百家姓"。

1、老師問:"喂喂喂!儂姓啥?"幼兒回答:"喂喂喂!我姓×。"

2、老師說:"喂喂喂!姓張的在哪裏?"所有姓張的幼兒起立回答:"喂喂喂!姓張的在這裏。"(遊戲中,幼兒的左手放在耳邊做打電話動作。)

二、出示圖片"老爺爺"、字卡"顧",學習朗誦繞口令的第一、二、三句。

1、師:小朋友,百家姓的遊戲玩得開心嗎?(開心)你們的笑聲引來了一位老爺爺,大家看一看、猜一猜,老爺爺姓什麼呢?(顧爺爺)

2、展示第一句的字卡,幼兒跟念"有位爺爺他姓顧。"

3、師:顧爺爺今天要上街去買些東西,如果你是顧爺爺,會買些什麼呢?

(表演遊戲:幼兒扮作老爺爺,教師扮作小朋友,兩人在路上相遇,互相說對話,)

4、(出示實物道具:醋、布)師:看!顧爺爺到底買了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聞、看",說出物品的名稱,並與相應的.字卡對上號。)

5、(出示繞口令的第二、三句以及第四句的前半部分。)

6、(出示圖片"鷹、兔"以及相應的字卡)揭示繞口令中顧爺爺看見的事情,並朗誦第四句。

7、討論:如果你是顧爺爺,回頭看見"鷹抓兔",你會怎麼做呢?

8、出示第五、第六句,集體完整朗誦。

四、辯論活動:你認爲顧爺爺能抓到鷹和兔嗎?爲什麼?

五、出示繞口令第七句,以此宣佈最後的結果。

1、師:飛了鷹,跑了兔,顧爺爺什麼也沒有抓到,反而還發生了一件倒黴的事,是什麼倒黴的事呢?

(老師用手指向放在地上的醋和布,再無聲地演示"鷹飛、兔跑"的動作,引導幼兒猜想"醋瓶子倒了、破了,瓶子裏的醋流了出來,把布給弄溼了。)

2、出示繞口令最後一句"打翻醋、醋溼布。"

六、小結"什麼叫繞口令?"

1、師:這幾句話真好聽!猜猜看,你覺得今天我們學的本領是故事、謎語還是繞口令呢?(繞口令)對了,這個本領就是繞口令《打醋買布》。繞口令就是把一些差不多發音的字放在一起,考考你念得是不是清楚、準確。

2、師:現在請小朋友做評委,老師先來念一遍,如果你覺得老師念得還不錯,就給點掌聲好不好?(好)

3、傾聽老師朗誦一遍繞口令。口令,對自己要充滿自信。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

一位爺爺他姓顧,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打了醋,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擱下醋,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跑了兔,打翻醋,醋溼布。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拓展一

桌上放個盆,

盆裏有個瓶,

砰砰啪啪,

啪啪砰砰,

不知是瓶碰盆,

還是盆碰瓶。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拓展二

一朵粉紅大荷花,

趴着一隻活蛤蟆,

八朵粉紅大荷花,

趴着八隻活蛤蟆。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拓展三

有個好孩子,

拿張圖畫紙,

來到石院子,

學畫石獅子。

一天來畫一次石獅子,

十天來畫十次石獅子。

次次畫石獅子,

天天畫石獅子,

死獅子畫成了“活獅子”。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舉手回答問題。

2.認識栗子樹,體會故事中小兔子緊張、害怕的心情。

3.瞭解栗子成熟程度不同時的樣子。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ppt課件、音樂、栗子(完整的栗子球、裂開的栗子、脫下“刺蝟”外套的栗子、糖炒栗子)

活動過程:

猜謎導入:耳朵長,尾巴短,三瓣嘴兒,鬍子翹,愛吃蘿蔔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兔子

(一)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圖1,並提出提問

(1)你們在圖中看見了什麼?

(2)小兔要去幹什麼呢?

(二)結合課件教師講述故事

(1)講述“小兔子在森林裏採蘑菇”到“那棵樹上長滿了刺蝟”

教師:這棵樹長什麼樣子呢?

(2)講述“這是一顆刺蝟樹”到“沒有聽到追趕的聲音”

1、教師:樹上發出了聲音(噼裏啪啦)

2、教師:小兔子是什麼心情?(害怕,慌張,要哭了)

3、教師:她怎麼做的呢?(拼命地逃跑)

(3)講述:“她一口氣跑到了家”到結束

1、教師:小兔子回家後會說些什麼呢?(趕緊告訴媽媽)

2、教師:兔媽媽又是怎麼做的?(媽媽帶她去捉“刺蝟”)

3、教師:小兔後來還害怕嗎?“刺蝟”究竟是什麼呢?(不害怕了,是栗子)

(三)觀察成熟程度不同的栗子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並提出問題

樹上的栗子和掉在地上的栗子有什麼不一樣?

(2)出示成熟程度不同的栗子(完整的“刺蝟”栗子、裂開的慄)子、脫下“刺蝟”外套的栗子)供小朋友觀察

(四)栗子的吃法有哪些

1、兔媽媽和小兔把栗子運回了家,小兔子開始琢磨着,這麼多的栗子怎麼吃呢?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有哪些吃法嗎?

2、兔媽媽告訴小兔栗子的有很多,有糖炒栗子、栗子燒肉、水煮栗子

3、分享糖炒栗子

跟小朋友們一起分享糖炒栗子

活動延伸:

故事:刺蝟樹

小兔子在樹林裏採蘑菇,忽然聽到“啪——啪——”的聲音。她的`心“怦怦”地狂跳起來!是誰在說“怕——怕——”?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她一邊不停地拍着胸口,一邊擡眼望去。

聲音是從一棵茂密的大樹上傳來的,那棵大樹上長滿了“小刺蝟”!

這是一棵“刺蝟樹”?小兔睜大了眼睛,只見那大大小小的“刺蝟”爬滿樹枝,它們的身子和臉蛋被樹葉擋着,可一根根尖尖的刺還是露了出來,看上去真是太可怕了!

“噼裏啪啦——”“噼——啪——”清脆的聲音一陣接着一陣在樹上響起,小兔嚇得轉身想逃。一隻只“刺蝟”竟然從樹上跳落下來,彷彿要捉她似的。

“哇——”慌張的小兔一腳踩到了一隻“小刺蝟”,又痛又急地叫起來!她忍住疼拼命跑,還好,沒有聽到追趕的聲音。

她一口氣跑到了家,告訴媽媽遇到了可怕事兒。“刺蝟樹”?兔媽媽有點奇怪,想了想,明白了。她拉着小兔說:“哈,我帶你捉小刺蝟去!”

來到“刺蝟樹”下,樹上的“刺蝟”正在噼噼啪啪熱鬧地歡笑着。

兔媽媽說:“這是栗子成熟了,在樹上唱歌呢!”

兔媽媽撿起掉在地上的“栗子刺蝟”說:“我們可以回去做香噴噴的栗子甜點,你不是最愛吃嗎?”小兔臉紅了。可不是麼,穿着“刺蝟”外套的栗子正透過裂縫啪啦啪啦衝她笑呢!原來,這是成熟的栗子啊!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4

活動要求:

1、在故事的情境中,幫助幼兒瞭解時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幫助幼兒建立時間概念,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感受大膽表達、表述。

活動準備:有關故事的PPT、水彩筆若干支、定時器一隻。

活動過程:

一、認識鐘錶

1、教師出示一個圓,問幼兒:像什麼?(幼兒回答問題時,重點關注幼兒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2、教師提問:如果把圓變成鐘錶還需要添加什麼?有哪些數字?數字排列有規律嗎?長針叫什麼?短針叫什麼?

3、認知各種名稱的鐘表:檯鐘、落地鍾等。

出示各種鐘錶的PPT:人們很聰明,爲了方便看時間,還設計了可以擺放在各個地方的鐘表。(引導幼兒逐一認識檯鐘、落地鍾等,鼓勵幼兒大膽交流,激發對鐘錶的興趣。)

二、欣賞故事,熟悉故事情節

1、交代故事名稱。

教師:你們喜歡鐘錶,有一個人也非常喜歡鐘錶,看看,他是誰?(引出故事名稱:喜歡鐘錶的國王)

教師:你從哪裏看出他是國王?(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人物的穿着、打扮)

教師利用PPT講故事,幼兒欣賞。故事講到“國王就下令把全國所有的鐘表都送到他的皇宮裏”時,插問:人們沒有了鐘錶,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2、幼兒分析討論,感受故事情境,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國王爲什麼肚子餓得咕咕叫,廚師還是沒有送上早餐?

(2)小鳥爲什麼無精打采的,唱不動美妙的歌曲了?

(3)國王來到了大街上巡視,爲什麼沒有人出來歡迎他?

(4)集市上的人爲什麼會打架?

(5)發生這一切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怎麼來解決呢?

三、幼兒表達、表現

1、通過介紹,讓幼兒知道時間和自己日常生活的關係。

教師:你平時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2、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息習慣。

3、感受一分鐘,幫助幼兒在建立時間概念的基礎上,知道要珍惜每一分鐘。

教師:你覺得一分鐘是很長呢,還是很短呢?你認爲一分鐘可以做哪些事呢?(用定時器幫助幼兒感受一分鐘)

四、活動拓展

用一分鐘爲自己畫一個手錶或鍾。

活動反思:

時間是抽象的,但又是每時每刻伴隨在孩子生活的左右。《喜歡鐘錶的國王》這個故事讓我找到了一個可以對幼兒實施時間教育的契機,於是,我藉助故事的情景,設計組織了這一活動。

活動的第一環節我主要是幫助孩子對鐘錶的外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爲了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激發出他們表述的興趣,我在提問上下功夫:“鐘錶上有些什麼呀?有哪些數字呢?”當幼兒“1、2、3……數到12時”,我還在13、14地往下數,“不對不對,只到12,只有l2個數字。”“那12個數字是隨便排的嗎?”“不對不對,是……”面對着我這個“傻傻”的老師,孩子的興趣特別高漲,在他們的唧唧喳喳中,我把鐘錶的主要特徵、各種不同功用鐘錶的名稱幫助孩子梳理歸納了一遍。

第二環節主要是讓幼兒欣賞理解故事,來感受時間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這個故事情節不復雜,所以孩子討論的時候都很積極。根據“學習應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並能迴歸幼兒的生活”這一精神,我這樣對孩子說:“請你向同伴們介紹介紹你平時生活中什麼時候都做些什麼事!”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瞭解到,孩子們在做事時是不關注時間的,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使然。而如果我們教師、家長樹立了“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的思想,就能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作息幫助孩子來感受和認識時間,同時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通過定時器讓孩子們來感受一分鐘。師生有效的互動在於教師對幼兒現場情況的觀察和隨機迴應,我第一次先讓孩子嘗試用一分鐘爲自己設計一個鐘錶,當我問孩子“行不行”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躊躇滿志地回答“行”。可是當一分鐘到了鈴聲響起時,不少孩子沒完成任務,他們紛紛抱怨“一分鐘太短了”。孩子的這份體驗和感受,正好爲我提供了對他們進行抓緊和珍惜每一分鐘教育的契機。當孩子第二次用一分鐘來完成任務時,他們對一分鐘的概念從無意識變成了有意識,做事的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觀。

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關注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巧妙提問,細心觀察,智慧迴應,這樣才能使集體教學活動真正做到“教師有意義地教,孩子有目的地學”,這些是我結束這次活動後的最大感受。

評析:(南京市實驗幼兒園 陳國強)

對於5~6歲的`幼兒來說,時間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蔣老師巧妙地運用《喜歡鐘錶的國王》故事作爲載體,把活動目標定位在“讓幼兒在故事情境中瞭解時間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時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認知時間,在活動中體驗時間,充分體現了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利於幼兒長期發展的《綱要》精神。

大班初期的幼兒已經多次接觸過鐘錶,但有意地認識一般還沒有進行。蔣老師把認識鐘錶及其作用作爲活動的第一個環節,而且採取師幼互動的方式,在很自然的談談說說中提升幼兒對鐘錶的認知。“這是什麼?像什麼?怎樣才能變成爲鍾?要加哪些數字?這些數字是怎樣排列的?還要加什麼?長針叫什麼?短針叫什麼?”一系列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幼兒參與談話的積極性,激活了幼兒關於鐘錶的經驗,明晰了鐘面的結構和特徵。在幼兒理清了鐘的概念之後,教師又通過電教手段,讓幼兒在較短的時間內欣賞多種多樣的鐘,不僅感受了鐘錶的樣式美,更感受了鐘錶和人們生活的關係:看了鐘錶就知道時間,知道該幹什麼了。通過第一個環節讓幼兒既認識了鍾也初步知道了鐘錶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是運用故事讓幼兒理解如果沒有了鐘錶會怎樣。藉助故事,幼兒很形象地感受到由於“國王下令把全國所有的鐘表都送到皇宮裏”,所以發生了“餓肚子”“沒人歡迎國王”“打架”等事件。從而進一步認識到:時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多麼重要。

“認識鐘錶,初步知道時間與人們的關係”,只是本次教學的表層目標,而“逐漸幫助大班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知道做事要有一定的速度”,纔是幼兒自身發展更需要、更重要的。在第三個環節教師又運用實踐方法讓幼兒體驗“一分鐘”的長短:在介紹了定時器後,孩子們在一分鐘內畫鐘錶。平時孩子們從不注意一分鐘,而在計時器的幫助下,可以感受到“一分鐘真短呀”。在一分鐘到了計時器鳴響之時,有的孩子已經畫出了完整的鐘(表),有的卻沒有完成。在討論分析後,孩子們形象地感受到“動作要快”“不能慢吞吞的”。因此在第二次一分鐘畫鍾(表)時,孩子們繪畫的速度明顯加快,顯然意識到了動作的快慢和時間的關係。這樣的體驗活動能很好地達成第二條目標:幫助幼兒初步建立時間概念。這種時間概念,這種做事要有一定速度的體驗,爲幼兒今後的學習乃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看教師的活動設計,可以從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教育內容、運用的教學策略等方面看到教師的教育理念。看教師的教學實踐,更能看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素養好的教師不是機械地照搬教案,而是善於隨機把握有利於幼兒學習的各種因素,適時、適地加以引導、教育。對於這些,相信老師們看到本期贈送的教學活動實錄光盤後,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5

人之所以能說話,是因爲有說話的物質基礎——發音器官。人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和大腦的健康和完善,是人進行語言活動的先決條件,其中任何部位發育不完善或受到損傷,都會直接影響到人的語言能力。寶寶出生後,只要他(她)的大腦、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都健全、完善,並且經常與成人交往,那麼即使沒有意識地教他們,他們也能學會說話。但是寶寶長大後,雖然會說話,但也並不等於“能說好話”。因爲寶寶要說好話,不公需要健全、完善的說話的物質條件,還要有成伯積極引導。如果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人類的語言,沒有模仿的對象,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語言刺激,也就永遠不會說話的。

教育目的:

1、幼兒階段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這時學習語言的潛力極大,接受語言刺激能力最強。

2、幼兒口頭語言的'發展,將爲孩子入學後學習語文和作文打好基礎。

3、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4、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教育要點:

(1)從單詞入手,由兩個詞組成的句子,由此來學習語法,用單詞組成有意義的句子,學習說完整的句子,並且能夠流利自如的和他人進行交談。

(2)鼓勵孩子慢慢的說或想好了以後再說,使孩子養成從容不迫的講話習慣。

(3)給孩子講一些語言生動、簡練、活潑的短小故事,逐步讓孩子學會講故事。

教育內容:

1、快樂認讀。例:(梨、桃、蘋果)

2、對對子。例:(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3、學兒歌。例:摘果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個阿姨來摘果,七隻藍子手中提,七種果子擺七樣:蘋果、桃兒、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4、學古詩。例:草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5、學詩歌。例: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6、文字遊戲。例:對對碰猜迷語(等)一塊小免叫牛不是牛,一頂地毯不會拉犁頭。一張帽子說它力氣小,一隻桌子能背房子走。第一課時(30分鐘)準備:小白兔、小松鼠、小鹿圖片各一張,蘿蔔一個。

故事《蘿蔔回來了》

活動過程:

1、請寶寶仔細觀察蘿蔔,引導寶寶誰愛吃蘿蔔,引出故事《蘿蔔回來了》

2、把故事講給寶寶聽,一邊講,一邊擺弄圖片,讓寶寶記住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再讓寶寶想一想故事裏都有誰,以及他們都把蘿蔔送給誰?引導寶寶思考。

3、讓幾個寶寶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跟着老師一邊複述故事內容一邊表演。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會根據畫面的實物,初步認讀漢字“牀、樹、桌、椅、林、森”等。

2、探索並認識常見的“木”字旁的漢字,知道“木”字偏旁的漢字與“木”有關。

3、積極參與用身體變漢字的活動,產生對識字活動的興趣。

4、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5、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活動準備:

1、字卡、圖片。

2、含有“木”字旁的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3、木頭一塊。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出示木頭)這是什麼?你們知道“木”字應該怎麼寫呢?(出示字卡)這就是木字,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小結:我們知道“扌”旁和手的動作有關,“口”字旁和口有關。那麼“木”字旁和什麼有關係呢?

幼兒講述。

二、認識漢字“樹”、“林”、“森”。

老師爲你們準備了好多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土上有什麼?

教師分別引導幼兒認識“樹”、“林”、“森”,並和幼兒一起認一認,讀一讀。

我們一起來找一找,着三個字中有什麼一樣的地方?(都有木字)

小結:樹字裏面有一個“木”字,林字裏面有兩個“木”字,森字裏面有三個“木”字,原來“木”還會藏在別的字裏面。

三、通過遊戲,感受“木”字旁。

老師還爲小朋友準備了很多圖片,你們想看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圖上有什麼?再猜猜旁邊的漢字應該怎麼讀?

教師和幼兒逐一認識圖片和字卡。

這些字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嗎?哪裏是一樣的呢?

爲什麼這些字都有“木”字呢?這些“木”字在字的什麼地方?

教師小結。

老師還爲小朋友準備了一張操作卡,請小朋友找一找這些字中哪些字裏面有“木”字,用筆把它圈出來,然後和你的好朋友說說“木”在字的什麼地方?

幼兒操作。

你找到哪些字有“木”字的?“木”在字的什麼地方?

四、拓展經驗。

你還見過哪些木製品?還有哪些字會有“木”字旁呢?

教師根據幼兒講述寫。

我們一起來說說“木”字在這個字的什麼地方?

五、遊戲活動

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祕密,這些字不光我們可以寫出來,有的字還可以用身體表現出來,你想試試嗎?

教師帶領幼兒分別用身體表現“樹”、“林”、“森”。

遊戲重複2"3次。

活動延伸:

在語言區投入“木”字旁的操作卡,引導幼兒再去找找“木”字旁的字。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的設置我都以幼兒爲主體地位,基本能達到活動所需要達到的目的。但我在組織的過程當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1、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幼兒在家裏收集更多的有關木的圖片。這樣也可以對木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

2、在整個活動的最後我沒有讓幼兒進行發散的思維,只是侷限在了我現有的、準備好的.一些材料上,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見與木有關的漢字,脫離圖片讓幼兒自由想象。

3、在提問時孩子給孩子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對字有一定的印象,說出許多有關木字的字,由於太受時間的限制,提問時太過於倉促了。也可以讓幼兒自己寫出木字旁的字,低估了幼兒的能力,沒有做到師幼互動。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2、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及思考能力。

3、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4、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紙筆、藍色臘光紙。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起幼兒興趣:

不着地,不騰空,高高一座樓,造在水當中。

2、談話引出課題:

(1)你見過什麼樣的小船?

(2)海龜爺爺過生日,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小船,你們想知道是什麼樣子的嗎?

3、欣賞故事《小船悠悠》。

4、提問:

(1)哪些小動物?

(2)它們做的什麼小船?

5、第二遍欣賞故事。

6、提問: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做什麼小船?

7、幼兒動手繪畫,貼在大圖畫紙上。

8、給作品取名字。

9、小朋友手拉手做小船出活動室。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圖片的不同排列順序,按線索進行合理創編故事。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驗創造性講述的快樂。

3、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4、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瞭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PPT課件、幼兒用的小圖片、插圖的卡

(2)人手一份繪畫紙、記號筆

2、經驗準備:理解故事《會遊動的小島》

活動過程:

1、圖片排序,講述新故事

(1)師:上次我們聽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會遊動的小島》,瞧,今天小鳥和小烏龜他們又發生了什麼新故事呢?(變換圖片順序)提問:這個新故事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呢?

(2)幼兒創編新故事。

2、重新排圖,創遍新故事

(1)要求:兩人合作把新排列的圖片插到故事板上,講述新故事。

(2)幼兒兩人合作創編新故事。

(3)邀請個別幼兒講述故事。

3、根據不同場景繪畫創編故事

(1)討論:在不同場景下,兩個好朋友在哪裏?可以做什麼事情?

(2)合作繪畫、創編新故事。

(3)請小組交流創編繪畫的新故事。

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排圖創編。

參考故事:會遊動的小島

一隻小鳥從湖上飛過,湖面很寬很寬,小鳥飛了很久很久。天黑了,下起雨來,小鳥飛不動了。忽然看見前面有個黑色的東西,像是一座小島。

小鳥落在小島上,它很累很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雨停了,天也亮了。小鳥醒來揉揉眼睛,咦!怎麼到了岸邊了呀?嗬,小鳥不是停在了小島上,而是停在了一隻大烏龜的背上。大烏龜就像是一座會遊動的小島,把小鳥送到了岸邊。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一開始我先出示襪子,先讓幼兒來配對,爲後面的活動做好鋪墊,幼兒對配襪子這個活動還是很感興趣的,而且基本上都能說出襪子的`一些明顯的特徵,都能找出相同的襪子,在操作活動中也一樣,幼兒對找相同的人物還是挺感興趣的,但在這次活動中游戲的成分有點少,應該多增加些遊戲,和趣味性,畢竟是小班的孩子,還是應該以遊戲爲主,讓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知識。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欣賞活動中感受與大自然的美,感受秋雨的神奇和大自然的變化,讓幼兒瞭解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動植物在秋季要準備過冬。

2、讓幼兒感受文章的意境美,畫面美,語言美。

3、讓幼兒能積極投入地欣賞文學作品,體驗欣賞的樂趣。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5、知道故事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活動前豐富幼兒關於秋天季節特徵的知識。

2、物質準備:《秋天的雨》課件,《秋天的雨》有聲讀物,配樂《秋日私語》

活動過程

(1)導入

1、猜謎語,教師集中幼兒注意力,引出主題。

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中看不見。

小朋友,現在是秋天了,那秋天下的雨是什麼雨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秋雨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下。

(2)基本部分:

1、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播放朗誦《秋天的雨》,讓幼兒初步感知作品。

2、欣賞第一,第二段,讓幼兒對秋雨有個更深的認識,重點引導幼兒說出文中出現的植物,顏色。

教師用幻燈片的形式讓幼兒觀察幻燈片上的畫面,並引導幼兒回答問題:"小朋友,你們都看到了什麼植物啊,這些植物都像什麼啊?你們在圖中都看到了什麼顏色啊?"

3、欣賞第三段,讓幼兒感受秋天的氣息。

小朋友,你們知道秋天有味道嗎?秋天的味道是什麼樣的?通話幻燈片形式,引導幼兒回答,回答時教師要儘量讓幼兒用完整的語句表述。

教師繼續引導幼兒:"秋天的雨很甜,很香,聞到這樣的香味,你們的小腳丫是不是被勾住了?你們平常都喜歡什麼樣的食物。若幼兒回答油炸食品類,教師要提醒幼兒少吃。

4、欣賞第四,第五段,引導幼兒感受動植物如何過冬,知道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小朋友,我們知道秋雨帶來了很多,那老師要告訴你們秋雨還是一個金色的小喇叭,那你們想想小喇叭會說什麼?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回答問題,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幼兒回答完後,提出問題:"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小動物和植物,它們是怎麼過冬的?"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句回答。

(3)總結:

小朋友喜歡秋天的雨嗎?在這個美麗的季節,你們快樂嗎?現在我們一起跟着音樂讀一遍。

活動延伸

1、讓幼兒繼續瞭解秋天的變化,瞭解四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讓幼兒瞭解動物過冬。

3、讓幼兒試着創編句子。

4、讓幼兒分組表演過冬的樣子,培養幼兒的表演能力。

活動反思

只有秋天的時候,你才知生命的季節已經悄悄遠遁,落葉之下,沙沙的風中,很難記起在春天的日子裏是如何萌發出希望的新綠。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孩子們放飛心靈最好的時刻,學生們耳聞、目睹、感受融合體驗的全過程。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三個環節:一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對秋天的切身感受;二是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教師伴讀,在多種讀中瞭解到了課文以秋雨爲線索,感受到課文語言美;三是通過品讀賞析中瞭解到了秋天的特點,從中感受到秋天繽紛的色彩,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對於剛剛從低年級升中段的學生來講,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採用初讀課文呢,讓學生思考討論: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段主要講什麼?引導學生了解,主要內容就是每段開頭的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雨的。學生在整體感知之後,隨機引導學生交談自己的親身體驗,如,現在正值秋天,秋雨綿綿,你感覺秋雨有什麼特點?學生感受不錯,孩子們可愛的小手像雨後春筍一樣,有的說像牛毛,有的說涼涼的,有的說打在臉上舒服……我做了總結,是啊,秋雨的特點是:清涼、溫柔。同時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心裏感受讀文,學生聲情並茂的讀起來,很認真,也很可愛。

其實,學習語文也是學生各種綜合能力不斷積累和提升的過程。二年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較膚淺,停留在表面現象,因此,本節課藉助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讓學生一邊讀文,一邊浮現景物的畫面,讀完課文後學生很快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告訴我你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嗎?學生說: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這一自然段語言也特別優美,在反覆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口頭仿寫比喻句,剛開始,學生表達的還不夠流暢,經過幾位同學的展示,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不同程度上對秋天的景色做了描寫,這樣既學懂了課文,又豐富語言的積累。

細心研讀通過一二自然段的,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方法有了收穫,還了解了總起句和分述,爲後面自然段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爲今後的寫作做好了鋪墊。爲了鞏固圍繞一箇中心把事情寫具體的方法,我當堂做了訓練:如,下課了,操場上課真熱鬧。讓學生補寫具體的內容,大部分學生寫得很不錯喲!

教學是一門藝術,演繹的好與不好,全取決於教師的引導。本節課有收穫,也有遺憾,學生沒有把自己的實際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因此,語文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去表達,今後一定要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