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秋夜讀後感

秋夜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秋夜讀後感

秋夜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夜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夜讀後感1

夏天的星空,已經隱約而去,滯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潔亮的月。曾經那窗外的蟲漸漸消了聲音。

夜,寧靜而又祥和。

風,一陣一陣的,微帶着少許的涼意。我盡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靜。可腦海中,卻始終盪漾着那幅畫,揮之不去。“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彷彿要離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

這是魯迅筆下的秋夜,這是一個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願意看到,卻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人間而去,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了。”那是一個怎樣的秋夜?

爲什麼魯迅筆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魯迅住在北京,他說:“那時北京也黑暗的可以。”於是,他把孤獨追求的感受寫進了《秋夜》。

我清楚,魯迅即使身處黑暗,卻執著地尋求光明,尋求着希望。

“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雖然魯迅的希望像瀕臨着死亡的小花。但一無所有的花幹卻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與戰爭終究要進行,勝利也必將來到。

魯迅有過彷徨,有過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來曙光時,他依舊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潔。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嗎?

秋夜讀後感2

如果說一顆寶石封存多久,仍然會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寶石更能經得住歲月得起的檢驗,閃耀着偉大的思想光輝。

《秋夜》是魯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託物言志散文,它爲象徵散文民族化的創造提供了全新的典範。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地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像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刺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

當魯迅點上一支菸,祭奠死去的飛蟲時,他沒有這樣想到,總有真的勇士會不畏夏的.炎熱,不懼冬的寒冷,奮勇直前。他們總有不會消滅的夢想,以生命爲代價。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傳達出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惡和憤怒,對被壓迫被摧殘的人們的同情,又表達出了對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讚美。對於棗樹的描寫,作者寫出了一種頑強抗擊黑暗,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韌性和戰鬥精神,既是作者對這樣戰鬥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

魯迅將自己的生命與遠方相連,他願用肩底住那黑暗的閘門,爲後世開啓通向理性的大門,魯迅無愧於"中國魂"。

秋夜讀後感3

今天上午有節語文閱讀課,語文老師爲我們分享了幾篇關於魯迅的文章。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張壽,後改名爲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是浙江紹興人。

上午讀了魯迅的幾篇文章,令我最有感悟的就是《秋夜》,這篇文章以小粉紅花的夢——“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的還是春。”爲線索寫兩顆棗樹被冬的摧殘後,還勇敢地活下去,同時也反映出人也應有這樣的品格。

人生不是一個平順的大路,在人生的這條路上,總會有一些坑坑窪窪,有時我們會跳過去,有時也會被他絆倒,我們被絆倒,可能會爬起來,也有可能爬不起來。而被絆倒,遇到困難的時候想到冬天來了,可之後的卻是春天,人說不定就可以戰勝困難,熬過冬天,之後就是春天。

那春天之後還有秋天,冬天呢,人在克服困難後,開始走上坡路了,也就是春天之後的夏天。在這時有人可能驕傲會犯錯,此時就要夏轉秋,秋轉冬了。那些會珍惜機會,不爲眼前的美好而止步不前止步不前的人,他就不會驕傲,他依然就是在走上坡路。

這樣也可以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面對困難,我們不低頭去克服困難,取得更好的成績了不驕傲,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秋夜讀後感4

讀過巴金的文章,再讀魯迅的感覺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魯迅的文章是間接的。剛讀第一遍,我只是覺得他園子裏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兩株棗樹、幾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飛來的幾隻惡鳥,還有些老想着鑽進他的屋裏。不知爲何,心頭悽悽的。又讀了賞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徵着殘忍剝削的統治階級,那枝被凍得慘紅的小花象徵着善良的弱者,而棗樹象徵着奮力抵抗的正義者。

讀到這裏,我不禁佩服起 魯迅先生來。世上能從一個淒涼的小園聯想到當時社會的人又有幾個呢?又有誰能如此恰當的比喻呢?也許只有魯迅先生一人罷。

在《秋夜》這篇文章裏我也看到了希望,猶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線光明。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說過的一句話“沒能傳遞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是啊,從魯迅這篇文章中,描寫棗樹的枝杈筆直地指向月亮與高而怪的天空時,“使月亮窘得發白,鬼夾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中可以看出正義者的反抗已經使當權者坐臥不安。曙光已經在遠處招手。

美好的日子不遠了!

秋夜讀後感5

還記的上初中時就接觸過這篇文章,僅僅從語言特色方面去學習,而今帶着對魯迅深刻認識社會的思想再品讀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個文章充滿了蕭瑟冷清的基調,就像黑暗的舊社會,它牢牢的鎖住了人們的心房,壓抑而無奈,必須象文章中所描寫的棗樹那樣直面天空,劃破陰暗的籠紗。獲得黎明的破曉。如果帶着這樣的感受去讀就會發現文章的許多意象都帶着這樣的氣息。

秋夜讀後感6

魯迅先生的文章小時候在課本里面就學過,印象特別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老師的強迫下,是背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每次到紹興都要走一走這條路,似乎走了就能象魯迅一樣當銅牙厲齒的大作家了。以前,我總認爲自己文學修養不夠,對魯迅先生的大作是看不懂的,因此是想看但又不能夠看的。經過近幾年的補課,自信心增加了不少,總以爲不管誰的文章都能悟出些道來的。因此,在前段時間買書的時候,看到一套散文集,我就挑了魯迅的《秋夜》來看。

儘管那天我買了好些書,但我是先挑《秋夜》作爲第一本來看的。沒看不知道深淺,一看真是嚇我一大跳,看得西里糊塗,雲裏霧裏。起先還硬着頭皮勉強看下去,到後來我是每天上牀前翻幾頁當催眠用了,每看不了10頁,準保昏昏欲睡。看來,確實是自己功底太差,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

好不容易,今天我終於把它熬出頭了,最後三篇就不看了。想到以後再也不用受魯迅先生的折磨,就有了寫點什麼以示紀念了。今後看書還是通俗點的好,故裝風雅受苦的還是自己啊!

秋夜讀後感7

《秋夜》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寫於“五四”退潮後的苦悶彷徨期。《秋夜》作爲《野草》的開卷之作,即表現了頑強開放於地獄邊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魯迅的《秋夜》向來是文壇中的一個爭論點,那一系列的意象讓人琢磨了幾代。

棗樹,是詩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約束,嚮往着自由婚姻的詩人。“他簡直落盡了葉子,單剩乾子。”,“有幾枝還低壓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魯迅渴望愛情。“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魯迅對“小青蟲”充滿了憐惜和愛意,這種感覺是愛情產生後的感覺。可是小青蟲“老”了,憐惜感覺出了“火”卻沒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蟲的死亡,看到的僅僅是無希望的愛情。“他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他敬佩爲愛而犧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們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滿悲劇色彩的愛情。

這篇作品寫秋夜後園和室外所見所感,寓情於景,把自然人格化,創造了天空、棗樹、小粉紅花、小青蟲等一組具有深刻意蘊的象徵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詩意濃郁。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遠的特點。

秋夜讀後感8

秋來得太早了,天也黑了。海藍色的幕渲進了墨,染了整個天空。它高得要離去,只因那地上立着的兩棵棗樹,枯樹如鐵似的,讓夜遊的惡鳥嚇得飛過。慘淡的燈火淡淡的掠過了做夢的花朵和莽撞的青蟲,卻滯留在受傷的樹上,即使死去了生命。

我閉了燈火,靜靜地隱沒在黑夜中。

這是我讀完魯迅的《秋夜》後油然而生的感受,魯迅筆下的文章一筆一墨都表述着豐富的感情和滿腔熱血,反映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精神。