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活着》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活着》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着》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活着》讀書心得1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書心得2

感動是一首令人蕩氣迴腸的歌,是一首令人哀婉纏綿的詩,一幅顏色濃烈的畫,是一杯平平淡淡的水……生命中,可能只是一句歌詞讓我們潸然淚下,也可能只是一個鼓舞的眼神讓我們重拾信念,又或許只是一段文字就足以撼動我們內心深處最鬆軟的地方。

媽媽的突然離世,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好像每天活在自己的哀思中。那天整理書櫃,翻到了很久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活着》。瞬間,我感覺自己每天沉醉在失去媽媽的苦痛中,對身邊的人、對自己都是極其的不懷好意的,又怎麼能對得起死去的媽媽。想想書中僕人翁福貴的一生,盛衰起落,顛沛流離,生離死別……是啊,活着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書中福貴用安靜地近乎生疏人的語調,敘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得意,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爲了重回家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傷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需爲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爲唯一的男人,是家的盼望。老年的福貴,最終有一點平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全部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他的一生盛衰起落,福禍相依,悲歡離合,直至最終陪伴自己的只有那頭也叫福貴的病牛。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要經受生死離別,經受一次次轉身離別,有時候我們要靠記憶來安慰,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安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在時間與命運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爲它別上燦爛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時常埋怨,時常抑鬱,時常煩躁,殊不知,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活着,簡簡潔單的兩個字,卻飽含着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幸運。只有活着,我們纔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纔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我們纔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暖和。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悄悄地跟旁人敘述自己的過去點滴,自己的人生收穫。其實,活着就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仔細活着,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製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活着》讀書心得3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敘述了一個人在漫長的時間中,如何掙扎地、拼盡全力地活着。

故事以大時代爲背景,僕人公福貴誕生地主家庭,年少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中全部的產業。

此後,隨着內戰、三反五反、等間續爆發,福貴和妻子家珍就這樣在時代的裹挾下,身不由己地活着。苦難、鮮血、死亡,彷彿無窮無盡,悲劇一樁樁一件件上演。生命的黃昏,一切過往的人都已不在了,只剩下老了的福貴伴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着往昔。

作家餘華用他平實而渾厚的筆調,以一個人濃縮整個時代,帶着我們洞穿時間、活着、死亡與生命的意義。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勸說力了,由於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轉變一切。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時間更殘酷的了,它公正,公正到冷血。它從不爲任何人停留,它總是在你猝不及防間拿走你生命中的很多東西。同千萬年如斯不變卻沖刷毀滅埋藏一切的時間相比,人真的很渺小。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由於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由於不得不走。其實無論是誕生,還是死去,我們都是同樣地毫無還手之力。

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我們總說時間無痕,其實時間是有痕跡的,它就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心裏。你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努力過什麼,消磨過什麼,時間都歷歷在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我們都曾有意無意地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爲了不辜負父母,爲了不辜負愛人,爲了不被人瞧不起,爲了被.承認……我們可以有千百種答案,但最終極的答案只有一種:爲了不辜負自己,爲了不辜負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同死去相比,活着是更不簡單的一件事。一個人在某一個特別的時刻,或許應當懷有死去的士氣,比如爲着心裏某些更珍貴的東西。可這並不代表生命不寶貴,比起死,我們更該有活着的士氣。

犧牲了的是英雄,努力而堅韌地活着的,又何嘗不是英雄?那樣漫長的一生,那樣的荊棘重重、千溝百壑,那樣多的苦痛、挫折、憂愁,你敢不敢英勇地走,走過?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在我生命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很在意別人的感受。由於內心莫名而來的自卑,由於迫切的對平安感的渴求,由於可怕被孤立,我總是習慣了妥協,習慣了討好別人,習慣了委屈自己。後來我慢慢懂得,每個生命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的星球,哪怕彼此捱得再近,也依舊是兩個個體。你的哀痛也好,歡樂也好,能真正體會到的只有自己。或許成長的意義,就是一個慢慢走向孤獨的過程,你會漸漸瞭解到,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99%的事情,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

生命就是那樣一輛咆哮而過的列車,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別的人間或搭乘上這列車,卻終會在某一站離開,都是過客。

《活着》讀書心得4

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沒有刻意安排與佈局,就這樣寫了。

只是因爲讀完《活着》太過感動,便覺得一定要寫些什麼讓這個世界知道,讓這樣珍貴的感動留在我的生命中。

此時此刻,我是帶着淚寫的,不自禁啊,請原諒我的年輕。

再想想,不知道鼻根酸了多少次,紙巾已經堆積成雪原,不知道熱乎乎的眼淚什麼時候停了,什麼時候又涌了出來,只覺得涼在枕頭上,被單上。夜晚讀書真的承受不住這樣的感情。夜早就深了,可是現實全變了,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睡意,忘了明天的一切計劃,忘了夏夜窗外的蟬鳴。

有慶離開人世的那一段,心裏一抽一抽,止不住的又酸又疼,我真不該怎麼表達。福貴抱着兒子走回去的那一路,我好像也走了一遍。那風呀,那路呀,那黑暗的夜呀,那個抱着兒子的父親,都像是我自己一樣。

感情豐富,我一向認爲這是福分。那時候,我覺得流着眼淚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它讓我感受到自己血肉的存在,感受到勃勃跳動的心臟,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與厚重,眼淚的寬廣和偉大。好像自己也付出所有,愛了一場,能幫他承擔一次生離死別的痛苦。

我幾乎是立刻想到了《天藍色的彼岸》,想到了哈里。我記得當初讀到死去的他回家看望父母與姐姐的場景,那種可望而不可及,那種欲言又止,那種隔離,那種思念,也是這般感慨萬分,心酸難釋。也許死亡是一個平常而真實的東西,它自然而然就來了。活在一個甜蜜的保護傘裏,我將永遠感受不懂何謂生命。而這兩本書,卻讓我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與離別。我恍然發現:我命裏的幸福,簡直是幾百輩子修來的福分。是因爲我年輕,才讓我如此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會擁有他們一輩子,好像只要憑藉善良和努力就可以。可是它也許不是這樣的,我從一開始就錯了。

命運本就是我自己,我離不開它,它離不開我。我們來的時候因爲不得不來;走的時候因爲不得不走。所謂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相對的,是內心給自己的安慰或者打擊,是我們選擇“活着”這一選項的底氣和毅力。說實話哦,有點誠惶誠恐,不知該如何去守住我所謂的福氣。

看着福貴,我還明白了生活不易,不僅如此,擁有了生命也很不易。個人,家庭,社會,世界,你有你自己的一切追求和美好的小天地,也會有逃不掉的責任與還不完的債,錯綜複雜的命運大網裏,每個人都是一個點,不知誰是誰的開始,誰是誰的結局,誰和誰走散了,誰和誰走下去。

甚至是你自己,都無法預料明天你是否會如自己期望的那樣站在同樣的陽光下,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足下是生你養你的土地。當這一天又如你所期望的那樣過去了時,大聲笑吧,好好感謝生命給予你這樣的幸福,能讓你如願地愛着與被愛着,如願地活着。

我珍視生活,從前是,現在是,將來只增不減。每一束溫潤的陽光,每一滴輕輕的雨,每一場熱烈的日出,每一朵盛放的雲,都令我感到那麼幸福。春秋冬夏,花草樹木,親臨摯友,衣食起居——組成我生活的每一部分,我都熱愛它,發自肺腑地熱愛它,拼盡全力地熱愛它,因爲它們是我創造的,是隨我而產生的,是我每分每秒存在的證明,是我的每一滴血,每一根骨頭,每一次呼吸。

福貴的生活,就是一下一下有力的心跳。咱中國人是這樣過來的,從貧窮與落後中咬牙爬出來的,走過的彎路,含冤而去的事物,農村生活的苦,都爬出來了。就算這樣的苦中,也能有令人潸然的幸福,福貴和家人的陪伴是又酸又甜的,那些農田上度過的清晨與傍晚是又苦又香的,就連福貴一次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光,也是五味雜陳的。

“想讓一個死去的人回來,就要讓他的精神在另一個人身上得到傳承,那麼他就會在這個人身上得到復活。”福貴懂,他仔細收藏好好家珍,鳳霞,有慶,二喜和苦根的精神和愛,繼續活下去。

所以,我讀到的那些苦,卻是福貴認爲的幸福。

然而,這條路是必經的,早晚誰送誰都是永別。

所以,生活就是個含淚的微笑啊。

我不知道我是否從他身上,已經汲取到一點點面對苦難的堅強。

無論多久,我虔誠地希望,得到這份力量。

《活着》,活着,活着。

從我不受控制、如岩漿熱流般滾燙的淚水中,有什麼東西大聲呼喊着這兩個字,重複着,響亮的,彷彿在宣誓一樣,彷彿在證明一樣。

那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一切:我認真且知足地活着!

我要加油,爲了很幸福,要一直這樣守候着。

《活着》讀書心得5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敘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敘述,聽的人心裏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着家裏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並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爲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爲伴,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活着不是爲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敘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爲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後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後,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着,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說說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容要承受衆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義罷!

《活着》讀書心得6

在空閒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說都看,不刻意拘束於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於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敘述手法,平靜地敘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說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說,活着是爲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說爲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爲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爲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衆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嘆:“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xx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纔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活着》讀書心得7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和別人無關。

有人曾經問我,人類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既然我來到這個世界,嚐到了應有的痛苦,流了無數次的眼淚,生活仍然不好,那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我仔細回憶了過去,似乎沒有理由說服自己。

少年福貴失去財產後,他的父親也離開了他。在少年福貴轉變爲少爺之前,他不得不承擔父親的負擔,承擔這個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生的第一個重大變化讓他認識了作爲丈夫,學會了支持整個家庭。

住在毛草屋裏,妻子永不放棄,爲他慶祝。雖然丈夫曾經很困惑,但他毅然用自己的生活演奏了愛和責任,理解和寬容。傅貴去找醫生,但他被拉成了一個強壯的人。兩年的流離失所,在戰爭的洗禮中,逐漸理解了生存的意義:家鄉有自己的親戚,只要你活着,你就能看到他們。

幾年後回來,母親去世了,女兒因爲高燒不會說話,但至少四個人團聚了。由於饑荒,他被迫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家了,他們再也無情了。首先,他的妻子病倒了,然後他的兒子死於獻血過多。很難有一個勤奮的女婿,女兒死於分娩。他的妻子很快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孫子。

我勉強能過上好日子,但我女婿因爲施工現場的錯誤失去了生命。福貴拉着孫子長大,但因爲一個他不敢相信的錯誤——豆子煮得太多了——孫子被吃死了。

就這樣,親戚們一個接一個地去世了,這樣的經歷是痛苦的。他沉浸在痛苦中,拒絕走出來,眼淚浸溼了他的裙子。

福貴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開他時,他的心就像被刀割傷一樣痛苦。他深深地割傷了它。全身疼痛,血液流出……但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比以前更灑脫堅強。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

《活着》讀書心得8

又是一本沉重的書。花了六個小時讀完了福貴曲折的一生,但我想人的一生可不是僅僅五個小時就能讀懂的。開始福貴種種惡劣的行爲真是讓我恨的咬牙切齒,看到後面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世,獨留福貴一個人在世,彷彿身上的力氣也一點點抽盡。最心疼的還是有慶和苦根,他們年紀還那麼小,放在這個時代,他倆誰還不是一個家的寶兒。看到有慶死後,福貴那句話:“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想是撒滿了鹽。”想必這鹽是撒在了福貴的心上。心疼有慶,他活着還沒穿過一雙好鞋,那麼善良、有愛的孩子,有糖懂得分享給媽媽和姐姐,爲了不把鞋子穿壞,在大冬天都能赤腳上學,我們現在穿這麼好的鞋有時都覺不暖和,可想而知有慶的小腳丫該有多冷,沒想到他最後死去都是因爲給別人獻血……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足以讀懂這句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第一遍讀這本書,我的理解只浮於表面,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對這本書一讀再讀,也許那時我會改變我此時的一些想法,亦或者讀懂更多。

《活着》讀書心得9

這本書講述的是老農民福貴遇到一個遊客後,敘述自己的一生

富貴,名字富貴,實則命運給予他的是富貴還是災難,這似乎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是諷刺還是現實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現了命運給予一個人一生的“圓滿”,似乎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災難。在他還是地主階段的時候,堵博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對婚姻的不忠,到最後的流落街頭,被抓去打仗期間,母親臨死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對於雙親以這樣的離恨離開人世,相信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但是福貴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爲了活着的人而繼續活着,他這一生最慶幸的是有一個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妻子。爲他生了一兒一女,由此,命運對他是公平的,在讓他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人世間最圓滿幸福的家庭。以爲惡運就此到頭。但這似乎只是不幸的開始。女兒因爲生病成了聾啞人,福貴再一次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爲了生活而活着。雖然這期間忍受了各種因爲大自然以及這個社會的變遷而帶來的種種磨難,但是他們都頑強的一一戰勝命運給予的苦難與折磨。

爲了活着,可以更堅強,爲了活着,他們依然繼續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爲了活着,忍受着內心的麻木,爲了活着。。。而繼續的前行着。命運似乎就是這麼任性的無情的在考驗着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協,再一次的向富貴伸出了惡運之手-奪走了他最疼愛的兒子。

富貴是絕望的,但並沒有爲此妥協,努力的前行着,爲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責任。繼續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當他們以爲命運就此放棄“光顧”他們的時候,命運再一次帶着友善前來關照。這此應該是幸福使者來臨吧,當他們以爲自己聾啞的女兒要一輩子獨守時,命運安排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守護者來守護他們的女兒,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實。但卻又真實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後面就會有多殘酷,本是帶着美願來卻又留下滿地的心碎而返。女兒難產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離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傷亡,留下的可愛外孫本以爲可以相依爲命,卻也不幸離去,看着至親至愛的人一個個的先他而去,這份悲傷,這份絕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對福貴而言。他這一生,圓滿了。

在他一個人身上經歷了所有人所經歷的過往,接受了命運給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說,想起來的時候,有時候傷心,有時候塌實,至親的人都是他送走的,當他有一天要走了,心無牽掛,沒有牽盼,這種內心的坦然,這種人性的境界,不是藝術又是什麼

《活着》讀書心得10

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閱讀過程中帶給我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說《活着》,活着讀後感800字。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叮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爲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因爲這部小說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因爲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爲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爲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爲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我認爲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活着》讀書心得11

當生存成爲奢侈品,活着便是一種幸福。

昨天剛看完了《活着》,實在是有些壓抑。都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對於富貴來說似手並不是這樣的。的確,最開始的富貴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敗家子兒,吃喝嫖賭無一不做。就連家珍挺着肚子跪在地上求他回家,他也無動於衷,還對她,直至富貴自己都覺得無趣了才叫人把家珍拖了出去。那時的他着實是可恨的,一直到他輸光家產才慢慢成長起來,有了人樣。

破產後的他一直在努力承擔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以及一個父親的責任。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胡作非爲了,他開始下地幹活,關心家人,但命運似乎就是想和他開玩笑,他們搬出去不久,他就成了沒有父親的孩子;在去給母親請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當兵,好不容易回來後又發現自己已經成了沒有母親的孩子了,原本聰明伶俐的女兒也被剝奪了聲的機會。

命運在安排他成爲“孤兒”後還沒有罷手,而且似乎還和他玩起了遊戲,每次當富貴陷入困境時,他就會開恩給富貴一點希望,可還沒等富貴完全定格下那些美好時,一盆冷水就緊接着潑了過來,如此周而復始,直至富貴成了一頭牛的名字。

富貴先後失去了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以及外孫,他送着一個又一個親人離開這個世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他每失去一個親人,我都覺得應該是最後一個了,可命運卻不想放過他,最後獨留他一個人孤苦伶仃時才肯罷手。其實我不太明白上天留着富貴繼續活着是對他的恩賜還是詛咒,我只知道沒破產前的他確實是面目可憎,幡然悔悟過來的他也的確一直在努力地活着,經歷過太多太多的絕望。

有時候我又會覺得富貴也許也不是一個只有黴運的人。他父親雖然對於他敗光家產的行爲十分氣憤,可卻還是立即變賣了家產替他還債,還用心良苦地全兌換成了銅錢想要告訴他每一個銅錢都來之不易;無論他之前做了多少荒唐事,他的母親始終都是相信他的,在臨死前都一遍遍地說着“富貴是不會去賭的。”;即使他之前那樣對家珍,可家珍還是一直不離不棄,放棄了好日子都要和這個之前不務正業的“敗家子兒”在一起;鳳霞一下子從大小姐變成了貧困戶家的孩子,後來還成了啞巴,可她卻出奇的懂事,爲整個家庭的生存出了不少力;二喜是個老實的好人,不僅愛惜鳳霞而且真心實意地對富貴一家子好……

當我還在痛恨龍二的無恥時,搶奪富貴家產的龍二被槍斃了;被拉去當兵,見了無數的死亡後平安回家;在吃人的饑荒中成功活了下來;還有前面提到的暖心的家人,都讓我認爲富貴一生中也還算是有些幸運成分的,但是我又會想如果他沒有擁有那些幸運他會不會反而不會面臨接連失去至親之人的絕望呢?也許他會在繼續吃喝嫖賭中度過四年,然後直接被拉去槍斃;也許家珍早就對他失望透頂,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許鳳霞過不慣苦日子,一開始就跟家珍回孃家了,只剩下他們一家三口……那他會不會因爲少面對了幾次至親的離去而少感到一絲痛苦呢?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也許是否定的,我們誰都無法知道,因爲我們都不是富貴,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

生活有時候可能會逼得很緊,但是我們絕不能主動放棄活着的希望,因爲上天是個頑皮的孩子,他總有對你失去興趣的一天,當你熬到了那一天,你的痛苦也就隨之結束了。

《活着》讀書心得12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閃躲,但亦毫不羞怯的袒露着。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神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和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的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陳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的落了下來。

書中,隨着富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終於敗壞家業,淪落爲餬口而下地,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及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地不存在。福遺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化,一層層撕掉人生的幸福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最柔軟。最純淨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的活着——已成爲唯一能描述富貴的形容,也是對富貴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富貴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富貴的一生恍若一面鏡子,窄若一手掌,小弱一水滴,卻透出一個時代的背影。也許渺小的終於只是渺小,就如遭遇風浪的舟船,我們可以挽救於搏擊,卻無法晚會沉默的結局,因爲人性的共同,因爲只要活着,除卻無奈,生命常有空白等待絢爛。

《活着》讀書心得13

福貴說到這裏看着我嘿嘿笑了,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陽光從樹葉的縫隙裏照射下來,照在他眯縫的眼睛上。他腿上沾滿了泥巴,刮光了的腦袋上稀稀疏疏地鑽出來些許白髮,胸前的皮膚皺成一條一條,汗水在那裏起伏着流下來。此刻那頭老牛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我看到池水猶如拍岸一樣拍擊着那條黝黑的脊樑。這位老人是我最初遇到的,那時候我剛剛開始那段漫遊的生活,我年輕無憂無慮,每一張新的臉都會使我興致勃勃,一切我所不知的事物都會深深吸引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我遇到了福貴,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從來沒有過一個人像他那樣對我全盤托出,只要我想知道的,他都願意展示。?

點評:活着,是一種狀態,一種勇氣,一種不平凡的平常。此時的他,都還未經過人生中寒風冷雨的洗禮。一塊頑石,這樣被生活裹着隨波逐流,等待命運的激流將他打磨成璞玉。爲此,我們應學會在刀叢中赤足舞蹈,在烈火中冷靜沉着。

——2和福貴相遇,使我對以後收集民謠的日子充滿快樂的期待,我以爲那塊肥沃茂盛的土地上福貴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在後來的日子裏,我確實遇到了許多像福貴那樣的老人,他們穿得和福貴一樣的衣褲,褲襠都快耷拉到膝蓋了。他們臉上的皺紋裏積滿了陽光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裏牙齒所剩無幾。他們時常流出混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爲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後舉起和鄉間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如同彈去身上的稻草。

點評:那些人,那些事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也許是一場大雨清晰了記憶,也許是泥土的馨香喚醒了沉睡中的你。那些鄉間的泥土路,曾幾何時又流着淚走過?那些過去了的快樂,散落在沙灘,期待着變成貝殼。拾起,請將它貼近耳畔,那場早已不復存在的夢,還回響着嗎?

《活着》讀書心得14

故事從田間驚擾“我”睡夢的老人的吆喝聲開始,他正在開導一頭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隻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聽到老人的.吆喝聲後,竟然“彷彿知錯般地擡起了頭,拉着犁往前走去。”彷彿人與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間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驚訝:“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釋後,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它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這哪裏是在和牛說話呢,老人分明把牛當成一個孩子,需要人講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幹活,而不是通過鞭打。爲什麼老人與牛會如此親近?他們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初讀到此只覺得老人可愛,而回過頭來看才醒悟老人的這種天真憨厚背後所沉澱的是什麼。用來騙老牛的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親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貴。

“我”醒來上前搭話後,老人便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後,“牛”又多次在文中出現,貫穿了整部小說。除了出現在老人的故事裏作爲自己生平的一部分來講述,它還出現在老人講述的間隙,“我”跳出來和老人面對面時。而這種時刻,往往就是讀者被悲傷襲擊得忍不住要落淚的時候。第一次是老人講到自己年輕時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爹被氣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時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的姿態出現了,池水正拍擊着它的脊樑。這讓人不禁想到彼時幾爲苦痛所淹沒的一夜落魄的舊日公子哥,痛苦時時撞擊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沒有沉淪,牛那條露出水面的脊樑似乎預示了他後日的站起來。

第二次是老人講到自己被抓壯丁抓走,從戰場的生死線上撿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卻發現娘已去世,而贏去了自己家產的龍二也因其財富被槍斃的時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貴一路走過死亡地帶的讀者,在突然看到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彷彿久久籠罩的陰霾悄然散去,我們發現陽光是那麼溫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飽經風霜的老牛是那麼寧靜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狀態。我頓有一種被生命緊緊擁住的暖然與踏實,而眼前的一切都那麼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傷痛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他還活着,我們也都還活着。老人給牛套上了犁,生活還將繼續。

第三次出現是老人講述到有慶被抽血過度而死,自己揹着重病的妻子家珍來到兒子墳前的時候。這一次沒有對牛的正面描寫,牛正在犁地,它周圍是渾身散發着生命力的在田間勞作或休息的人們。福貴在向人們講說“做人的道理”的當兒向牛吆喝了一聲,他說:“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就是他樸素卻深邃的人生哲學。與周圍熱鬧的人羣相比,牛顯得安分而踏實,浪子回頭後的福貴也正是如此,他沒有被困難壓垮,更沒有在自己遭不幸後向社會報復,他不偷不搶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當生命所賦予他的一切,負重前行。

最後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最後他剩下的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那個一心等着買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講述自己懷揣着錢,買下了一頭即將被宰的流着眼淚老牛。這不就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僅僅是對死去的孫兒的承諾,更不是對“把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的家族復興的執着。牛的眼淚讓他看到了對生之眷戀,在死亡面前再無所求,只想簡簡單單地活着,無論那需要承擔的是什麼。我想正是這與自己毫無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觸動了他,讓他把它牽回了家,並取名福貴。至此,故事結束,老人的講述與現實合而爲一。而從故事中走出來讀者,將以新的眼光審視眼前的世界和我們的生存狀態。

我們不難看到,作爲一個貫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結構上起了結構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定階段的結束,新一階段的開始,新的故事又即將展開;另一方面,從敘事上說,作者安排將鏡頭從故事中切換到有着安靜悠然的姿態的牛身上,能暫時切斷讀者的悲傷心緒,讓我們得以舒緩一口氣,而不至於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絕望,將我們拉回現實,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現實生活真實的美好;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徵意義,每一次出現,都是這種象徵意味的凸顯。“牛”的意象在中國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內涵,比如勤勤懇懇,比如踏踏實實,比如默默無聞,比如忍辱負重。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部分。老牛第一次出現時暗示的生命的堅韌,以及後來讓我們感受到的對苦難的忍受與超脫,對生命的珍視,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體現,向我們傳達一種生命哲學。牛還與泥土緊密相連。福貴對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對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的感情。比如文章開頭福貴趕着牛用粗啞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這裏頭的自鳴得意,對榮華富貴最質樸的輕蔑,對當下生活的真誠的歡喜,與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麼不同,把中國人自古以來濃濃的鄉土情結僅以一個淺薄的“路遠迢迢”來解釋,這種樸實憨厚、生命的張力,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深深感動。福貴如此愛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於這廣闊的溫柔的土地的召喚。

有批評者認爲,福貴的活着只是一種麻木的存在,沒有幸福,也沒有尊嚴,他讓老牛與自己同名正是將自己物化,將自己的生命狀態等同與動物的表現。作者的意圖在於“企盼自己乃至中國人皆能像福貴那樣‘溫情地受難’” 。這種說法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的。且不說那些被他點點滴滴銘刻在心的人間溫情,不說他對春生出於對來之不易的生命的珍重而選擇的不責怪,單就他對一頭垂死老牛的態度就能說明一切。如若麻木他又怎麼會救回一頭老牛呢?歷經苦難悲傷而依舊善待生命,這難道不是一種悲憫嗎?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覺不到痛苦與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澱,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爲,活着本身即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因爲不拋棄、不輕視、不虐待,而是拼盡全力去維護,去愛。而沒有幸福一說,只能是旁觀者置身事外,自視甚高的妄加揣度。餘華在小說前寫道:“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給牛命名,我以爲恰恰體現了他對自己生命意識的自覺,他從牛身上看到了某種相似。古人說“萬物有靈”,爲什麼偏偏是福貴將自己物化而非將老牛人化?米蘭昆德拉說:“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只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

福貴與牛之間,也可以說是這種牧歌式的感情。他與牛的充滿情趣的對話,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個體在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純粹的生命對話,這正源於福貴對不僅僅是人類生命的尊重。而他以親人的名字呼喚並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對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懷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託之所在。而企圖讓人溫情的受難一說,餘華早已作出解釋:“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們沒有資格去對這一形象作出道德評判,因爲我們對他的苦難並不能感同身受,我們誰也不能說自己面對如他所承受的苦難時能作出多麼“有價值”的抗爭,我們誰也不能肯定自己會不會墮入絕望的深淵甚至去傷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戰場上幾乎處於絕境的老全對大家,也對自己說的話,這句話伴隨着他一次又一次走過了槍林彈雨。看似悖論的五個字裏,生命的信念與堅韌,對“活着”的留戀與執着,卻散發出動人的光彩。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這些活法並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別。而當我們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時,相信一切都會那麼不同。

《活着》讀書心得15

餘華的《活着》無疑是衆多文學作品中閃亮的一顆星。一讀:樸實、白話易懂;再讀:發人深省、感觸至深…

本書講述了主人公富貴,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娶了漂亮的城裏女子家珍爲妻,本來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卻整日沉醉於賭博之中,無法自拔。最後敗光了家產,過上了一貧如洗的生活。也正是因爲他的賭,也將自己父親的生命作爲了賭博的犧牲品。賠光了所有財產的富貴開始逐漸醒悟,從此不再涉賭。後與母親、妻子家珍、兒子有慶,女兒鳳霞靠種地爲生。雖然生活貧苦沒有之前的顯貴,但一家人卻團團圓圓,這段日子應該是餘華筆下富貴一生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天有不測風雲,萬事總不隨人意。好日子在富貴的身上總是不長久。母親重病,在去給母親抓藥的路上被抓去當壯丁,這段時期的富貴經歷了太多的煙火炮彈,太多的生生死死。他畏懼死亡,更加堅定了要好好活着的信念。等他回到家時母親已仙逝,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老天對富貴最痛苦的懲罰。但這只是對富貴懲罰的開始:女兒發燒至啞、兒子在校優秀卻被抽血致死,喪子之痛於父母而言最大的哀莫過於此。對於富貴而言遠不止於此:女兒嫁於良婿卻難產而死,繼而女婿工傷致死,妻子因病而死,給富貴最大的眷顧便是留下外孫相依爲命;但是對於富貴上天卻是如此不公,連唯一的親人都不給他留下—外孫因吃毛豆過多而死。親人的一一遠去,只留下富貴一人在這世間同老牛相依相靠。

富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但卻沒有因此而結束自己的生命,沒有消沉,而是奇蹟般的選擇好好的活着。對於富貴而言,他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活着有什麼意義,他只知道活着就是爲了經歷這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百態百味。很多人認爲活着是爲了金錢、名譽、富貴、愛情…一旦這些沒了,活着便無意義,一旦爲之奮鬥的目標失去了,很多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認爲,活着只是爲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追求而活。究竟人活着是爲了什麼?餘華曾在作品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是啊,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希望。人生再悲也悲不過失財失親的富貴,人生再富也不過爲地主時的富貴。大起大落也不過如此。此時的富貴仍能以一個講述者的身份向問者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就像在訴說着別人的經歷一樣淡然處之,我們會發現人是要經歷了怎樣不爲人知的痛處之後才能如此。活着或許只是一種狀態,或好、或壞;或喜、或悲。活着,承載了多少人的希望,多少的情感,多少的喜喜悲悲,多少的悲歡離合。不論經歷了什麼,只要活着,你的人生便是現在進行時,便會充滿無限的可能,活着真好。

讀《活着》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活着的意義,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嶄新的規劃。"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將臨的節日".因此在這個所謂的"節日"來臨之前,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活着的每一天,不要去懷疑、不要迷茫、更不要放棄自己,我們現在活着的每一天是多少人夢寐以求但卻無法實現而奢求的明天。活着就要經歷人間的酸甜苦辣,各種的辛酸苦痛,面對這些,我們仍要堅強的活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一草一木都在爲活着而堅強的茁壯生長,我們更應該如此。因爲堅強才應該是活着最好的證據,才應該是活着大寫的最好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