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通用15篇)

論語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心得(通用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啓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啓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啓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爲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爲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爲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瞭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纔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論語讀書心得2

在《論語》開篇第一章裏就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語句,可見孔老夫子對這句話的真心讚歎,已經把“人不知,而不慍”作爲是否“君子”的判定條件了。私下細品,我認爲孔子如此重視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紛紛擾擾,芸芸衆生,每一個生命個體相對於其他生命個體,原也不過是在偶然的機緣,擦肩而過。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強求別人的理解。只要我們不妨礙別人,不損害別人,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就行了。剩下的就是用心盡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在沿途欣賞自己的人生風景。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人口衆多,大街上熙熙攘攘。我們更不可能強求別人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糾糾結結,也不耐煩過於關注別人的憂愁鬱悶。因爲人生苦短,需要我們用心做的事情又是那麼多。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變得那麼困難,又是多麼珍貴。其實,我們的世界一直在呼喚理解,呼喚真誠與信任,無論是孔子的時代,還是我們的現在。

因此,在擁有那份理解與信任時,我會好好珍惜;當人們投來不理解的目光時,我的內心更需要坦然面對。

論語讀書心得3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論語真是大智慧,第一次認真的看完,才發現許多成語,出自這裏,受益匪淺,以後還需精讀,細讀。很多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道理,其實早已被前人寫在書中,經典之所以稱爲經典,大概是因爲一本經典所描繪的東西,比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還要精彩精闢。這本白話全譯的簡單易懂值得一讀。

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爲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個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於自己理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嚮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閒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捨棄了清高與優雅,以卑微的姿態投身於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於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揹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着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爲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說: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註定會失敗。他成爲了不可被戰勝的人。

教君主治國之道,所處的視野很高!推崇仁、義、禮和學,卻充滿理性,並不是無腦推崇;書中處處體現了孔子是一個智商和情商極高的人,卻也有很多可愛之處;這本書還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教你怎麼揣摩人心。四書之首,古時候的學生都得精讀此書,高中的官員也一定知道書中推崇的爲官之道,用孔子常用的反問句,精讀論語的官員,大概大多數都能成爲好的官員了吧?只可惜現在的語文課本只摘錄了論語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多數人沒能領略它全部的魅力。小時候恐怕也是讀不懂這本書的,需要結合人生閱歷,纔會有更深的體會。讀一遍恐怕也不足,需要反覆溫習。

論語讀書心得4

最近,我讀了不得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閒着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以後,能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就應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每一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溫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說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爲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說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它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哲理。

論語讀書心得5

翻開這本蘊含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論語》,便有陣陣淡雅古香迎面撲來,令人心生嚮往,甘願遨遊在這幾千年前的文字話語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洗滌去我們內心的浮躁和雜念,迴歸本真。

不同的人讀《論語》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而我從中獲得了學習之道和爲人處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爲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身爲學生的我們需要將思考與學習同時進行,我們要把我們從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而通過思考我們不僅能知到自己還有那方面是缺失的,並進一步學習來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正確的思考,學習過程中難免不會有錯誤的知識,因此我們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錯誤知識。在學習方面還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意爲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學習最忌諱的是不懂裝懂,學習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懂也不會有人笑話你,人們只會笑話那些裝懂的人。

在爲人處世方面,我覺得《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最好概括與總結。人際交往時我們就應注意當某些事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時,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不能心胸狹窄,而要寬宏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體現。

《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之一,它還有很多價值等着我們去發掘,還有許多內容等着我們去學習和解讀。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不需學《論語》去治理天下,但我們可以學習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這對我們的道德還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品中華傳統文學,學中華傳統美德。

論語讀書心得6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上快樂的生活了。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說半部《論語》可修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論語讀書心得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清脆悅耳的讀書聲還在耳邊迴響,一轉眼,我參加論語讀書會已經兩個學期了。

坦白說,在我第一次聽老師講《論語》的時候,我以爲只要會讀,知曉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觸中,我發現不僅要把它學會,學好,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做人的“禮”,體會到孔子的教學理念,體會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對學生的期盼。

每次讀書會何老師會讓我們輪流主講,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我主講那一次,講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講,要先做好功課,——查字音、理解句意。在準備的時候,遇到了歷史故事,我就會去查它的背景和相應的資料,在一次次奮筆疾書中,我理解了那些難懂的文字。到了主講的那一天,在朗朗的書聲裏,我自信地把準備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講給大家聽,我把人物的資料、生平……生動有趣地講出來,使得論語的文字更易懂。在講給大家聽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着、改變着,同時也學會了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講解。

讀書會結尾,何老師都會讓我們講講本週的收穫,以及下週的目標。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們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個星期我們的實踐是日行一善,我感覺自己的心靜了一些,因爲能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關注自己能爲別人做什麼。

《論語》是一本蘊含着生活道理的書,它是千百年來思想的薈萃。感謝老師,感謝同學,能讓我在《論語》讀書會上遇見中華文化的至寶!

論語讀書心得8

最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做教師做了這麼多年,如何把自己做成一個快樂的教師?閒暇之餘,便翻看國學經典系列叢書的《四書》《五經》,特別對書中的《論語》部分進行了詳細的閱讀,感悟頗深。

就像于丹老師所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是的,在當下這樣紛繁的喧囂世界,有多少人還能守住心中的淨土?有多少人還懂得“愛人”和“禮遇”?尤其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守住寧靜中的快樂。通過讀了《論語》,心靈所受震撼很大,書中闡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人如沐春風,心靈獲得了一次洗滌,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對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得到了重新的啓示。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

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兩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地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地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爲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爲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就像他對學生顏回的讚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是說真正的快樂,就是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爲心靈深處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當下作爲教師最需要的就是這份平和,有了這份平和,才能紮根教壇、安於清貧;有了這份平和,才能愛生如子、一視同仁;有了這份平和,才能爲人師表、心無旁騖。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心懷一份無私的“博愛”

許多讀過《論語》的人都認爲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像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等等,所有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爲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在孔子意識裏“禮”是在“愛”的根基之上的。其實,不論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如何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愛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這種缺失,不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

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心懷博愛,還應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不管與人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內心的簡單.

何爲簡單?我對簡單的理解不是碌碌無爲,而是喧囂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寧靜,真正的簡單是寧心靜氣、無悔奉獻後的那份收穫與快樂。

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微笑着面對生活,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是一個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爲,有緣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競爭壓力有多大、不管生活節奏有多快、不管學習過程有多苦,我們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丟。因爲有了憧憬,纔會有實現憧憬的願望,有了實現憧憬的願望,纔會有實現願望的行動,有了行動就一定會有結果,因爲你努力了。

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做到“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會心胸開闊、豁然開朗。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還要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一個人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當我們遭遇挫折,感到壓力,產生痛苦、面對無奈時,我們要做的不是頹廢沮喪,而是要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改變航向,因爲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會轉瞬即逝。因爲天塌不下來,當感覺天快塌下來的時候,實際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認爲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歸根取決於自己的心境。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當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時,可以改變自己看待結果的心情;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時,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風向時,可以調整風帆的角度。

論語讀書心得9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現在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後果,種種可能都考慮清楚。反反覆覆,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可以統領大事的,因爲他們是那麼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後行是誇讚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裏,卻並不贊成以季文子爲例的三思而後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這人考慮事情反覆不定,辦事過於謹慎。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爲什麼是兩次而不是多次考慮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於事而訥於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謂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說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爲孔子所稱讚的緣故。

孔子所說的敏於行,並不是說毫不考慮後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爲有敏於行作爲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應該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多餘了。這種情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不過還應該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說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爲什麼?因爲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緻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別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雲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於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於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後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論語讀書心得10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爲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纔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爲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爲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爲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爲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爲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爲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爲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爲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讀書心得11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作爲我近期表現好的一個獎勵,這是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必讀經典讀物。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爲書中既有古文,又有解釋,交給我們很多做人道理,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三思而後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還經過一些小故事加深我們對資料的理解,如:“三餘”時間、留取丹心照汗青、割席分坐、孔子誨人不倦、君子之交等。

我要好好理解這本書,爭取以聖人君子爲榜樣、以小人爲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12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文學瑰寶好似令人數不勝數的遍地黃沙。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學說影響了中國整整幾千年的發展,就是因爲孔子對學生的諄諄教誨而整理成的,我國國學經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論語》。

進入二年級以後,我們就對論語開始了誦讀。《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在這裏面我認爲最經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了我們三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必有可以當我自己老師的人,應該學習他們有,自己沒有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並沒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識,勤奮去求得知識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學問。我以前認爲自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於是就驕傲了,對自己放寬了要求,並沒有接着去尋求更多的知識,從而導致了成績的下降,現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歡的一句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學習時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給我講解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講完後,爸爸問我懂了嗎?我明明還不懂,卻渾水摸魚,說已經懂了,那是多麼不應該啊!我應該再讓爸爸講一遍,才能完全懂。

《論語》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論語讀書心得13

我們從進校,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古詩文的誦讀,我們就在經典古詩文的薰陶下健康成長。我們讀的經典古詩文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還有我最喜歡的《論語》。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記錄。其中教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

“溫故而知新”告訴我複習的重要性,以前我沒有複習的習慣,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了以後,回家就不再看書了,總以爲自己學會了,到了要用的時候卻發現很多的知識都記不住了。現在我終於認識到複習的重要性了,而且在複習中還會有新的收穫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更是一條不變的真理。以前的我遇到不懂的是不會向別人尋問的,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覺得我不懂的別人也許也不懂,問了也是白問。現在我明白了“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別人尋問,解決自己的疑問,這樣我發現自己又進步了不少!

《論語》這本書太深奧了,現在我能讀懂的實在是太少了,但是這些知識已經讓我受益無窮,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對《論語》的誦讀,從中汲取更多寶貴的知識。

論語讀書心得14

吃完晚飯,拿起寒假學習書目《論語今讀》翻閱起來。初步瀏覽了前言,對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和想法甚是認同。翻至第一章《學而第一》躍入眼簾的是所有老師都很熟悉的孔子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再看譯文,不禁傻了眼,李澤厚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這裏的習是做"實踐"解嗎?以前教科書上都說"習"是"溫習"的意思,每次我們也是這樣解釋給學生們聽:"學習並經常去溫習他,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難道一直以來我們都錯了嗎?帶着這樣深深地疑問,我繼續讀下去,直至恍然。

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中有解: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學習就像鳥學飛一樣,是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本領的。讀到這裏,似乎已經能理解一些了。再往下讀,深刻地理解到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爲,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儒學中有廣義和狹義兩義。狹義是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但整個來講,孔門更強調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爲優於語言。這樣的觀點在論語中隨處可見。如:"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其力,侍奉國君能獻出自身,結交朋友能信守諾言。他雖說沒學過,我說他已經學過了。"

我又想起了教材中的《水》一課。孔子的課堂就在泗水河畔,在賞春、論水、言志中,與弟子們探討;我又想起了《最大的麥穗》一課,偉大的蘇格拉底的課堂在麥地裏,通過找最大的麥穗的實踐,使弟子們深深懂得抓住眼前的機遇是最重要的。

如此看來,我終於明白李澤厚先生將"習"譯爲"實踐"一詞是正確的,也是進行多番考證的。我們的教學永遠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經倡導,我們今天難道不更應該發揚廣大嗎?現在我們的教學依然是講得多,實踐的少,雖然第八次教改努力在改變這種現狀,但是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將知識和實踐較好得結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何處纔是一個合適的契合點?

論語讀書心得15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傳世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倫理、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爲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僞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爲“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爲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爲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爲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爲關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爲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最大限度實現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願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他認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君子儒”,爲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爲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孔子認爲要變“天下無道”爲“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關於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前後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並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爲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後人欽佩。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

學生衆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爲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啓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啓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啓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啓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於是說:“《詩經》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啓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爲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啓發,纔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認爲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啓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啓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爲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所以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注孔子作爲“教師”形象出現的精彩言論。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教師的典範,他所體現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爲中國教師的優良傳統。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於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涵,發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於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