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校長讀《大學》有感範文

校長讀《大學》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大學》是四書之首,其核心內容是修身。內容不多但確值得我們用一生讀。初讀時比較生澀,雖然也有個別語句耳熟能詳,但只讀一遍是萬萬不行的,因個人感悟能力較差,所以我採取了反覆誦讀的方式,而且在教師學習型例會上還大膽的爲老師們誦讀了相關內容,在學習中享受到了誦讀經典的樂趣,沒有細數到目前爲止至少也做到了通讀十遍以上了。而且我覺得還應該繼續讀下去,用心感悟《大學》的深刻內涵。其中三綱八目是大學的重要內容,“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綱,引領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細化的具體內容,這八個方面就像人生從低到高成長的八個臺階,指明瞭我們不斷向上提升自我造福家庭報效祖國的人生道路。這裏核心的內容是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辦法,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細細品讀我們不難發現,修身實際上還在於修心,是通過人的內心活動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修身律已的目的。有幾點感受如下:

校長讀《大學》有感範文

一、做事要知其所止。

這裏的知其所止可決不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而是我們要盡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了自己,那麼整個社會就做好了。這裏的止即是理想目標,又是底線要求,對於我們說要樹立遠大目標,同時還要樹立底線思維。做到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指的就是知道自己應該停在哪裏,努力做好,直到達到最完美的境界。這裏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而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所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兒子、父親、上級、下屬、同事、朋友等等,關鍵是我們要充分的認識自己,當好每個角色,才能夠做到止於至善。特別是在忙忙碌碌的當下,如何保持淡雅清靜的心態,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值得我們思考。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修養才能讓忙碌的心靈找到可以停靠的港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的去打磨修煉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這纔是知其所止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務本求實才是止於至善的追求。這樣的修身這樣的追求需要我們用一生完成。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爲有品德的人會不斷的追求自己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到了盛德至善,才能知其所止,這應該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二、做人慎獨毋自欺。

“意”是人心裏最初發出的念頭,道德修養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真實,否則一僞百僞,真實的念頭會讓人很快樂,心安理得。所以做人要慎獨,這裏指一個人獨處時,沒人看沒人監督時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爲,也指一個人在衆人面前的心理念頭,別人雖不知自己的想法但更需要謹慎。因爲“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這就是誠於中,形於外,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要做騙自己的事情,人都有私心,所以有時“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就是說由於溺愛,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過失,由於貪得看不到自己莊稼的茁壯,這都是私心,這都是自欺欺人的現象,這種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包括我們自己細思量也有自欺的時候,甚至現象也不少,改變這種現象的辦法真得要讀好經典,從正心誠意做起,從改變我們的心念做起,(fsir)用思想覺悟糾正自己不應該有的言行。所以君子要慎獨毋自欺這是做人的關鍵。

三、修心要管好情緒

大學中寫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就是說當人有了情緒的時候,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則身不修,當一個人情緒脾氣上時,即影響身心,五臟六腹都跟着做痛,同時也可能傷及他人。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甚至有情緒及壞的時候,所以正心很重要,這是修身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正心,簡單的說就是控制情緒唄。《大學》中提到了知止而後定,定而後靜、靜而後安、安而後慮、慮而後得。這裏的定、靜、安、慮、得是我們調控情緒的很好辦法。我們平時所說的遇事冷靜,想發脾氣時數上幾個數等等都是先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將心念定到一個與當下無關的事物上,使之冷靜思考,從而達到安的境界,安是靜的昇華,有了定、靜、安的基礎,再去思考問題就會柳暗花明,所以說“定靜安慮得”是正心的五個辦法,即可以調控情緒還能提高我們的思考力。這裏五個辦法中重要的還是靜,孔子曰:“仁者靜”,真正有修養的人一定能體會到靜的作用。最近也試着採用了這樣的辦法重新思考問題,有時真的會有豁然開朗的時候,處事時的情緒也更加平穩了,競然真的得到了同事的誇獎,談到了校長的變化,我不禁心理有些美哉,真的是讀書讓自己有了變化,讓自己在做人做事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治學要格物致知。

我們常說治學要嚴謹,治學要勇於追求真理,要不斷探索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其實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治學過程中努力研究、充滿好奇心不斷去追問尋求真理,從而獲得知識,所以說格物致知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然而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們就是缺少這份好奇心,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的很多知識只是接受的過程而沒有了探索的過程,多數答案都是在書本中或網絡中找到而不是自己探索研究實踐出或求證出的,多數孩子不瞭解答案背後的意義,所以也就很難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格物精神,先致知再格物或不格物的現象是我們當下教育的常態。格物致知就是對世界的追問,對現象的追問,所以做爲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很重要。只要學習就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爲教師我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不緊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追問真理和真相的態度,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探索研究的慾望,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給孩子創造思考的情境,這是我們要思考並努力要做的事情,所以說格物應該是我們培養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

格物致知是探索追問世界的過程,誠意正心是我們修養內心的階段,齊家治國平天是把觀念化爲行爲的過程。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強調的就是以修身爲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末,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做人做事要以德爲首,這纔是抓住了根本。否則就是本末倒置,違背規律最終都將是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