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迪生隨筆》讀後感

《愛迪生隨筆》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愛迪生隨筆》讀後感

《愛迪生隨筆》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迪生隨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完《愛迪生隨筆》,讓我更深刻的瞭解愛迪生,愛迪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總統林肯稱他爲“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着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

愛迪生在這本薄薄的書中論述了愛情,友誼,禮物,自助等主題,這些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然而,讓我感觸深刻還是那節“論美德”。

文中說道“真正的美德是以公衆的`利益爲旨的。一個做事只爲自己着想的人是不道德的。”結合現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多少醫生護士、多少平凡人民前往一線付出了多少心血,讓我們感到無比心酸以及自豪。然而那些已患上病情自己肆意妄爲想着要到處感染別人或者不聽勸阻到處亂跑的人,我有時甚至感到這些人如此可憐,因爲他們心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德”。

假如一個人一心向善,那麼他就擁有了大自然所賦予的全部力量,於是就強大無敵。然而,一旦他偏離善途,他就會失去自己的力量與援助。他的生命將會一點一點逐漸地萎縮,變得越來越渺小,變成一粒塵埃,一點渣屑,直至絕對的惡帶來了絕對的死亡。

也許你會說,人類受到災難的威脅,那不過是因爲意外,我們不用杞人憂天般去擔心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我們不必做過多的擔心,但只要發生了一次,那麼就很有可能還會再次發生。並且,如果在災難中我們逃不過這些打擊,那麼我們的心中就會有所畏懼。

這些災難與打擊其實也不是時時刻刻在發生,所以那些法則的運用在我們身上體現得更爲明顯。每個動物的自然形態都是命運所規定的既定模式。鳥的喙、蛇的顱骨也決定了它們無法突破的侷限之所在。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會被各類條件所約束,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當我們離“粗茶半盞,藏書滿架"的境界越來越遠時,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永遠被定格爲歷史。誰不向往着那山高水遠,風輕雲淡的生活。

正如,美德是無形的,但卻又融一切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