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21篇

《論語》讀書心得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書心得21篇

《論語》讀書心得1

今天讀了論語。讀完第一個感想就是:果然是論語啊!謬論真不少!很多話都像廢話一樣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幾乎沒有嘛怪不得孔子是聖人全部都做到這樣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學習!

不過我覺得學習真的很重要,而且學習要經常去實踐。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不是沒有道理的。身邊學習好的人有很多,雖然我不是很自覺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啊!

本來要寫讀後感的可是正正經經的作業一樣的讀後感好難寫,所以先上來發發牢騷就開心一點了等一下就去寫作業,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這個人!

我其實讀得是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是學校的暑假作業啦不過呢讀了真的有感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作業都快來不及做啦!!讀完厚厚的一本《論語今讀》不知道要幾天以後了乾脆先挑幾句寫起來!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沒有讀過論語呢?又開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聯繫上,當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點,否則不敢見她咯。

《論語》讀書心得2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危險。"

配的啓蒙故事是"砍柴的學問"。講的是古代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教學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想都沒想,就埋頭開始砍柴。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後,專門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個窯洞裏,把榆木燒成了木炭,然後找了一根柏樹枝當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爲百(柏)擔有餘(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雖然燒的大,但是濃煙很多。接着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

讀了這些,我覺得孔子說的真好,讀書學習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學的東西記住了,但是同由於理解意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記住,只有在學習認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還沒有弄明白,及時向別人請教,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要象故事裏的孫臏學習,不管做什麼中都要多思考,特別是在學習上努力地做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好學生。

《論語》讀書心得3

這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啓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爲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但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樣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潛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這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明白,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決定,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能夠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以前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爲其餘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衆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取。這樣纔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說,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學,說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小學的教導主任的,但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明白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沒有發。心裏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後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明白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必須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必須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但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用心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務必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明白做的結局怎樣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論語》讀書心得4

翻開這本蘊含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論語》,便有陣陣淡雅古香迎面撲來,令人心生嚮往,甘願遨遊在這幾千年前的文字話語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洗滌去我們內心的浮躁和雜念,迴歸本真。

不同的人讀《論語》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而我從中獲得了學習之道和爲人處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爲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身爲學生的我們需要將思考與學習同時進行,我們要把我們從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而通過思考我們不僅能知到自己還有那方面是缺失的,並進一步學習來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正確的思考,學習過程中難免不會有錯誤的知識,因此我們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錯誤知識。在學習方面還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意爲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學習最忌諱的是不懂裝懂,學習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懂也不會有人笑話你,人們只會笑話那些裝懂的人。

在爲人處世方面,我覺得《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最好概括與總結。人際交往時我們就應注意當某些事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時,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不能心胸狹窄,而要寬宏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體現。

《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之一,它還有很多價值等着我們去發掘,還有許多內容等着我們去學習和解讀。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不需學《論語》去治理天下,但我們可以學習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這對我們的道德還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品中華傳統文學,學中華傳統美德。

《論語》讀書心得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誰在讀書呀?哦,原來是焦作日報社組織校園記者在誦讀國學經典《論語》呢!

以前,我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給他們說的話他們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們不相信我。我很生氣,爲什麼不相信我呢?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想起《論語》裏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我馬上就不傷心了。

還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歡學習,我就耐心地給他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學習並不是他想象的那麼令人討厭。後來,他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學習,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雖然再有兩節課就不能和任老師共同學習了,但是,任老師的諄諄教導我會永遠牢記在心。以後,我還會多讀好書,做一個像孔子一樣有學問的人,並且還要多讀聖賢書,做一個少年君子!

《論語》讀書心得6

在這個假期裏,老師又上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書,再次走進論語,給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後人稱他爲"聖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聖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又教會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爲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後就要觀察他的行爲,三年後沒有更改父母的爲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閱讀!

《論語》讀書心得7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匪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爲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樣能夠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立刻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就應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完美,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纔會明白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就應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應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應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就應堅強應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透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書心得8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讀書心得9

我喜歡經常翻閱家裏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必須是先擡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裏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這天就變成了昨日。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後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厭惡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論語》讀書心得10

今天,爸爸買了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

下午,閒着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以後,能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應該做到的。在學校,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溫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說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爲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樂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

《論語》讀書心得11

第一、四,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爲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瞭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爲樂;對弟子,教導要特別耐心。第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着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複習。複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溫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裏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纔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嘆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蘊的色彩。"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爲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論語》讀書心得12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衆和博施濟衆,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爲"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爲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衆。

義:原指"宜",即行爲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爲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爲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爲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爲束縛人們思想、行爲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書心得13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書心得14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爲傳播。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必須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爲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爲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於吸收。

也有不少人,爲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必須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鑽進了死衚衕,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15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讀書心得16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爲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纔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羣衆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爲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爲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爲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纔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讀書心得17

這個假期,我讀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部包羅萬象、詮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經典作品,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流芳千古,爲世人所稱道呢?“學而識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論語》中第一篇第一句,其意思是學習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歡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我想: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忘記溫習以前的知識,這樣我們必須會提高的。今年8月在我國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使我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感觸異常深。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共有204個成員國參加,可惜文萊缺席,本來能夠實現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大團圓。在開幕式上,舞者一遍遍地高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這聲音將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傳遞給全世界人民,向全世界發出盛情邀請。當各國運動員入場時,我發現雖然他們的膚色不一樣,可是他們有着同樣的心境:一張張笑臉將他們內心的喜悅和友好表露無遺。接下來的比賽雖然很激烈,但大家都在友好中度過,這是一屆圓滿而成功的奧運會!

如果大家都能象孔子提倡的熱情好客,寬容待人,那麼世界不就太平了嗎?世界上再也看不到戰爭的硝煙,所有國家的人們都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地球村,相親相愛地,這不是很好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也是《論語》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其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齊,其中必須有我的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人和事,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僅有做到謙虛好學,不自滿,自我才能不斷提高。正是這樣“不恥下問”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這是一部讓人終身受益的經典著作。

《論語》讀書心得18

"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爲政》,這是《論語》十則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說:"教導你的話明白了麼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閒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說,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說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爲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書心得19

在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讓我每天背誦《論語》,可我並不喜歡《論語》。瞧!那些字句枯燥無味,還是童話、歷史、科幻書好看。所以,每當爸爸媽媽讓我背《論語》時,我總是一臉的不情願,要麼撒嬌搪塞,要麼矇混過關,一本薄薄的書,我花費了一年多還沒有全部背完。爸爸媽媽見我心不甘,情不願,便只好罷休,而我,也暗暗鬆了口氣。

到了三年級,我又拿起了那本微微泛黃的《論語》翻看着,依舊是那麼的索然無味。我剛想放下,耳邊又響起了媽媽以前說的話:“《論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以後上大學,不,初中高中的時候這些都要背的!你先背好了,不僅以後會比別人輕鬆,而且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再說,寫作文時,若能做到引經據典,你的文章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

這幾句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我耳邊久久迴響。這時,我恍然大悟:媽媽說的也有道理,就怕我不堅持呀!這時,另一個聲音響起:對!我要試試,背一點是一點吧!

於是,我又背了幾個星期,可我,還是敗下陣來。

“不行啦!《論語》太無聊了,我再也背不下去了!”我一個人大叫着,媽媽聽見了,走過來:“唉!就知道你堅持不了!不背算了!”我心中不免失落不服,但又能怎樣,自己總歸堅持不了,只怪自己不能持之以恆。

如今,漸漸長大成熟的我,當學習課本中不斷出現的《論語》中的片段時,結合老師的講解,小時候背誦過的那些枯燥的字句,不斷地從我的`大腦中顯現出來,這也許就是老師說的“反芻”吧!不過,現在讀來,我覺得這些語句是多麼富含哲理。那些凝練的語句促使我再次翻開那本封面已經有些破舊的《論語》,看着這些凝結着古人智慧的文字,我的心裏不由得產生敬仰,對孔子的敬仰,對經典的敬仰。仔細思考領會,那一字一句都彷彿是聖潔的花朵,在我混沌的心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愛上了《論語》,因爲學習《論語》,能幫助我們懂得社會,領悟人生,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做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缺點要注意不要讓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告訴我不要聽信謠言,散播迷信之說;子曰:“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告訴我,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也就是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教導我在家要懂得孝敬長輩,愛護家人;在外就要懂得尊重他人。說話謹慎而守信,關愛別人。爸爸也一直引用這句話教育我,要先學會做人的道理,然後纔去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成爲有用之才。

從此以後,我不會再把背《論語》當成我的噩夢,我會把它當成一捧聖水,淨化我的心靈。因爲我和《論語》有剪不斷的緣啊!

《論語》讀書心得20

我平時除了拿地教科書來鑽研外,很少拾起課外書籍看個究境,偶然拿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閱讀起來,當我讀完第一篇“天地人之道”時,真的讓我感慨萬千,尤其是于丹所講的: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現在常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作爲一個老師,不應該當每時每刻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要求每個學生都跟着自己的意願去做,去想,稍不對,便破口大罵一頓,擔誤上課時間,造成拖堂的現象,這樣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把彼此之間的師生關係搞砸了,老師的教學活動也難以開展,那不是自付苦吃嗎?

想到這裏,我回想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實有要改進的地方,在末來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做到以學生爲本,讓他成爲自己的朋友,在快樂的氛圍中吸取知識。《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書中還解析了現代社會人們爲人處事的方法和道理,也使我深受啓發。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這種朋友爲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

友諒:這種朋友爲人誠懇,不作爲。與這種朋友交往,我們內心妥貼,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淨化昇華。

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即知識面寬。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裏,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驗裏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鑑。而要交上這三種朋友,必須做到: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三,要有辨別能力。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在我的心目中,《論語》是由許多“之、乎、者、也”組成的文言文,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話下,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讀完都覺得辛苦更別說要讀懂裏面所隱含的意義。通過閱讀于丹老師寫的《論語》心得,發現原來論語不僅博大精深還有血有肉,充滿了感情。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我們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于丹老師說“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看完了她寫的心得,我有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回首往昔,忽然間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讓我心靈震撼的書了。我爲自己曾經忘記“聖賢”而感到惋惜,幸好現在又重拾“聖賢”的光芒。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宰相是個大人物,他可以用論語治天下,而我是個平凡人,也可以用《論語》裏面的思想讓自己學習成長。就像于丹老師說的那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人生在世,痛苦是一生,快樂也是一生,爲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生活呢

《論語》讀書心得21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麼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麼辦呢?還要學爲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後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爲得病沒能複習,回校後自我加壓,有時一節課做一道物理題,反覆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後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爲託,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係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爲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麼?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爲,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