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書心得(精華15篇)

論語讀書心得(精華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心得(精華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裏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裏講的,我必須要化爲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爲目標,努力改正,成爲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2

向來喜歡看百家講壇,而且更喜歡聽於丹老師的講座,是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那樣的震憾人的心靈,每次閱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都會有很多的收穫與啓迪,敬佩她的聰明與睿智,以及她看問題的獨到見解之處。

于丹教授說,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論語》告訴我們,爲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當所有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裏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來詮釋論語中難以理解的道理,並結合實際生活幫助人們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使人們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尤爲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較,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境遇,別人爲什麼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卻爲什麼總是默默無聞,總在羨慕、嫉妒別人的日子裏生活,於是埋怨、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鬱鬱寡歡。其實他沒看到別人的付出,很多時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師在論語中所說的豁達開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態想一想,別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對應的付出,當然,這個付出有種種。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別人的擁有,羨慕別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貴,這是不聰明之舉,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個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論語讀書心得3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如何使自己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呢?《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用簡單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個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滿懷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爲,但在現實中往往事與願違。要使自己的理想變爲現實,工作並快樂着,必須有良好的工作心態和自信心。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擔,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心態,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抱怨工作的勞動強度、收入的不公,產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理,從而喪失工作的信心,偏離人生的目標方向。

快樂工作,不能僅僅把工作視爲謀生的.手段,而要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當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來做。這樣纔會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悅。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讓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爲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爲自己工作!在競爭激烈的現實面前,應調整好與同事,取長補短。當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樂工作的同時,更要快樂的學習,學習是爲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社會中、工作中學習,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學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績和收益。人人都要面臨新時代、新發展、新變化、新要求、新環境和新崗位,必須堅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高效工作。向領導、同事、老師及身邊的人學習,要認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當你學到的東西越多,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就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讓我們一起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去工作、學習,使自己使他人都成爲快樂和幸福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4

進入讀書會大概有一年多了,讀書之旅如其坎坷,輪到我所主講的篇目時,讀書會的各位成員也只能在這片雲課堂上齊聚一堂了。無奈現實中疫情肆虐,回顧之前所度過的課堂,就讓我來講述一下我的收穫吧!

剛開始星期五下午的小課堂,會有些許睏倦,但是團團圍坐的大家,和未曾讀過的千古金句難免使人感到新奇,勾起了不少求知慾。每個星期五的圍坐一堂總讓人感到有些溫馨,下午三點的暖陽射進教室,打開了這片知識殿堂。

起初,我以爲《論語》讀書會只是爲了讀懂裏面的話語,讀懂古人的思想,不過後來我漸漸發現,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讀通讀懂,而是要把所學到的知識滲透於生活中,運用到生活裏去,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斷地改善自己,這才叫真正的收穫。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幫助我改掉了那個平日性格暴躁的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以哉!”告訴我不該虛度光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教導我知錯能改……

輪到我做主講時,因爲篇目最長,也爲此準備了不少時間,但是太過緊張,反覆修改措辭甚至口誤,有些知識點並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在準備過程中,爲了理解一篇對話,還要花費時間查詢歷史,明白一些複雜的字詞。但就是因爲有了這些準備工作,我才真正理解了孔夫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主講人的不易,才發覺了《論語》中流出的濃厚的歷史墨香。

很榮幸能加入這次的《論語》讀書會,我的收穫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這次的參與讓我嘗試了許多以前不敢觸碰的東西,讓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也讓我有機會走進那個我們遙不可及的歷史百家,更是上了一堂沉重的人生哲思課。

論語讀書心得5

我讀了孔子的《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名言後,有了新的感受。我認爲,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別人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

許多人能成爲我的老師,因爲他們的專業各有所長,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韓愈《師說》中說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的人語文比我強,我便應向他學習語文。有的人體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學習體育。即使是年齡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長處。比如說我的表弟,雖然數學比不上我,但他的.圍棋經過了兩年的專業訓練後,下得很好,小小年紀已是“三級”小棋手!這個寒假,我便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裏,虛心向他學習圍棋。他之所以圍棋下得好,是因爲他對圍棋下的苦功多,也應了那句“術業有專攻”。

而我們要向年長的學習是因爲,年長的人經過了許多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懂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前段時間我做奧數做煩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當我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張廣厚小學時候數學很差,連中學都差點進不了,但他沒有看氣餒,專攻數學,竟成爲世界聞名的大數學家。他的恆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學的嗎?我便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奧數學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一定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知識;虛心學習做人的道理。

論語讀書心得6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爲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纔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爲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爲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爲作爲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爲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爲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讀書心得7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座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以這種樸素而溫和的生活態度影響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着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着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麼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麼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8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爲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爲君子誰爲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爲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爲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爲“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它決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着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論語讀書心得9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論述,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夫子即孔子,夫子的文章暨有文字的書籍,夫子的言性與天道暨無字之書了。對無字之書,只有用“心”去解讀,去領會了。

有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叫輪扁。一天,他看到齊桓公在讀書,於是他問齊桓公看的什麼書,都寫的什麼?齊桓公告訴輪扁,是聖人講道理的書。輪扁又問,這些聖人還活着嗎?齊桓公說都死了。輪扁說那就是聖人留下的糟粕了。齊桓公讓輪扁拿出合理的解釋。輪扁以做車輪爲例,所有工匠都能講出相同的製作車輪的技巧,但誰都沒有他做的好。每次製作,輪扁都是憑心的感覺去做。做他們這一行的,那些不可言傳的`訣竅,會隨着他們的死亡而離去。聖人心中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也會隨着聖人的死亡而死去,留下的只是膚淺粗略的東西。

姑且不去評論輪扁所謂的糟粕論,意中認爲輪扁的話是符合現實的,也是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毋庸置喙,世界上不可言傳的事物很多,就如所說的無字書,就不是通過傳授可以得到的。要想有所感悟,首先要通過老師傳授有字書本的知識後,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有了自己的見解和理解能力,進而纔有對社會的領悟和體會,並逐步達到能夠解讀無字書籍的程度。

之所以寫下如此感悟,是因爲此前意中一直抱怨自己的寫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些自己領悟很深的觀點、看法寫出來。對照“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及輪扁的話,意中感悟尤深:連聖人都無法把自己對性與天道的感悟描述清楚明白,讓後人一目瞭然,何況意中?遂釋然。

論語讀書心得10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得到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沒有好好看,一直擱在書架上,直到前一陣子我一時興起,隨手拿來翻了幾頁,我就被于丹深入淺出的解讀給吸引住了。所以,接下來我便一口氣將他讀完,不敢說讀完後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論語》是我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在後來又陸陸續續學習一點,但是學得也不是很齊全,因爲處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都難以靜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師卻做到了,她藉助自己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閱歷,又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圍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較全面的向我們詮釋了論語中那些簡單而又千古恆常的真理。

這些解讀可以說是爲我們提供了經典的快餐,在這些易於消化的經典解讀中,于丹教授講解的仁愛之道也使我啓發很大:仁愛是做人根本。仁愛講求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寬則得衆,你對別人寬和,會換來世界給你的一個回饋。于丹在書中寫道: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的教學的態度。這讓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對一羣天真而頑皮得孩子,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當他們的表現令我失望時,我總是責怪他們,用強硬的語氣壓制他們,學生也許是口服心不服,也許對我是畏大於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強迫別人去幹。

那麼,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呢,希望老師怎樣和自己交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也符合當今提倡的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讓學生徜徉在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中,讓學生適應這種關係,喜愛這種關係,並將這種關係延伸到他的處世之道,這也不正是我們應該教授給我們孩子的嗎?

我們讀一本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雖說于丹這本書在網絡上有頗多爭議,但我還是想成爲其追捧一族,畢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于丹的《論語》心得對我是一種引領,它使我更用心的去體驗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論語讀書心得11

五年級,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作文。比如要寫珍惜的句子時,我了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腦海裏。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孝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爲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教導:百善孝爲先,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與動物有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他小小年紀在寒冷的冬天裏,爲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普通的,其實包含着黃香對父親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是立身。孔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可謂孝矣。”這句話了子女在父母生前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的遺志,這纔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孔子讚揚的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地震撼着心靈,我不禁了的平時的所作所爲,與古人比,我差遠了。我還到贍養父母的年齡,我在精神上也孝順父母。我耍性子,一點小和頂嘴。學了《論語》後,我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的也。父母都說我變乖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論語讀書心得12

時光飄啊飄啊,它把我帶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來到坦坦教育國學課堂,每一位同學的書桌上都放着一本書—《論語》。

我開始學《論語》了!初學時,我一頭霧水,根本聽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師在嘰哩呱啦的講些什麼?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明白了《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智慧,《論語》也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儒家把《論語》《中庸》《孟子》和《大學》合稱爲四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的世界,聽聽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吧!

《論語》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醜,一頭烏黑的頭髮披在肩上,兩隻如同鈴鐺一樣大的眼睛看着每個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蘋果相比了,但最有特點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還認爲他在扮演小丑。

雖然孔子的外貌一點也不帥氣,但他的知識可淵博了。他的經典語錄都被他的弟子們整理並流傳了下來,但有一些話卻被人們誤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被一直誤解成了父母在,兒女不能出去,必須要待在家裏,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確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門,如果非遠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樣,堂堂正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還有區別君子和小人爲人處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講求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地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從附和而不是和諧。君子可以廣交朋友,但絕不會交讓自己去幹壞事的那種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問了問他爲什麼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說想和我一起玩“藍鯨”,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於是我溫和地對他說:“謝謝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見。”

又比如說期中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的話告訴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當別人誇我考得好時,我謙虛地對他說:“英語還考得不夠好,語文也是,請讓我冷靜一會兒。”

《論語》教會了我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蕩,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一定要誠實,要懷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爲一名軍人,首先一定要做到愛國有道。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要堅持誦讀《論語》,每天練習《論語》中的智慧,更加勤奮努力。

論語讀書心得13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養,在學問上要立志好好研究。“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夠,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爲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纔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道德修養—“才”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合格,而“德”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可靠。作爲教師的我們道德觀念、道德標準、道德品質,對學生有直接教育和影響作用。作爲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教師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長。

讀書學習,作爲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因爲想要將學生教好的,我們就要努力讓自己的大腦做一個小型的電腦,將學生需要的知識隨時提取出來。這些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書中汲取。我們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才能塑造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才能夠成爲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知錯即改——作爲一名老師,雖然我們都在努力的去關愛、尊重每個學生,可有時犯錯真的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省,採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激發起他們的的學習熱情,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論語讀書心得1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論語有感於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句,我們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很多時候我們會思考,疑惑甚至苦悶,會用各種方式去排解這些苦惱煩悶,但往往適得其反,卻不知學纔是真正解決各種問題的.正確方法。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學習他方的經驗,瞭解人世間不同人的經歷,慢慢的你就會感到你突破了一層層迷霧,發現一個新自我的誕生,人們總是在不斷突破自我中成長的!而學習就是我們從此岸渡到彼岸的橋樑。

論語讀書心得15

暑假裏,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髮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爲“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並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裏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說:“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說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說:“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後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說:“《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說:“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爲之賊。”這句話被後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於是對一個小夥子說:“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夥子小聲地說:“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着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裏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