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集合15篇)

《論語》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心得(集合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字字句句,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後來《論語》成了舉世聞名的'古代經典文化,曾經有朝廷宰相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把論語中富有哲理的話講給昏君聽,昏君聽了孔子的話後,終於也變成明君了,從此他熱心治理國家,國家就強大起來了。

《論語》中有許多哲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起着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論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子有四教,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剛毅木,訥近人,焚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從這些論語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做事要謹慎,待人要忠誠,要懂得怎樣尊重別人。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以後我在爲人處世也要這麼做,並且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的夥伴。讓大家在學論語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2

論語》讀書心得提要:現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記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以前《論語》是修身養性的非常重要的書,幾乎人人都會說幾句,現在雖然時代變了,但裏面的內容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性。有鑑於此,我閱讀了《論語》裏面的部分內容,對其中5條印象較爲深刻,並結合宿舍管理工作進行了一點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管理方法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姓名,而是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句話啓示我們瞭解別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順利開展工作而言。作爲8幢第一負責人,我需要對樓棟基礎數據、格局、住宿情況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員工也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根據她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日常工作狀況來合理安排和分配任務,以此來協調好這個團隊,使團隊每一個成員發揮應有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就可以保障樓棟一切工作順利進行。

二、工作方法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說: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我作爲宿舍綜合管理員,其實也是一名“工匠”,只不過我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南大的同學們,而我的工作還要進一步管理好樓棟員工團隊。我要做的是讓同學們住的安全、放心、舒心,讓團隊和諧穩定,讓這就是我的“事”。而這些都離不開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這就是我的“器”。要開展好工作,必須要學會有效的管理方法。

3。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後勤工作不只是看看門而已,還涉及到安全、衛生、管理方方面面,內容較多,涉及較爲廣泛而且繁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總結經驗,就會疲於應對,不僅使自己疲憊,工作效果還不一定好。只有在工作中及時總結經驗,才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一個樓棟很大,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管理好樓棟,還必須和同事們團結互助。人難免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別人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儘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將會實現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促進工作更好開展。

三、學習方法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現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該看到這點,並主動學習,具體到宿舍管理工作,那就是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也可以向樓棟裏的同學們學習,這樣我們在日積月累中就會實現進步,不僅對工作有好處,對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閱讀《論語》,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我將繼續加強學習,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爭取將宿舍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論語》讀書心得3

南懷瑾先生著作《論語別裁》中南師有談到“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感於現在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學識”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養,談幾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記得女兒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就象一朵帶刺的玫瑰,不合羣、不排隊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她爲什麼?她說幼兒園的活動限制太多,遊戲很幼稚,她不喜歡。老師則說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經常眼神迷離,小小孩子經常一個人沉思,不合羣。但是孩子在家有說有笑,怎麼到了學校就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兒園兩個老師管三十多孩子,女兒從老師那裏受到的關注少了,得到的愛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爲不聽話被批評,被冷落了。作爲家長,怎麼辦呢?第一要體諒老師的難處,孩子不聽話,很難讓老師不批評;那就期望老師多愛一點孩子吧,我選擇了和老師處好關係。

首先,在老師面前承認孩子的缺點,希望老師多擔待。但在孩子面前還是以鼓勵優點爲主。我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報名成爲家委會成員,配合老師排練一些親子游戲。記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會,我們幾個家長、老師還有孩子一起自己準備道具,排練節目,其樂融融,真的和一個大家庭一樣。老師和家長熟悉之後,自然對待孩子更有耐心,關愛多了,批評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體。

另一件事是女兒上小學了,因爲平時自由散漫慣了,教室裏坐不住、說小話、寫字東倒西歪、下課打鬧,老師沒少到我這裏告狀。我呢,一概頂住,從不告訴孩子這種事。只是孩子在家裏寫作業時,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護眼睛爲理由。那時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實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認真些。我扮成近視眼,故意看不清視力表等等,邊遊戲邊提醒吧。真應了葉曼老師的一句話“家庭教育中,不談道德,只言利害”。批評也是以利害爲基礎,不針對品德批評,因爲孩子的.可塑性太強,做錯了事,大部分不是品德問題,而是無意的。經驗不足,喜歡嘗試,調皮,分不清輕重緩急都可能犯錯誤。終於孩子在三年級下學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長大了。字寫得板整了,學習主動了,開始在家中的飯桌上批評其他不守紀律的同學了。

再說說兒子打人的事,我作了點細分:內外有別。兒子到外面打其他小朋友,即使其他小朋友不還擊,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打他,並告訴他,被別人打是很疼的,幾次下來,孩子就不打外人了。但在家裏,兒子有時打我,只要不太疼,我認了。第一因爲我在外面打了他,第二他有姐姐,姐姐有時打他,他不敢還擊,可能有負面情緒積累,我算是他的出氣筒。現在我們父子經常打鬧,當然每次都是以我的“失敗”告終,都成遊戲了。因爲有打鬧,個人覺得還是跟兒子親。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無解的問題:學校作業太多。我爲此請教過心理學教師。他說:“沒辦法,家長替孩子做點吧!”後來孩子有問題請教我時,我一看如果題目很簡單,我就說:“哎呀,這題很難,讓我好好想想,你最好再讀一遍給我聽聽。”往往孩子在重讀題目中就說:“行了,老爸,我會了”。如果我看這題很難,不適合孩子做,我就說:“這題簡單,你照我說的寫就是了”。孩子不放心的問:“這樣行嗎?”我說:“沒問題,如果錯了,回頭找我,我問你老師去”。

另外告訴大家一個祕方:兒子小時候經常腹瀉,用培菲康治標不治本,今天用藥今天管用,明天不用照常腹瀉。後來經其他家長推薦,用嬰兒健脾散,非常有效,標本兼治。因爲腹瀉與脾虛有關,健脾纔對症。

有感而發,寫的很隨意,但是有南師太湖大學堂的教育宗旨: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我們就會少走彎路。細細體會自己與兒女之間的因緣,不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慾望所迷惑。

《論語》讀書心得4

吃完晚飯,拿起寒假學習書目《論語今讀》翻閱起來。初步瀏覽了前言,對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和想法甚是認同。翻至第一章《學而第一》躍入眼簾的是所有老師都很熟悉的孔子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再看譯文,不禁傻了眼,李澤厚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這裏的習是做"實踐"解嗎?以前教科書上都說"習"是"溫習"的意思,每次我們也是這樣解釋給學生們聽:"學習並經常去溫習他,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難道一直以來我們都錯了嗎?帶着這樣深深地疑問,我繼續讀下去,直至恍然。

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中有解: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學習就像鳥學飛一樣,是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本領的。讀到這裏,似乎已經能理解一些了。再往下讀,深刻地理解到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爲,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儒學中有廣義和狹義兩義。狹義是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但整個來講,孔門更強調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爲優於語言。這樣的'觀點在論語中隨處可見。如:"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其力,侍奉國君能獻出自身,結交朋友能信守諾言。他雖說沒學過,我說他已經學過了。"

我又想起了教材中的《水》一課。孔子的課堂就在泗水河畔,在賞春、論水、言志中,與弟子們探討;我又想起了《最大的麥穗》一課,偉大的蘇格拉底的課堂在麥地裏,通過找最大的麥穗的實踐,使弟子們深深懂得抓住眼前的機遇是最重要的。

如此看來,我終於明白李澤厚先生將"習"譯爲"實踐"一詞是正確的,也是進行多番考證的。我們的教學永遠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經倡導,我們今天難道不更應該發揚廣大嗎?現在我們的教學依然是講得多,實踐的少,雖然第八次教改努力在改變這種現狀,但是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將知識和實踐較好得結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何處纔是一個合適的契合點?

《論語》讀書心得5

《論語》是記錄被後世尊稱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被推崇爲儒家經典。全書20篇,其中涉及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說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很久就想仔細閱讀這本書,吸取其豐富的營養。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擠出時間粗略地看了一些篇目。因爲自己的古文知識還比較淺薄,主要藉助譯文才能略微領會其中的深刻含義,也算有了一點膚淺的理解吧。

作爲教師,在閱讀中對其中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內容感受最深。對於學習這個問題,《論語》第十五章中講到:“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意思是說自己並不是學得很多又都能記得住的人,而是用一條中心線索把所學的內容貫穿起來。這讓我很有感觸,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而要理解,要融會貫通,多麼不容易。

又如第七章《述而》中講到:“子曰:‘不憤不起,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尋求答案而又尋求不到的時候不去啓發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開導他。教他一個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幾個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我想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把所學的內容都理解吸收進去,並且能夠舉一反三,但我們又不能不看到現實中有些學生眼睛看着黑板,人卻已不知神遊何處。學習時他們看的不是課本而是參考書,考試前拼命記公式,於是地理不看地圖,歷史不看年曆,平時考試可能結果不錯,但絕不可能有完整的知識概念。

現在的學生讀書都要求“高效”,應付衆多的考試,對策就是臨考前藉助參考書複習資料強迫記憶最快。但如此又怎能讓學生喜歡學習,又怎能要求他們舉一反三呢?面對這種問題,孔子當年的一句“不復也”可以說道出了無數教師心中的“悲涼”,但我們能夠放棄嗎?不能。如何去做,纔是真正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的。

《論語》讀書心得6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纔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複製,但可以創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襲,但可以借鑑。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和借鑑之中延續、發展。

19xx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宣佈:“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xx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一宣佈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當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說集中在《論語》裏面。《論語》是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論、行爲的一部總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於丹的話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讀它,卻會獲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讀它,能夠讀出爲政以德、以人爲本的治國安邦之道;哲學家讀它,能夠讀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諧之觀;教育家讀它,能夠讀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倫理學家讀它,能夠讀出見利思義、博施濟衆的道德情操;有修養的人能夠讀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文關懷,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讀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的心得體會。我悟性極差,沒有能力讀出《論語》的“廬山真面目”,但我也讀出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鮮活的孔子:他超越時空,閱歷豐富,一生見過許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農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隱者、君子、小人,什麼人都見過,這些人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豐富了他所沒有的;他主張發家致富,但必須採取正當手段,鄙棄那種靠不正當競爭發家致富的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體察民生,興辦教育,收費非常低廉,只是十條肉乾而已,自古至今,可說是我國民辦教育的第一人;他繼承文化,也創新文化,他的創新是在堅實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他嚴肅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義和高雅情趣基礎上的享受;他嚮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對生活大徹大悟基礎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懷寬廣、目光睿智、性格慈愛、態度豁達,以他永遠的智慧和包容關照歷史、關照人類!

簡單的說,《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仁愛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啓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第一,仁愛之道。

仁愛是在孔子的論語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我們常常說讓世界充滿愛,然而這個簡單的愛字說起來簡單,其中卻蘊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認爲仁愛是做人的根本,他不僅是仁愛的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于丹認爲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爲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補足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認爲仁愛其實貫穿整個人生,正所謂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世間的愛情、親情、友情無不充滿愛,愛情中,我寬容,彼此珍惜,對愛人和自己的親人一樣;親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因爲他們同樣是我們最親的人;友情中,友愛、友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因爲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仁愛充滿,我們自己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第二,孝敬之道:“百善孝爲先”。

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爲我還沒有爲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讀書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我上大學,重讀了論語後,從心裏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我開始回報,儘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悅。

第三,智慧之道。

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論語》裏面,自始至終充滿着智慧。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爲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爲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第四,學習之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說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他的謙虛,而且說明他的好學。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第五,誠信之道。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靠的都是誠信和信用,比如一個新的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一個單位的領導也要講信用,才能贏得員工和下屬的信任,假如作爲上司整天不講信用了,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了;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在工作上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在家庭對父母、愛人、孩子要坦誠相待;對同事朋友說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爲,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第六,處世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儒家傳統道德中,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爲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爲聖人的目標。“知”在東方文化裏並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仁”也是神舟電腦的文化內涵之一,公司強調員工應有仁愛之心,同事之間應當互相友愛,上司對下屬尤其應當多一些關愛,要把體貼和關懷下屬當成份內的工作,儘量爲下屬排憂解難。“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孔子明確指出:智的最高修爲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爲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爲是不懼。雖然成爲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因爲,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爲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開悟、心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煉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第七,君子之道。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爲,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能不爲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作爲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是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論語》讀書心得7

假期裏,我讀了許多《論語》故事。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做老師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夠成爲我們的老師。

就說說我們班上吧。在這49人的集體裏,就有游泳猛將、繪畫能手、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鋼琴彈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飛快,還有的閱讀能力超強……

我們就應該向身邊的這些同學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我們就像是萬綠叢中的小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豐富的養分,這樣才能茁壯成長。

高山,是一塊塊的小石頭堆積起來的。大海,是一點一滴的水珠匯聚起來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那麼,就要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論語》讀書心得8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讀書心得9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爲“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爲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爲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爲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爲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爲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爲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爲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啓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啓發式教育,實際上“啓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纔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讀書心得10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什麼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說,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爲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來爲大家做事,他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個位置,故而《漢書食貨志》說“學以居位曰士。”後來選士用科舉的辦法。科就是一個方面的才能,舉就是推舉。就是通過考試看誰有能力,有能力者爲士。從鄉試開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鄉試考的好的叫中舉,就是你可以向上推舉的意思。在全國舉行的會試中,考的最好的叫貢生,貢生就是等着向皇帝進貢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試以後,第一名就是“進士”。通俗的說,就是進級爲士。這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的.來歷。既然被選上了,就有了升遷,就有了官職的大小,“是以爲大夫卿士。”[2]後來把出來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吧。

做公務員首先是爲老百姓辦事的。那麼古人對於士有什麼要求嗎?有。在這裏曾子爲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說,出來爲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堅毅、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爲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裏的標準是什麼?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爲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爲了推行仁政死而後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擔負責任,你不願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爲自己爲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苟地爲國家辦事,爲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爲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纔沒有什麼後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後已,否則就是行屍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埃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論語》讀書心得11

我喜歡經常翻閱家裏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一定是先擡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裏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今天就變成了昨天。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後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討厭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論語》讀書心得12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說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爲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爲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爲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書心得13

孔子是古代的聖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記錄成一部書——《論語》。《論語》在歷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論語》依然爲人人所傳頌。而我卻很好奇,我裏孔子所說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於是我打開了《論語》。

讀了《論語十則》的第一句,我覺得我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但卻從未感受到那份快樂。也許,只有真正熱愛文學,求知若渴的人才會感受到那份快樂。“有朋自遠方來”只是在同學之間玩些文學遊戲吧。“人不知而不慍”對於我來說,讓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卻沒有做到。以後我也要進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樣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總結,纔能有更大的進步。

而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只是在複習課文的時候,腦海中隱約會出現一些新的理解。

勞動要與休息結合,學習也要與思考相結合。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邪說的危險。

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做人就是要實事求是。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這種力爭上游的思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

我們要像一切有優點的人學習。

雖然我沒有做到胸懷寬廣,意志堅強,但我麼還要爲實現“任”的理想努力奮鬥。

而在我所讀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愛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這是孔子對當時帝王的真心勸誡,可惜當時真正理會並使用的卻不多。他們依然是“己所不欲,施與人”在當時幾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夠明白的估計只有像孔子這樣的大賢吧。而再看如今,卻依然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

《論語》是當時思想的巔峯著作,也是我們如今需要學習的做人準則。以史爲鏡,這面鏡子將帶你照向更遠的未來!

《論語》讀書心得14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爲傳播。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爲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爲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於吸收。

也有不少人,爲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鑽進了死衚衕,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15

最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做教師做了這麼多年,如何把自己做成一個快樂的教師?閒暇之餘,便翻看國學經典系列叢書的《四書》《五經》,特別對書中的《論語》部分進行了詳細的閱讀,感悟頗深。

就像于丹老師所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是的,在當下這樣紛繁的喧囂世界,有多少人還能守住心中的淨土?有多少人還懂得“愛人”和“禮遇”?尤其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守住寧靜中的快樂。通過讀了《論語》,心靈所受震撼很大,書中闡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人如沐春風,心靈獲得了一次洗滌,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對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得到了重新的啓示。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

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兩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地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地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爲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爲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就像他對學生顏回的讚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是說真正的快樂,就是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爲心靈深處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當下作爲教師最需要的就是這份平和,有了這份平和,才能紮根教壇、安於清貧;有了這份平和,才能愛生如子、一視同仁;有了這份平和,才能爲人師表、心無旁騖。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心懷一份無私的“博愛”

許多讀過《論語》的人都認爲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像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等等,所有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爲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在孔子意識裏“禮”是在“愛”的根基之上的。其實,不論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如何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愛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這種缺失,不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

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心懷博愛,還應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不管與人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內心的簡單.

何爲簡單?我對簡單的理解不是碌碌無爲,而是喧囂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寧靜,真正的簡單是寧心靜氣、無悔奉獻後的那份收穫與快樂。

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微笑着面對生活,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是一個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爲,有緣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競爭壓力有多大、不管生活節奏有多快、不管學習過程有多苦,我們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丟。因爲有了憧憬,纔會有實現憧憬的願望,有了實現憧憬的願望,纔會有實現願望的行動,有了行動就一定會有結果,因爲你努力了。

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做到“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會心胸開闊、豁然開朗。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還要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一個人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當我們遭遇挫折,感到壓力,產生痛苦、面對無奈時,我們要做的不是頹廢沮喪,而是要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改變航向,因爲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會轉瞬即逝。因爲天塌不下來,當感覺天快塌下來的時候,實際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認爲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歸根取決於自己的心境。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當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時,可以改變自己看待結果的心情;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時,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風向時,可以調整風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