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的心得(集合15篇)

讀書的心得(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的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的心得(集合15篇)

讀書的心得1

前不久,我讀了一篇文章《窮人》,讀《窮人》有感550字。《窮人》通過對兩家人悲慘生活境況描寫,及批評了當是黑暗社會現實,也讚頌了勞動人民善良、無私的高貴品質。

《窮人》主要講了;在海邊,住着幾戶貧苦的漁民。其中,有一位漁夫的妻子叫讓妮,她有五個孩子。一天,她的鄰居西蒙死了,讓妮和她的丈夫就無私的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

不知爲何,讀完文章後,心裏好像有一股暖流流過,溫暖着我的心。也許,我是被讓妮和她丈夫的愛心感動着我。如果說,師傅人家救了孩子,那是應該做的;但是,孩子被像讓妮這貧苦的連鞋子都穿不下的窮人家收養的話,會感動全世界!他們的日子會變的苦上加苦,但是他們心中總有一份信念:再苦的日子都能熬下去,讀後感《讀《窮人》有感550字》。我明白,這是因爲他們心中有愛。

愛的種子播灑人間。不久前,我曾看到一個乞討者在路邊乞討。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路過,看了一眼乞討者,然後掏了掏口袋,找到一枚硬幣,扔進碗裏;一個打扮貴氣的婦女,連看都不看一眼,昂頭挺胸着走了,忽然想到了什麼,轉過身,認了一枚硬幣;讓我感動的是一位滿臉皺紋、穿着樸素的農民共奶奶,從口袋裏掏出一包包裹,打開,裏面都是硬幣,“嘩啦啦”的聲音是愛的鐘聲被敲響了,愛在人間!

《窮人》這篇文章除了題目有個“窮”字,文章裏一個“窮”都沒有出現過,這是因爲窮人不窮,他們有愛的種子播灑人間,讓愛的明天更加美好!

讀書的心得2

有人說: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作爲一個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沒有學習新的理念和方法,課堂將會變得那麼空洞和無趣!

本學期,我按照自己的讀書計劃,認真閱讀了《禮記·學記》、《學生第一》收穫很大。同時也深深體會到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職業眼光,掏出課程的引人入勝之處,以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信息,以最輕鬆的方式,讓學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穫;能從最接近學生現在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到離自己最遠的終點;能最大程度地閒下來,而學生最大程度地忙起來;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個學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個學生;他不僅能讓學生學懂、學透知識,而且能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富有親和力的情感體驗過程,和學生一起沉浸於其中,熱愛於其中,出神入化地與學生一起創造於其中,並使學生的心靈飛翔起來;他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而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爲一種教育,把教育變成一種生活。

一、教師,要愛護學生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爲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啓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纔可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

只有在需要的時候,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讀書,使我對工作、對生活都充滿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始終充滿激情。每天讀書一小時,我還要持之以恆,相信它會爲我帶來豐盈的人生!

讀書的心得3

寒假開始了,沒想到學校還佈置一個任務,假期讀一本有意義的書,並寫出心得體會。書架中的書很多,我信手抽出一本書——有效教學,看到這本書,我回想了很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們在過去的一年中所面臨的挑戰。在挑戰中我們有排斥、有困惑、有驚喜、更有收穫。同時在挑戰中,書伴隨着我與教學共成長,使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挑戰是什麼呢?全市各個高中開始倡導在基礎年級的課堂上使用“四步八環節”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導處給我們每個教師都印發了“文登市普通高中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我非常的排斥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所以教導處下發的材料我根本沒有認真的學習和研究,就被我扔在一個角落,我更不想在我自己的課堂上嘗試這種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學校領導又通知我們這學期教研中心還要進行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達標。我也通過網絡瞭解到現在很多外省的學校,都在使用這種教學模式,效果非常的明顯。我懷着將信將疑的態度,心裏不斷的問自己真的會有那麼好嗎?爲了進一步的瞭解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我準備在課堂上自己親自的嘗試一下。

我嘗試的時期正是高一地理最難理解的、高考中佔有很大份量的第一單元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這個單元在每年的地理教學中都是讓學生尤其是一些女生非常頭痛的章節。以前無論是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們接受起來都非常的困難。說實在話,我當時內心裏非常排斥在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採用這種教學模式,我覺得可以在第四單元的比較容易的章節裏嘗試。看到其他的學科正在轟轟烈烈的使用這種模式,而且效果也不錯,我又重新的燃起試一試的想法。所以,也按照“四步八環節”開始準備,準備在課堂上大展拳腳。最終,我的嘗試是失敗的。課堂上學生們雖然顯的很活躍、氣氛也很熱鬧,但是學生們其實是什麼也沒有學到,只是知道了課本上的簡單的基礎的知識,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真正的每節課的精髓沒有挖掘到位,更沒有達到本節課教學目標,時間也白白浪費了很多。我困惑了,怎麼辦,還要不要繼續的實行“四步八環節”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呢?

恰好這時,文登市教研中心安排我們基礎年級的地理教師到文登一中聽了一節公開課——地球的公轉。說實在話,我非常高興文登市教研室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學習機會,我真的非常想了解一下其他學校的教師有沒有遇到和我一樣的困惑,對於“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這兩節他們都是怎樣處理的,他們是如何突破難點和重點的,他們又是怎樣的達到教學目標。抱着好奇的態度,懷着想學的決心,我參加了學習。我對這次的學習的渴望超過了以前的任何的一次,學習中我認真的聽,認真的記錄,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我暗自驚喜。

在課堂上,一中的隋老師在教授這樣較難且非常重要的一節時,不但是充分的體現了“四步八環節”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理念,而且也很好的達到了教學的效果。在處理課本上由基礎知識引申的內容時,教師不耐其煩的一點點的用問題來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步步爲營,一步一個腳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對有些問題學生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去解決,去尋找答案的,隋老師一點兒也沒有包辦,也不多講,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己來完成。

回學校後,我認真的反思,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在使用“四步八環節”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首先是我的思想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就沒有認真的準備,還是留戀以前的教學方法。其次是沒有認真的讀懂教材,用於啓發和引導學生的問題太少,沒有重視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只是想着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沒有想到讓學生去感受學習知識的過程,去領略獲取知識的喜悅。再次是沒有認真的學習與領悟“高中地理課堂的基本要求”,只是機械性的照搬,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顯得很生硬,一點也不靈活,好像機器人似的在按照程序辦事,導致學生的參與性很差,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好的學習效果。

我是一個在工作中好強的一個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我必須想辦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首先是我們教師自己的思想上要充分的接受這個新生的事物,只有教師先滿心歡喜的接受了,學生纔會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擯棄傳統教育中的“滿堂灌”的、老師代替學生的模式。對於新的教學模式要勇於接受,更要敢於接受。畢竟它肯定會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其次是想法設法,利用多種途徑鼓勵學生良好個性的充分發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每個學生獨特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過程。最後,我還要認真的重新學習“四步八環節”地理課堂教學的理論,並且要靈活的運用這種理論,不能教條死板,更不能死搬。從而使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真正的進入我們的課堂、服務我們的課堂。

有了以上的學習和反思,我在課堂上對於“四步八環節”這種教學模式的使用就更加的得心應手了,也逐漸的嚐到了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甜頭。採用“四步八環節”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們帶着問題自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有面臨挑戰的機會和經歷,從而鍛鍊其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知識的自信心。尤其是對高一的學生,經歷了初中的長時間的反覆的學習那麼點有限的簡單的知識的過程,升入高中,面臨着在很有限的時間內,要學習很多高難度的知識,“四步八環節”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其重要。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被我們組成員推爲我們學校第一批接受教研中心驗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課堂達標的教師之一。在達標的課堂上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爲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在不斷的研究和揣摩這種教學模式,更在不斷的實踐和總結着這種教學模式,力求更接近完美。達標課後教研員也給我指出了我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這就爲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有效教學的這本書,在我接受挑戰的這一年中給我很大的幫助,有些教學環節在實際中知道怎麼做,但是很難形成書面的語言,我就閱讀這本書從而尋求答案。我真正的體會到: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更新我們的觀念,尤其是我們老師。

在這過去的一年的挑戰中,書伴隨着我與教學共成長,我與我的學生一起付出了很多,同時我們收穫的更多。

讀書的心得4

在假期中我可讀了不少好書呢!其中之一便是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大作《家》。《家》在我心目中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因爲它深刻地揭露了一個所謂“吃人的舊社會”,展現出了它的萬般醜惡。例如書中一個個女子悲慘的命運,被舊社會大家族勢力壓迫着的一對對男女,高家表面上和諧實則勾心鬥角的內況……其內容之深刻足以發人深省,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個黑暗的社會呢?答案是:封建禮制!我們不得不承認儒家固然有精華,但過度的禮教便成了糟粕,《家》中有一段傳神的描寫:“‘書中盡是一些‘君命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命子死,子不死不孝’一類的東西”這就是一個例子!

論語》中一些句子被過分地歪曲後就成了一頭吃人的巨獸,吞噬了不知多少鮮活的生命和靈魂呀!《家》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抵抗不公平的命運才能得到幸福,正因爲不屈服於命運,覺民和琴才能結婚,覺慧才能逃離迂腐墮落的家族長輩對他的控制。一句話總結:新社會真是好,舊社會真可怕!

讀書的心得5

“有效學習”這一名詞越來越多的成爲如何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詞。在閱讀了《關於數學有效學習》這一篇文章,針對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我收穫頗豐。

所謂“有效學習”,就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如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與學的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活動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且厭學或學無收穫,不能促進學生髮展。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是傳統教學將教學的天平沉在“教”這一邊,而未能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授權”。新課程的設計理念,從根本上說,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新課程倡導“建構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教學中學習者是主角,教師充當“腳手架”的作用,力求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這一環境的主要因素是:多樣化信息、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教學情景和問題,教師多元化的角色(引導者、協調者、激勵者、反饋者),互幫互學的學習小組,能夠自我控制並有良好學習意識的學習者等。可見,課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爲思維是人的信息加工過程,而信息加工的過程有三類:問題解決、模式識別和學習。這三類過程既相互區別又彼此滲透聯繫。

皮亞傑認爲認知發展不是一種數量上簡單積累的過程,而是認知結構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他認爲,個體的認知結構是通過同化和順應而獲得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個體每當遇到新的刺激,總是把對象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同化)。若獲得成功,便得到暫時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容納新的對象,個體就必須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變化,使其與環境適應(順應),直至達到認知上的新的平衡。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數學教材所表現的是經過邏輯加工好的數學形式。因此,就數學知識的學習而言,絕大多數是在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和聯繫中進行的,即數學知識的學習應該在同化與順應中完成。

根據“有效學習”的定義,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策劃勢必是有效學習目標達成的重要環節。爲此,我們提出促進有效學習的數學課堂策劃中必備的環節。

1、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的開發與利用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緒情感作爲一種清晰的變量,伴隨在教學活動中。情感既可以成爲認知的動力,進而促成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產生互動;又可以抵消教師教學活動的張力,影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同、接納與構建,甚至干擾認知過程。由於數學的概念體系和數學的邏輯推理都表現出抽象的形式。這種抽象使不少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不易產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因此在設計課堂策劃的過程中,要:

(1)注重抽象的概念定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設計良好的課堂導入,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2)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端正個體態度,調動班級學習情緒;

(3)調整好教師本身的情感因素,將課堂策劃一氣呵成的完成;

(4)充分理解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

(5)設計學生的自主學習時機、時段,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點的產生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

2、科學設計促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措施

學生的學習意圖以及學生本身的特點是人文教學的起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1)調動學生潛藏的數學意識,包括學習數學的良好動機和對待數學信息的正確態度;

(2)維持正確的目標意識,包括對運算和推理的理解、分析和討論;

(3)訓練數學學習的選擇意識,信息轉換方式,包括不同的數學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的選擇;

(4)張揚邏輯意識,讓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描繪性的邏輯言語指向論證性的邏輯演繹。

3、合理籌劃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環節

如果一門課程使學生飽受挫折的打擊而與成功的喜悅無緣,學生也就不會喜歡,更談不上“終身學習的願望”了,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成爲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數學教學當然也不例外。

第一,設計學生經歷知識點學習的探索、發現以及歸納階段。數學教學活動要融入學生的認知層次,引導學生產生疑問,自主進入探索問題,發現規律,歸納總結的階段,並適時點明並細化學生的那些“成就歸於努力”的意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第二,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一個班級體中,學生的學習與接受能力總有差異。優秀生能夠在預算時間內完成探索等一系列數學學習活動,自信心飽滿,充滿熱情,他們總是積極地尋求和利用有用的信息來解決學習問題;而班內的後進生往往會要用多一點的時間來總結歸納,或許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消極想法,缺乏學習興趣,沒有積極探索衝動。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有完善的駕馭與控制能力,使得課堂活動有適當的階段性、波浪式的任務管理與技巧訓練。

第三,設計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生對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是實行有效學習策略的重要前提,在學生的學習認清高漲時提出更有意義的討論,可以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總的來說,在一節課堂策劃上,要秉承以下原則:巧設情境,激活求知慾望;以學生爲主體,提供機會,滿足其探索、發現慾望;靈活、合理使用教材,充分發揮其特有功能;加強激勵性評價。充分將這些理論貫徹運用與課堂教學中,才能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讀書的心得6

我們韌勁有了報紙,上面登的一定是人們的新聞。其實,我們也想知道動物的新聞,也想明白飛禽走獸是怎樣生活的,它們間的趣事——森林報就做到了這一點。

森林裏的趣事其實並不少,新聞大事更不少;它們也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方法,也有令人高興的、可悲的、愉快的事情,也有好人和壞人,也有各種動物間的友好和戰爭。這些事情我讀了這本書後都知道了。

鳥兒去森林劇場開音樂會,鳥兒帶來各種快訊;

草食動物pk肉食動物,動物們一起開運動會;

森林中常發生“大戰”,大戰中還有爲鳥兒站崗的老雲杉……

這些都是新聞,有的結果令人傷痛欲絕,有的讓人捧腹大笑,不論結果怎樣,這些東西《森林報》上都有。

讓我們一起閱讀這本書,仔細品讀它可以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的奧妙,讓你體驗清的樂趣、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憂傷……讓米明白動物們一年四季五彩繽紛的生活。

我看過許多書,大部分印象都不深。惟有《森林報》這本書的內容令我記憶猶新。這本書裏有許多關於動物的性格、飲食等方面知識,讓我看得愛不釋手。

《森林報》是前蘇聯作家維·比安基的代表作。這本書按照獨特的“森林歷”、“森林年”記日,將3月21日看做春天的開始。

森林,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翻開了《森林報》,書中聞所未聞的生物、打獵的趣事、小“哥倫布”們的冒險經歷,都讓我着迷,深深地吸引着我,讓我彷彿身臨其境。

森林的物種很多,許多是我沒聽說過的,更別說見過了,金線蟲、跳甲……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外貌和習性,尤其是跳甲,它的外形像金色的毛髮,還可以鑽進人的皮膚,幸好不會對人體有害。森林中也有很多奇聞異事:小海狸受不了蠕蟲的誘惑咬了魚餌,被釣魚人拉了上來;蜘蛛從肚子裏抽出細絲,讓風帶着它飛行;長腳秧雞徒步穿行歐洲大陸。書中還介紹了很多經驗豐富的獵人想出各種法子對付獵物,年輕人郊遊時探索森林,尋覓珍稀動物,我最喜歡書中描寫各種魚的習性,以及每一季釣魚的方法。讀了《森林報》,我更加體會了森林是我們的朋友,它會生產殺菌素殺菌,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鳥兒也是我們的朋友,一隻椋鳥能在一天內吃二百克的蝗蟲呢!

我們人類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寶貴的、越來越稀少的森林資源,從我做起,大力倡導低碳生活,使我們的家園更美好。

讀書的心得7

提起龍應臺,相信喜歡看書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吧。初次接觸她寫的文章,還是在女兒上中學的時候,當時因爲女兒在備考時,很多時候的閱讀會出龍應臺寫的文章,因爲孩子不能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曾經苦惱過(女兒因爲提前上學,年齡小),爲此,我也看書讀龍應臺的文章,以便和女兒一起了解她,讀懂她。

龍應臺,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臺南成功大學外文系,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

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臺灣、德國多所大學。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三年春爲首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臺灣清華大學。著有《野火集》、《銀色仙人掌》、《百年思索》、《我的不安》、《孩子你慢慢來》等十多部作品。

讀她的文章,慢慢感受她的文風,感受她的文字,關注多了,就想走近她,於是讀了她寫的書《目送》,六十八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自己在讀時,時時感同身受。因爲女兒備戰高考,曾經讓我一段時間忘卻了她,在同學組織的讀書會羣裏,看到了她推薦給家長的書有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突然想起我的手機裏曾下載了此本書的電子版,由於手機不離手,讀起來方便,於是讓我以電子書的方式再次與龍應臺的文字相遇。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位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她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這本書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我認爲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這本書以《蝴蝶結》作爲序,描述了她看着一位五歲的孩子爲自己包紮一束花,因爲花枝太多,而孩子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人又偏偏想打一個蝴蝶結,反反覆覆打不起來,阿婆的着急,我的耐心等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坐在石階上,耐心等候孩子扎蝴蝶結的母親的畫面,這是一個多麼有耐心的母親,無論外界如何紛亂,我只願做一個願意等孩子慢慢來的媽媽,是多麼的恬靜,溫暖。

就是這樣一個女人,當她成爲了一位母親,當她感受溫柔的小生命時,當她陪伴這個小生命慢慢長大時,她深深體會到了作爲母親的幸福;從孩子認識“啵”(鳥)開始,媽媽就逐步帶着他認識了宇宙,認識生活的世界。世界之大,許多事情孩子都在探索,從牙牙學語中到“龍”帶給孩子的想象,從認識黑人到認識自己的身體等等,媽媽都陪在身邊,一同感受着孩子的點滴成長,感受着作爲母親陪伴孩子成長的幸福。

作爲母親,她是用心的,在給孩子讀故事書時,不想讓孩子接觸血腥的場面,不想讓這些文字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爲此把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書束之高閣;作爲母親,她是精心的,爲孩子選幼稚園,不想讓一些不好的教育影響孩子的個性成長,跑遍了臺灣的很多幼兒園;作爲母親,她是有耐心的,當孩子犯錯誤時,她會耐心聽孩子講,與孩子一起分析利害關係,並給孩子適當的懲戒,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故事:原野上有一羣乳牛,成天悠閒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於它們,一直到有一天,一隻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線

讀書的心得8

《人因思而變》,篇幅並不長,然而文中所闡發的問題卻極有現實價值,表達的視角也頗爲獨特,富有新意。真沒想到,一篇理論文章,居然讓我看了又看,一方面折服於文章觀點的正確,另一方面,作者闡述觀點所展露的嚴密的邏輯,更是讓人羨煞。

作者開篇即指出:教師思考起來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接着,從“爲什麼要思想”“思想什麼”“如何思想”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重點論述了“如何思想”。作者爲一線教師如何思考提供了四個參照系:1。經驗之思,2。反思之思,3。教育哲學之思,4。類比之思。闡述“反思之思”“教育哲學之思”這兩個方面時,思路獨特,觀點精深獨到,直抵人心。

何謂“反思之思”?作者是這樣論述的:

“經驗是基礎,經驗是重要的,但未經反思的經驗可能是膚淺、狹隘甚至是錯誤的。如果說經驗的對象是行動和行動的結果,經驗的目的在於認識其間的關係、獲得初步的經驗的話,反思的對象則是經驗,反思的目的在於審視和批判經驗,使經驗變得合理和有效。我們可以把改造經驗的思考看成是反思經驗之思。”

換句話說,反思之思是對習以爲常、理所當然的既有經驗的重新思考。爲了進一步說明反思經驗之思之必要,作者拿“坐井觀天”這個衆所周知的寓言作了類比說明,形象而深刻:

“如果我們把‘天不過井口那麼大’看成青蛙的經驗,要改造這一經驗,從井裏跳出來觀察不失爲一種有效的途徑。現在的問題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自己的井?在這裏,小鳥就成了推動者,是小鳥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對‘天不過井口那麼大’的原有經驗的懷疑。我們不要把小鳥看成正確意見的提供者,因爲小鳥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這裏的小鳥只是不同於青蛙原有經驗的新經驗的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條件,反思需要‘小鳥’提供不同的經驗刺激和對照。定位不同經驗的提供者,可以說,書本是‘小鳥’,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鳥’,周圍他人的不同意見也是‘小鳥’,自我的批判意識帶來的不同發現也是‘小鳥’要改造我們的經驗,需要尋找自己的‘小鳥’。要促進他人進行經驗改造,我們又要成爲他人反思的‘小鳥’。

作者由寓言中的小鳥,聯想到教師日常實踐中得經常有“小鳥”提供新經驗,促成教師對對實踐與既有經驗持續不斷的反思,並列舉了這樣的“小鳥”是些什麼,這樣的表達邏輯具有多強的說服力,讓一線實踐者如我等,深以爲然並被其觀點完全俘虜。

作者的思考並未到此止步,接着再向深處探求:即使“小鳥”經常撞擊我們的思想,如果教師缺少了開放接納的心態,死守成見不放,也不能促成經驗的有效提升――

“僅有‘小鳥’的新經驗遠遠不夠,在小鳥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堅持‘我坐在井裏,天天看到天,我是不會錯的’,它就不會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難以對原有經驗保持審視和批判的態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裏,會不會錯’。和老師交流時,我們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爲什麼這麼教?’一些老師的答案是‘我們一直這樣教’、‘教參上就建議這樣教,’對於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直都這樣教,就一定合理嗎?’‘教參上的教法就沒有問題嗎?’這告訴我們,要改造自己的經驗,還需要對原有的經驗保持開放的心態。”

以上所摘,只是作者從“反思之思”這一維度所展開的論述。在“教育哲學之思”這個標題下,作者提出的關於教育原點的哲學命題,有如當頭棒喝。令天天沉浸於事務圈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我者猛醒,覺察到,教育者或說一切人,要有經常跳出自我的圈子審視自我的思維方式,讓自己的工作更清醒,更富理性也更有成效。

“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對爲什麼要運用這些經驗,如何統率自己的經驗的思考更爲根本。我把對教育根本問題進行終極的價值追問看成教育哲學之思。比如,天天和學生打交道,我們不妨問一問什麼是學生?學生學什麼?教師教什麼?

對這些問題進行追問,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狹義的學生是在學校裏,在成人和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生存的本領,獲得生活的智慧,體驗生命的意義、價值和尊嚴的人;學生到學校裏來是學‘生’的,而不是學‘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這樣的問題,教師就找到了教什麼和學什麼、怎麼教和怎麼學的內在依據,從此開始了腳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師生活,也使自己找到了統領各種經驗和各種方法技術的‘帥’。”

讀書的心得9

捧起《革命英雄故事》這本書,我感受到了革命英雄的偉大。書中有寧死不屈的李大釗,還有集體主義精神的楷模邱少雲,刑場賦詩的夏明翰,捨身堵槍口的黃繼光……一個個英雄的高大形象,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介紹李大釗和邱少雲的英雄故事。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又是新文化運動的猛將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巨大,讓敵人讓敵人又恨又怕,他們逮捕了李大釗。敵人先來硬的,使用酷刑,將竹籤釘進他的指甲縫裏,把指甲扯下來,如此的殘酷的手段李大釗竟然毫不畏懼;敵人見酷刑不行,又來軟的,用高官厚祿的引誘他,李大釗還是沒有屈服,最後敵人竟然把他帶到絞刑臺上,把他殺害了。我想他的革命信念真堅定,爲了革命的勝利,不被利益所誘惑,寧可犧牲自己,這種革命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就義從容甚,大義凜不辱,人民柴市節,浩氣貫長虹。”陳毅元帥的詩句正是他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寫照。

集體主義精神的楷模邱少雲更是讓我佩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一次,他和官兵潛伏在離敵人很近的高地上,敵人投下的火焰彈在邱少雲的身邊燃起,火燒到了他的衣服上,邱少雲身邊就是一個水溝,可是他一動不動。我的手指曾經被開水燙過,火辣辣的疼,又是水衝,又是抹藥膏,還覺得無法忍受,他難道不怕疼?不是他不怕疼,是因爲他知道,他一動就會被敵人發現,大家也會犧牲,還會影響整個作戰計劃。他就像一塊石頭一樣一動不動,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啊!我彷彿看到了火光中的邱少雲,他滿頭大汗,無比痛苦,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寧可犧牲自己,也要遵守戰場的紀律。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高大起來,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裏。

媽媽告訴我,新中國的誕生,就是無數英勇的革命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現在的美好生活,也是我們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捧着這《革命英雄故事》,我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也像無數英雄那樣,做一名英勇的戰士,爲了祖國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讀書的心得10

是一本又一本閱讀過的書籍,砌起了我奮發上進的階梯。 ——題記

古人云: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小時候的我時常在想:爲什麼古人要把書與藥相提並論呢?吃藥是一件多麼苦的事情啊!書,是一個多麼溫暖的小玩伴。

與書籍相識相知,是在五六歲的時候。那是我身子特別弱,媽媽不讓我與同齡人在外蹦蹦跳跳,於是給了我幾本書。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分別是配圖注音的《小蝌蚪找媽媽》和《三隻小豬》。此後,我便深深地依戀上這個朋友。

隨着年歲增大,書籍於我已不是單純的用來解悶,書籍的類型也由童話書演變爲全文字的短篇小說,甚至是名著,還有現代詩歌。例如魯迅的《吶喊》、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冰心的《繁星》、《春水》。這類蘊含哲理的書籍對我的人生觀和各方面的能力都起到了相對重要的影響。

我讀高爾基的《童年》時,阿廖沙的祖母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覺得世界需要很多包容,這樣每個人都會變得溫柔。她讓我懂得這個世界儘管淡漠,但身邊細碎的關愛,會一直綿延不斷,如同流水緩緩流過生命坎坷的縫隙,給予生命力量和溫暖,從未枯竭和遠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的頑強讓少不更事的我第一次明白生活總會有很多的挫敗,只要能挺着,天就沒有絕人之路。因此,使自己的心胸寬廣樂觀地應對生活,比汲汲營營的想過好日子來的重要。讀《駱駝祥子》讓我知道了人情冷暖,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產生了除好奇和期待以外的情感——恐懼……

在這一個個故事中,我終將明白,在每一個故事中的人都會遠離我們,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帶來的影響,支撐着我們走向前方。當然還有一些提升了我的能力的書籍,如讀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爾的《飛鳥集》和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散文和詩,都有形無形的豐富了我腦海裏優美文字的“庫存”,在我的作文中添加了一筆靚麗的風景,也提升了我的言談素質和整個的氣質,還有《簡愛》提升了我愛一個人的能力……

反正與書籍做朋友,是能得到不少好處的。只是,要怎樣和他成爲好朋友呢?在我的習慣裏,每次讀書手上都應拿着一支筆,旁邊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本子。若書是自己的而又捨得寫花它,那麼遇上特別有味道的句子、片段,馬上做標記,在旁邊寫上一兩句點評,下次再讀這本書時,該多有味道啊!倘若書上不能寫字做標記,那就花一點時間抄下精彩的地方,在寫評語,閒時拿出本子細細咀嚼回味也不失爲一件美妙的事,可以“溫故而知新”。好書讀一次沒什麼味道,那就讀三次、四次,甚至更多,與書往來,是不能稱之爲浪費時間的。

我與書的緣分是不會盡的,我堅信。

我想,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在書籍的海洋中邂逅我喜歡的自己。

讀書的心得11

九月是公司文化月,除了安排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公司還爲愛好讀書的員工們精選了一本讀物,那就是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一書。忝列爲其中的一員,我來向大家簡單介紹下這本書和我讀後的感受:

首先,我向大家闡明一下書名“活法”的意思。“活法”是美國現實主義法學針對傳統法學獨尊“紙面上的法律”提出的概念。活法是那些支配着社會生活本身的規則,也是構成人類社會法律秩序的基礎。一句話,活法,就是社會生活的法則。

稻盛和夫呢,是日本人,但是這個日本人很厲害,他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52歲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目前是日本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他是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另三位分別是松下、索尼、本田公司的創始人。

稻盛和夫的這本《活法》曾被譽爲“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他將企業的活法轉引到人的層面,透過探討人最基本的倫理觀和道德觀,闡述普通人的“爲人之道”和企業的發展之道。他認爲,一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質量高低,在於這個企業的人有沒有親近產品,有沒有在悉心地照料產品中聽見“產品的私語”。《活法》探討了一個命題,那就是人生的真理和活着的好處。

初讀《活法》,有眼花繚亂之感,繼而猶如沐浴春風、靈魂得以洗滌——他的哲學思想多面開花,卻一脈順承,給人極大地啓發,醍醐灌頂但是如此。

活法一書分爲序言和五個章節,序言告訴我們人生的好處在於磨練靈魂,人生真理在勤奮工作中領會,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等等。五個章節則分別告訴我們如何實現人生的理想,從原理原則出發思考問題,怎樣磨練靈魂、提升心志,以利他心度人生有何好處,人生的正道是與宇宙潮流協調和諧。

他指出熱愛是點燃工作激情的火把。無論什麼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用心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於所做事的人。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指引方向,闡明真理,開拓思維,激起鬥志的好書,期望大家閒暇之餘能夠借來一看,很有裨益。

讀書的心得12

“我的靈魂跟你一樣,我的心跟你的完全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並不是通過習俗,慣例……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爲我們是平等的!”

這是主人公簡·愛憑藉着自己敢於向惡勢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在文中說過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我看到了簡·愛在愛情上的感情是熾烈的,可她沒有忘記平等的要求,努力維護着自己的尊嚴。

當她面對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毆打,她表現出了不屈不饒。雖然她害怕黑屋子,但她並不屈服於姨媽一家。後來她被送走了,和她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生活在一起,她是快樂的。不幸的是,沒有多久她最親密的小夥伴死了,她沒有恐懼和失望,但她卻是傷心的與難過的。她長大了,離開少年生活的地方,到羅切斯特家當家教,開始了新的生活。她沒有因爲生份的低微而自輕。她擁有純潔的心靈和與生活鬥爭的勇氣。羅切斯特也因此愛上了她。在他們婚禮上,簡知道了羅切斯特的前妻還沒有死。她失望了,毅然離開了自己的愛人。她想忘記這一切,但命運的安排,她又回到了城堡,並和殘疾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了

每當我讀到小簡·愛因爲無親無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視時,心中頓起的憐憫之情真讓人難忘;每當簡·愛一次次化險爲夷讓我多麼興奮;當她勇敢地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而堅持自己心中的真愛時,多麼令鼓舞和震撼;特別在文章最後,她拋棄一切去照顧那位可憐的羅切斯特。在我心中,簡愛就像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心並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張揚的精靈。

她,簡·愛,一位有如彗星的閃亮和美麗的女人,她讓所有人都明白了什麼是平等!

讀書的心得13

前些天朋友給我推送了這本書,讓我讀完說說怎麼樣。

雖然作者在本書後面特意強調,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我個人更願意把它看作一本集演講與講座整理彙編出的一本書。書中彙編了作者20多篇經過整理的演講稿,每一篇都是值得一讀的,有內容,有趣味,有深度,這20多篇彙編成一本書,是作者40多年的閱歷與心路歷程。

而我個人的感覺,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種新的角度,一種新的眼光。人們因爲思維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我更願意把這本書當作是透過一個40多歲的媒體人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中國,看待社會。有些東西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確實過於遙遠和陌生,但又時時刻刻存在我們身邊,比如說改革。

在看本書之前,也聽說過這本書,但很多人把這本書歸到雞湯類,也有些評論說太過於正規,觀念太正,以致於太多無用的正確言論。我個人的感覺,關鍵在於你怎麼去看,若把本書當作一本工具書去讀,企圖從中學到一些硬東西,顯然是有些行不通的,我更願意是與當作一個40多歲的媒體人的一次聊天,一次交流,有些深度我們現在無法觸摸到,有些感慨我們現在無法體會到,就真的沒有什麼資格去評論對錯是非。

讀書的心得14

《論語》是本大書,可謂是中華文化之濫觴,影響深邃,寓意宏遠。對於塑造中國社會風尚和中國人人格可以說是影響很大。

《論語》講“仁人”,講“君子”,講“忠君愛民”,講“父慈子孝”,講“爲學爲政爲人”的道理,絕對夠得上是中國式的百科全書。

爲了能夠讀懂或者說充分理解《論語》書中的道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兩遍,南環瑾先生的《論語別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閱了有關孔子的條目。《論語》是什麼?爲什麼這麼多人都對它發生興趣,自鄭玄以下註解《論語》歷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謂汗牛充棟。那它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說到底《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筆記,按理這是沒什麼可推崇的,誰不會記筆記,哪個人一生還感悟不出幾條人生哲理或者信條?值得這樣大書特書,細加研究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本書高妙就高妙在雖然是往聖先哲的隻言片語,但是它卻自成一個體系,有一套價值觀,有其普世價值。因而爲讀書人所推崇,最後發展成了一門道統,成爲了孔子以後特別是漢朝以後的主流思想。可以說它幾乎統治了中國社會20xx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國,如果你與人交流,特別是進入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時,你也會發現處處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論語》中所宣揚的那些東西。

從《論語》上看,我以爲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這麼幾個。一個是“仁”的思想,這裏頭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還有“禮”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來,孔子的守禮和盡孝似乎達到了近於迂腐的程度,不知道變通,死教條。但是因爲現今社會大家常常失“禮”和不“孝”。所以也沒有單拿出來批判的必要。

況且,孔子的禮和孝的思想就意義而言,積極意義遠遠大於消極意義。

讀書的心得15

“提高在於讀書,成長在於讀書。”大一的時候看了一本書《厚黑學》,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敘述了我的證詞。

這本書是李宗吾老師寫的。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厚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俗話說“自古有無數人出書,能稱得上精華的屈指可數”。那麼我想說,雖然李宗吾在民國出版了他的書,但他能給中國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這本書,我對如何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李宗吾先生的文采和思想超越常人,書生內部有一種傲慢。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這樣一個精彩的文壇,活成聖人,評說天下能人。”這是網上對李宗吾的一種流行看法。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和著名的楚漢爲中心,探討臉厚心黑的體驗,分三步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在《厚黑學》中,用三個步驟來概括有粗黑境界的人:

第一,厚如城牆,黑如煤炭;

二、厚而硬,黑而亮;第三,稠而不可見,黑而無色。從書中,李宗吾只看到了第二個境界。他對人性的理解是以惡爲先的,所以他評論世界。先看到人性的惡的一面,再放棄人性的善的一面,說自古以來英雄們都是用仁義道德的表象來體現個人的“立命本惡”的觀點。至於第三種境界,不能只用普通的善惡來解釋,所以他避而不談。

在待人接物方面,《厚黑學》也寫道:“待人接物要有“厚”功夫。內向的話,一定要害羞,不能忍受交往中的各種羞辱,不能和朋友敵人相處太多,不能抓住機會表現自己。即使你有傑出的才能,也會淹沒在人羣中。這很可惜。”

因此,在我看來,李宗吾先生在待人接物上,主張黑,但同時又強調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爲了讓每個人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贏得自己的人生幸福。

在這本書裏,“黑”永遠不能以不擇手段放棄道德爲代價來獲得名利。這本書裏提到的“黑”,不僅僅是單純的心機和狡猾,還包含着智慧、謀略和遠見的深刻內涵。誰要想充分發揮個人價值,就必須比別人有更多的智慧和策略,這是現代人成功所需要的。

在現實社會中,世界上的事情很多,人心不老,人的生活艱難,如何才能在日益複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呼風喚雨,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順利

俗話說:“君子立窮,不可屈,不可淫。”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只要我們遵循善良寬厚的原則,我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會大放異彩。我覺得對於我這樣一個還在上大學的人來說,濃濃的黑對我個人來說可能有不同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