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精選20篇)

論語讀書心得(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心得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心得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心得(精選20篇)

論語讀書心得 篇1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爲儒家經典,後來成爲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爲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爲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讀書心得 篇2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現在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後果,種種可能都考慮清楚。反反覆覆,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可以統領大事的,因爲他們是那麼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後行是誇讚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裏,卻並不贊成以季文子爲例的三思而後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這人考慮事情反覆不定,辦事過於謹慎。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爲什麼是兩次而不是多次考慮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於事而訥於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謂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說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爲孔子所稱讚的緣故。

孔子所說的敏於行,並不是說毫不考慮後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爲有敏於行作爲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應該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多餘了。這種情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不過還應該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說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爲什麼?因爲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緻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別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雲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於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於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後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論語讀書心得 篇3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爲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爲君子。君子,作爲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爲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爲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纔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爲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極爲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讀書心得 篇4

讀《論語別裁》“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和“蓋棺成定論”這兩章節,首先感覺其中有一個內在的聯繫,重於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這裏面,南先生解釋說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爲、舉動、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叫做文章。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舉止,爲人處世,可見孔子在這方面講的比較多,對學生們在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麼,第二段“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重點也在“行”字,一方面這跟子路的性格爲人有關,重然諾,說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門的教育有關,非常踏實,着重點就在生活的處處在在,落實在行爲的點點滴滴。這一點從顏回的“不二過”也能窺見一斑。子路臨命終時,端正從容。所學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來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諡號,我特意查了一下諡法的解釋:諡者,行之跡也。是用來記錄一個人(尤其是有影響力的權貴之人)一生的行爲軌跡。一兩個字基本上可以看出這個人一生中所走過的道路,留下的痕跡,是善,是惡,是有功,是有過?可見,中國文化諡法的精神在這裏。

這讓我想起來之前看的呂松濤先生回憶南先生的視頻中,南先生不斷的追問他“這一輩子到底要做什麼事?”,那個片段直擊心靈,讓我無比感動,也帶給我無限的力量。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這一生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身後想留下一道什麼樣的軌跡?

這是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面臨的生命的叩問!

論語讀書心得 篇5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啓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爲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麼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爲“其餘”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衆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纔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論語讀書心得 篇6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書心得 篇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明亮的燈光下,我輕吟着《論語》。精煉的語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樂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識《論語》是在新華書店裏,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無意間,看到其中的內容,雖然讀起來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但那有着獨特韻味的句子,令我感覺到裏面蘊涵了不少的哲理。買回家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雖然有譯文的幫助,但我仍覺得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含義。

與《論語》結爲良伴,是在六年級上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章節的《論語》。當時我百思不得其解:“《論語》的‘魅力’何在?,爲什麼連老師也要求我們背誦?”。帶着這些大大小小的問號,我又拿出了“塵封已久”的《論語》,並制定了一張計劃表,每天不要多背,一頁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奧妙。於是,每天清晨,我家的陽臺上就多了一個小女孩大聲背誦《論語》的身影。時間一長,我便發現《論語》中的句子十分簡潔明瞭,而且表達的中心思想都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雖然有時我在個別詞語上磕磕拌拌,覺得枯燥乏味,但更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彷彿跨入人生哲學的殿堂,每一句話都宛如牆壁上的寶石一般,光彩照人。我又覺得自己化成一條小魚,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只有不斷深究,才能領略到更多更美的風光。漸漸地,我已背誦到了《論語》的第二章節。通過不斷背誦,有的內容沒有譯文的幫助,我也能看懂了,雖然只是片面的瞭解,但仍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熟能生巧,果然不假!而且通過閱讀《論語》,我還知道了做人要誠實、寬容、體諒別人;做事要果斷而不要武斷……讀完《論語》,從中收穫的人生哲學,恰到好處地成爲我人生的指路標。

當然,學《論語》,不能只學不做。而做就是把一些做事的道理注入我們的生活,落實於我們的行動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爲別人辦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傳播的學業有沒有實踐呢?”。是啊,其實不光是曾子,這三點誰都應做到,缺一不可,它將成爲我們成功的基礎。以前,我喜歡耍小聰明,人家是想方設法學習,我是想方設法地偷懶,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虧了老本,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沒有上去。這個學期,看過《論語》後,我才真正醒悟過來,其實腳踏實地學習,比耍小聰明更容易呢!唉,原來的自己真傻!多虧了《論語》,讓我覺醒。

“啪!”,我的思路被打斷了,定睛一看,原來是《論語》掉在了地上,我微笑地撿起書本,又接着讀下去。因爲我知道,學習《論語》過程中的收穫將使我終身受用。

論語讀書心得 篇8

漫漫儒學,浩蕩儒思。萬中精髓,論語莫屬。雖寥寥數語,卻折射出爲人處世之道,猶如浩月揮灑下的奪目銀光,指引着迷途的羔羊。

論語是儒家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言論頗具哲理,意味深長,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論語向我們呈現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學習經驗以及一些時刻警醒我們的人生哲理。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沒有一句可以終生奉行的話?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是啊!在生活中,我們做人處事,都應該有一顆博大之心,學會寬恕他人,給他人一點空間,也就是在幫助別人。然而,我們自己本身所排斥的事情,也不應該施加在別人身上,反之,應該將自己欣賞,喜愛的與他人共享。這纔是君子所爲。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做一個有着高尚品德的“君子”。自己家的垃圾,按理是要自己去扔,但是你卻把它丟到鄰居的家門口。當鄰居看到了,也會感到厭惡了。甚至也把這個垃圾丟到其他的鄰居家門口。其他鄰居看到了,當然不樂意了。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就演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是現在社會中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天,我練完舞蹈,拖着罐滿了鉛似的雙腳,回到了家,剛換好拖鞋,爸爸就提醒我:“注意你的拖鞋。”我煩透了,又口是心非地應付了過去:“哦,我知道了。”回到臥室,我便不由自主地演奏起了“拖鞋交響樂”,結果又被爸爸發現了。他今天顯得特別認真,板着一副嚴肅的面孔,說:“你怎麼還這麼走?沒聽清我說的話嗎?”我終於按捺不住,和爸爸理論起來:“累了一上午,我的腳又酸又痛,都快擡不起來了,回到家讓我放鬆放鬆都不行,也太刻薄了。”爸爸聽了我的話,先是一怔,語重心長地講道,“你有沒有想過,咱們家在四樓,你這樣走路,下面的人聽起來,聲音一定‘不同凡響’吧。雖然他們沒有上門理論,但他們心裏卻已經認定,咱們的素質不高。你一定不想讓別人以爲你是個道德修養不高,素質低下的人吧,所以,請你一定不要打擾他人休息,擡起腳走路。如果你實在不願意,那就請自便嘍!”“不,我纔不要,我可是個高尚的人哦!”我趕緊回答道。

在詼諧的談話中,在愉快的歡笑中,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他人,多爲他們着想,從那以後,我就時刻刻提醒自己: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不欲”完美公平正確地解決,那麼就不會出現“亂施於人”的情況,也就不會有惡性循環的現象出現。我們生活也會缺少更多的矛盾,人與人之間也會更加和諧。同時,給他人一個犯錯的空間,不僅在無意間幫助了他,而且對自己也是人格上的提升,所以,讓我們共同做一個高尚,寬宏大量的“君子”吧!

儒學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我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而且,也收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學習的方法。

論語讀書心得 篇9

《論語》是一部記載聖人孔子言行的著作。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許多高尚的美德是今天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如何看待世事無常,而且非常嚴格地約束自己,以身作則。

後人之所以稱他爲聖人就是因爲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理解,每個人都想被理解。人們把理解看作是溝通感情的紐帶和連接心靈的橋樑。我們都希望人們寬容和尊重,容忍和理解。

然而,世界是如此的大,生活是如此的複雜。如果你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爲,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爲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誰又能理解呢?

如果一味地尋求理解,如何捍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因爲他們的追求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爲他們敢於在不明就裏的人眼前昂起頭來。

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件事。他們可以尋求別人的理解,別人的言論視爲自己的追求目標,以別人的言談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爲方式,甚至是取悅別人,爲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沒有逐漸荒謬的人生。他們真的明白嗎?他們是否覺得自己真的在理解,並且正在獲得理解?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爲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爲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爲。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同樣會理解你吧。

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不光爲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心得 篇10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論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學習論語後,我除了學習了一篇課文外,我還有了許多心得體會:一種是教怎麼做人,另一種則是教我們怎樣學習。

論做人,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真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雖然吃粗糧,喝冷水,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但他卻樂在其中。這句話告誡我們不要貪求那麼多的物質享受,精神與學習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事物。讀完這句話,我也不由得聯想到現實。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盲目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買許多名牌衣服,卻不知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到最後,仍是一事無成。這句話讓我明白,不能貪求名利,要做一個安貧樂道之人。

論學習,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學會學思結合。這句話讓我感到頗爲熟悉,讓我想起小學老師也經常這樣說。想了一會,纔不由得感嘆到古人的聰明才智,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適用。這句話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光學不思或光思不學都是錯誤的學習方式。

學習過《論語》,我有許多的心得體會,同時也感嘆於孔子這位文學巨匠的偉大,沒有他,也就沒有“溫故知新”,沒有“不恥下問”,沒有“誨人不倦”,沒有“後生可畏”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成語。學習《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多,在現實生活,我也要學以致用,努力做一個愛學、樂友、有修養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 篇11

最近的幾節語文課上,我們都是在討論《論語》。看了視頻後發現,《論語》中大部分的資料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這一詞,應當是孔子畢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他教導學生要奮鬥的目標。

在孔子的理念當中,君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像一張白紙一樣潔白,同時又帶有出於污泥而不染的高貴。雖然他不必須是大富大貴的富家子弟,但卻散發着高貴,令人敬重的氣質,影響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然這一切都是孔子夢想,世界上根本不會有這樣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連提出這一理論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可是我們還是要向着這樣一個目標去發展。雖然不能成爲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爲君子,就要學會培養自我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做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異常是要堅持下去的時候。我們此刻身處中學,所以同學之間都應當是沒有猜疑,大家赤誠相待的。可是當我們身處社會中時,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身份,地位的差異,使得人們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地腳踏實地。以往讀過一本書,在裏面貫穿其中的一句話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所以,即使是我們自身懷着赤誠之心,秉承君子之道與人交往,還是得處處細心。可是我也相信,若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們的相互感染下,整一個社會的氛圍也會有所改變。

論語讀書心得 篇1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有哲理。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他時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教出了72名聖賢,讓人佩服至極。我最喜歡孔子的這一句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中的“泰”表示着安詳坦然。這句話意味着君子安詳坦然,卻不驕傲自大;小人驕傲自大,卻不安詳坦然。做人要心平氣和敢於應對困難。

在應對困難時,不能急躁。媽媽以往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茶師隨主人到京城,爲了不被人欺負,主人給他配了把劍。沒想到在路中有個浪人向他挑戰,他很懼怕,於是,他到大師家裏去求怎樣死,大師很奇怪。於是,茶師把前因後果都說了一遍。大師告訴他遇事要沉着冷靜。茶師與浪人見了面,浪人見了茶師,茶師笑臉應對,坦然自若,浪人見了如此情形,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恍惚。最終,浪人不戰而敗。其實,是什麼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孔子的《論語》我會反覆地看,去品味。因爲“溫故而知新”。

我喜愛《論語》這本書。

論語讀書心得 篇13

我喜歡經常翻閱家裏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一定是先擡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裏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今天就變成了昨天。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後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討厭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論語讀書心得 篇14

我們學校是古典古詩詞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論語》。我們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讀《三字經弟子規》了。這本書寫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睿智的文字讓色彩鮮活”。

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花言巧語,一張虛僞的臉,這種人的仁很少!我給你講個小故事!唐代李林甫被任命爲兵部尚書兼中書大臣。這個人道德敗壞,凡是比他有更好的才能和更高的威望的人,都被千方百計地攻擊。他開始討好並再次告訴唐玄宗。有一次,他對李說:“華山盛產黃金。如果能開採,就能增加國家的財富。”李氏聽了,急忙向皇帝報告,建議挖掘。唐玄宗一聽,就請教了李林普。然而李林普說:“這個我早就知道了,但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不要開採。”聽了,以爲是忠君愛國之臣,卻與李疏遠了。

聽完這個故事,我又想起了自己,不禁臉紅。因爲上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甜甜地對哥哥說:“今天你讓我吃一顆糖,明天我給你買一個漢堡,你讓我吃一顆糖!”!“我哥哥聽了,給了我幾塊糖。到第二天,我哥哥已經把這件事全忘了。所以我沒有給哥哥買任何東西。我以爲這只是一個有趣的遊戲。但這一次,在讀完“甜言蜜語”後,它是新鮮的。”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就不再用甜言蜜語!

我一定要堅持讀《論語》,改掉我的壞習慣!

論語讀書心得 篇15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一揮間悄然而逝,唯有一部經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着熣燦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碎片化的今天,經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

《論語》開闢了我學習的道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話開啓了我學習與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索世界的奧祕。“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的勸告教會了我複習與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而深深感悟。

《論語》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它教會了我修養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了我要寬容,需要培養寬闊的心胸。“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簡單的一句話,告訴了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懂就是不懂,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拜過師,而他的經歷也正好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到了要向身邊的人學習他們的優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我們身爲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肩負着中華民族發展的重任。雖然前方的路荊棘遍佈,但是我們要學會披荊斬棘;雖然前方雷電交加,但是我們要勇往直前,中國的未來由我們創新!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歷史在吟唱:讀《論語》吧!

論語讀書心得 篇16

當年讀《于丹(論語)心得》時,首先被易中天先生的序言所吸引。他說,孔子是灰色的。因爲孔子是屬於大衆的,灰色最具有普適性,與其它色彩搭配,才顯示出“和諧”。我不禁擊節歎服,易中天先生說得妙極了。而今,在重讀了《論語》之後,一個鮮活的孔子形象浮現在眼前。於是,我認爲,孔子應當是彩色的。

洋洋灑灑萬言《論語》,記錄下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華。首先,孔子的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他的言論涉及到治國從政、修身養性、爲人處世、學習探究等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讀着這部著作,你的思維應當始終流動運轉,聯繫當今社會人生百態,做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

其次,從《論語》中你會看出來,孔子他老人家不會擺出來“惟我獨尊”的架勢,從來沒有把自己視爲“聖人”,認爲自己還有許許多多不足的地方。這纔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而不是“神”。在他的身上被還原的是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千百年來強行塗抹在他身上的“油彩”。正因如此,《論語》中所記錄的很多是他發自內心的話語,表達着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

再次,孔子他老人家的積極“入世”思想,也傳達出對社會、對人生的熱愛,對多姿多彩的世界由衷讚美,並投入自己的實踐。

重讀《論語》,常常被一種幸福感所籠罩,爲有如此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爲有如此色彩鮮明的先賢哲人——孔子。

論語讀書心得 篇17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爲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裏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節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能夠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能夠用來打草稿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論語讀書心得 篇18

第一、四,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爲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瞭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爲樂;對弟子,教導要特別耐心。第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着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複習。複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溫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裏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纔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嘆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蘊的色彩。“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爲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論語讀書心得 篇19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朱熹說:“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無論怎樣讀,最關鍵的是要讀好書。

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滌,一本好的書能夠爲我們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匪淺,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無窮。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從資料上看《論語》包括倫理教育、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方面,許多資料從量上看並不多,但卻十分深刻,孔子主張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經過實行仁政,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孔子主張仁是要加強人的自我修養,孔子主張仁最基本的意思是愛人。

從體例上看,它屬於早期的語錄散文,一是口語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話,三是對華能夠體現出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氣質。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它更是意義非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我們如何有修養,“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我們如何學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教我們要有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們要謙虛,“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教我們要珍惜時間。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很多傑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以書會友,以書爲樂。

在書中遨遊,在書中暢想,與書攜手,讀書,讀好書。

論語讀書心得 篇20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裏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裏講的,我必須要化爲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爲目標,努力改正,成爲一個品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