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範文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1K 次

“被人們讚揚並認爲成功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範文

是的,塵世間所有世間之人都追求着金錢,榮譽,地位,認定獲得它們即爲成功。然而,生活這本大書千變萬化,何曾有固定的形式?平凡而普通的人把生活寫成一本小說;然而,我們也能像梭羅一樣,把生活寫成一首首音韻和諧的小詩,或是一篇篇筆調優美的散文。

社會制度在發展,但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的影響。曾經,人與大地那麼親近,曾經,人多麼自由自在。我們裹着朝陽的光芒出門種作,披着落日的殘霞回家休息。自我是多麼完整,生活是多麼隨性。但是,文明的進步帶來了效率的要求。人們對各方面的要求都比以往都要要更多,且更迫切,而爲滿足這些要求,人們必須組建出一臺效率極高的機器——社會,每個人都要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醫生專門負責醫治病人,機械工專門負責組裝各種機械……這樣一來,人就被零件化了,人硬生生整了一個個器官,來組成一個巨大的人——社會。文明的效率,由於分工,的確提高了,但人還是原來完整的人嗎?

這,對於梭羅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處於社會之中,就必須接受“零件化”。所以,便只好悄悄走到一片可以與社會分離的地方,一個人,處於別人不依靠我生存,我也不依靠別人生存的狀態生存。而這片安置着心靈的寧靜,整個人,自裏到外自人格至雙手之獨立與完整的神聖土地,梭羅選擇了瓦爾登湖。

爲了人的獨立與完整來,只是順道欣賞自然,可《瓦爾登湖》中依花大量筆墨來寫自然之景,筆調同樣都十分清麗,營造出朦朧而高遠的意境,具有很濃的浪漫色彩。爲何?只因自然能使人忘卻紅塵中的紛紛擾擾,遇見最最純粹的“我”,認識到世界只是折射到自己意志中的表象。雖說意志與表象同爲世界的兩面,但畢竟表象是通過意志纔到達我們主體的。如果天天疲於奔命,總是看着人情百態,只會忘記自己的神聖,終日浮於表象之上;如果日日辛勞,忙着逐名逐利,便會失去人性中最高潔的品性,使對自身意志的感知漸漸麻木。

我們其實可以拿梭羅與陶淵明作個對比。陶淵明是因看不慣世道黑暗,“不爲五斗米折腰”而隱居不仕,他最直接的目的是迴歸田園,迴歸自然;但我們從他的《桃花源記》仍能看出,他於社會的理想。梭羅則是爲保全自己爲一個完整的人而來到瓦爾登湖,他從未有過隱居江湖之中,寄情山水之間的想法,他也未曾對社會有過理想。二者首先於社會的看待姿態有很大不同,陶淵明爲社會之暗逼迫而出世,但自始至終未忘記人民之疾苦,自始至終未放棄對理想社會之追求,於社會情結頗深;而梭羅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意識,自我的完整,偏重於“我”。肯定會有人說,梭羅過於自我,未免會有自私自利之嫌。這觀點我不妄加以評判,但我還是喜歡梭羅,喜歡他的隨性,喜歡他對人的完整性的追求。

畢竟,若我們只是社會中一個個小小的零件,我們如何仰望那黑色夜空與那點綴其間的點點繁星,如何爲之深遂,沉寂而心癡如醉,如何以之洗盡我們沾染紅塵的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