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合集15篇)

論語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9K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心得(合集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擔心自己不夠了解別人。

孔子爲何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呢,爲何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我呢?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好像和孔子這句話是截然相反的,總是千方百計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希望擁有更多的粉絲,希望獲得更多的名聲、地位、財富等等,這不是我們很多人所執着追求的嗎?爲何孔子卻背道而馳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孔夫子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個世界上最瞭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見兩個人在吵架,你先聽了一個人的訴苦,只要你不聽另一個人的說辭,你一定會更同情訴苦的那個人。

在我們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時,都要記得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來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好,更強大,你一定要學會去了解別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你。

“患不知人也”,要擔心自己沒有了解別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進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應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違背自己原則地情況下充分地予以對方尊重與理解。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別人,而不是閉塞在自己的空間裏。我們不應該總是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所持的想法和觀點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這是正常的。當然,“知人”也並非完全就忽視了“自我”。當你通過了解別人的'優點後,加以學習,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嗎?當你瞭解別人的缺點後,對照自己有沒有這一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引以爲戒,也未嘗不可啊!這也是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過了解別人,你不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你還能夠聽到遠方的聲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與此同時,願意去了解別人是一種能力,在生活中,也會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會發現,只要你願意探出充滿善意的腦袋,就會有人與你揮一揮手,讓你看到更寬廣的路。

面對不瞭解我們的人,願我們可以不憤怒,不怨恨,收起眼淚和委屈,不必急着去解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實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歡的事,保持正確的方向,開心坦蕩。

論語讀書心得2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字字句句,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後來《論語》成了舉世聞名的古代經典文化,曾經有朝廷宰相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把論語中富有哲理的話講給昏君聽,昏君聽了孔子的.話後,終於也變成明君了,從此他熱心治理國家,國家就強大起來了。

《論語》中有許多哲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起着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論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子有四教,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剛毅木,訥近人,焚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從這些論語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做事要謹慎,待人要忠誠,要懂得怎樣尊重別人。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以後我在爲人處世也要這麼做,並且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的夥伴。讓大家在學論語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3

論語中有一話說是這樣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說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書心得4

說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着走形式應付的心情。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所以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於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彷彿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後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可以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纔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說要爲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驗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爲己堪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纔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書心得5

假期裏,我讀了許多《論語》故事。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做老師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夠成爲我們的老師。

就說說我們班上吧。在這49人的集體裏,就有游泳猛將、繪畫能手、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鋼琴彈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飛快,還有的閱讀能力超強……

我們就應該向身邊的這些同學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我們就像是萬綠叢中的小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豐富的養分,這樣才能茁壯成長。

高山,是一塊塊的小石頭堆積起來的。大海,是一點一滴的水珠匯聚起來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那麼,就要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論語讀書心得6

《論語》代表仁義、倫理和道德,傳統觀念總把“義”和“利”對立起來,這從古代中國到西方都有這種說法。但在近期的《論語》閱讀之中,我發現其中有着不一樣的利義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質的進步,人民、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富庶,這顯然對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利。但孔子又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這樣的富裕纔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續下去。當今社會不乏有企業或個人賺着不義之財,違反市場道德規範,置利益於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業,背地裏昧着良心賺着黑錢,利與義完全對立,這與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誨遠遠背離。

孔子從未貶低商人,但離開道德的.商人,絕對不會是出色的商才。“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盡可能鑽法律的空子去達到賺錢的目的,這種利己主義只會把個人以及國家送上不歸路。近期,愛否科技相關負責人在網上大肆質疑華爲的拍照技術,斷定其虛假宣傳,以達到博取眼球和謀取利益的目的。隨後在事實面前,該負責人無話可說,隨即被開除。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應是堅守道義,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當的手段和自身的實力尋求商機。該負責人譁衆取寵,自以爲是,當然不會再商業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當利義觀絕對對立以後,爲富不仁的說法自然興起,當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時,就會留下給不法之人謀利的空間。這種情況下,道德的自律顯得十分重要,《論語》可以教給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並不違背聖人的古訓,“陽光下的利益”自可爭取,不必認爲其有愧於道德要求。

正確理解孔子的利義觀,才能形成誠信爲本的市場經濟。利與義,合則兩益,分則兩傷。

論語讀書心得7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訂的《論語》中保存,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璀璨的寶石。現如今在全國上下掀起了再學國學經典的熱潮,當然,《論語》是必不可少的,因爲孔子的思想的影響力使我們不容忽視。雖經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諧思想、仁者愛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僅對古代的中國還是現代社會,乃至是其他國家的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論語》中對於學習的看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爲文也。”(公冶長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學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篇)“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有教無類。”(衛靈公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孔子的學習思想分析要結合他所處時代背景來看。他之所以被成爲偉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同時他還認爲學習要“時習之”、“不恥下問”,也就是說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態度要端正。雖然“有教無類”的.概念現在的人們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個時代被提出則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對人十分謙遜,相傳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學者爲師,而孔子的弟子顏淵的年紀也比孔子大許多,可見,孔子對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理解並沒有侷限於時代,這一點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邊感嘆時間如流水般飛快逝去,告誡自己和弟子們要珍惜時間學習。同時,他認爲學習應當處於一種樂知的狀態纔會是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一點猶如現代社會所提出的要培養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一樣,很有先見之明。並非每個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總結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經驗就在於“敏而好學”,藉此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應當努力勤奮。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其“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足可見孔子對於學習者的嚴格要求。此外,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所教授的內容也不一樣,即用“因人而異”的方法。比如說,子張和顏淵在問到孔子關於“仁”的問題時,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還認爲詩、樂對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彌之事父,遠之事君;多事魚鳥獸草木之名。”等,在當代,我們又一次掀起了學習國學的熱潮,同樣是認識到它們是我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義所在。

其次,再來看看孔子對於君子的看法。“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政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生,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欲訥言而敏於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篇)“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篇)在《論語》中,有很大篇幅敘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認爲,所謂君子,就應當有文、有義、有道、有思、有禮。有文,即有學問,要敏而好學,以禮爲之,天資聰慧固然可貴,但後天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君子要“文質彬彬”;有義,即要“以義爲質”,行之以禮,對待別人要誠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爲方式和方法,勇於追求真理,爲了自身修養品德的提高而不斷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獨到思想,孔子認爲君子當有九思:看了要考慮清楚、聽後要考慮明白、神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談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謹慎、懷疑要考慮是否詢問、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力是要考慮是否符合義;有禮,即對待別人要有禮貌,行爲要符合禮。做到以上幾點,應該稱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就應當是人們對於自己的行爲要有一定得約束,懂得進退的尺度以及不斷完善自身。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當代社會亦是如此,雖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還是會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現,可以說現代的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有的人能夠做到在龐雜的關係中保持着冷靜的態度,可以分辨出正確和錯誤,即做到敏和明,那麼這樣的人還稱不上是君子那誰是呢?

第三,簡要分析一下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仁”可以說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論語》中有一定重要地位。例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麼樣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確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篇)同時,孔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賢者要將仁作爲己任,樹立遠大的目標,肩負着重大的責任,仁在這裏成爲了人們實現自己理想和願望的催化劑。仲弓問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篇)對待別人要小心謹慎如同賓客一般,心中沒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句可謂是經典的名句,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閃現光輝,至今爲人們所熟知,它所體現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的思想我們都很熟悉,短短四個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應當學會關愛別人;其二,作爲仁者,就要有相應的高尚品質,愛人就是最好的表現;其三,愛人,可以理解爲友好的與周圍的共處,這四個字無疑又是在教我們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篇)益友如純良的美酒,愈品愈濃,和這樣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品德,去除內心的雜念,“良師益友”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結交這樣的人。此外,孔子認爲能做到恭敬、寬容、誠信、聰敏、慈惠這五種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稱得上是仁者了。

最後,看看孔子的爲政思想。首先,孔子認爲統治者應當施行仁政,用之義以禮,從而贏得民心,國家取得長治久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篇)即君以禮博得臣之忠。“民無信不立。”(顏淵篇)體現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孔子認爲治國要先正禮:“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篇)爲政要遵禮、愛民、施仁義、教化民衆。在孔子對子張的問話中回答能夠做到五美、摒棄四惡的人就可以爲政了。(五美:君子惠而不費、自身勞苦但沒有怨言、有慾望但不貪求、胸懷寬廣但不傲慢、威嚴但不兇狠;四惡:不先教導就處罰,是虐待、不告誡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嚴格,是賊、出手吝嗇,是小氣。)

論語讀書心得8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書心得9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爲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裏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節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能夠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能夠用來打草稿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論語讀書心得10

從小到大經常聽老師講起《論語》,在課文中也學到過它的片段,但是作爲一個大學生,並且是文藝學院的學生,令我感到慚愧的是自己並沒有認認真真地把《論語》看完過。這一次,即使是要寫讀後感,但是坦誠地說,由於自身原因,我至今還是沒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對聖人的思想妄做評論,我想探索一下對於《論語》的閱讀方法,好讓我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傳統儒家經典,是四書之一。《論語》之於中國,可能就相當於《聖經》之於西方國家。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不喜歡讀《論語》,與現代文學作品相比,《論語》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而在我看來,它就像一個戴着面紗的女子,那若隱若現的清秀臉龐,讓人想要走近她,一步步靠近,便越來越被她所吸引。那麼,我們該怎樣透過神祕的面紗,去窺視那女子的臉龐?

說《論語》神祕沒有錯,它的神祕是幾千年的歷史賦予的。然而我們不應該片面着眼於這歷史,我們要把它放到現實中來,帶着一顆平常心與它相處。或許就像談戀愛一樣,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會差異很大,但還是存在許多連接點。《論語》中有許多和執政有關的內容,比如爲政中有言“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我們可以想到重視民主、關注民生是當代統治者德治的'體現,也是他們受人民愛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讀《論語》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其與現代生活聯繫起來,不然我們就只能看到枯燥無味的條條框框,那是很難讀下去的。把它們放到現實中,或者做一個古今對比,便讓那些文字擁有生命,變得靈動起來。

現在人們都喜歡看心靈雞湯,爲什麼不看看《論語》呢?從某個角度講,或許可以說它是古代的心靈雞湯。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善於去挖掘其中可以給予我們啓示的前人智慧。《論語》中反反覆覆強調的忠孝節義看似平常,其實這就是許多現代人正在慢慢遺失的品質。就拿孝來說吧,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我想,如果是一個當代學生問孝,孔子會不會說:“放下手機,常回家看看”?《論語》是一面鏡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爲,我們確實應該對自己進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論語》是經典,孔子是聖人,但是關於這經典與聖人一直是飽受爭議的。一味地盲從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應以辨證的眼光去看待。我確實在《論語》中發現了一些看起來比較極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那麼“不如己”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朋友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就好。其實我們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訴我們要多與優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們心裏有正確的價值標準就好了,過度地糾結於這句話並沒有太大意義。讀《論語》,是要帶着自己的思想去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很重要,用合適的方法去讀更重要。至今沒有讀完《論語》,我真的既慚愧又遺憾,我想繼續帶着思考去走進它,與這個神祕的女子慢慢地愛上一場,與屬於她的那個時代來一次美麗的邂逅。

論語讀書心得11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作爲我近期表現好的一個獎勵,這是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必讀經典讀物。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爲書中既有古文,又有解釋,交給我們很多做人道理,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三思而後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還經過一些小故事加深我們對資料的理解,如:“三餘”時間、留取丹心照汗青、割席分坐、孔子誨人不倦、君子之交等。

我要好好理解這本書,爭取以聖人君子爲榜樣、以小人爲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12

暑假裏,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髮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爲“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並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裏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說:“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說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說:“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後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說:“《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說:“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爲之賊。”這句話被後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於是對一個小夥子說:“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夥子小聲地說:“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着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裏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論語讀書心得13

孝是我國自古以來最重要的道德規範,“百善孝爲先”,孝是德之本。《論語》中“孝”的論述,今日讀來,仍覺微言大義,對社會有益,對家庭有益,而對於一個人的心靈,是一種淨化,也是一種亮化。

記住父母的年紀:

做父母的,沒有不記得兒女的生日的。可做兒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卻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紀,不要簡單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意思是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掛在心上,一方面因他們添壽而欣喜,另一方面又爲他們的高壽而擔心。”

這是孔子對一個孝順子女應有心態的描繪:當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時,喜的是父母健在,是兒女們的福氣,因爲父母長壽並享天倫之樂而高興,就希望父母更長壽;可生命總是有限的,歲月總是無情的,隨着光陰荏苒,歲月流逝,就爲父母年高而擔憂,惟恐深恩未報,孝心未盡,而時機過矣……

人生有許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種痛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而這種痛並不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這樣回憶:母親健在時,自己總是感覺日子還早,機會尚多;總是對自己說,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親。

然而一場大病,母親竟然去了。十餘年來,每次想起母親,心中總是遺憾、悔疚和傷感。每當母親節到來,這種情緒就更加充滿心靈。如果母親能夠生還,即使工作再忙,也一定要常去母親身邊坐坐;即使生活再窘迫,也要多給母親一點零花錢。“子欲孝而母不在”,是一種無法解脫的、說都沒處說的痛……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簡簡單單八個字,讀來覺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興和自豪,但又膽顫心驚,對父母的衰老而恐懼,這是出於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遠也不要覺得爲時尚早,機會還多。記住父母的年紀,常回家看看。節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時候,一束鮮花,一盒蛋糕,一個電話,一句“祝您健康長壽”,一頓閤家團聚的家常飯,都是濃濃的親情,都會給年邁的父母帶去無限的喜悅和慰藉。

講話的意思起,第二層意思,《論語》作爲一個書名,是在這部書編成的時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後,但是,是去世後不久。

論語作爲儒家的經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趙普說的,但是,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在那時,宋朝的.朝廷裏到處都是讀過四書五經的文臣,宰相趙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經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說的,但是,他最後時被撤職了,因爲僅僅一部論語對於治天下還是不夠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論語讀書心得14

南懷瑾先生著作《論語別裁》中南師有談到“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感於現在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學識”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養,談幾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記得女兒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就象一朵帶刺的玫瑰,不合羣、不排隊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她爲什麼?她說幼兒園的活動限制太多,遊戲很幼稚,她不喜歡。老師則說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經常眼神迷離,小小孩子經常一個人沉思,不合羣。但是孩子在家有說有笑,怎麼到了學校就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兒園兩個老師管三十多孩子,女兒從老師那裏受到的關注少了,得到的愛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爲不聽話被批評,被冷落了。作爲家長,怎麼辦呢?第一要體諒老師的難處,孩子不聽話,很難讓老師不批評;那就期望老師多愛一點孩子吧,我選擇了和老師處好關係。

首先,在老師面前承認孩子的缺點,希望老師多擔待。但在孩子面前還是以鼓勵優點爲主。我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報名成爲家委會成員,配合老師排練一些親子游戲。記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會,我們幾個家長、老師還有孩子一起自己準備道具,排練節目,其樂融融,真的和一個大家庭一樣。老師和家長熟悉之後,自然對待孩子更有耐心,關愛多了,批評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體。

另一件事是女兒上小學了,因爲平時自由散漫慣了,教室裏坐不住、說小話、寫字東倒西歪、下課打鬧,老師沒少到我這裏告狀。我呢,一概頂住,從不告訴孩子這種事。只是孩子在家裏寫作業時,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護眼睛爲理由。那時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實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認真些。我扮成近視眼,故意看不清視力表等等,邊遊戲邊提醒吧。真應了葉曼老師的一句話“家庭教育中,不談道德,只言利害”。批評也是以利害爲基礎,不針對品德批評,因爲孩子的可塑性太強,做錯了事,大部分不是品德問題,而是無意的。經驗不足,喜歡嘗試,調皮,分不清輕重緩急都可能犯錯誤。終於孩子在三年級下學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長大了。字寫得板整了,學習主動了,開始在家中的飯桌上批評其他不守紀律的'同學了。

再說說兒子打人的事,我作了點細分:內外有別。兒子到外面打其他小朋友,即使其他小朋友不還擊,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打他,並告訴他,被別人打是很疼的,幾次下來,孩子就不打外人了。但在家裏,兒子有時打我,只要不太疼,我認了。第一因爲我在外面打了他,第二他有姐姐,姐姐有時打他,他不敢還擊,可能有負面情緒積累,我算是他的出氣筒。現在我們父子經常打鬧,當然每次都是以我的“失敗”告終,都成遊戲了。因爲有打鬧,個人覺得還是跟兒子親。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無解的問題:學校作業太多。我爲此請教過心理學教師。他說:“沒辦法,家長替孩子做點吧!”後來孩子有問題請教我時,我一看如果題目很簡單,我就說:“哎呀,這題很難,讓我好好想想,你最好再讀一遍給我聽聽。”往往孩子在重讀題目中就說:“行了,老爸,我會了”。如果我看這題很難,不適合孩子做,我就說:“這題簡單,你照我說的寫就是了”。孩子不放心的問:“這樣行嗎?”我說:“沒問題,如果錯了,回頭找我,我問你老師去”。

另外告訴大家一個祕方:兒子小時候經常腹瀉,用培菲康治標不治本,今天用藥今天管用,明天不用照常腹瀉。後來經其他家長推薦,用嬰兒健脾散,非常有效,標本兼治。因爲腹瀉與脾虛有關,健脾纔對症。

有感而發,寫的很隨意,但是有南師太湖大學堂的教育宗旨: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我們就會少走彎路。細細體會自己與兒女之間的因緣,不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慾望所迷惑。

論語讀書心得15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爲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纔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爲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爲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爲作爲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爲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爲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