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書心得5篇

《論語》讀書心得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書心得5篇

《論語》讀書心得1

曾經粗略地讀過《論語》,但總是不明白其中所含的意義,而今天聽到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才知道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今天仍能爲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勸導。

于丹教授從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爲我們詳細的解讀了《論語》的心得,教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給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在天地之道中,于丹教授認爲,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要安貧樂道,但是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爲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那麼,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能不能有一個很簡單的,在我們現代社會中能起作用的爲人之道呢?而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用了一個字”恕”來解答,孔子又爲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幹的事,你就彆強迫別人幹,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所以說真正的聖人不會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麼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論語》告訴我們,爲人要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其實,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但于丹教授認爲,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但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遺憾總是存在的,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生活帶來的遺憾,將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

論語之所以流傳兩千年不衰,就在於它對人內心最本性的理解,人際關係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那麼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如何把握爲人處世的分寸呢?孔夫老子說:過尤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的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論語中,其實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事的辦法,做人的規矩,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任何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孔夫子在這裏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他當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報何時了!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以一種仇殺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的循環將是一種惡性的無止無休的,我們付出的不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還是以後的幸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即便是今天,人民還是希望自己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讓自己成爲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關於《論語》中的交友之道,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這就是孔夫子所稱道的三種好朋友。

于丹教授的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啓發,讓我明白了要踏實地做人,認真地工作,以誠相待的交友,才能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

《論語》讀書心得2

近期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心得3

《論語》是本大書,可謂是中華文化之濫觴,影響深邃,寓意宏遠。對於塑造中國社會風尚和中國人人格可以說是影響很大。

《論語》講“仁人”,講“君子”,講“忠君愛民”,講“父慈子孝”,講“爲學爲政爲人”的道理,絕對夠得上是中國式的百科全書。

爲了能夠讀懂或者說充分理解《論語》書中的道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兩遍,南環瑾先生的《論語別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閱了有關孔子的條目。《論語》是什麼?爲什麼這麼多人都對它發生興趣,自鄭玄以下註解《論語》歷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謂汗牛充棟。那它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說到底《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筆記,按理這是沒什麼可推崇的,誰不會記筆記,哪個人一生還感悟不出幾條人生哲理或者信條?值得這樣大書特書,細加研究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本書高妙就高妙在雖然是往聖先哲的隻言片語,但是它卻自成一個體系,有一套價值觀,有其普世價值。因而爲讀書人所推崇,最後發展成了一門道統,成爲了孔子以後特別是漢朝以後的主流思想。可以說它幾乎統治了中國社會20xx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國,如果你與人交流,特別是進入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時,你也會發現處處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論語》中所宣揚的那些東西

從《論語》上看,我以爲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這麼幾個。一個是“仁”的思想,這裏頭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還有“禮”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來,孔子的守禮和盡孝似乎達到了近於迂腐的程度,不知道變通,死教條。但是因爲現今社會大家常常失“禮”和不“孝”。所以也沒有單拿出來批判的必要。

況且,孔子的禮和孝的思想就意義而言,積極意義遠遠大於消極意義。

《論語》讀書心得4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於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爲人之道。

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爲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爲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爲此寢室裏經常發生冷戰,電腦佈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後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着爲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後寢室形成了統一的作息時間,爲了共同目的,我們終於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論語》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裏,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暑假,我隨着我院三下鄉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儘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裏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裏,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的經濟、教育現狀。有一個鄉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餘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子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課後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子因爲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山裏的孩子小學畢業或是初中畢業後,他們就面臨着勞作或打工就業呢?當地的學校教育又能給他們提供些什麼呢?而我們又能爲他們做些什麼呢?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論語》就是文化經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論語》讀書心得5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實踐,不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請教,不應該很開心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嗎?”

心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讀書並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書呆子,懂了一個道理不去實踐,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懂得一個道理後不去實踐,終究會一事無成。只有經過實踐,道理纔會轉化成我們的能力。有人會說:“難道不應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論語》裏一個“苦”字都沒有,所以看得出來,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學習當做了樂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方面,我們可以從空間上來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訪,我們一定要開開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來個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們和朋友交往時,應該發自內心地開心。如果有朋友來我家,我會高興地迎接上去。當客人走時,我還會將他送到門口並送一份禮物給他。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時間上來理解,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不也是把孔子當成了遠方的朋友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出於好心卻被冤枉時,不應該惱羞成怒。古語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只有心胸狹隘的人受委屈時,纔會到處抱怨,變成類似祥林嫂一樣囉嗦的人。而君子則是心平氣和,坦然面對,不抱怨,不惱怒,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們做事無愧於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坦蕩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