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秋夜》讀後感

《秋夜》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秋夜》讀後感

《秋夜》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秋夜》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秋夜》讀後感1

我的燈和酒杯上落滿灰塵,但通往遠方的道路卻寧靜致遠。

———題記

深夜,一間舊屋,一盞小油燈,一柄長煙鬥,一張硬木方桌,他,常常在這裏寫下爲“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他常常穿着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立着,濃密的鬍鬚形成一個隸書“一”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射出高於常人的敏銳洞察力,他,就是魯迅先生。

這次我所感的文章選自他的散文詩集《野草》,讀魯迅的文章,我真切的感受到有一股力量隱於文字、融於文字,他彷彿呼出即來。那股神祕的力量似乎要撕碎所有隱藏的祕密,一切的一切都將袒露無疑,再讀之,我看到了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欲絕要改變舊中國落後的封建制度、人民麻木思想的悲切。魯迅先生在一次次失望和悲痛中仍不放棄手中的標槍,以筆爲武器,以尖銳的文字爲子彈,狠狠地扎進敵人的心臟,爲中國 、爲世界、爲全人類貢獻思想解放的能量。

秋夜裏,有兩棵棗樹不懼嚴寒、灰暗,傲然,筆直,將最直最長的幾枝鐵似的直刺進晦暗的天空(象徵黑暗勢力),月亮囧的發白,(象徵黑暗勢力)天空也狹着鬼眼,讀到此處,我方纔懵懂明白,魯迅先生雖以筆爲武器進行鬥爭,但其戰鬥力是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一位革命戰士激昂的鬥志和對未來美好的希冀;後窗上的玻璃丁丁作響,無數小飛蟲在玻璃燈罩裏撞得奄奄一息,但絕不輕易不放棄,前赴後繼。我悵然若失,感悲飛蛾命運的短暫,卻在良久後領悟到:中國的革命正是由一些像飛蛾這樣無畏死亡,追求正義和光芒的革命者用鮮血換來的。飛蛾撲火,力量若如鴻毛,意義與價值卻重如泰山。鮮血與犧牲浸透通往成功的道路,折射出人性對光明的渴求,正如魯迅在《故鄉》裏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這是魯迅在黑夜裏與黑暗的鬥爭,這是屬於中國人的革命之路;兩棵棗樹,落盡繁濃綠蔭,只餘一身孤寂皮囊,但好在堅毅、鎮定,欲於天公試比高。我想,這就是魯迅文章背後盪漾着的力量,那恰如其分的與流淌在中華大地上洶涌澎湃的黃河流淌入中華國人的心一樣。現如今,在國人心中狠狠地紮根立牌,刻進靈魂,成爲思想懶惰的救贖。這也許這就是我從魯迅先生的文章裏體悟出來的,小則一個人,須成才,必經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放於社會,這是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魯迅後花園裏無聲無言的鬥爭,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重現了當時籠於社會的錯綜關係,這也許就是中國革命時期複雜的社會縮影中的一頁吧。

魯迅很偉大,我已難用我的語言去形容,《新民主主義理論》裏評論到,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他沒有把黃金時代預約給人類,卻以燃燒般的生命,成爲千千萬萬的追隨者的精神的火花,孕育着那個時代的鬥爭精神,引領着那個時代的文化,演繹着那個時期的文明。

恰如未來人類歷史學家所言,唯有文化和文明的創造者,即羅曼·羅蘭所說的“以心而偉大的英雄”纔是推進文明延澤永世的,就好比人們會永遠謳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也將會永遠是英國人的驕傲。只有“以心而偉大的英雄”纔是獨立的創造,他們只有奉獻,沒有奪取,便如魯迅所說,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魯迅將自己的生命與遠方相連,他願肩住那黑暗的閘門,爲後世開啓通向理性的大門。魯迅無愧於“中國魂”!

《秋夜》讀後感2

還記的上初中時就接觸過這篇文章,僅僅從語言特色方面去學習,而今帶着對魯迅深刻認識社會的思想再品讀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的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象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面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

《秋夜》讀後感3

讀過巴金的文章,再讀魯迅的感覺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魯迅的文章是間接的。剛讀第一遍,我只是覺得他園子裏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兩株棗樹、幾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飛來的幾隻惡鳥,還有些老想着鑽進他的屋裏。不知爲何,心頭悽悽的。又讀了賞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徵着殘忍剝削的統治階級,那枝被凍得慘紅的小花象徵着善良的弱者,而棗樹象徵着奮力抵抗的正義者。

讀到這裏,我不禁佩服起 魯迅先生來。世上能從一個淒涼的小園聯想到當時社會的人又有幾個呢?又有誰能如此恰當的比喻呢?也許只有魯迅先生一人罷。

在《秋夜》這篇文章裏我也看到了希望,猶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線光明。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說過的一句話“沒能傳遞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是啊,從魯迅這篇文章中,描寫棗樹的枝杈筆直地指向月亮與高而怪的天空時,“使月亮窘得發白,鬼夾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中可以看出正義者的反抗已經使當權者坐臥不安。曙光已經在遠處招手。

美好的日子不遠了!

《秋夜》讀後感4

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獨特的散文。它以象徵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託了自己與黑暗勢力抗爭,在艱難中頑強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藝術性結合得十分完美。在這裏,僅就它的藝術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蘊藉又強烈既仿徨又執着的心緒,以及那孤獨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獨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灑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遊的惡鳥……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清冷肅殺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創造意境、渲染氛圍的高手,他爲這個特點的秋夜所選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肅穆的。它們以靜態居多,其間往往突然雜以鮮明的動態。比如在一系列靜態的描寫之後,突然筆鋒一轉:“哇一起,夜遊的惡鳥飛過了。”於是收到了“鳥鳴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肅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隨着凸現了。

其次是貫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獨又悲壯、既彷徨又執着、既虛紀又清醒的複雜心緒。這心緒的成功表現,得力於象徵手法的運用、得力於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體的氛圍傳達主體的心緒。文中那脫盡了葉子,“默默地鐵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樹”,那知道“秋後要有春”的小粉紅花,那做着“春後還有秋”的夢的落葉,那夜遊的惡鳥,那夜半的笑聲,還有那“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的小青蟲,無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無一不在默默傳達着作家的心聲。這濃烈的感情與心聲,和那冷漠、高遠、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應,既協調又互爲映襯,造成了一種具有複合之美的豐滿、多棱、立體的美學效果。

這篇作品寫秋夜後園和室外所見所感,寓情於景,把自然人格化,創造了天空、棗樹、小粉紅花、小青蟲等一組具有深刻意蘊的象徵性形象。這些形象具有鮮明的特徵: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將繁霜灑在園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紅花在夜氣的侵襲下瑟縮發抖,做着春天的夢,對未來抱有希望;棗樹則飽經滄桑,知曉季節變化的規律,因而不受任何蠱惑,以直而長的枝幹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蟲則不惜犧牲生命去撲火,被譽爲“蒼翠精緻的英雄”……通過這些形象,作品傳達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惡和憤怒,對被壓迫被摧殘者的同情,對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讚美。尤其是棗樹的形象,表現出一種頑強抗擊黑暗,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韌性戰鬥精神,既是作者對這樣的戰鬥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作品情景交融,詩意濃郁。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遠的特點。

簡述《秋夜》的時代背景。

《秋夜》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寫於“五四”退潮後的苦悶彷徨期。魯迅的苦悶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進取搏擊途中難於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產生的苦悶,戰鬥而引來的彷徨釀就了《野草》。《野草》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證明封建軍閥統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這頑強的生命之花不是爲着粉飾鬼蜮世界,而是爲着“與黑暗搗亂。”《秋夜》作爲《野草》的開卷之作,即表現了頑強開放於地獄邊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簡述《秋夜》中“棗樹”形象的象徵意義。

棗樹形象是作者心靈的對應物,寄寓着精神界戰士的品格。敵視棗樹的夜空,其威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爲一個生命荒蕪的冷酷世界。在這世界裏滿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惟有棗樹是敢於與夜空相搏的孤獨的戰士。他不畏懼造物主的權威,儘管“落盡葉子,單剩乾子,”仍然抖擻精神向黑暗進擊。棗樹飽經歷史的風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

他冷靜地認識到“春後還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會久長。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賦予他非凡的韌性戰鬥精神。棗樹的鍥而不捨的戰鬥,將一切現存秩序的維護者攪得不得安寧,使爲繁霜封鎖着的秋夜,毫無生命脈息的地獄終將要換個樣子了。總括來說,棗樹形象既象徵着一個韌性戰鬥者,又張揚一種頑強抗爭的精神,從而體現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

《秋夜》讀後感5

魯迅先生的文章小時候在課本里面就學過,印象特別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老師的強迫下,是背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每次到紹興都要走一走這條路,似乎走了就能象魯迅一樣當銅牙厲齒的大作家了。以前,我總認爲自己文學修養不夠,對魯迅先生的大作是看不懂的,因此是想看但又不能夠看的。經過近幾年的補課,自信心增加了不少,總以爲不管誰的文章都能悟出些道來的。因此,在前段時間買書的時候,看到一套散文集,我就挑了魯迅的《秋夜》來看。

儘管那天我買了好些書,但我是先挑《秋夜》作爲第一本來看的。沒看不知道深淺,一看真是嚇我一大跳,看得西里糊塗,雲裏霧裏。起先還硬着頭皮勉強看下去,到後來我是每天上牀前翻幾頁當催眠用了,每看不了10頁,準保昏昏欲睡。看來,確實是自己功底太差,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

好不容易,今天我終於把它熬出頭了,最後三篇就不看了。想到以後再也不用受魯迅先生的折磨,就有了寫點什麼以示紀念了。今後看書還是通俗點的好,故裝風雅受苦的還是自己啊!

《秋夜》讀後感6

魯迅筆下的秋夜是富於張力的。奇怪而高的夜空有冷眼的星星;細小的紅花在涼風中瑟縮着做一個來春的夢;還有棗樹鐵一樣默默直刺向夜空,月亮便窘得發白。這些擬人,所帶來的並不是靈動,神奇的感受;也非悽清蕭索。大概是一種冷冷的感覺。好像與這現世並不相連。它們自立於世界之外,並對萬物投以冷眼。

靜夜容易勾起未眠者的思緒。而秋夜的確也太過於冷清了。春還是很久之後,久到只存在於小花凍得紅慘慘的夢中,她夢見了熱鬧的春,又有了希望。然而,一旦春來臨了,秋也便不遠了罷。生命不就是這樣進行着迴環往復嗎?棗樹想通了這點,自顧自舒服地欠伸,同時也要伸長鐵般的枝椏直指天穹,問他爲何要有這四季輪迴。這沉默的問訊使鬼眼的天穹不安,便要逃離世間。

於是秋夜中的作者笑了,是一種壓抑着,害怕驚動他人的笑聲。他在笑什麼呢?是爲棗樹的堅持,還是紅花的夢,是以爲有深意的夜空?又或是爲夜的深靜而不安,以笑聲來驅散恐懼?這些我不知道。我並不知道彼時彼地的作者想到了什麼。猜度也太牽強了。但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小花是空想者,只有在夢中幻想着春,他們太軟弱,往往逃避現實;棗樹是悲觀者,自以爲明白了生命的真意,固執堅持着一些無用的事情,消極等待春天,卻不爲春的來臨做出努力。天穹更是徒有其表,以爲大有深意,其實不堪一擊。

然而飛蟲,渺小的飛蟲。情願爲光明付出生命。他們以生命的代價去迎接一個光明的春——縱然那隻不過是可笑的幻象。

春。春是希望,是那些奮鬥在寒冷秋夜戰士們心中所渴望建立的未來。他們渴望萬物的新生,渴望摧枯拉朽,渴望繁榮和自由。然而,秋畢竟是太長了,漫長到其中一些人放棄努力而甘心等待。卻還有另一些人爲了春而獻身。他們是真的勇士。

當魯迅點上一支菸,祭奠死去的飛蟲時。他有沒有這樣想到,總有真的勇士會不畏秋的寒冷,奮勇直前;總有不會消滅的夢想,以生命爲代價。

《秋夜》讀後感7

《秋夜》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寫於“五四”退潮後的苦悶彷徨期。《秋夜》作爲《野草》的開卷之作,即表現了頑強開放於地獄邊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魯迅的《秋夜》向來是文壇中的一個爭論點,那一系列的意象讓人琢磨了幾代。

棗樹,是詩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約束,嚮往着自由婚姻的詩人。“他簡直落盡了葉子,單剩乾子。”,“有幾枝還低壓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魯迅渴望愛情。“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魯迅對“小青蟲”充滿了憐惜和愛意,這種感覺是愛情產生後的感覺。可是小青蟲“老”了,憐惜感覺出了“火”卻沒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蟲的死亡,看到的僅僅是無希望的愛情。“他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他敬佩爲愛而犧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們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滿悲劇色彩的愛情。

這篇作品寫秋夜後園和室外所見所感,寓情於景,把自然人格化,創造了天空、棗樹、小粉紅花、小青蟲等一組具有深刻意蘊的象徵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詩意濃郁。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遠的特點。

《秋夜》讀後感8

如果說一顆寶石封存多久,仍然會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寶石更能經得住歲月的洗滌和檢驗,閃耀着偉大的思想光輝。

表面看,《秋夜》不過是一篇千字有餘的隨記,初讀之,你彷彿被她那樸實無華的文風和抑揚起伏的情緒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這是一個極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藍色的夜空、蒼白的月亮、閃爍的星星;有兩株棗樹、不知名的粉紅花;還有惡鳥、燈和小飛蟲。就是這幾個簡單的元素,構成了魯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畫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發白”,“也暗暗的躲到東邊去了”;“惡鳥”發出怪怪的“笑聲”;而“粉紅花在冷的夜氣中,瑟縮的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棗樹”雖然僅剩“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飛蟲“爲了追求光明,她們前赴後繼不惜流血犧牲。儘管遇到”昨晚新換的罩“,但他們的奮鬥精神值得人們去”敬奠“。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雖然當時處在徘徊的狀態下,卻對”棗樹“和”小飛蟲“予以頌揚,對不知名的粉紅花予以鄙視。

現在看來,”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中國大地上最普通的樹;”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的小青蟲,也是毫不耀眼的飛蟲。即使他們那麼普通,那麼不耀眼,卻是創造世界和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

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魯迅筆下的《秋夜》,而是燈火通明,充滿安寧,充滿和諧的秋夜。奔向小康社會的人們個個意氣風發地工作着和喜氣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駐於棗樹的枝頭,結出豐碩甜脆的碩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蟲“的後代們把熱情交給太陽,踏上了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

《秋夜》讀後感9

《秋夜》收錄 於魯迅先生的《野草》中,全文十分簡短,卻飽含了十分豐富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性頗多。

《秋夜》是一篇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全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一個人物, 魯迅先生巧妙地用秋夜下的棗樹,野花,天空,月亮,小飛蟲等涵蓄而 又強烈地表達出對虛僞,欺善怕惡的人的諷刺以及對無畏的革命者和默默無聞的人的稱頌。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夜的天空,月亮和星星是極具諷刺意味的,他們高高在上便自認爲高人一等,“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閃閃地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爲大有深意,而將霜灑在我的園裏的野草上。”這些句子都帶有魯迅先生對他們尖銳的諷刺。而在另一方面魯迅又揭示了他們內心的懦弱,膽小,當棗樹用最長最直的幾枝,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時,天空“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而月亮“窘得發白”,“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不僅僅是怯懦,他們還自私,天空想將月亮留下,孰不知月亮早以躲到東邊去了。

至於棗樹,無名的野花草以及小飛蟲,它們象徵的形象是正義的,勇敢的。那些無名的野花草代表着默默無聞卻一直等待着光明到來的人們。雖然他們仍然遭受着封建社會的壓迫,但他們心中的那一股信念之火從未熄滅,那便是對光明必然會到來的信心。雖然他們在“冷的夜色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然而他們一直堅信“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接着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他們是樂觀的,也是堅定的,雖然現實中仍充斥着黑暗的陰霾,但他們一直微笑着、等待着。而這一天也終會到來。

棗樹象徵着封建社會壓迫下的反抗者,“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苦難並不能使他彷徨,反而使他更加頑強,他在上下求索中尋出一條嶄新的道路,他不爲自己單剩乾子而一蹶不正,反而“欠伸地很舒服”。“ 它用自己最直最長的幾枝,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直刺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他是黑暗勢力下的反抗者,懷着滿腔的悲憤,直指黑暗。雖然有夜遊的惡鳥飛過,但阻止不了先行者的腳步。那一隻只小飛蟲,在玻璃上丁丁地響,試圖衝進來。他們代表革命者.不畏惡勢力、身先士卒,沒有什麼可以擋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我打了一個呵欠,點起一支菸,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祭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表現出“我”對革命者的尊敬與認可。

魯迅先生對“棗樹”、“無名的野花草”、“小飛蟲”充滿了欽佩與尊敬。他在半夜吃吃地笑,我想他也許是在嘲笑封建勢力的虛僞與自以爲是,也許是在爲光明即將到來而歡喜,也許-----不管是爲什麼,我們都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光明的渴望,而他自己也正是一名戰士,在黑暗中求索,也在黑暗中戰鬥,是爲光明而戰。

《秋夜》讀後感10

秋來得太早了,天也黑了。海藍色的幕渲進了墨,染了整個天空。它高得要離去,只因那地上立着的兩棵棗樹,枯樹如鐵似的,讓夜遊的惡鳥嚇得飛過。慘淡的燈火淡淡的掠過了做夢的花朵和莽撞的青蟲,卻滯留在受傷的樹上,即使死去了生命。

我閉了燈火,靜靜地隱沒在黑夜中。

這是我讀完魯迅的《秋夜》後油然而生的感受,魯迅筆下的文章一筆一墨都表述着豐富的感情和滿腔熱血,反映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