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合集十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合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合集十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圖形分家”的操作活動,繼續讓幼兒學習按圖形片的顏色或形狀或大小等特徵進行多次分類的方法。

2、 發展幼兒觀察比較、積極思維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用語言進行多維的命名。

三、活動準備:

教師:大轉盤一個,圖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兒:人手一份圖形操作材料。

四、活動過程:

(一)、初次嘗試遊戲“圖形寶寶分家”

1、 觀察分類材料:看看盤子裏有些什麼?(有許多圖形寶寶)

師: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來玩一個“分家家”的遊戲。

2、 交代遊戲名稱與規則:

師:圖形的家在哪裏?(處示盤子)分成幾家?(兩家)

師:分的時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寶寶放一家,等一會兒把老師給你的圖形寶寶分完,分好了取個名字記在心裏,待會兒告訴老師。

3、 幼兒操作“給圖形寶寶分家”。

4、 討論:你們是怎麼分的?

(請幾位幼兒走上來,師幫其操作結果貼出來)和他一樣的有沒有?

小結:分家家,可以根據圖形的顏色來分成兩家,可以根據形狀分成兩家,還可以根據大小分成兩家。你們還想再試一次嗎?

(二)、再次嘗試:

1、 要求:等一會兒分家家的時候要求不一樣了,再取兩個好聽的名字,要和現在的名字不一樣。

2、 幼兒操作提示:第一次怎麼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樣。

3、 討論:第一次怎麼分的,第二次怎麼分的?(請1-2名幼兒)

請幼兒和旁邊的幼兒相互講講自己分的結果。

(三)、提高嘗試:遊戲“大轉盤”

師:老師這裏還有很多好看的圖形。(

師分盤子)請你們用小眼睛看,誰的小眼睛亮?看看這些圖形一樣嗎?(不一樣),哪裏不一樣?(形狀、顏色、大小)

1、 師:老師要和你們玩大轉盤的遊戲,我們要和電視裏的叔叔阿姨一樣看標記拿獎品,轉盤上的針指向哪個圖形,就請你拿一個和它一樣的。我們先來試試:“快樂大轉盤,大家一起玩。”看看,請你拿什麼樣的圖形呀?(幼兒集體進行3-4次)

2、 進行比賽:看誰拿得又快又對?

3、 增加難度:看看這個轉盤和剛纔有什麼不一樣?(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舉在手裏

4、 比賽:四個人一個隊,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個隊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對,老師送你一朵小紅花。(還要幫隊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檢查一下,有沒有拿錯的.)反覆嘗試4-5遍。

五、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玩了圖形寶寶分家的遊戲和大轉盤的遊戲,你們還想玩嗎?(告訴幼兒以後再玩)。

評析:

活動過程中,教師思路清晰,很有條理,這對於一位新教師是難能可貴的。

第一個遊戲建議教師在材料的提供上應給幼兒再多幾份,讓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跡,同時便於幼兒比較後找出新的分類方法,也便於教師幫助幼兒總結歸納幾種不同的方法。

第二個遊戲“快樂大轉盤”,在幼兒對圖形一個特徵有明顯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及時取出另一圖形來比較,並提問“取這個行不行”?幫助幼兒發現圖形的二維特徵,這個手段用得好,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發現比直接引導孩子觀察第二種特徵更易於被幼兒接受。不過,建議第二個轉盤設計中作改進,因爲出現了“大小”這一第三維特徵,所以設計時應有意識地將有大小區別的同形狀的圖形放在一起,便於幼兒觀察、比較、獲得發現。此外,活動中,可在材料及提問方面多注重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背景

水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我就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注意創設操作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是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在嘗試活動中,瞭解水的特性。

2.能仔細觀察,樂於嘗試,懂得保護水。

(二)活動準備:

1.兩個金魚缸(一缸水內有一條金魚,一缸米內有塑料綵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組一份菊花精、白糖、鹽、沙、石子、紅豆。

2.人手一隻塑料小籃、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條毛巾。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導入課題

(1)出示一杯清水

師:瞧,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好朋友――水。它的祕密可多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水的祕密。

(2)幼兒猜猜水裏、米里有什麼。

師:小朋友看看這兩個金魚缸,一個缸內裝水,一個缸內裝米,你們知道水裏、米里都有些什麼東西嗎?

幼:有的說水裏有條金魚;有的說水裏有條金魚在游來游去。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有的說一看就知道;有的說透過水看到的。

師:看看米里有什麼?

幼:有的說只有米;有的說什麼也沒有;有的說看不出。

教師從米里拿出塑料綵球。

小結:水是無色透明的,能看見水裏的物體;米不透明,看不見裏面的。

(評:以探索祕密引出課題,萌發幼兒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並以具體形象的猜一猜活動,讓幼兒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兒進行嘗試操作。

(1)盛水活動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籃、請你們選一樣來盛水,看看會怎樣?

幼A:小容器裏的水跑到了盆裏。

幼B:籃子放到盆裏時籃子裏有水,拎起籃子水沒了。

幼C:塑料袋裏的水流到盆裏了,盛不住。

小結:水會流動。

(評:提供材料,幼兒在自己的嘗試操作中感知水會流動,教師及時肯定幼兒的結論,使幼兒有了成功的體驗,爲下一嘗試活動奠定了基礎。)

(2)溶解實驗

師:請小朋友從桌上的白糖、鹽、菊花精……中取幾樣東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輕輕攪拌,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水的顏色及實物在水中的變化。

建議幼兒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師:誰來告訴大家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

幼A:糖、鹽放在水中沒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攪一攪後沒有了,水變成了淡黃色,小石子還在水中。

幼C:糖、鹽、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沒了,水變顏色了,沙子、紅豆、石子都在水裏。

師:小朋友觀察得可真仔細。

小結:糖、鹽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見了,這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師: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說果珍,有的說阿華田,有的說味精,有的說化肥,有的說感冒沖劑。

(評:提供多種材料,引導幼兒嘗試操作,並引導幼兒自己觀察、比較,講述自己的'發現。既爲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體現,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義。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3、引導幼兒保護水

師:水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魚的家,看小金魚在清水中游得多歡呀。可我們經常在電視看到一些河水發黑、發臭,魚兒都死了,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怎樣保護水呢?

幼A:不把髒東西丟進河裏。

幼B:工廠裏污水不能放到河裏。

幼C:看到河裏有垃圾把它撈上來。

幼D:讓治污水的叔叔把水變乾淨。

師:小朋友的辦法可真多,好了,現在我們把剛纔水杯裏的水倒到水桶裏,可千萬不能亂倒呀。

(評:教師適當引導,使幼兒瞭解水污染的危害,激發幼兒保護水,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他們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賞着媽媽的笑臉、可愛的布娃娃、悠悠的藍天和五顏六色的玩具,這些都給孩子帶來了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再長大些,他們就帶着這架“眼睛攝像機”到公園、到動物園、到祖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去遊覽,更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導孩子去發現美、感受美。可是,有時眼睛還會帶給我們錯覺,如旋轉的理髮店標誌燈、變幻莫測的霓虹燈,吸引了一雙雙驚奇的眼睛,難道燈也在長個子、霓虹燈也會跑步、做遊戲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意在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感受、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感知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2.初步培養幼兒對錯覺遊戲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1.教具:①色彩鮮豔的花一束;②兩組圓形組合圖一幅;③花瓶圖片一張;④彩色轉筒一個。

2.幼兒錯覺遊戲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轉傘、陀螺、風車、扇子、硬幣、色盤、小鳥和籠子雙面轉片、動畫遊戲等。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指指點點”形式導入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指指點點”的遊戲吧!

師:“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兒隨指令馬上指點相應感官。

(評析:教師以輕鬆、愉快的“指指點點”遊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進入活動狀態。)

二、體會、瞭解眼睛的用途

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變出一束花,問:

1.我變出來的是什麼?你用什麼看到我變出來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還看到過什麼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東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動物園看見了大象;我在幼兒園看見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見了公共汽車;我在公園裏看到了許多的花、樹和草坪;我和爸爸、媽媽去旅遊看見了大海……

(評析: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神祕地變出一束色彩鮮豔的花來吸引幼兒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兒體會了解眼的作用並進行發散思維,擴展生活經驗,產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體驗。)

三、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錯覺現象

師:看見花兒紅的是眼睛,看見草兒綠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請你睜大眼睛仔細瞧,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1.觀察兩組圓,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初步體會錯覺。

①圖上有兩組圓,兩組圓中間的兩個圓是一樣大呢,還是一個大、一個小?

幼:左邊中心的圓大,右邊中心的圓小。

②將兩個中心圓重疊對比,是一個大一個小嗎?

幼:哦,原來兩個圓一樣大呀!

教師小結:由許多小圈圍繞着的中心圓看起來比較大,由許多大圈圍繞着的中心圓看起來比較小,通過對比得知,原來兩個中心圓是一樣大的。這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2.觀察花瓶圖案和彩色轉筒,進一步體會錯覺現象。

①出示花瓶圖案。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幼:一個藍色的花瓶、杯子、馬桶、檯燈……

師:如果只看黃顏色部分,你能發現什麼?

幼:哇!我看到了兩個對臉說話的小人兒。

教師小結:小朋友只看藍顏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檯燈、馬桶,只看黃顏色部分時,卻發現了兩個說話的小人兒,這也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②觀察彩色條紋的轉筒。

師:看一看轉筒上面有什麼?

幼:轉筒上有彩條……

教師正反兩個方向轉動轉筒,問:看看彩條有什麼變化?

幼:彩條一會向上跑,一會向下跑……

教師小結:對,老師轉動小筒的時候,小朋友看到花紋一會兒向上跑、一會兒向下跑,這也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評析:教師以詩一樣的語言總結眼睛看到的現象,並提出疑問: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適時出示兩組圓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兩個中心圓的大小,初步體會錯覺現象。接下來分別觀察花瓶圖案和轉動起來的彩條轉筒,進一步發現、體會錯覺現象,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操作探索慾望已被充分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試一試,難道眼睛真的會看錯嗎?爲下一環節的`操作探索做了極好的鋪墊。)

四、操作、探索,發現錯覺現象

師:眼睛變的魔術真有趣,這裏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請小朋友動手玩一玩、試一試,用小眼睛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1.教師逐一介紹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轉傘、硬幣、轉筒、魔扇、水果、動畫遊戲……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操作、探索。

2.請幼兒談談自己的發現。

師:小朋友玩得真開心,觀察也很仔細,現在大家一起來談談自己的新發現!

幼:我發現小鳥飛到了籠子裏;我發現小傘這樣轉,就變大了,那樣轉,就變小了;我使勁搓這兩個硬幣,發現變成三個硬幣了;這個陀螺上有紅色和黃色,可一轉起來就變成橘子的顏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了……

教師小結:小朋友發現的這些現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錯覺,也是眼睛變的魔術。

(評析: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發現錯覺現象。各式各樣的玩具爲幼兒所喜愛,孩子們興趣濃厚,探索慾望得到了充分滿足。孩子是天生的發現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的動兒創設了寬鬆的談話環境,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們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新發現,體驗錯覺遊戲的奇妙,共享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五、觀看錄像:生活中的錯覺現象

師: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錯覺現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分享一下吧!

師幼交流、分享,體會錯覺現象帶來的美妙感受。

結束語:生活中我們看到的許許多多錯覺現象,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還給我們的視覺帶來了美的感受。當你在周圍的生活中發現錯覺現象時,請及時告訴你身邊的人,讓他們也來和你一起欣賞、分享吧!

(評析:教師把幼兒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對常見的事物現象、變化規律產生興趣,使其用一雙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尋找,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點評

隨着《綱要》的進一步落實和實施,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日益凸顯。活動中教師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準確把握孩子們探究的方向,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爲孩子們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着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活動中幼兒能大膽操作遊戲材料,勇於探索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慾。

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探索操作遊戲材料時,個別幼兒有一定難度,如果採用小組合作形式會更有利於幼兒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遊戲帶來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初步瞭解路邊種樹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作用。

能出顏色、形態等方面感受行道樹的美,並嘗試用線條、花紋、顏色來表現行道樹。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馬路邊的樹”組圖;“行道樹的作用”圖片。

材料準備:畫紙、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等。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馬路邊的樹”,引導幼兒從顏色、形態等方面感受行道樹的美。

——你喜歡圖中的哪些樹?

——它們都長得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這些樹都種在什麼地方?

小結:這些種在路邊的樹,叫行道樹。它們的形態不一樣,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直直的、有的彎彎的,有的樹冠像一把傘,有的'樹冠像一顆球;它們的樹葉顏色和形狀也不一樣,有的樹葉黃、有的樹葉綠,有的樹葉細細長長的,有的樹葉胖胖圓圓的……

出示圖片“行道樹的作用”,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路邊種樹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作用。

1.幼兒自由交流馬路邊種樹的作用。

——爲什麼馬路邊要種樹?

2.出示圖片“行道樹的作用”,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路邊種樹的作用。

——這兩幅圖的路面上有什麼不同?

——你喜歡住在哪一幅圖的環境裏?

——如果你走在空氣灰濛濛的路上,有什麼感覺?

——爲什麼路邊種了樹的這幅圖裏空氣不會灰濛濛的呢?

小結:行道樹可以美化環境、吸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讓空氣更新鮮;可以遮陰和消除噪音等,走在樹下更涼快,住在馬路邊的人不會感到很吵,讓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還可以讓開車的人看清道路的方向,行車更安全。

發放繪畫材料,鼓勵幼兒繪畫“長長的行道樹”。

1.鼓勵幼兒大膽運用線條表現樹的外形特徵,畫出對行道樹美的理解。

2.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繪畫時突出行道樹的色彩和形態,嘗試多種畫法。(點彩畫、水彩畫、線描畫等)

3.展示全班幼兒的作品,進行分享、交流,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畫。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請家長帶幼兒觀察馬路邊的各種樹木,並用相機記錄看到的街樹,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發現帶"蟲"偏旁的含義。

對書中帶"蟲"偏旁的字感興趣。

感受故事主人公熱愛生活的態度。

活動準備: 故事:《蝙蝠先生的花園》。

請幼兒畫出常見昆蟲的小圖。

對開紙一張。

帶"蟲"旁的字卡:蝙蝠、蝴蝶、蜜蜂、蚱蜢、螢火蟲、螳螂、蟋蟀、蜘蛛……

活動過程: 與幼兒一起欣賞故事。按故事清潔發展的順序提出問題,並隨着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帶"蟲"偏旁的字。

--春天的時候,花園裏有哪些昆蟲?小蜜蜂爲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夏天的時候,花園裏有哪些昆蟲?螢火蟲爲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秋天的時候,花園裏有哪些昆蟲?蟋蟀爲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冬天的時候,花園裏有哪些昆蟲?蜘蛛爲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你喜歡蝙蝠先生嗎?爲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分析這些字都有什麼共同的地方,爲什麼?

請幼兒想一想,還有哪些字可能帶有"蟲"字旁。教師邊在紙上記錄幼兒回答,邊將幼兒畫的與文字對應的小圖貼在旁邊,製作"蟲蟲字報"。

請幼兒說說有"蟲"字旁的含義("蟲"字旁的漢字一般都代表昆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體、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滾動速度。

2、嘗試用記錄表的方式表現實驗的結果,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資源準備教師演示包:(1)實物:能滾動的物體,高矮不一的斜坡兩個。(2)記錄活動表格

(一)幼兒資源包:(1)實物(各種能滾動的物體,高矮不一的斜坡兩個。)(2)記錄活動表格

(二)親子活動包:(1)提供三種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帶絨布的斜坡)(3)記錄活動表格

(三)自行準備:(1)課桌。(2)示頻儀、電源插座。(3)黑板。

2、經驗準備教師:需要了解斜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幼兒:幼兒收集各種能滾動的物體,會填寫簡單的表格。

3、環境準備在科學區準備各種各樣的能滾動的物體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科學詞彙斜坡:

就是一個斜的面。

方法詞彙觀察:

觀察滾動的物體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動中讓幼兒把能滾動的物體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滾動。

記錄:記錄不同高度的坡度物體滾的快慢。

活動建議

1、導入活動實物導入:讓幼兒觀察斜坡,說說斜坡像什麼?

2、問題引導讓幼兒說說小球等一些可以滾動的東西放在斜坡上,輕輕地把手鬆開,它們會怎麼樣;再出示另一個斜坡,請幼兒觀察比較兩個斜坡有什麼不同;如果把兩個一樣的玩具分別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時滑下來,誰會跑的快一些。

3、幼兒作業先猜想,並將猜想的結果用"√"表示在"我猜想"這一欄裏。

我猜想哪個滾的快先讓幼兒想一想,猜一猜物體從哪個斜坡上滾下來快,然後讓幼兒自己去試一試,然後把自己把自己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內。

最後利用滾的快現象,進行滑坡比賽。

4、過程關注。

在幼兒進行比賽時,教師要關注幼兒是否選擇兩個一樣的物體;操作時是否同時放手;提醒幼兒滑坡比賽時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師小結。

這次遊戲活動讓我們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體從上面滾下來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這個斜坡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多的幫助。如搬運工人從上面往下面搬東西時就可以用這個斜披幫忙,可以減少很多的力氣。

6、活動延伸

(1)區域延伸在科學區提供多種滾動的物體:感知不同的物體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滾動的快慢,並記錄於下表。

(2)家庭親子活動延伸提供能滾動的物體;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絨布)。與父母一起觀察比較同種物體在三種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滾動的快慢。並作記錄。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綱要》中提出,“美術教育教學目標的定位,應淡化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把幼兒的個性、創造力、表現力、審美情趣等非美術技能目標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鑑於美術活動的可操作性、教學效果的可視性、外顯性等特徵,我們很容易把握美術教學活動的知識性目標,卻又容易輕視甚至忽略幼兒的情感情緒、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審美能力等潛在的情感目標。本次中班繪畫《可愛的小雞》教學活動中,我們嘗試以小雞爲主題,以多種形式、從多種角度引導幼兒創造性表現小雞的動態性畫面,力求在繪畫教學中處理好“技能學習”與“創意表現”的關係。我們嘗試做了三個方面努力:即觀察在前,豐富表象;局部示範,學習方法;創意表現、提升美感。

活動目標:

1.觀察瞭解小雞的體態特徵

2.嘗試用圓形和線條的組合來表現小雞的不同姿態。

3.嘗試設計、佈局畫面,大膽添畫背景。

活動準備:

1.小雞實物圖PPT課件。

2.畫好剪下的不同形態的小雞圓圓形象3個。

3.綠色A4紙、記號筆、炫彩棒(紅、黃、綠色炫彩棒人手一份,其他彩色炫彩棒一組一份)。

4.展示作品的“相框”若干。

活動過程:

1.播放課件導入:人情感受,激發興趣

師:草地上真熱鬧,看看,誰來了?它們在幹什麼呢?

2.展示PPT,觀察瞭解小雞的外形特徵

感知小雞不同的動作與身體部位所表現出的不同的位置關係。

(1)感知側面的小雞姿態。以聚光燈效果欣賞課件圖一:(小雞面對面,說悄悄話)

師:這是小雞毛毛,它長什麼樣呀?(引導幼兒講述小雞的外形特徵,主要理清小雞頭、身體的輪廓特徵,一起點數出兩隻腳有四根腳趾等)

師:毛毛怎麼只有一隻眼睛、一個翅膀呢?(因爲小雞的側面對着我們)我們給她拍個側面照片吧!

教師與幼兒一起邊小結邊範畫: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身體,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彎彎的翅膀,撐地的雙腳。

師:圓圓來找毛毛一起玩啦!它們好像在幹什麼?(說悄悄話)你從哪看出來的?拿起照相機,咔嚓一下拍下來!

(畫外音1:幼兒學習技能的內驅力來自於在學習內容吸引下產生的自我表現欲。此環節中,老師是美的發現者、引導者,在“聊天式”交流中自然引發幼兒觀察、感知、表達的強烈願望。)

(2)感知小雞的活動。以聚光燈效果欣賞PPT圖

二:(小雞低頭,一起吃蟲子)

師:咦,圓圓和毛毛又在幹什麼呢?(吃蟲子!)

師:讓我們一起學着毛毛和圓圓吃蟲子噦!這邊找找小蟲子,那邊找找小蟲子,這兒蟲子好多,我們一起來分享!(教師帶領幼兒模仿小雞吃蟲的樣子,幫助幼兒更好地體會小雞低着頭、身體在上吃蟲子的體態特徵)

師:小雞是怎麼吃蟲子的?

幼:模仿小雞動作,比較、觀察頭在下,眼睛在兩邊,嘴巴在最下面,身體在上面)

師:引導幼兒總結,並進行範畫:毛毛吃蟲頭朝下,胖胖的身體到頭頂上,小小眼睛看仔細,尖尖嘴巴捉蟲吃,還有呢,對了翅膀和腳兒別忘記。(師幼互動,以問答形式總結)

運用白板隱藏顯示功能展示成品圓圓,比較觀察毛毛與小雞吃蟲的樣子,面對面,捉蟲吃!師:

圓圓快過來,我們一起吃蟲子。兩個好朋友面對面吃蟲子,多有趣!

師:拿起照相機,咔嚓一下拍下來!

(3)感知背面的小雞姿態。以聚光燈效果欣賞課件圖三,(小雞吃飽了,放聲把歌唱)

師:肚子吃飽了,毛毛在幹什麼呢?毛毛唱歌什麼樣?(以白板隱藏顯示功能及時展示小雞毛毛唱歌的圖片。)

師:猜猜看,她會把歌唱給誰聽呢?繼續以白板隱藏顯示功能展示小雞圓圓。

師:圓圓也來唱歌了,他唱歌時又是什麼樣?(頭擡得高高,嘴巴翹得高高)翅膀呢?(都張開來了)

師:愛唱歌的小夥伴,拿起照相機,咔嚓一下拍下來!

(畫外音2:如何讓幼兒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用圓形和線條組合描畫小雞,創造性地表現小雞側面、背面的不同姿態,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之一。活動中,我們遵循“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注意營造教學情境,爲幼兒創設創造性的學習環境。重視幼兒的觀察、發現、想象……,把幼兒對“小雞”的已有經驗、現有經驗,積累放在一個開放、動態的系統中。如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幅圖片,作爲實物圖供幼兒欣賞。“小雞面對面,說悄悄話”的實物圖,藉助拋出的問題“毛毛怎麼只有一隻眼睛一個翅膀”?幫助幼兒初步感受小雞正、側面站位時的不同姿態;選擇了“吃蟲”、“唱歌”2個典型的動態性場景,引導幼兒進行比較、觀察,其中“模仿小雞捉蟲吃”既遵循了動靜交替原則,又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到了小雞吃蟲時頭和身體的位置變化(頭在下,身體在上),爲幼兒的創造性繪畫作很好鋪墊。

在幼兒充分觀察、感知的基礎上,我們再借助局部示範策略,幫助幼兒學習用淺顯的繪畫技能來表現小雞動態。圖形和線條組合是描畫小雞不同姿態的.最佳拍檔,其中“小雞說悄悄話”,重在幫助幼兒感受側面小雞面對面、嘴碰嘴的體態特徵;“小雞捉蟲”,重在幫助幼兒體驗、感受小雞吃蟲頭朝下,嘴朝下,身在上的身體姿態的變化;“小雞唱歌”,重在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感受身體姿態的變化,即仰頭時頭在上、嘴朝上、身在下。以看看、動動、變變等有趣的方法來增強動感,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畫面中小雞的空間位置、姿態變化所帶來的趣味性場景,在情境性的變換中啓迪幼兒的創造性意識。

3.大膽嘗試作品設計、交流設計意圖

以放大鏡效果與幼兒簡單梳理教師的範畫作品。

師:今天,我給小雞拍了三張照。看,有拍到小雞面對面,說說悄悄話的;有拍到小雞低下頭一起吃蟲子的;還有拍到了小雞吃飽了,放聲把歌唱的!師:你們也想來給小雞們拍照嗎?請你先想一想,你會拍小雞在幹什麼呢?

幼:自由講述“想拍小雞在幹什麼?”(可以自己想一一想,也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請幼兒介紹自己的設計意圖,注意畫面動態性的引導:如散步、找蟲、吃蟲、唱歌、遊戲……)

師:誰願意來介紹?

師:好,快快把可愛的小雞們拍下來吧!

4.幼兒創意作畫,教師巡迴觀察,適當幫扶、指導。

播放優美輕鬆的音樂,幼兒作畫,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教師關注點:關注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合理擺放小雞頭和身體的位置;個別提醒幼兒確定好小雞頭和身體的比例,知道頭和身體要連在一起,腳要穩穩地支持身體。

(提示語參考:1.小雞的頭圓圓的,身體可是胖胖的!2.我們可以給小雞多找幾個好朋友。

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大膽發揮想象,豐富畫面,如添畫太陽、小草、小花、毛毛蟲等。在孩子作畫的過程中,可繼續關注以上要求的落實情況,加強個別輔導。)

(待一部分幼兒畫完1—2只小雞時。)

師:“想想小雞在哪裏做這些有趣的活動呢?”“照片中如果有綠綠的青草、可愛的毛毛蟲,一定會顯得更熱鬧的!”

(提示語參考:1.要記得先給小雞穿好衣服,嘴巴塗上好看的顏色後,再畫上青青的草地、可愛的毛毛蟲!2.小草可以這兒長一片,那兒長一片。3.有了毛毛蟲,小雞就不會餓肚子了!……最後,請把拍到的照片送到相框裏來。

(畫外音3:本環節突出方法習得的創意表現。幼兒有了之前充分觀察、感受之後,繪畫的創造性被大大調動了起來。畫面中的小雞動態十足:有排好隊一起低頭吃蟲子的;有小雞面對面搶蟲吃的;有小雞翻跟斗的,繪畫能力強的幼兒還巧妙畫出了頭和身體的位置,畫面充滿了童趣感,有的幼兒還大膽添畫上了太陽、草地,草叢中顯眼的毛毛蟲,整個畫面佈局合理、充滿了生氣……)

5.展示作品、評價作品

(1)將幼兒的作品集體展示在前面展板上,變成一本“大影集”。

(2)提問:瞧,給小雞拍的照片都裝在相框裏了,快來找一找,你喜歡的小雞在哪裏?它們在於什麼呢?(如它們的頭靠在一起,在吃蟲子呢!它們排好了隊,一起齊刷刷地看着前面,一個跟一個散步去了;她把頭擡得老高,正在大聲唱着歌呢!……)

師:這張照片我喜歡,是誰拍的呀?你拍的小雞在幹什麼?這張照片也不錯,是誰的作品呀?你拍的小雞又在幹什麼呢?

(3)小結:今天,小朋友拍得照片可真出色,小雞們玩得真開心呀!(根據幼兒作品評價來說)好,讓我們也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4)播放課件裏的音樂,教師帶領幼兒離開活動場地,結束活動。

(畫外音4:鑑於中班幼兒的審美能力及評價水平,我們有意識引導幼兒將自評、互評結合起來,力求使他們成爲積極的評價主體。以此來了解幼兒豐富的內心世界,提高他們的觀賞、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評價中,我們也多以鼓勵、賞識爲主,積極去發現幼兒的長處和進步之處,幫助他們獲得愉悅的成功體驗。最後環節中將幼兒的作品以“大影集”形式展現,在淺色畫紙、深色底板的烘托下,更顯出幼兒作品的稚拙美!成了活動的又一亮點。)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讓幼兒感知沙子的特性,比較幹沙與溼沙的不同,學習用沙土造型,充分享受玩沙的樂趣。

準備

小鏟、小桶、篩子、模子、水等。

過程

活動(一) 幹沙遊戲

1、讓幼兒在沙地裏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腳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鏟子、小桶、篩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師啓發幼兒: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麼感覺?

用腳踩過幹沙子後,看看留下的腳印什麼樣?

用手捏一把幹沙子,試試能不能捏成一個球?

用鏟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試一試能不能成功?

用篩子篩過的`沙子什麼樣?摸一摸這些沙子有什麼感覺?

2、模仿遊戲:讓幼兒在沙池裏或沙灘上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如烏龜、螃蟹爬,小兔跳等。

活動(二) 溼沙遊戲

1、在沙箱或沙池中噴灑適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讓幼兒自由地玩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

用腳踩一踩,看看溼沙子上留下的腳印什麼樣?

用手捏一捏,試試溼沙子能捏成球嗎?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溼沙子能變成什麼樣?

用篩子篩一篩,仔細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畫畫、按手印、按各種圖型印,比一比,誰的圖案最美?

用溼沙子築長城、建城堡……比一比誰建的最牢固?誰造的最有趣?

2、討論:幹沙子與溼沙子有什麼不同?

活動(三) 小實驗

在玻璃杯中放些幹沙子,然後往杯子裏倒水。讓幼兒觀察杯子裏出現了什麼現象。(沙子裏會冒出小泡泡,說明裏面有空氣。)將杯子放到窗臺上,過一會再觀察,看看杯子裏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漏斗上鋪一塊紗布,將杯子裏的沙子倒入漏斗,觀察出現了什麼現象?

建議

活動(一)和(二)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應創造條件,擴展以上活動內容。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思路: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有的小朋友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因此瓶子發出的聲音較大,而有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有個小朋友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瓶中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與所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黃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麼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麼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麼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麼。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麼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後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麼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