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論語讀書心得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書心得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擔心自己不夠了解別人。

孔子爲何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呢,爲何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我呢?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好像和孔子這句話是截然相反的,總是千方百計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希望擁有更多的粉絲,希望獲得更多的名聲、地位、財富等等,這不是我們很多人所執着追求的嗎?爲何孔子卻背道而馳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孔夫子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個世界上最瞭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見兩個人在吵架,你先聽了一個人的訴苦,只要你不聽另一個人的說辭,你一定會更同情訴苦的那個人。

在我們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時,都要記得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來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好,更強大,你一定要學會去了解別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你。

“患不知人也”,要擔心自己沒有了解別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進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應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違背自己原則地情況下充分地予以對方尊重與理解。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別人,而不是閉塞在自己的空間裏。我們不應該總是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所持的想法和觀點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這是正常的。當然,“知人”也並非完全就忽視了“自我”。當你通過了解別人的優點後,加以學習,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嗎?當你瞭解別人的缺點後,對照自己有沒有這一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引以爲戒,也未嘗不可啊!這也是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過了解別人,你不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你還能夠聽到遠方的聲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與此同時,願意去了解別人是一種能力,在生活中,也會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會發現,只要你願意探出充滿善意的腦袋,就會有人與你揮一揮手,讓你看到更寬廣的路。

面對不瞭解我們的人,願我們可以不憤怒,不怨恨,收起眼淚和委屈,不必急着去解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實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歡的事,保持正確的方向,開心坦蕩。

論語讀書心得2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書心得3

媽媽給我報了坦坦國學班,就這樣,我開始讀《論語》了。《論語》十分有趣,裏邊有很多關於孔子說過的名言警句,比如教我們如何學習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關於治學方法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論語》讓我體驗到了教學相長的快樂。

我最喜歡這句話:“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這裏的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是指:“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如果你想做君子,那就要尊五美,屏四惡。

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見了一位老奶奶,她看見了一個大哥哥坐的位置,大聲罵:“起來,讓開,我要坐。”那位大哥哥看上去身體很弱,很累的樣子,那個老奶奶卻堅持要他讓座,大家都說:“你不能倚老賣老呀!”我想起了孔子的話:“老而不死,爲之賊。”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道德品行不好的人從小不懂禮儀,長大無所作爲,老了還要禍害社會。

《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子。他很謙虛,從不跟人比較。比如,孔子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了陽貨,陽貨對孔子說:“不如我們來比一比看誰家更有錢吧!”孔子心想:“我若跟別人比,這樣就違反了天命,就不是一個君子了!”,於是他嚴肅地說:“我不會跟你比的。”陽貨很生氣地嘲笑孔子家窮,孔子卻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慧。”說完便走了。

以前,他的弟子很少,後來,他的弟子越來越多,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我很喜歡聰明的子貢,他十分的尊敬師長。子貢看見孔子,很尊敬地向孔子鞠躬並問好,還經常向孔子請教許多關於如何成爲正人君子等方面的問題,孔子也非常喜歡子貢,教他各種各樣的道理。孔子去世後,子貢就在他的墓地旁住了三年,子貢去世後,還囑咐後人將自己的墓地和孔子挨在一起。

我也喜歡《論語》中講到的第一學霸顏回。顏回家中貧窮,但從不放棄學習。每天晚上顏回都堅持讀書,勤奮好學,後來成爲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本來想把他的學問傳給顏回,可惜顏回卻早早去世了。

《論語》還告訴我們,做一件事,要多思考:“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如果要做一個正義的君子,那就要懂得九思,學習關於君子的話,千萬不能和小人做壞事。

如果你想要成爲孔子這樣智慧的人,那麼就來讀《論語》吧!

論語讀書心得4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說不完的英雄故事。繪製成了一本本經典名著,豐富了後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爲數不多的國學經典當中,我印象最爲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說:“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這句話放在現在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足以說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着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後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後來慢慢學着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爲什麼要讀“yue”呢?爲什麼那個時候的“說”和“悅”是一個意思呢?那爲什麼不直接就寫“悅”字呢?我們的腦子裏裝着十萬個爲什麼?因爲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着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我當時心裏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麼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感受到孔子的偉大。《論語》裏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性,教我們爲人處世,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小學畢業,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後的日子裏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論語讀書心得5

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隻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飛啊,飛啊,我突然來到了時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這個與衆不同的早上,我們相約來到國學課堂,開啓了300多天的《論語》學習旅程。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不信神,卻敬仰一個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卻歷經了兩千多年長盛不衰,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現在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於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這句話可得知,孔子在三十歲時便開始辦學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說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見孔子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學到了做一個君子必須言行一致,必須明白自己身處的位置。比如:老師就是要做老師的位置上,學生就要在學生的位置上,老師不能違反自己的話,學生也不能出爾反爾,要說到做到。

孔子的學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學霸顏回。顏回又名顏淵,或子淵。身爲孔子最疼愛的弟子之一的顏回,才四十歲便病死了。那他有什麼值得敬佩的呢?有言爲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顏回身上,我學到了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堅持學習。

當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讓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學。他先後問政、問士、問成人、問事君,分別得到收穫。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總在一旁保護着孔子。同時,子路又很忠心,重視禮節。在衛國大亂中,他不聽旁人勸告,堅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見他的忠心耿耿。進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與敵人砍殺,被敵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撿,被敵人殺死,臨死前還不忘將帽子系在腦袋上,可見他把禮節看得比命還重要。我從子路身上學會了好學、勇敢、忠心等優秀品格。

讀了《論語》,我更深切地接觸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爲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橫線表示自己,長橫表示別人,也就是愛自己少一點,愛別人多一點。雖然《論語》二十章的學習結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論語》的學生生涯結束了。希望我繼續學習,讓自己成爲一個君子,發揚儒家文化思想。比如:當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紀律時,學習委員卻站了出來,我會用《論語》中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勸告他。當班長制定一些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有害的規定時,我會說:“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雖命不從。”

希望《論語》被更多人知曉,讓孔子的文化思想傳遍整個世界!

論語讀書心得6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爲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爲君子誰爲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爲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爲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爲“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它決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着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論語讀書心得7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爲“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爲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爲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爲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爲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爲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爲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爲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啓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啓發式教育,實際上“啓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纔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讀書心得8

一直覺得,一份好的教學設計猶如一枚好石,能在短短的45分鐘語文課上擊出層層鱗浪,滾滾浪花。帶着“如何備好課”的期許,我以“課”爲核心詞,按計劃重讀了工作坊下發的《溫儒敏論語文教育》。當讀到第四輯《語文教育》中的《談談中小學語文備課》時,我竟連讀三遍,不能自已。先生在文中列舉了當下語文課備課中的幾個通病,也恰是從20xx年工作以來,我備課的幾個清晰的階段,讓我回味,亦讓我反思。

溫先生列舉了當下語文備課中的五大通病,其一爲對整個語文課程的內容目標缺少通盤的考慮,零敲碎打,備一課算是一課,很少去想這一課或這一單元在整個小學或初中語文課程中的位置和功能;其二是老師自己對課文缺少細讀和研究,過分依賴別人的現成的課例教案,結果也容易導致在“教什麼”方面的隨意和模糊;其三是遍地開花,重點不突出,沒有明確教給方法;其四是程序太多,安排學生讀得太少;其五是濫用多媒體。想想自己備課的經歷,從最初到現在,從得病到治病,我清晰地看到了我備課成長的三階段,也慢慢從困囿中走出。

上班伊始的我面對這小小的語文書,盡在想這一課如何精彩,絲毫不想在單元、在課程中的位置關係,且堅持課一定要講透,要講到自己酣暢淋漓。如此一年多,我自己精進不少,但課上得差強人意。此時,看了很多名家視頻課的我,被其精到的設計、深邃的問題、緊湊的邏輯、傳神而詩意的語言吸引折服,所以我開始刻意模仿,從而課上有了全面的學生觀、系統的評價和思維精湛的邏輯,但因自身修養差距很大,且對文本缺乏到位而深刻的解讀,所以模仿只具其形,缺乏其神,但卻在我的備課觀裏,鄭重地刻下了“有文本、有思維、有學生、有成長”的備課理念。確定好備課方向後,我一直努力想將每個元素都塞入這短短的45分鐘,但面面俱到的結果是重心全無,失去了課的中心和突出點,“語文課變得好看而不務實”。直到20xx年,接觸到了“閱讀教學主問題教學”思想,我才明白,備課時先進的理念還缺少一條清晰的線索和脈絡,這就是主問題教學思想的巨大優勢。

順着主問題教學要求,我梳理了備課時的三步法。一爲深讀文本。緊扣文章和學情,兼顧文本在年級、單元中的位置和意義進行多視角解讀;二爲抓出主問題,從文眼、標題、中心和文章文本元素出發產生的主問題,既是整節課的線索,又是師生思維發展的核心抓手;三爲圍繞已經確定的“主問題”,形成元素齊備的教學設計。自有了這樣的備課思路,我不再慌張於教學思路的閉塞,不再驚恐於在我的語文課堂看不到孩子們思維的成長,不再害怕我的語文課沒有語文味……

一節好課源於全面而準確的備課,思考文章的單元和分冊設置意圖,擁有自己追求並可操作的教學思想,突出重點,授予方法,注重語文基本素養,還原多媒體的輔助位置。這樣的一節課猶如一枚好石,方能擊出一節張弛有度、全面成長的好課!

論語讀書心得9

《論語》代表仁義、倫理和道德,傳統觀念總把“義”和“利”對立起來,這從古代中國到西方都有這種說法。但在近期的《論語》閱讀之中,我發現其中有着不一樣的利義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質的進步,人民、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富庶,這顯然對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利。但孔子又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這樣的富裕纔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續下去。當今社會不乏有企業或個人賺着不義之財,違反市場道德規範,置利益於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業,背地裏昧着良心賺着黑錢,利與義完全對立,這與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誨遠遠背離。

孔子從未貶低商人,但離開道德的商人,絕對不會是出色的商才。“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盡可能鑽法律的空子去達到賺錢的目的,這種利己主義只會把個人以及國家送上不歸路。近期,愛否科技相關負責人在網上大肆質疑華爲的拍照技術,斷定其虛假宣傳,以達到博取眼球和謀取利益的目的。隨後在事實面前,該負責人無話可說,隨即被開除。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應是堅守道義,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當的手段和自身的實力尋求商機。該負責人譁衆取寵,自以爲是,當然不會再商業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當利義觀絕對對立以後,爲富不仁的說法自然興起,當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時,就會留下給不法之人謀利的空間。這種情況下,道德的自律顯得十分重要,《論語》可以教給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並不違背聖人的古訓,“陽光下的利益”自可爭取,不必認爲其有愧於道德要求。

正確理解孔子的利義觀,才能形成誠信爲本的市場經濟。利與義,合則兩益,分則兩傷。

論語讀書心得10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論語真是大智慧,第一次認真的看完,才發現許多成語,出自這裏,受益非淺,以後還需精讀,細讀。很多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道理,其實早已被前人寫在書中,經典之所以稱爲經典,大概是因爲一本經典所描繪的東西,比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還要精彩精闢。這本白話全譯的簡單易懂值得一讀。

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爲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個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於自己理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嚮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閒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捨棄了清高與優雅,以卑微的姿態投身於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於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揹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着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爲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說: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註定會失敗。他成爲了不可被戰勝的人。

教君主治國之道,所處的視野很高!推崇仁、義、禮和學,卻充滿理性,並不是無腦推崇;書中處處體現了孔子是一個智商和情商極高的人,卻也有很多可愛之處;這本書還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教你怎麼揣摩人心。四書之首,古時候的學生都得精讀此書,高中的官員也一定知道書中推崇的爲官之道,用孔子常用的反問句,精讀論語的官員,大概大多數都能成爲好的官員了吧?只可惜現在的語文課本只摘錄了論語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多數人沒能領略它全部的魅力。小時候恐怕也是讀不懂這本書的,需要結合人生閱歷,纔會有更深的體會。讀一遍恐怕也不足,需要反覆溫習。

論語讀書心得11

近年來,伴隨着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僅是國內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爲全球文化熱點之一。孔子作爲世思想閃爍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着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禮貌的發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裏面記載着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爲人處事的態度。下方我就着重說一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學了,然後按必須的時刻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以前這樣說過:“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體會和明白,這樣就能夠做老師了。但是此刻的學生又有多少能夠做到把溫故而知新作爲一種快樂呢?個性是此刻的80、90後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後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我認爲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了,也是中國此刻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堅信中國人能夠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正因中國人傳統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愛熱鬧,喜愛一羣朋友聚在一齊玩、說說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愛吧。最後,“人不知而不慍”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後是期望得到別人明白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應對這樣的狀況我認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明白就是作爲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能夠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構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爲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能夠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爲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論語讀書心得12

時光飄啊飄啊,它把我帶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來到坦坦教育國學課堂,每一位同學的書桌上都放着一本書—《論語》。

我開始學《論語》了!初學時,我一頭霧水,根本聽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師在嘰哩呱啦的講些什麼?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明白了《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智慧,《論語》也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儒家把《論語》《中庸》《孟子》和《大學》合稱爲四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的世界,聽聽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吧!

《論語》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醜,一頭烏黑的頭髮披在肩上,兩隻如同鈴鐺一樣大的眼睛看着每個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蘋果相比了,但最有特點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還認爲他在扮演小丑。

雖然孔子的外貌一點也不帥氣,但他的知識可淵博了。他的經典語錄都被他的弟子們整理並流傳了下來,但有一些話卻被人們誤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被一直誤解成了父母在,兒女不能出去,必須要待在家裏,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確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門,如果非遠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樣,堂堂正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還有區別君子和小人爲人處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講求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地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從附和而不是和諧。君子可以廣交朋友,但絕不會交讓自己去幹壞事的那種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問了問他爲什麼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說想和我一起玩“藍鯨”,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於是我溫和地對他說:“謝謝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見。”

又比如說期中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的話告訴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當別人誇我考得好時,我謙虛地對他說:“英語還考得不夠好,語文也是,請讓我冷靜一會兒。”

《論語》教會了我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蕩,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一定要誠實,要懷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爲一名軍人,首先一定要做到愛國有道。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要堅持誦讀《論語》,每天練習《論語》中的智慧,更加勤奮努力。

論語讀書心得13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爲今用。一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想。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後,最爲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讀書,以及爲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爲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着包羅萬象的價值觀念,如“孔顏”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着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勵着人們不要碌碌無爲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爲人之道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爲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爲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爲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爲這其中蘊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爲座右銘,作爲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啓示。

四、修身之道

《論語》所創導的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爲人着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係。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代的中小學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它對青少年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孔子教導人們養性之道。做人應持虛懷若谷之心,揣廣博天地胸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爲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爲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這部曾被譽爲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啓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

論語讀書心得14

很小的時候,我就結識了書。那是佈滿彩圖和拼音的世界。在書中,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祕密:猿人是人類的祖先,恐龍十分高大可怕;遙遠的年代人們鑽木取火……原來世界這麼奇妙!我覺得書讓我一個小小的孩童變得好高大,彷彿舉目望去,我就能輕易的發現北極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羅河畔有成千上萬的奴隸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愛不釋手的合上書,腦海中還不斷浮現出各種畫面。我有一種甜蜜的感覺:讀書真好。

漸漸地,我告別了娃娃書,步入了文學的殿堂。書變厚了,變深奧了。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證明了此書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論語》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人生目標的讀書士子們奉爲經典。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句話讓我懂得了處世之道。就是告訴我們要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寡尤,寡悔。”讓自己少很多怨尤,少很多後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涼,友多聞,益矣。”這句話讓我懂得了擇友之道。我有一個好朋友,她經常挑出我學習中的毛病。孔子的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學得像今天這樣好。感謝你的誠實、正直、廣見、博識,你是我的益友。

孔子也在川上說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讓我懂得了人生之道。我們每個人都是滄海一慄,生命轉瞬即逝,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規劃自己的人生纔不會虛度呢?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告訴我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孔子這位聖人的態度對我很有啓發,只有一點一點的去思考纔可以真正做好該做的事。

先賢聖哲的偉大也許就在於他們能以最簡單的語言道出人生至理。

論語讀書心得15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爲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爲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