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範文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一)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範文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裏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諸多問題,這種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級)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說,人的境界不同是由於人存在於自然和社會之中的“覺解”不同而決定的。這種提法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俗話說:人分三六九等。的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於個人財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別體現在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把握,個人“覺解”的差別上。正是這“覺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馮友蘭先生把它分爲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與傳統思想中把人分爲人、大人、賢人、聖人四種是一個道理。

該怎樣選擇人生境界呢?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着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他做的事對於他並沒有意義或少有意義。這種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爲四種境界中最低一級,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來說不會停滯在該境界。而處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爲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但其動機是利己的。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爲了自己固然沒有錯,但若終身停留在該境界則難免有俗氣之嫌。一個人若僅僅爲利而活,那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種缺失。真正讓人不同於人的在於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是人本來就是的人,後兩者是人應該成爲的人。

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是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即神於天,聖於地,即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人的意義應與天和地一樣。天地人並稱“三才”。天時、地利、人和纔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認爲人生的境界當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爲高尚。賢人與聖人不同於市井之輩也就在於其人生“覺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個人到自然,由“覺”入道達到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纔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諦。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二)

近日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於我心有慼慼焉。平日裏,整日價在菜市場爲一角五毛與菜販子爭得面紅耳赤,爲少花了一元八毛能購到菜而暗自竊喜,爲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精打細算,爲班級裏學生的各種違紀行爲而輾轉難眠、憂心如焚時,從未想過我爲什麼要這樣去做,我做這些事有什麼意義。讀了馮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後,彷彿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原來,平凡如我輩也可通過“覺解”而成爲聖賢。文章中說,你不必建立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只需在高度“覺解狀態”下把正在做的平凡小事用心做好,你就庶幾接近聖賢。

即如我們教師吧!我們天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實驗、考試、講評、做心理諮詢思想開導等工作……這些對一個教師來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可是,同樣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因了你的“覺解”程度不同,教書也可以分出境界的高下卑劣來:有的人視教書育人爲一種職業,以之爲養家餬口的謀生手段,掙多少錢幹多少活;有的視教書育人爲一種崇高的事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教育規律,不斷開拓創新,力爭做到遊刃有餘;有的人視教書育人爲一種至高至上至美的的藝術境界,博採衆長,融會貫通,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勤學樂學,汲取知識的芬芳甘霖。究其實,爲師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師德高尚者,總能孜孜以求,將“實踐”和“創新”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出祖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真正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再如學生的讀書吧!學生天天讀書、背書、作業、考試,教室、寢室、圖書館,“三點一線”,過着如僧侶般刻板、枯燥的生活,可謂“苦”矣!如果你讀書僅僅是爲了光耀門楣、光宗耀祖,那你肯定吃不了這個“苦”的。原因很簡單,你是在爲他人而讀書。有些學生一遇到挫折和困難,就輟學了,半途而廢,功虧一簣,令人扼腕嘆息;有的僅僅是爲將來自己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而讀書,那你的讀書目的仍不免顯得猥瑣渺小,還是不能充分地調動你智慧的潛能,取得最佳的成績;只有當你如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一樣,“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自覺地將個人的命運與整個民族的興衰聯繫起來,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而添磚加瓦時,你潛藏在心底的巨大潛能纔會被充分的開掘出來,並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和鬥志,克服學習途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取得驕人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