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家》讀書心得合集15篇

《家》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讀書心得合集15篇

《家》讀書心得1

你有家嗎?那你會了解“家”在橋洞的感覺嗎?

《橋下一家人》主要描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阿曼德,他的家就在漂亮的巴黎塞納河的橋洞裏。一天傍晚,他回“家”時卻發現自己的“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和一隻小狗霸佔了,生氣的老人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不斷的交流與接觸中,在三個孩子不斷地叫他“爺爺”時,老人善良的心逐漸逐漸的軟化起來。孩子們的媽媽白天要工作,老人便幫忙照顧他們。帶他們上街去看新鮮的事物,讓他們瞭解巴黎繁華的另一面;並帶他們去認識新朋友.......但孩子們想要的並不是這些虛無縹緲的表面,老人深深的知道,孩子們最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個真正的家,而不是在橋底下的“家”。老人決定實現孩子們的願望。他以嶄新的面貌改變了自己,並找到了一份寶貴的工作,萬幸的是,這份珍貴的工作還能爲老人提供一間房子。善良的老人將和孩子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屬於孩子的真正的家。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獲得國際大獎的書。我真真切切地喜歡上這本書,因爲它讓我懂得了:不管房子有多大或者多小,豪華或者簡陋,只要充滿愛和歡笑,就是一個溫暖的家,就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家。

《家》讀書心得2

一、兒童藝術創作方面有豐富的支持策略。

在學習環境方面,有:佈置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固定的藝術區角;提供一系列的豐富多樣的工具與材料;提供足夠的、方便取放的收藏空間;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展示兒童的藝術作品;讓兒童把藝術作品帶回家等。在一日生活中:將藝術活動融入兒童一日生活中;爲兒童的深度探索(包括對材料和工具和程序的探索)提供時間。在成人與兒童的互動中:重視過程勝於結果;尊重兒童的自主性;傾聽兒童對其作品的解釋;平衡兒童發起的活動與成人發起的活動等。

在材料提供上建議分爲二維媒介和三維媒介。

二維媒介——材料和工具包括繪畫類的水彩筆、毛氈筆、蠟筆、粉筆和黑板、木炭條、鉛筆、彩色鉛筆、油畫棒、印泥和印章、電腦繪畫程序等;水彩畫類,使用三原色白色黑色、水彩顏料、手指印畫、液體顏料和皁片、畫刷、用來做記號的數字、牙刷、棍棒、羽毛、輸液、面前、細繩、瓶蓋、橡皮筋、鞋帶等;容器類有淺杯、餅乾罐、酸奶罐、小碟、桶等;紙張類的有白色畫紙、答卷屠夫紙、牛皮紙、各色美術紙、橫格紙、方格紙、手繪紙、濾紙、淨面或者彩色玻璃紙、報紙、雜誌、卡紙、紙板、紙袋、包裝紙、禮品紙、薄棉紙、金箔紙、蠟紙、皺紋紙、壁紙小張、紙管、紙盤、硬紙盒、禮品盒、卡片、賀卡、明信片、信箋信封、各種回收的紙張等。

三維媒介——材料和工具包括制模與雕塑,粘土、麪糰、橡皮泥、溼沙、天然染料、蜜蠟、模具、膠合板紙板、塑料袋、塑料卷等;混合媒介和拼貼畫,有各種尺寸和形狀的盒子、紙箱、紙板或塑料管、雞蛋盒、綵帶、繩子、織物、鞋帶鬆緊帶、釦子金屬片珠子、曬衣夾、木頭碎片、泡沫塑料碎片、幹豆子乾麪條、棉球、舊襪子長襪、不易打碎的小鏡子、木頭、棍子、樹葉、草、樹皮、貝殼、鵝卵石、石頭、松果、羽毛、吸管、空線軸等,以及剪裁工具:小刀、剪刀、打孔器;固定工具,漿糊、膠水、膠棒、訂書機、尺寸和形狀不一的曲別針、透明膠、各種寬度和顏色的作畫護條、橡皮筋、紗線和細繩、金屬線、用於編制的大頭針和線等。

在兒童表達自身的藝術感受時,建議發展一套討論的語言。讓兒童的評論感到安全和放鬆:讓兒童使用簡單而又熟悉的語言能夠幫助兒童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藝術作品的質量,簡單的描述性語言也能夠擴展兒童一般的觀察與語言技能,在關於藝術元素的談話成爲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況下,可以將一些簡單的藝術語言引入談話。語例如下:

色彩:不僅作品中有色彩、傢俱、衣服、身體和自然界中都有色彩,可以從多種角度評價色彩的變化與組合,包括色相、純度、色溫、明度、深淺、對比;線條:不僅印刷物、繪畫作品、比那隻取和其他藝術形式上都有線條,我們的衣服、兒童的積木、牆壁、窗戶,以及房間的裝飾物上都有線條,如線型、起始、特徵、長度、對比等;形狀或形式:可以認出一些形狀,評論一下不規則的形狀,並且描述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比如大小、名稱、實心、關係、開合等;彩紙,因爲兒童依賴與感官體驗,所以他們對不同材質的物理感受十分敏感,藝術作品不僅不同於它真實的物理材質,也不同於他所表現的事務形象的質地效果,可以幫助兒童關注藝術作品的外觀形象是如何表現它所描繪的事物的感覺的,例如,外露的還是內因的、硬度、糙度、規則、反光等;空間:在每天的生活世界裏,兒童都在形成他們的空間意識,你的評論可以幫助他們形成一套語言,來表達他們所見事物的方位,談論他們的方位移動。勁兒,你可以幫助兒童運用這些概念來解釋藝術家是如何李永和表現空間的,例如:距離、定位、界線、滿餘等;設計:當兒童能夠做計劃時,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或者有設計的來做一些事。你的評論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藝術家也是有計劃的,這樣藝術家才能將不同的元素納入作品中,並在這些元素之間形成彼此的聯繫,例如:對稱、重複、交替、變化、誇張等。

二、高寬課程提倡單項深度法。

作者首先批評了一次使用過多材料的藝術教育方法,接着提出了藝術教育中的單項深度法。單項深度法以兒童爲中心,而不是以藝術爲中心。他重視兒童的藝術探索過程,而不是最終的作品。他主張兒童對一種或這一類藝術材料或媒介進行深度的持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例如學會解決問題、與人交往、形成審美判斷等。單項深度法的基本結構與序列爲:引入、拓展、創作與反思。

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表達途徑,兒童可以藉助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感,以及她們的體驗、想想與理解。當兒童開展藝術活動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氛圍。如果材料變更頻繁,兒童便不能瞭解每一種材料及工具的獨特特徵,而深度探索的機會會帶來高度複雜與驚喜的藝術作品。

引入,兒童首次遇到一種材料或者一個藝術概念,這是一個與愛來、工具和想法逐漸熟悉的過程。引入階段的長度取決於兒童對材料及其用法的熟悉程度。探索可以多種方式開展——介紹材料本身,餐館工作是,激發兒童對事物的審美特徵、材料的具體特徵或者美學概念的興趣等一系列體驗活動。

拓展,是指擴展兒童的興趣、知識、技能、對材料的審美意識或者對藝術概念的體驗的過程。拓展目標是增進兒童對材料及其特徵的瞭解。拓展藉助視覺、聽覺、動覺與感官刺激進行。兒童對一種媒介的體驗可以由多種方式加強——故事、詩歌、謎語、散步、音樂、聲音、舞蹈、運動、角色扮演、補充材料和額外的工具等。運用具體經驗與直觀教具,教師能幫助幼兒饒有興趣地學習材料的物理起源與歷史文化景況。通過與其他領域的發展建立關聯,兒童對材料的直接經驗也可以得到進一步擴展。

創作,就是製作藝術品,是引入材料、拓展經驗之後達到的高潮,是兒童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創意有許多來源,創意可能來源於材料本身,也可能來源於媒介以外的經驗或目的,將媒介的特性內化之後,兒童轉向去表現創意或者執行任務。創作某件東西是一種內在的願望,對大多數兒童來說,步入創作階段是他們藝術探索與遊戲意圖的自然結果。

反思,反思意味着感知、思考、分享、評價每一步行動,教師不斷幫助兒童思考他們圍繞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的所見、所做、所感。反思在分享和討論的情境下是自發的、自然的,教師應在兒童思考藝術時爲之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充分尊重和接納兒童的想法和觀點。我們應該瞭解,反思能力與其他心智技能的發展是聯繫在一起的,要像兒童能夠充分參與回顧活動,這需要時間、經驗與成長。

單項深度法認爲,引入、拓展、創作和反思是實現更有意義的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藝術是兒童個人成長與自我表現的一條路徑。

高寬課程提倡讓孩子具有高度的熱情和廣泛的興趣,讓兒童主動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獲取關鍵經驗中學習。兒童在成人支持和引導下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探索是,學習效果最佳,“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

《我是兒童藝術家》,結合具體的實例和照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高寬課程理念下孩子們關於可回收材料、紙張、粘土、麪糰等材料的使用與探究,運用了引入、拓展、創作和反思四步法。單項深入法,讓幼兒較長時間地開展同一主題活動,並且持續的深入鑽研這一主題,這個主題就會充滿挑戰、發現與冒險。同時這是避免壓力、膚淺與分心的一個途徑。藝術課程按照這種有品質的發展序列進行的話,兒童就能夠獲得成長與滿足。

《家》讀書心得3

因爲眼睛近視的原因,我平時很少看電視,但有一個節目我每期都看,爸爸媽媽還鼓勵我看呢!這就是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遠方的家”。這是一個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旅遊節目,每一期都介紹我國一個不同的地方,既有繁華的大都市,又有遙遠偏僻的鄉村小鎮;有神奇壯美的自然風光,也有歷史與現代的人文景觀;但我的最愛要數各個地方千奇百怪的特產和小吃。一想到這些美味佳餚,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

那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讓我印象很深,想一想吧,金黃的花海直到遠方,望也望不到邊,是多麼美妙的畫卷啊,成龍的一部電影還在這拍過外景,這就是位於我國雲南省羅平縣的油菜花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油菜花田,面積有四十萬畝呢,都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了。看完了花的美景別忘了嚐嚐當地布依族的“五色花米飯”哦!這花米飯是用不同的植物汁液染色做成的,有紅、黃、白、藍、紫五種顏色,所以取名叫五色花米飯,看上去就覺得很好吃,嘿,我的口水又出來了。唉!看了這些節目我知道了祖國各地有趣好玩的地方真是好多好多,地方特色的可口小吃更是數不勝數,我還記得大連的海蔘和海膽,寧靜神祕的瀘沽湖,江蘇南通的“長江三鮮”,是指鰣魚、刀魚、河豚魚三種味道特別鮮美的魚,我是最愛吃魚的,從小爸爸就說吃魚聰明。反正好地方好東西等等、等等太多了!

觀看這樣的電視節目,我可以學習很多地理、歷史知識,瞭解不同的風俗文化,我想這也是爲什麼爸爸媽媽鼓勵我看的原因吧,祖國大地的美麗神奇讓我驚歎,豐饒的物產讓我心動,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走遍祖國的名山秀川,吃遍各地的風味美食!

《家》讀書心得4

夏日的午後,陽光暖軟,從窗縫和門縫後悄悄溜進來,在地上、牆上留下影跡,一排排,整整齊齊,像琴鍵一樣。我左手託着下巴,另一隻手輕輕翻動《千家詩》的書頁。

還記得那個酒入愁腸,七分化爲月光,餘下三分化爲劍氣的李白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是他在讚美楊貴妃的傾世姿容。“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是他流放夜郎時依舊孤傲清高的性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是他背井離鄉,想大醉一場,忘卻對故鄉的思念,豪情萬丈。“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他送別朋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鄰家傳來一首《長安憶》,清麗傷感的音調讓我恍若夢迴大唐,好像看見李白衣袖飄飛間留下一片康橋彩雲。李白的詩詞或華麗,或浪漫,或豪放,都令我回味無窮。

讓我最欣賞的是孫逖的《宿雲門寺閣》。“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畫壁餘鴻雁,紗窗宿鬥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雲門山下,縷縷佛香繚繞着寺閣,繁花如煙似夢,飄渺夢幻,那裏幽靜美麗得如同世外桃源。紅日漸漸西沉,晚霞把天空渲染得流光溢彩。寺閣懸起燈盞,四周的山峯高大險峻,像一道道屏障。寺閣的布幔又被捲起,與五湖的秋色相對。壁畫褪去了往昔華麗鮮亮的顏色,只剩下了南飛的鴻雁。不光是詩人,我也懷疑天路是否已近在眼前,與白雲同遊天界。這樣的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

猶記當時年少,窗外傳來朗朗讀詩聲,未脫去童稚的調兒撥動了我的心絃。那來自遙遠時空的淡淡情思,如同一位手執書卷的美人,驚鴻一瞥,天地頓時失去了應有的顏色。

漸漸長大,不再滿足於搖頭晃腦地讀詩、背詩,便拿着毛筆學學那些儒雅的詩人,抄詩、品詩,有時也會幼稚地寫寫根本就不成調的小詩。每當筆尖輕輕掠過紙上,墨汁流淌,形成字跡,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彷彿一筆一生蓮,筆筆蓮花開。

有時看着一首首詩詞,心裏也會做做夢。遠離俗世的喧囂紛擾、燈紅酒綠,在青山隱隱、綠水悠悠的地方駕一葉扁舟,獨自一人遨遊天下,尋一尋謫仙人李白,討一壺陳年佳釀,繡口是否也能如他一般吐就盛世雲煙與繁榮;見一見陶淵明,體驗一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隱居生活。

不得不承認,詩詞就像一杯香茗,氤氳着久久不散的醇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漫漫,若能詩詞常駐,詩情永駐,也算幸事!

陽光輕笑,從指尖,從書頁上跳躍。詩詞傳唱千家,古典魂韻流傳千古。我願在這慵懶的午後,捧一卷清雅的《千家詩》,偷享清歡樂浮生,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家》讀書心得5

《橋下一家人》這本書的故事描述了貧窮與貧窮之間的愛與溫暖。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曼德是一個流浪漢,他是“受不了孩子”的人,因爲他“怕孩子們會偷走他善良的心”,“怕一個家會拴住他的自由”。然而,當他在橋地下遇到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凱爾西特夫人組成的一家後,他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凱爾西特夫人對一家人的看重給了貧窮中的孩子很大的信心。

在故事的結尾說到,阿曼德的心已全被孩子們“偷”去了,他的自由也被這家人拴住了。這家人願意認這個與他們不沾親故的老人。

阿曼德作爲他們的爺爺,而阿曼德也願意當他們的爺爺,最後還爲他們去找工作,阿曼德找到的工作能爲他們提供住所。這樣,阿曼德是一個有家的人了,他有工作了,他不再是流浪漢了。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東西都打不敗它。

《家》讀書心得6

我的故鄉在遠方,在那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地方.

故鄉山坡上的黃慄樹、松樹、柏樹,它們迎着一陣陣風兒,猶如大海咆哮,又如碧波奔騰,樹上的鳥兒不停地唱着優美悅耳的歌.肥沃的田地裏,成片的玉米、稻穀、高粱,鬱鬱蔥蔥,扛着紅纓槍的玉米棒子,很是叫人眼饞;飽滿卻謙虛得彎下腰桿的稻穀,讓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讓人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舉着紅火把的高粱,也不甘示弱,它們要把收穫的明天迎來!

故鄉被一條石溪所環繞.溪水永遠是那麼歡快地流淌着,不停地吟唱着.你聽,多麼動聽的歌謠啊!溪水拍打到石頭上,飛濺起團團浪花.你看,溪水多麼清澈啊,溪邊的花兒也在風中扭動着迷人的腰肢,爲那清澈的溪水而舞.

故鄉的村頭有兩棵大樹,一棵是柳樹,另一棵是棗樹.春天來了,柳樹早早的發芽,長出了像心一樣的小葉子,裝點着隨風飄舞的樹枝.風兒給它梳理頭髮,雨水給它沖澡.棗樹呢,那橢圓形的葉子油亮油亮的,一顆顆亮晶晶的小棗,那麼幹淨,那麼光潤,像一顆顆綠色的珠子掛滿枝頭.陽光一照,閃閃爍爍,又像是綴上了許多綠色的寶石,引得孩子們的口水一串串往下掉.

“哞……哞……”咦,這是什麼聲音?哦,那是故鄉的老牛上山吃草了.老牛們的尾巴上拖着成羣的牧童,他們要一同去找個理想的地方——花草山.那是我故鄉的仙境!那裏,老牛們可以放開肚皮地吃那鮮嫩的草兒.那些草兒,用稚嫩的小手熱情地招呼着老牛,老牛也倒真領情,向草兒奔跑而去.哎,只能犧牲了草兒,才能肥壯了老牛啊!在那裏,孩子們可以盡情地玩耍.漫山遍野的花兒,五彩繽紛,散在草叢裏,牧童用這些花兒編織花帽,花衣,花屋,也編織着他們美好燦爛的未來!

還有,故鄉的人情味是最濃厚的熱情好客是故鄉的最大特點,有客人到來,村民們的臉上是掛着笑容的,那是發自內心的幸福的笑.互幫互助,攜手共進,是故鄉的又一特點.一家有難,千家支援,萬人受惠.

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地方,是我永遠熱烈地嚮往着的,深愛着的在遠方的故鄉。

《家》讀書心得7

這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篇小說,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蘊藏着苔絲的夢想和期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爲了幸福的貴婦人,之後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感人的就是苔絲在忍無可忍的狀況下,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泄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最後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站,是她最後解脫的日子。苔絲在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或許她的命運本該這樣,在所謂貴族家庭後代光環的後面,她那不思進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兒嫁進豪門的媽媽,註定純潔的苔絲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絲,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學會保護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個處處留心的心眼,會讓你的人生更加順利。懂得愛護自己的人才會去創造財富,美化生活。

《家》讀書心得8

讀完巴金的《家》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好比在嚴冬裏往身上澆了一盆熱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腳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勁頭在不停的上升。

書中形成鮮明對比的兩個人物,同時也是兄弟的覺新和覺慧,他們雖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兩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覺新的“作輯主義”和“不反抗主義”使我義憤填膺;覺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點欣慰。因爲懦弱,因爲封建禮教的傳統舊思想,斷送了覺新這個有爲的,年輕的生命。覺新雖然有過嚮往“五四運動新潮”的影響,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帶動中,他放棄了,他不敢說“不”字。當父親決定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婚姻時,他默認了;當家人要讓瑞鈺到城外生孩子是,他更默認了。當他意識到家庭的,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時,梅卻在憂鬱中死去。不久,覺慧又離家出走,這不僅沒使他放飛夢想,卻讓他在失敗的家庭中更加討好每一個人,更加小心翼翼。因爲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相反,覺慧這個封建禮教叛徒,這個膽大妄爲的青年卻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離開了這個關着他18年的恐怕的籠子。正因爲有了覺慧,才使這個生氣沉沉的大家庭中帶來了一絲朝氣,一股清風。“無論如何,我不,跟他們一樣,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於踏着他們的屍首,我也要向前去。”這是覺慧對封建禮教,對就制度發出的一聲警告;“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這句話證明了覺慧追求自己理想,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雖然他沒有和鳴鳳結合,雖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變朝氣,但是他失敗了,而他在失敗中選擇了離開和放棄,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許多人在譴責與猶豫中一直沒有正確的選擇。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要堅持自己正確的理想,不要管別人是如何指責,相信自己,向勝利之門衝啊!

《家》讀書心得9

這一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艱苦暗淡的鄉村生活,包含着苔絲的夢想和期待。十六歲的苔絲,在家庭虛幻的期望中,攀上了高貴的家庭。她跳躍身變成了一個貴婦,之後跌入了無法挽回的痛苦的深淵。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淳樸美麗的農村姑娘苔絲來到高貴的德伯家當女傭,惡棍少爺亞雷克誘騙失身懷孕,從而受到鄰居們的嘲笑和指責,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

苔絲遇到富有的牧師家庭的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新婚之夜苔絲將自己過去的悲慘經歷告訴克萊爾,沒想到換來克萊爾的無情離去。

苔絲遭受了種種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得到克萊爾的寬恕和任何消息。

迫於生活的壓力,絕望的苔絲再次落入亞雷克的手中。此後醒悟了的克萊爾重新找到了苔絲,苔絲追悔莫及。爲了與心上的愛人克萊爾生活在一齊,苔絲殺死了毀掉自己一生的亞雷克。

幾天後苔絲被捕,以殺人罪被判處絞刑,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遺願,帶着她的妹妹麗莎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讀過的所有外國小說中,《德伯家的苔絲》也許是最有詩意、最吸引人的一部。

作者對19世紀英格蘭西南部鄉村自然風光的優美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當他採用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述。

透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透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苔絲是個悲劇式的人物,究竟誰應當爲這一悲劇負責呢恐怕許多讀者都會認爲,罪魁禍首是惡棍少爺亞雷克。

在我看來,悲劇的原因肯定是亞歷克,但導致杯具結局的還有苔絲名義上的丈夫克萊爾

亞歷克只是赤裸裸地剝去了苔絲的貞操,從肉體上揭開了悲劇的序曲;克萊爾在新婚之夜拋棄了苔絲,從精神上導致了杯具的發展,並最終使這場杯具落下了幃幕。

如果克萊爾沒有拋棄苔絲,沒有戴上那層虛假的道德面紗,就不會有這種悲慘的發展和結局。

《家》讀書心得10

說出來可能所有人會笑話我,在這樣一個清冷的深夜,我一絲睡意也無,看完巴金1931年寫成的《家》,五次三番,淚流滿面。五次三番。

13歲的夏天曾打算讀這本書,被媽媽制止。彼時我正忙於做小小飛女,逃課,泡吧,抽菸,喝酒,紋身,割腕,夜遊,鬥毆,早戀,甚至計劃離家出走,叛逆得一踏糊塗。當時媽媽不讓我看《家》自有她的顧慮,可是很慶幸,如果當時懷着對“愛情三部曲”的好奇草草翻完這本書,我便永遠地錯過了它。

回頭看那時候的自己,幼稚,無知,頭破血流,但從未後悔,亦永不引以爲恥。

自己的過往,有什麼好羞恥。

在初中中閱讀課本里看見它,鳴鳳投湖的選段,沒有多大興趣。窺一斑不足以視全豹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年少懵懂,或者幾乎談不上有的人生閱歷無法進入那樣的生命體驗。

後來看的是曹禺改編後的劇本。是的是的,曹禺的劇本寫得那樣純熟,誘使我沉浸其中,完全忘記對第二天就要到來的閱讀鑑賞考試的恐懼和對大量欠缺的讀書筆記的擔憂。他的筆下整個故事如此驚心動魄,可是很遺憾,並未讓我感覺哀傷。

然後盧敏這週三要講曹禺的劇本,讓我們去找巴金的小說來讀。

幸好是大三,若換做以往,給我大把大把的寬裕時間,我也不見得會去看。更何況這還是從大文處討來的簡陋的電子版本,用鼠標一頁一頁不厭其煩地往下翻,直看得兩眼痠痛。

然後落下淚來,我發誓,不是電腦屏幕刺激眼睛的緣故。

那是巴金19歲前生活在成都的大家庭,我用四川話慢慢讀完它,一改我這麼多年的閱讀習慣。

我知道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正如巴金意識到他這第一部長篇小說有多少多少致命的缺陷。

可我還是那樣沒有由來地傷心到不行,正如巴金多年後清楚地凝視着那些硬傷卻再不願輕易更改。

有誰能告訴我原因呢,我沒有生長在那樣的家庭,從未遭受過戕害,不冤,也不苦。

是什麼,讓我淚流滿面。

《家》讀書心得11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生動地展現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封建勢力的突然衰落,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覺新是小說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他是長子,因此,爲了維持四世同堂的“和睦相處”,他採取了“不抵抗”的態度。

他和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但是在這個封建的大家庭裏,結婚不是由他們決定的。

他的父親給他安排了新的婚姻,他沒有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了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

雖然他的內心很痛,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後他娶了他的妻子——瑞玉。

祖父死後,陳阿姨以“血災”爲由,不讓瑞玉在家裏生孩子,並要求覺新送她出城。這對覺新來說是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

在那之前,他的梅表妹因爲他而死於抑鬱症。然而,他無法抗拒所有這些悲劇的發生,願意繼續過這種痛苦的“舊式”生活。

小說中另一個典型的人物是覺新的弟弟覺慧。這部小說的覺慧與覺新性格上有所不同,他是一個大膽天真的造反者。他積極參加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活動,抨擊封建家庭。

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制度,毅然與少女明鳳相愛。他還勇敢地反抗長輩們的封建迷信行爲。最後,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家。

小說還着重描寫了幾個不幸的女人——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人性格不同。梅是憂傷的,瑞珏是賢惠的,鳴鳳是善良的。她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是一樣的。通過對這些女性悲慘遭遇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倫理和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人民的迫害,強化了該書的主旨。

總之,《家》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巴金的創作成就和風格。它充分展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的卓越成就。

《家》讀書心得12

翻開帶着墨香的書籍,看着一代青年愛情婚姻的故事。

很喜歡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覺慧、覺新、覺民對待愛情婚姻的不同的遭遇,或順從或反抗,那麼矛盾又那麼統一,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特徵。

《家》單純、樸素的文字中,刻畫了一個個深刻的、讓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充滿朝氣、叛逆的覺慧,他要“做自己的主人”,他大膽,他幼稚,他單純,他反抗。他是受到五四新思潮衝擊的激進青年,他的成長反映了那個時代新青年精神的成長。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勇敢的反抗舊禮教。他敢於反抗並且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走向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而大哥覺新又是個讓我心疼的人物形象。他不滿舊禮教的專制,但這個舊家庭的長房長孫這種神聖的血緣關係,又讓他難以割捨,從而養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我心疼覺新,看着他清醒的在罪惡的泥沼中掙扎,我的心也跟着他痛苦。

《家》還刻畫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敢於以死抗爭的純潔丫頭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惡果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婦瑞鈺;衰老專橫的高老太爺;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而覺慧、覺新、覺民三兄弟代表着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生在四世同堂的高公館這個黑暗王國裏,因爲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從而演繹出一個個腐朽或新生的戲劇。

《家》映射了那個時代下的社會,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撕開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無恥,也描寫了新思潮喚醒的一代青少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這本小說沉痛的控訴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年輕生命的摧殘,熱情歌頌了青少年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巴金先生自己也說過“我寫《家》的時候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塊兒受苦,跟一些人一塊兒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着那些年輕的可愛的生命歡笑,也陪着他們哭。”這也是我的感受,我的心被這些年輕的生命佔據了。我爲他們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悲憤,我痛心,但是我的心中任然充滿了激情,有夢就有希望,我相信他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書心得13

讀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動。如何形容呢?這就好比吃過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好比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裏,往身上澆滾滾的熱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腳逛馬路的滋味。就像是這般的強烈、深刻、揮之不去。這些或許不是很貼切的比方,卻如實地反應了我真切的內心感受。

很多人都認爲覺慧是巴老在書中的自己。起初,我也是這麼認爲的。例如:他們都在“外專”讀書,愛結交新朋友,創辦閱報處,都是熱血青年。但如今我能感受得到巴老比覺慧更爲執着。因爲在那些日子裏,巴老的生命中不曾有過鳴鳳,不曾有過在戀愛中尋求庇護的雜念。所以說,他們兩人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徵,但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不一樣的命運。

本書中最令我動容之處就是瑞珏之死。覺新是如此深愛着自己的妻子,但他卻拗不過禮數的束縛、家族的擺佈以及自身的懦弱。就連人類最偉大、最神聖的“愛情”也只能夠甘敗下風,在覺新眼裏首當其衝的就是封建制度。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於是覺新就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爲此他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更在悲憤中消磨了一生。瑞珏的死使他曾有過片刻的反省,但不久後,他又成了一個無抵抗主義、作揖主義的失去自我的軀殼。一個原本能大有作爲的青年就這樣慘死於封建禮教的血手之下。

作者樸實的文字引發了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一切悲慘的結局究竟起因於何處?五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難道真的是一部吃人的禮教?難道還是國民劣根性的問題?僅憑我現有的學識是根本無法參透的,但從這部小說中我得到了些許的啓發。

主人公覺慧的形象給悲鬱的基調帶來了一絲希望,是全書的亮色之一。他的“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的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許,我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以此作爲我解答上面那個問題的有利工具。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在平淡中勃發出一片異彩,更要學會享受守候,體驗守候那份異彩迸發前的點點滴滴,用心感悟每一刻的感動,並試着從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就像小說中的覺慧,就像生活中的巴老一樣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相信自己,那一天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

《家》讀書心得14

暑假裏我認真讀了《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一書,啓發感動頗多。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是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爲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爲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也就是說,教育離不開人,以人爲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導學生前提是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學生,這種尊重不僅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還要體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做錯了事,不要首先批評他,應該循循善誘給他講道理,要把他們當成一個生命的主體來看待,這樣的話你的教育工作纔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發展他。由是觀之,尊重學生是教育他們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學生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碼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也是新課程所追尋的基本理念。

認可的需要: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現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學生、中學生更需要家長、老師、朋友給予讚許和認可,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優化他們正在成長的心理素質,從而實現他們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爲他們認爲家長、老師或者朋友對他們的認可是對他們自身努力的一種最好肯定。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纔會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碼要求。

求知的需要:學生的主業當然是增長知識與才幹,對於大多數老師來說傳道授惑是他們的主要責任,但對於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來說,未必能在知識的傳授方面給予多大幫助,但在獲取知識的態度和方法方面,卻能夠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學生錄求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完成學習期間的求知任務。

以人爲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發展規律,注重個性多樣化,關注人性的教育。以人爲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義,這個暑假無數教育家引領着我重溫和迴歸教育的本義,讓我們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一起實踐以人爲本的人性教育,一起爲了快樂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家》讀書心得15

書桌上的它,分外顯眼,那是我情有獨鍾的《千家詩》。就在這本書裏,我第一次覺得,詩歌是那樣的美好。

我輕翻書頁,步入了那個詩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蔭的柳樹,樹下乘涼的,會是陶淵明嗎?一襲白衣,一壺老酒,那月下獨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嗎?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張變法的,是王安石嗎?被貶後,獨坐小舟,借酒消愁的,會是蘇東坡嗎?竹林裏,獨自撫琴的,是王維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遠地瞧見,木門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戶那落寞的背影;“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春日午後遊走於花叢中的,不必說,定是程顥在欣賞風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錢塘湖邊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樣一個初春的日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吧;“天街月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千年前的唐宮,會有人知道那個宮女的心酸嗎;“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詩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靜靜地等待友人的到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朝的春節,也是像如今一般熱鬧非凡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瞭,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這樣在那詩歌的年代彳亍着,突然想起詩歌,對今日的我們,也是那樣的重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你準備浪費糧食的時候,就想想這句吧!農民種田,是多麼不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就是那辛勤的勞動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換來我們的幸福;“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這不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嗎,孜孜不倦地教導着莘莘學子。

原來,詩歌,離我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詩歌見證了數千年的中國,無論是苦難,是輝煌,是滄桑,是淡泊,是熱鬧,詩歌的魅力,永遠是那樣的安靜。

生一爐薪火,泡一杯綠茶,讀一首詩歌,日子,就這麼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